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医院项目成本测算中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6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管理会计方法之一,它逐步通过逐项披露成本相关信息,将不同层次的成本进行定量化,以达到更为精准、准确的成本核算。
随着医院管理的不断深入,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优势作业成本法相对于其他成本核算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产品基本成本核算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
作业成本法能够按照不同作业的特点,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能更加精准的确定不同作业的成本占比,从而可以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支持。
2、精确测算定价基础。
通过精确测算作业成本,医院管理者可以为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制定提供基础。
从而使得医院的价格更加公正合理,也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价格,增加医院收益。
3、提高管理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作业成本法能够识别对整个生产过程有决定性作用的“瓶颈点”和“浪费点”,从而帮助医院管理者决策更加科学。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核算,医院可以洞悉哪些费用是可以优化的,从而有效控制医院的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1、确定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对象。
考虑到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经常不同,为了制定成本核算方案,首先需要确定成本对象,如内科、外科、急诊科等,做到总设备梗概核算,按照每个科室服务提供的项目,对每项项目进行明确的核算。
2、核算成本对象的直接成本。
所谓直接成本,就是直接与项目相关的成本。
如果我们来考虑医院内科服务的项目,可以考虑直接成本包括医师工资、用药成本、实验室检查费用、医疗设备的折旧费、临床试验的研究费、护理人员的工资、水电气等费用等。
3、核算成本对象的间接成本。
所谓间接成本,是指跨越多个项目的支出费用。
针对内科服务项目,可以考虑间接成本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工资、租赁费用、会计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等。
4、核算成本对象的情境成本。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与产品或服务的不同工序或环节相关联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准确计算不同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并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划分不同的作业和作业成本驱动因素。
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可以被视为不同的作业,例如:门诊、住院、手术等。
每种作业都有其独特的作业成本驱动因素,例如:门诊的成本可能与医生的诊治时间有关,住院的成本可能与病人的住院天数有关。
通过使用作业成本法,医院可以将成本驱动因素与医疗服务项目相联系,更加准确地计算成本。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医院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医院管理者在决策时,往往需要考虑每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效益。
使用作业成本法,医院可以将不同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与其产出相对比,从而评估项目的效益。
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提供某个医疗服务项目,或者调整项目的服务方式,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编制。
通过使用作业成本法,医院可以确定每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构成,并进行成本控制。
管理者可以监测项目的成本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成本超出预算时进行调整。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为医院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根据之前的成本数据和项目预测,预测未来的成本,并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和预算规划。
作业成本法在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中的运用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制度改革,更好地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要求。
但是作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作为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往往存在核算方法简单、方式单一等不足,导致公立医院在成本预算分配与结果不能很好地满足医院的成本核算要求。
在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公立医院唯有实施成本核算改革,才能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采用间接分配费用的方式进行财务核算的方法,在降低公立医院运行成本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运用效果,能够为公立医院的运行管理提供具体、翔实的财务数据,确保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一、公立医院作业成本法及其运用价值相关概述作业成本法,指的是一种可以把间接成本以更为准确的方式,有效地分配到各个环节的成本分配方法,它能够有效解决间接成本占比不断增加却又不能实现准确计量的问题。
较之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更为注重作业而不是最终产品,其核心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产生产品,消耗的资源即为成本。
作业成本法在医疗领域的运用,涉及所有的医疗服务过程,包括登记、检查、护理等过程,用于实现作业的人员、设备等生产要素,借助资源动因对医护人员薪酬、设备折旧等产生的间接费用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作业成本当中,再结合资源动因分析,让成本归集到相应的对象当中。
作业成本法在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中的运用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
一是实现对补偿机制的有效深化。
公立医院具备公益性质,因此需要依靠相应的补偿机制进行运营和管理过程实现一定的补偿。
采用作业成本核算能够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补助提供精确的成本数据辅助,为规范医疗服务较高、调整财政补助、发挥医院价值作用提供有效保障。
二是能够有效促进医院实现精细管理。
较之传统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能够实现对流程与作用的有效划分,更好地使医院管理深入到具体业务,实现业务与成本的有效联系,分析成本结构,实现对作业流程的有效优化、充足,优化医院资源配置,更好地将成本控制落到点上。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应用案例——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一、基本情况甲医院作为A市市属综合医院,在2009年,按照市里统一整体规划、统一理论方法(作业成本法)、统一组织实施的模式启动项目成本核算工作。
甲医院在财务处成本核算办公室设置了专门的成本核算岗和成本管理岗,成本核算岗主要负责成本核算数据采集、报表及分析上报等工作。
2021年医院参与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科室共72个,其中医技科室22个,门诊科室20个,住院科室30个;参与核算的院级医院服务项目数量为3762个。
成本管理岗人员通过作业认定、成本动因分析以及对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的计量,揭示资源、作业和成本之间的联动关系,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作业、流程和作业链(或价值链)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也为医院更有效地开展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种管理活动提供数据支撑。
