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成语故事
- 格式:pptx
- 大小:92.33 KB
- 文档页数:8
趣味四字成语故事⼤全_四字词语有哪些在中华⽂化这座花园中,成语⽆疑是最缤纷的⼀朵奇葩。
作为中国⼈最熟悉、最常⽤、最喜爱的⼀种⽂化形式,成语可谓贯穿了我们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趣味四字成语故事⼤全,供⼤家参考。
四字成语故事1照猫画虎明末年间,登州府蓬莱城有个⾮常出名的画家.他特别喜欢⽔浒【故事】,擅长画梁⼭好汉.这⼀年他得了重病,临死前只画了梁⼭⼀百零七个好汉,只剩下武松沒画.他覚得画武松离不开⽼虎,可他⼜不熟悉⽼虎,所以拖到最后.他咽⽓之前,把徒弟叫到⾯前说:徒⼉啊,我还有武松打虎沒有画,你要在我死后把画完成.你⼀定要到后⼭上去找到⽼虎,看仔细了再动笔.他说完便断了⽓.徒弟遵照师傅的嘱咐,带着⼲粮和防⾝的⼑棍便到⼭上寻虎去了.可是,他找了数天也沒找到,有些灰⼼丧⽓.这⼀天他遇⾒⼀个⼩和尚,说明来意.⼩和尚听后笑笑说:这有何难,你去找只猫不就⾏了吗?它俩长得⼀样.徒弟说:猫太⼩了.⼩和尚说:画⼤⼀些不就⾏了吗?再说,猫还是⽼虎的师傅呢!你照猫画虎准成.徒弟觉得有理,就回家找了⼀只⼤黄猫,照着样⼦把虎画成了.他终于完成了任务,画成了⼀幅武松打虎图,把⼀百零⼋位好汉图挂了出来.有个⽂⼈看了后,在武松打虎图边上题词道:佳作名画,⼀百担⼋将个个英雄.唯有武⼆郎误把黄猫作虎.从此,照猫画虎的故事传开了,成了⼀句俗语,专门形容那些做事不深⼊实际,敷衍塞责的⼈.四字成语故事2⼀鸣惊⼈战国时代,齐国有⼀个名叫淳于髡的⼈。
他的⼝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齐威王,本来是⼀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不管国家⼤事,每⽇只知饮酒作乐,⽽把⼀切正事都交给⼤⾂去办理,⾃⼰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些爱国之⼈都很担⼼,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赶出来劝谏。
有趣的成语故事简短搞笑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语,以简练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而有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也是充满趣味和幽默的。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笑一笑吧!1. 鸡犬不宁相传在古代有一位文人常常在家中弹琴,琴声优美悠扬,令人陶醉。
他邻居家养了一只小狗,每当他开始弹琴时,小狗总是兴奋地叫个不停。
一天,他决定不再耐烦地忍耐小狗的叫声,于是找了一只小鸟放在屋内。
当他拨动琴弦时,小狗听到了琴声就开始兴奋地叫,而小鸟则在墙壁上飞来飞去。
于是,他左闻小狗的叫声,右看小鸟的飞动,琴音与动静交织在一起,整个家里顿时鸡犬不宁,非常喧嚣。
2.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勾践的君主,他的国家被敌对势力吴国攻占。
为了报仇,他每天都躺在火炉上的薪木上,用火炙身体,一方面鼓励自己奋发图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自己对吴国的恨意。
他决心要卧薪尝胆,等到重新夺回自己的国家后,重振国家的威严。
最终,勾践果然成功赶走了吴军,重夺了故国,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君主。
3. 画蛇添足古时候,有一个画家擅长画蛇。
他很有名气,但是由于他画蛇速度太快,一只蛇都还没画完,他就决定“画蛇添足”了。
于是,他在蛇的画像上画上了蛇的两条腿。
当别人看到他的画时,都会笑话他:“画蛇添足”了!这个成语就从此而来。
4. 夜郎自大夜郎是古代一个土著部落的名称。
这个部落的人自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人种,其他部落的人都是下等人。
这种自大的态度引起了其他部落的讥笑和不满。
后来,夜郎部落的人参与了一场战争,结果却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们才意识到他们的自大是多么的可笑。
5. 掩耳盗铃古代有一个偷东西的人,他想要偷一只铃铛。
他拿着铃铛,但担心别人听到声音,于是他掩上了自己的耳朵。
他以为别人听不到声音,但是别人可以看到他手中拿着的铃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明知道真相,却选择视而不见。
以上就是我为您带来的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
它们不仅带有幽默和趣味,更富有哲理和智慧。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_趣味成语小故事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结晶。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国四字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
四字成语故事1管中窥豹【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
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片面看问题【相近词】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相反词】洞若观火、一目了然【成语举例】向管中窥豹寻知外,坐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成语造句】◎ 作为一名观众,对人艺这座艺术大厦中的舞台美术创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感受,浮光掠影,走马看花,不免管中窥豹,顾此失彼.与其他院团的舞台一样,人艺的舞台美术创作,35年来走过来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留下了摇摇摆摆的脚印,包括单一的、概念的和人为的脚印,其创作的面还有待于大大地开阔。
四字成语故事2女娲补天【拼音】nǚ wā bǔ tiān【成语故事】传说盘古开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出处】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释义】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用法】作主语、定语;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近义词】炼石补天【示例】传说雨花石是女娲补天留下的石头。
成语故事大全趣味以下是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1.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丢失了羊,然后及时修补羊圈,避免了更多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采取行动,可以避免更大的问题。
2.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画了一条蛇,然后给它添上了多余的脚,结果反而使蛇变得不伦不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要贪心不足、贪婪过度。
3.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只蛙在井底生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开阔眼界,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4.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以为别人就听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是不行的,要正视问题,勇于面对。
