《雨巷》教案及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案及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他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追求一种朦胧飘忽的诗风,意象朦胧、含蓄。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寞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诗人把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二、设计思想

(1)继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要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

(2)把《雨巷》作为诗歌单元的结束课,进一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他们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

(3)鉴赏现代诗应牢牢地抓住意象不放,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中渗透课题意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态资源的积累,做到“问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象征的手法。

(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师生互动。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感悟法、交流式。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

(1)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多媒体)。

学生自主介绍《雨巷》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适时补充。

(2)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美读(多媒体)。

学生自由朗诵,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3)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多媒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析疑、答疑。

(4)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比读(多媒体)。

课前选了一首戴望舒后期的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体味诗人前后期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感,进而全面了解一位诗人。

(三)小结

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赏读现代诗的基本要领及写现代诗的要求,培养学生读、赏、写的兴趣和能力。

九、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祖国,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老师投影第一幅画面)

师: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懂得了读诗得先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背景,有哪位同学愿意讲讲你所知道的戴望舒?

生1: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师:不错,看来你对戴望舒还是很了解的,我想知道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

生1:上网查到的。

师:老师觉得你很注重他的经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雨巷》,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有谁替她补充一下?

生: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孤寂惆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寻和不能实现的深深失落。

师:非常好。我们把两位同学的发言综合起来,再来诵读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师:投影第二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论其诗知其人”,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学主张。

老师:(补充)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忆,反映生活的寂寞和厌倦,感伤气息浓重。抗战爆发后,戴望舒从忧郁的梦中惊醒。留下了一些和以前风格不同的歌颂抗日战争的诗篇,不仅抒叹个人的苦难,而且抒发炽热的爱

国主义激情。(投影第三幅图片)。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特别是法国作家魏尔伦(板书),魏尔伦是巴黎公社时期的知识分子。巴黎公社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沮丧失望与周围肮脏丑恶的环境构成了一出悲剧。戴望舒是“五四”中走过来的青年,被“五四”激发的热情和大革命失败的惆怅形成了诗人特有的情结,他找不出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心中的郁结就投影到他的作品中,忧伤而惆怅。

师:请同学默诵一遍(学生默诵)。

师:诗歌要反复诵读。理解如何,从你们的朗读中就可以看出。(投影第四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美读)

师:先请我们班女同学来朗诵几段。

生:(朗诵)

师:感情基调把握很好,只是觉得软绵绵的,无力,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要从内心体会。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一女生开始朗诵,语调低沉,老师巡视)

(朗诵完毕)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声音小了一点。

师:语调节奏轻重处理怎么样?

生:节奏把握很好,语调也符合感情。

师:轻重音处理得好不好?

生:不太好。

师:老师觉得有些地方也需要改改。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一遍,注意老师刚才说的几点。

生:(自由朗诵)

师:(巡视,个别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