二、应用条件(一)核算需求。
医院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为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相关价格或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精准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也有利于临床、医技科室及时掌握医疗服务项目的实际开展及资源消耗情况,通过医疗服务项目作业库的迭代更新,不断优化临床路径。
(二)核算对象。
医院依据政府部门发布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价格规范,建立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分类、名称和编码,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字典。
以临床服务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实际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作为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成本费用,计算各医疗项目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三)核算条件。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然后根据医疗服务所耗用的作业情况,最终将成本分配到医疗项目中。
通过追踪所有资源费用到作业,然后再到医疗流程、临床路径、不同患者等成本对象,就需要医院提供全口径、多维度的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
例如,需要医疗专家根据经验,提供核算科室开展的每一个医疗服务项目的作业步骤、操作人员职称、数量、操作时间、使用的仪器设备、消耗的材料等资料信息。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指通过对医院医疗服务项目进行细分,针对每个项目的作业过程、资源消耗以及作业引起的成本进行精确核算和管理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作业成本法将成本与作业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作业活动的跟踪和成本核算,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医院的各项服务项目的成本,并为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在医院医疗服务中,不同的项目可能具有不同的作业活动过程和资源消耗,因此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每个项目的成本构成和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准确核算医院医疗服务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与特定作业活动直接相关的成本,如医生工资、医疗设备的维护费用等;而间接成本是指无法直接分配给特定作业活动的成本,如医院管理人员的工资、房屋、供暖等费用。
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将这些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准确地分配给各个医疗服务项目,使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为医院的绩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了解每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构成和资源利用情况,从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还可以通过与实际效益指标进行比对,评估医院各项服务项目的绩效和投资回报情况。
这对于医院的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医院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成本的方法,它将成本分为各个作业单元,然后根据每个作业单元的使用成本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整个项目的成本。
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医院管理成本,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首先,作业成本法可以使医院更好地掌握不同项目的成本。
在医院中,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人力、设备等资源是不同的,如果将这些项目整体计算,可能会掩盖各个项目的差异性。
而作业成本法可以将不同服务项目分为不同的作业单元,从而更好地掌握各个项目的成本,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其次,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管理成本更为精细。
在医疗服务中,一些项目的服务时间相对较短,但是需要较为专业的医疗团队和设备,例如手术等,而一些项目的服务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医疗团队和设备要求相对较低。
如果将这些项目整体计算,可能会使医院对成本的掌控不够精细,而作业成本法可以将不同项目的服务时间、医疗团队和设备要求等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使医院更好地掌控成本。
最后,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制定更加全面的成本收费策略。
在医院中,收费标准通常是按照项目收费,而作业成本法可以使医院更加清楚地了解每个项目的成本,从而制定更加全面的收费策略。
例如,在制定手术项目的收费标准时,医院可以考虑手术所需的人力、设备成本等因素,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总的来说,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院更加精细地管理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运用研究作者:吴利明孙波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年第12期摘要:现阶段我国医院成本管理主要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存在计算方法不科学、分摊不合理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医院对成本管控的需求。
本文以Y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对核算结果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加具体、准确的成本数据,在成本管理方面优势明显,且在医院实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应用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原则,以各项作业活动为成本根据,将所耗用的各项资源成本先归集到各项作业活动上,再转而分配到相关的产出中。
作业成本法不仅提升了成本核算的准度,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责任不清的弊端;在医院中准确核算出各项医疗项目的成本,能够为上级部门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提供依据;另外也可以为医保DRG支付政策改革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最后从医院自身的宏观环境看,由于民营医院的加入,医疗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倒逼医院在关注医疗品质的前提下,更要关心运营成本管控,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二、作业成本体系建立1.医院成本对象的确定归集资源费用到各个作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总归集,总体规划医院的成本范围和资源费用。
二是分类并确定资源动因,包括工资薪酬、药品材料费、物业管理费、设备、房屋相关费用、水、电、汽、其他费用等十个类别,并对各类别分别进行归纳,核对各级的成本明细,以划分的类别为原则进行成本分配。
三是分配资源费用,建立包括有主要、辅助作业的作业成本库。
根据资源,分别进行主要作业和辅助作业的成本分配。
常规费用分配主要有工资福利成本、药品耗材消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折旧、其他费用等。
2.作业的界定与分类(1)主要作业分为五大类。
临床门诊类细分为普通内科门诊、普通外科门诊等多个门诊作业。
临床急诊类细分为急诊内、外科门诊、急诊病房、全科病房等作业。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其将全部成本分解为不同的作业或活动单元,并将
这些成本分配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中去。