5.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想要帮助禾苗快点长高,于是把禾苗拔高了一些,结果反而导致禾苗死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背自然规律是不行的,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6.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仗势欺人是不可取的,要靠自己的实力说话。
7.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在树下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兔子没有来,农夫却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坐等机遇是不行的,要主动出击,寻找机会。
8.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丢失了一匹马,结果这匹马带来了好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福相依,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影响自己的心态。
9.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画家在画龙的时候加上眼睛,使龙变得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点睛之笔,可以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10.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报仇雪恨而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复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爆笑的成语故事,让大家在趣味中学习成语,记住成语和掌握成语的内在含义和它的精神内核。
一起学起来吧。
一、削足适履1、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
这次出征非常顺利。
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
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
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2、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
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
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
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
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二、杀鸡取卵: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
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
杀鸡的时候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
趣味四字成语故事五篇1.趣味四字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
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趣味四字成语故事对牛弹琴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趣味成语典故故事⼤全_中国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的语⾔⽣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化的独特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趣味成语典故故事⼤全,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欺欺⼈有个楚国⼈,过着贫穷的⽇⼦,⼀次读《淮南⽅》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树叶遮蔽⾃⼰的⾝体,可以⽤这种⽅法隐蔽⾃⼰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的那⽚树叶,来摘取它。
这⽚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是螳螂隐⾝的那⽚树叶。
楚⼈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筐树叶拿回家中,⼀⽚⼀⽚地⽤树叶遮蔽⾃⼰,问⾃⼰的妻⼦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天,就厌烦疲倦得⽆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楚⼈内⼼暗⾃⾼兴,携带着对叶进⼊集市,当着⾯拿取⼈家的货物。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
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本末后⼤笑起来,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吕⽒春秋·⾃知》:“范⽒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则钟⼤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典故】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
有⼈趁机跑到范⽒家⾥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吊着⼀⼝⼤钟。
钟是⽤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偷⼼⾥⾼兴极了,想把这⼝精美的⼤钟背回⾃已家去。
可是钟⼜⼤⼜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偷找来⼀把⼤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声巨响,把他吓了⼀⼤跳。
⼩偷着慌,⼼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们我正在这⾥偷钟吗?他⼼⾥⼀急,⾝⼦⼀下⼦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由地抽回双⼿,使劲捂住⾃已的⽿朵。
“咦,钟声变⼩了,听不见了!”⼩偷⾼兴起来,“妙极了!把⽿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刻找来两个布团,把⽿朵塞住,⼼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赏析有启示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常常流传了千百年,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学习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素材。
其中不少成语故事既有趣味性又有启示性,让我们不仅能够开阔视野,也能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一、惊弓之鸟惊弓之鸟一词来自《战国策》,讲述了楚国的一名猎人在林中打猎时,一只碰巧经过的鸟被他的弓箭吓坏了,飞了起来,撞到了树枝上,最终摔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外界环境和事件所影响,以免后悔莫及。
