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高三一模考试试卷讲评课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8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三教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试卷的整体情况,掌握试卷的难易程度和考查知识点。
2. 通过对错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共同进步。
教学重点:1. 试卷的整体情况分析。
2. 错题分析及解题技巧讲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错题的分析能力。
2. 解题技巧的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试卷的难易程度和考查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思考哪些题目有疑问。
二、试卷整体情况分析1. 分析试卷的难易程度,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2. 总结试卷的考查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三、错题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错题原因,找出解题过程中的不足。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解题技巧讲解1. 针对试卷中的典型错题,讲解相应的解题技巧。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巩固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解题技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复习错题,总结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试卷评讲,帮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错题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讲解解题技巧时,要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本次试卷评讲,希望学生能够查漏补缺,提高数学成绩,为高考做好准备。
§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认识生活中的椭圆实例,记住椭圆的定义;②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在化简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 ③记住椭圆的标准方程;学会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
2.过程与方法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问题激疑: 生活中椭圆的例子:三.自主探究: 1.椭圆的定义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距离的和等于 的点轨迹叫做椭圆,点 叫做椭圆的焦点, 叫做椭圆的焦距。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图像 标准方程 焦点a 、b 、c 的关系3.思考:①当2a>12F F ,轨迹是 ; ②当2a=12F F ,轨迹是 ; ③当2a< 12F F ,轨迹是 。
四.合作解疑考点一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经过点2)(A B --和点【变式训练】1.设12F F ,为定点,126F F =,动点M 满足1210MF MF +=,则动点M 的轨迹是( ) A. 椭圆 B. 直线 C. 圆 D. 线段2.设P 是椭圆2212516x y +=上任意一点,若12F 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12PF PF +=( ) A. 4 B. 8 C. 5 D. 103.设12F F ,是椭圆 2212516x y += 的焦点,P 为椭圆上一动点,则三角形12PF F ∆的周长是( ) A. 16 B. 18 C.20 D.不能确定 五.精讲点拨考点二 椭圆标准方程及应用【例2】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 -2, 0 ), (2,0),并且经过点53()22P -,,求它的标准方程.【变式训练】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上两个焦点的坐标(4,0)(-4,0),椭圆上一动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是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高三数学综合测试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高三数学综合测试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侯凤云 075000试卷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分析;掌握了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十足、思维活跃、渴望展示。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身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策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展示成果、一题多解,开拓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分析典型错误,引导学生辨析错因,完善知识体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使“三基”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3.通过变化拓展,强化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把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到由例及类的思想档次。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体会感悟探索数学规律,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创新目标:激发自信,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错因分析与矫正、一题多解探析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一题多解的探析、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成果展示:一题多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强调运用数学思想的合理性.考题19.已知函数=)(x f 1)3(2+-+x x a m ma 0(>a 且)1≠a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此题的得分率较高,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解答。
1.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及过程解一: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得方程:1)3(2+-+t m mt =0(*)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等价于方程(*)至少有一个正实数根.①当0=m 时,方程013=+-t 的解为31=t >0,方程(*)有一个正实数根.②当0≠m 时,为使方程(*)至少有一个正实数根,只需>+-+->04910302m m m m m 或??>+---<04910302m m m m m 解之得:1≤m 且0≠m 综上:m 的取值范围是(]1,∞-.解二: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得方程:1)3(2+-+t m mt =0(*)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等价于方程(*)至少有一个正实数根.①当0=m 时,方程013=+-t 的解为31=t >0,方程(*)有一个正实数根.②当0≠m 时,显然0=t 不是方程(*)的根,设方程(*)的两个实根为21,t t则>=>--=+≥+-=?0103091021212m t t m m t t m m 或0121<=m t t ,解之得:1≤m 且0≠m 综上:m 的取值范围是(]1,∞-.解三: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得方程:1)3(2+-+t m mt =0(*)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等价于方程(*)至少有一个正实数根.①当0=m 时,方程013=+-t 的解为31=t >0,方程(*)有一个正实数根.②当0≠m 时,∵ 01)0(>=g ∴>--≥--=?>02304)3(02m m m m m 或 0<="" 解之得:1≤m="">综上:m 的取值范围是(]1,∞-.解四: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得方程:1)3(2+-+t m mt =0(*),可化为:t t t m +-=213,则)0()()1)(13()(22>+-+-='t t t t t t m 当10<'t m ,)(t m 单调递增,当1>t 时,0)(<'t m ,)(t m 单调递减,∴当1=t 时,)(t m 取得最大值1,又当0→t 时,-∞→m ,故所求m 的取值范围是(]1,∞-解五: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得方程:1)3(2+-+t m mt =0(*)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等价于方程(*)至少有一个正实数根.① 当0=m 时,方程013=+-t 的解为31=t >0,方程(*)有一个正实数根.② 当0=m 时,方程1)3(2+-+t m mt =0(*)可化为)13(12-=+x mx x ,考虑函数x x y +=2与)13(1-=x my ,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由04)3(2=--=?m m 得:1=m 或9=m ,观察图象可知,当1=m 时,两图象相切并且切点在第一象限;当1≤m 且0≠m 时,直线)13(1:-=x my l 与抛物线C :x x y +=2在第一象限内至少有一个交点,即方程(*)至少有一个正实数根.综上:m 的取值范围是(]1,∞-.2.教师评析:解法一、二运用了方程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法三、四运用了函数以及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解法五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