在医院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可以被用来计算
特定诊疗活动的真实成本。
其带来的好处包括:更精确的成本分析,对成本进行追踪与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竞争力等。
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医院管理层更好地理解医院的成本结构,更好地规划资源,更好
地管理成本。
在医院中,各种诊疗活动和治疗方案,如手术、药物治疗、检查等都需要额
外的成本支出。
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将这些成本分配到特定的诊疗活动中,更精确地计
算这些活动的真实成本。
例如,在手术中,医生、护士、手术室、器械、药品等都需要额外的成本支出。
而手
术的费用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麻醉的类型、手术的危险程度等。
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好地估算手术的成本结构,包括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中的各项支出以及手术后
的康复治疗。
这样就能使医院管理层更好地了解手术活动的真实成本,并对其进行更好地
控制和管理。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医院管理层更好地管理库存成本。
在医院中,提供不同药品和
医疗器械是必要的,但这些都会对医院的库存成本产生影响。
通过作业成本法,医院可以
更好地了解不同药品和器械的成本,更好地估算库存成本,从而更好地管理库存成本。
总之,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更精确和全面的成
本信息,从而更好地管理成本,优化医院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摘要】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医院各项成本进行细致分析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定义和原理,然后重点探讨了该方法在医院各方面的具体应用,包括药品、人力、设备以及其他各项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接着总结了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该方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深入了解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该方法进行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医院、成本管理、药品、人力、设备、优势、局限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介绍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成本管理方法,能够帮助医院更好地控制和分析成本,提高财务绩效。
在医院这样一个复杂的组织中,各个部门和项目的成本管理十分关键。
作业成本法通过将成本分配到具体的作业或活动上,帮助管理人员更清晰地了解每项活动的成本构成和费用分布情况。
这有助于医院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可以为医院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通过对每个作业或活动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管理人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项目或部门的盈利能力,从而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控制核心资源的利用情况,避免资源浪费和降低不必要的支出。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院提高财务绩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决策效率,适应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
医院管理人员有必要深入了解和应用作业成本法,以更好地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2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和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在成本管理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在医院成本管理中。
作业成本法是通过将成本分配给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来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其原理是将所有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然后根据特定的作业或活动进行分配,以确定每个作业或活动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日益完善,医院成本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管理中引入作业成本法成为一种趋势。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帮助管理者了解作业或产品的成本构成,并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
在医院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医院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各项服务的成本、利润和效益,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将一个组织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去。
在医院的实际应用中,作业可以是指诊疗服务、手术、检查和药物等。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分配、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下面将针对这几点介绍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是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法通过将成本分配到具体的作业中,使管理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各项服务的成本构成,从而能够进行科学的定价策略。
通过将某项手术的成本分配到每个手术患者上,可以计算出该手术的平均成本,为医院定价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对各项成本进行细化分析,例如将手术成本分配到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等环节,有助于发现各环节的成本控制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其次是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各项成本的分析和分配,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改善成本控制的思路。
在医院管理中,成本控制一直是一个难题,医疗服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成本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作业成本法通过将成本分配到具体的作业中,使管理者更容易发现具体服务的成本问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成本控制策略。
如果某项手术的成本过高,管理者可以针对性地对手术流程进行优化,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将成本的控制责任分配到各个具体的作业中去,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最后是绩效评估。
以往,医院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一些定性指标,例如医疗服务满意度、患者投诉率等。
但是这些指标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医院的真实运营状况,因此需要引入更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成本管理中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的分配。
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中,作业成本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医院合理控制各项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了解每一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费用。