二、鸠占鹊巢鸠占鹊巢一词源自《战国策》,讲述了有一只鸠居然占了一只鹊的巢。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能占用别人的财产、名誉或地位,这不仅道德有问题,而且也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和矛盾。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一词来自《庄子》,讲述了一个愚蠢的农民发现一只兔子不小心撞死在他种的树旁边,于是他就天真地认为他的好运将会持续下去,就一直守在那棵树边等着兔子,结果什么也没等来。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懒惰和依靠运气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源自《韩非子》,讲述了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在画一条蛇,认为蛇不够完美,于是自作聪明地使用笔给这条完好无缺的蛇画了几个脚,从此就把这幅画毁了。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过分再加别人已经完好无缺的作品上,要珍视原有成果的完整性和美好。
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词来自《诗经》,讲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虽然容貌出众,却内心空虚、品格低劣,和她相处最终会让人非常失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外在的美貌、权势和名声并不代表其内在的质量,我们应该更注重人的内在和品质。
以上是一些有启示的成语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和人生经验,让我们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积累人生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时常要回归这些故事,用它们来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做一个优秀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导语】学成语的⽬的是为了⽤成语,想熟练运⽤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动。
下⾯是⽆忧考分享的趣味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趣味的成语故事精选 掩⽿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灭掉了范⽒。
有⼈趁机跑到范⽒家⾥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吊着⼀⼝⼤钟。
钟是⽤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偷⼼⾥⾼兴极了,想把这⼝精美的⼤钟背回⾃⼰家去。
可是钟⼜⼤⼜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偷找来⼀把⼤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声巨响,把他吓了⼀⼤跳。
⼩偷⼼想,⼼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们我正在这⾥偷钟吗?他⼼⾥⼀急,⾝⼦⼀下⼦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主地抽回双⼿,使劲捂住⾃已的⽿朵。
“咦,钟声变⼩了,听不见了!” ⼩偷⾼兴起来,“妙极了!把⽿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 他⽴刻找来两个布团,把⽿朵塞住,⼼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砸起钟来,⼀下⼀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
⼈们听到钟声蜂拥⽽⾄把⼩偷捉住了。
《吕⽒春秋·⾃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则钟⼤不可负。
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2.趣味的成语故事精选 惊⼸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箭⼿,叫做更赢。
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双。
有⼀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群鸿雁。
更赢很⾃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
” 魏王很怀疑。
正在那是,⼀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
鸣声凄惨。
更赢见了,就张着⼸,扣着弦,砰的⼀声,直⼊云宵。
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惊叹之余,不明⽩这是怎么回事。
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箭伤;它鸣叫的声⾳悲⽽哀,因为它离了群。
⾝伤⼼碎,突然发出⼸弦的声⾳使它⼼跳加速,极⼒上冲,但受伤的两翼却⽆⼒上升,体重失去平衡,坠落下来。
简单趣味成语故事10篇1.简单趣味成语故事篇一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2.简单趣味成语故事篇二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3.简单趣味成语故事篇三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4.简单趣味成语故事篇四无价之宝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
他把玉献给魏王。
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
”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
”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5.简单趣味成语故事篇五画龙点睛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
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
”人们以为他说大话。
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
趣味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一位画家,他擅长画龙。
一天,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画面还不够生动。
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停了下来,想了很久。
最后,他用一笔点亮了龙的眼睛,龙立刻活灵活现起来,仿佛要从画纸中跳出来一般。
从此,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的举措,使整体变得更加完美。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
有人劝他不要过分担心,但他总是不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后来,杞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就召见了这个杞人,让他说出自己的担忧。
国君听后,便给他一块大石头,告诉他,这是“天”,让他好好看管。
杞人接过石头后,终于不再忧心忡忡了。
从此,“杞人忧天”就成了形容杞人胡思乱想,想象力过于丰富的成语。
3. 杯弓蛇影。
古代有一个人,他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在喝酒时,突然看到杯子里的倒影,以为是一条蛇。
他吓得不轻,连忙拔出弓箭,准备射击。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倒影。
从此,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4. 掩耳盗铃。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他偷了别人的铃,然后将铃藏在自己的怀里。
当别人来追查时,他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说“我没听见铃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没有用的,因为别人听得见铃声,你掩耳是没有用的。
5. 刻舟求剑。
古代有一个人,他在划船时,不小心把自己的剑掉进了水里。
他就用刀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找剑。
别人告诉他,剑已经沉到水底了,他还在原地找是没有用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形势,不要一味地固守旧有的方法。
以上就是一些趣味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人生道理。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能够多多借助成语故事,让学习成语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50个成语故事简短100字1. 画龙点睛:古时有位画师,画一幅巨龙,恐龙无神。
于是,他在龙眼点上黑珠,龙瞬间栩栩如生。
2. 掩耳盗铃:有个贼在偷铃铛,人们听到了声音,但他却用手捂住耳朵说:“我什么也没听见。
”3. 狐假虎威:狐狸穿越虎的领地,吓得其他动物们躲起来。
后来,虎死了,狐狸再也没法欺负其他动物。
4. 走马观花:骑马行进的人匆匆而过,只是匆匆一瞥,对花朵并没有深入了解。
5. 虚与委蛇:为了哄骗别人,有人编造了很多虚假的言辞,表现出虚与委蛇的态度。
6. 鹤立鸡群:一只高傲的鹤站在群鸡中,形成明显的突出。
7. 杀鸡取卵:出于贪婪,有人连鸡带蛋一起杀,结果一场空。
8. 望梅止渴:在旷野中的人看到远处有棵梅树,虽然实际上并没有,但他因此而心满意足。
9. 揠苗助长:有人看到稻苗不长,便用力拉扯,结果把苗子都拔了。
10. 画蛇添足:有人画了一条蛇,为了增加趣味,又在蛇身上画了几只脚。
11. 亡羊补牢:羊走失了,主人只好补好栅栏,防止其他羊也跑掉。
12. 掌上明珠:形容父母眼中的疼爱的儿女,如同握在手心中的珍贵明珠。
13. 蜻蜓点水:蜻蜓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如同点水般快速而短暂。
14. 强龙难压地头蛇:形容在自己的地盘上,即使实力弱小也难以被强大的对手压倒。
15. 虎头蛇尾:开始时威风凛凛,后来却变得没有劲头,失去了动力。
16. 守株待兔:指坐在树旁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撞到。
17. 青出于蓝:形容学生超过老师,后来也用来比喻后辈超过前辈。
18. 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疑心生暗鬼。
19. 虫鸣水沸:形容天气非常炎热。
20. 临渴掘井: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到解决问题。
21. 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的拼命反抗。
22. 虎落平阳:比喻强大的势力在某一方面受制。
23. 囊中羞涩:形容经济拮据,手头紧缺资金。
24. 半夜三更:指深夜时分,约在夜里三更的时候。
25. 谈虎色变:形容面对强敌时,表情发生巨大变化。
26. 骑虎难下:比喻已经陷入困境,难以摆脱。
趣味经典中国成语故事_中国成语故事5篇这些成语故事的语⾔⽣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化的独特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趣味经典中国成语故事,供⼤家参考。
中国成语故事1奋不顾⾝“奋不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安危。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奇⼠,事亲孝,与⼠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常思奋不顾⾝,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将,很受汉武帝信⽤,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侵。
李陵擅长骑射,⼜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中,由于寡不敌从,⽆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认为李陵辱没了⾃⼰对他的信任,朝中⼤⾂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很讲义⽓,孝顺⽗母,友爱兵⼠。
他常常想奋不顾⾝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
⽽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贪⽣,⽽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
李陵知道后很是痛⼼,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死不回故⼟,未能实现他奋不顾⾝、为国捐躯的愿望。
中国成语故事2不⼊虎⽳不得虎⼦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有功劳。
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仕啾撸和葱岭以西中亚⼀部份地区)。
他⾸先到郑善国。
国王早知班超?⼈,对他⼗分敬重,但隔⼀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
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六⼈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定是北⽅匈奴也派有⼈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边。
聪明⼈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有关成语故事精选15篇有关成语故事1【水中捞月】传说曾有五百只猕猴,一天,猴群在树林间玩耍时,无意间走到一深井边。
为首的猕猴见到水中月亮的倒影,大惊失色,立即召集同伴说道:“今天月亮死了,掉在井里。
我们应该把它捞出来,不然这世界上一到晚上就是漫长的黑夜了!”众位猕猴觉得很有道理,纷纷表示赞同。
但大家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捞。
这时,为首的猕猴见到井边有一棵树,顿时心生一计,说道:“我抓着树枝,你们抓着我的尾巴,这样大家连接起来,就可以把月亮捞出来了。
”于是猴群立即照做。
只见为首的猕猴牢牢地抱住树枝,一只老猴在下面抓着它的尾巴,其他猴子也这样一只一只地抓着上面一只猴子的尾巴,组成一个猕猴的链条。
随着猴子越来越多、链条越来越长,树也晃动地越来越厉害。
终于,最下面的猕猴到了水面,它使劲拨动了几下水,却怎么也捞不起月亮。
说时迟,那时快,树枝因为承受不住猴群的重量,突然折断了,这五百只猕猴也全都掉进了井里。
这是一个记载在佛教典籍《僧祇律》中的故事,佛陀用这个故事比喻那些自以为是、不辨是非、害人害己的人。
如今,水中捞月已被用来表示徒劳而无功。
有关成语故事2初出茅庐【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杀奔南阳新野,这时刘备仅有数千人马,形势十分危急。
诸葛亮命令关羽、张飞各带一千人马,埋伏到博望城左右的山谷里,命令关平、刘封领五百人,在博望坡后等候放火,命令赵云前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
请刘备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扎在博望山下,望见曹军就退,等到各路火起后,再回军冲杀。
夜半时分,曹军被刘备、赵云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树林茂密,庐苇丛生,夏侯惇迟疑之时已经晚了,火光之中,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死伤不计其数。
刘备回军冲杀,关羽、张飞率伏兵拦住去路,两面夹攻,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就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立下的第一功“火烧博望”。
有关成语故事3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趣味经典成语典故故事_⼉童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传统⽂化的⼀⼤特⾊,其中有很⼤⼀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下来的,它代表了⼀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趣味经典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曲突徙薪【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释义】曲:弯;突:烟囱;徙:迁移,移动;薪:柴草。
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
⽐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灾祸。
【历史典故】霍光,字⼦孟,他是西汉中期的权⾂,汉武帝临终时,霍光遵从遗诏辅佐汉昭帝。
汉昭帝死后,霍光迎⽴昌⾢王刘贺为帝,不久⼜迎⽴汉宣帝。
霍光执政⼆⼗多年,辅佐汉昭帝、汉宣帝两代帝王,有功于汉朝,受封为博陆侯。
茂陵的徐⽣看霍⽒家族⽣活过度奢侈,曾经多次上书汉宣帝,请求不要过分放纵霍家,对于他们奢侈成性的⽣活应该及时加以制⽌,以免造成后患,但都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
霍光死后,果然有⼈告发霍光的后代陰谋叛乱,汉宣帝下令镇压,给举报、镇压的相关⼈给予了奖赏,⽽茂陵徐⽣没有受到任何奖赏。
因此,有⼈给汉宣帝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客⼈去拜访他的朋友。
客⼈看到主⼈家的烟囱是直筒的,在周围还堆满了⼲燥的柴草,便对主⼈说:“要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并把⼲燥的柴草搬到别处去,离开烟囱越远越好。
否则的话,将要引起⽕灾。
”主⼈听了不置可否,⼼想:这么多年来,⼀直都没有什么事,⼜何必多此⼀举呢!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了。
邻居们纷纷赶来救⽕,⼤家共同努⼒,终于把⼤⽕扑灭了。
主⼈于是杀⽜摆酒,感谢救⽕的邻居们。
凡是救⽕时被烧伤的都被安置到上座,其余的则依次⽽坐。
主⼈举杯敬酒,感谢邻居们的帮助,却始终没有提到那个建议改建烟囱、搬⾛柴草的客⼈。
于是,有⼀个⼈对主⼈说:“假如听从客⼈的劝说,就不会发⽣⽕灾,也不⽤杀⽜摆酒了。
现在感谢各位前来救⽕的邻居,却忘掉了那位劝您防患于未然的客⼈。
”主⼈听后才明⽩过来,赶紧命⼈请来了那位客⼈。
汉宣帝听完了这个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就赏赐给茂陵徐⽣绢帛⼗匹,并任命他为郎官。
精选四字趣味成语故事集锦【千载难逢】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
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
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拔苗助长】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
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协助秧苗长高了一些。
”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得过且过】传说,五台山上以前有一种鸟叫寒号鸟。
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
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
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
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得意忘形】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
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
他读书入迷时,能够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
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对牛弹琴】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
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
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
即使琴声动人,不过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
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狐假虎威】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
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
”因为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
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车水马龙】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
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
【导语】孩⼦们学习成语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趣味,更从故事中,学习到很多为⼈处世的道理。
下⾯是分享的趣味的幼⼉园成语故事⼗篇。
欢迎阅读参考!1.趣味的幼⼉园成语故事 胆⼩如⿏ 南北朝时,有⼀个⼗分胆⼩的⼈,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职。
⼀天,他的⼿下找到他:“⼤⼈,敌⼈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死战?” ⽽他双⼿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下极⼒劝阻,可他好像⼼意已定,出城投降。
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吧! ⼏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去攻打东魏的项城。
他的⼠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
” 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军多少⼈吗?”⼠兵信⼼满满地说“⼤约有三万⼈!” 元庆和如晴空霹雳⼀般,被彻底惊到了。
神⾊慌张地说道:“快,,快传令下去,马上撤退。
”⼠兵们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怒,⽴刻传元庆和!骂道:“岂有此理!你这样就退兵!胆⼦简直⼩得像⽼⿏⼀样!看来,你不适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贬农村养猪去!成语也就由此⽽来了。
2.趣味的幼⼉园成语故事 愚公移⼭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座叫太⾏⼭,⼀座叫王屋⼭。
那⾥的北⼭住着⼀位⽼⼈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阻隔,要绕很⼤的圈⼦,才能到南⽅去。
⼀天,他把全家⼈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起,⽤毕⽣的精⼒来搬掉太⾏⼭和王屋⼭,修⼀条通向南⽅的⼤道。
你们说好吗!” ⼤家都表⽰赞成,但愚公的⽼伴提出了⼀个问题:“我们⼤家的⼒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座⼩⼭,⼜怎能把太⾏、王屋两座⼤⼭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和⽯块放到哪⾥去呢?” 讨论下来⼤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和⽯块扔到东⽅的海边和北⽅最远的地⽅。
趣味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四篇】趣味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篇一:【画蛇添足】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
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
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
不过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
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
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
”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
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
”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趣味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篇二:【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
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
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
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
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
简单的趣味中国成语故事_有寓意的成语故事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个引⼈⼈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单的趣味中国成语故事,供⼤家参考。
中国成语故事1罚不当罪“罚不当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不相称。
这个成语来源于《苟⼦.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焉。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
《荀⼦》这部著作共有三⼗⼆篇,其中⼀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
⽂中提出⼀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前作出好的榜样。
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如果杀⼈的不偿命,伤⼈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
有⼈说:“古代没有⾁刑,只是象征性地⽤刑。
⽐如,不使⽤黥(qing)刑⽽⽤墨画脸来替代;不使⽤劓(yi)刑,⽽⽤戴上草作的帽⼦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不通的。
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的主张;⼀个⼈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
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中国成语故事2分崩离析“分崩离析”这则成语的崩是倒塌;析是分开。
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离破碎,不堪收拾。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季⽒》,今由与求也,相夫⼦。
远⼈不服,⽽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
春秋时,鲁国的⼤夫季康⼦住在费⾢(今⼭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夫,但权势极⼤,甚⾄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
季康⼦为了进⼀步扩⼤和巩固⾃⼰的统治权⼒,想攻伐附近的⼀个叫颛臾的⼩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的学⽣冉有和⼦路当时都是季康⼦的谋⾂,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于是向孔⼦求教。
趣味中国成语故事⼤全_著名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的语⾔⽣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化的独特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趣味中国成语故事⼤全,供⼤家参考。
中国成语故事1闭门思过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次他出去巡⾏,经过⾼陵县,看见兄弟⼆⼈为了争夺⽥产⽽⼤打出⼿。
韩延寿见此情景⼗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贯推⾏的礼义教化的巨⼤嘲讽。
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的长官,却没给⽼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德⽆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
”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反省⾃⼰的不⾜。
他的⾏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个个把⾃⼰捆起来⾃投监狱表⽰请罪。
争⽥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罪。
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到县衙请罪。
俩⼈都表⽰愿将⽥产让给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
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并⼤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们就⽤“闭门思过”来⽐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我反省(xǐng)和检讨。
过,过失。
中国成语故事2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有⼀位名叫曹植(字⼦建)的⼈。
他的诗“⾻⽓奇⾼,词采华茂”。
着名诗⼈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曹⼦建独占⼋⽃,我得⼀⽃,今天下共分⼀⽃”。
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
此后他与当时着名⽂学家王粲、徐⼲,陈琳、刘桢等⼈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
在曹操的⼏个⼉⼦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幼”,⽴曹植为太⼦。
俗话说“⾦⽆⾜⾚,⼈⽆完⼈”,曹植也并⾮完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