在医院的日常运营中,有各种各样的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服务等等。
这些医疗服务项目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通过作业成本法,医院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构成,能够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进行成本的合理分配。
在医院中,有许多部门和岗位,每个部门和岗位对医疗服务的贡献是不同的,因此需要进行成本的合理分配。
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对医疗服务的实际贡献程度进行成本的合理分配,避免部门之间的资源浪费和不公平分配,从而提高整体的医院运营效率。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医院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分析。
医院的经营目标是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并且要求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医院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可以对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分析,找出哪些项目有利润,哪些项目需要调整或淘汰。
通过对成本与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医院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医院进行预算的编制和管理。
医院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资金的使用,医院需要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的预算。
通过作业成本法,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的成本预算,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项目的成本构成,从而更好地控制资金的使用,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滥用,提高医院的资金利用效率。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可以用来计算不同工作或作业的成本。
在医院的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管理成本,优化资源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在医院中,每个患者都需要进行医疗服务,包括检查、治疗、手术等。
每项医疗服务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因此医院需要对每项医疗服务的成本进行计算和管理。
作业成本法可以用来分析医院内不同的医疗服务,并计算其成本。
首先,医院需要对不同的医疗服务进行分类。
比如,可以将不同的手术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将不同的检查项目按照部位进行分类。
然后,为每项医疗服务设立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是指每项医疗服务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比如手术室、检查设备、医疗用品和医疗人员等。
医院需要明确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组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医疗服务的成本,比如手术室使用费、手术器械、药品和医疗耗材等。
间接成本是指间接用于医疗服务的成本,比如管理人员、维修费用、房屋租金和水电费用等。
为了更好地计算成本,每个作业中心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需要分别计算,并将其归集到每个医疗服务上。
最后,医院可以通过对不同医疗服务的成本进行比较,优化资源利用。
比如,医院可以分析每项医疗服务的成本结构,找出成本高的部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比如采购更便宜的耗材、降低人员成本等,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项目成本测算中运用
摘要:探讨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医疗项目进和精细成本核算方式。
文章介绍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运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及运用。
通过实例的方式说明了,作业成本法在医疗项目测算中的运用,建立资源库,确定作业中心,明确作业动因,分摊作业成本,测算出医疗项目成本,分析了降低成本的方向。
关键词:医疗项目成本;作业成本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手术室;剖宫产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成本核算重要性日益凸现,掌握自身经营状况,降低成本费用,寻求新的增长点,需要精细化准确的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能更精准的核算医院诊疗项目,对医院诊疗项目的定价提出有力证据,同时对医院运营管理提供详实的信息。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述
作业成本法主要通过“作业”的形式,对间接费用进行系统的归集,并详细的确认和计算相应的资源动因,而后将其资源费用在作业中归集、体现,并确认和计量作为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在直接成本的核算方法上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上没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间接费用的核算
上,其本质就是要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分配原理:1.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
耗作业;2.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二、作业成本法在医疗项目成本测算中的具体运用
医疗项目的成本一直是医院成本核算中的难题,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对医疗项目成本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
现以剖宫产手术成本项目的核算为例。
(一)建立资源成本库
据《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医院医疗支出项目有十多项,通过对财务人员、手术室人员、物资管理部门的走访、调查,本着合理性、重要性、差异性原则,通过对成本项目内容的分析、合并,最终对设立出人员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卫生材料、日常业务费、维修费、其它费用共六大资源成本。
(二)确定作业,建立手术室作业中心并确定作业动因
作业成本核算要深入到手术室工作中去,在具体工作中,要结合手术室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还要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走访,特别是在和工作人员走访中,要重点了解几个问题:工作内容、消耗材料、耗费时间、工作人数等。
通过以上方法,确定某医院手术室的作业流程,分为接送作业、台上作业、准备作业、管理作业。
接送作业和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总手术台次,管理作业的分配是通过手术室人数进行分配。
(三)分配资源消耗,形成作业中心成本
在分配所消耗资源时,能确定为某一作业所消耗资源,则直接确认为该项作业成本。
若是多项作业共同耗费资源,就需要合适的资源动因将其分配到各作业中去。
具体分析各作业中心成本。
(见表一、表二、表三)
通过与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测算,对剖宫产手术直接成本进行了归集,既台上作业成本库的归集。
作业成本法原则: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在对人员成本的计算中,将作业时间确定为作业动因,估算出总作业时间,来估算单位时间费用率,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计算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来测算人员成本在某项作业的人员成本,也既是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根据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人员成本进行测算。
手术室共有护士33人,根据职工薪金收入、科室排班表及节假期安排,共有25名护士参与日常工作,测算如下:理论全年作业时间:
25人*12月*22.5天*8小*60分= 3240000分钟
假定有效工作时间效率为80%,则测算有效工作时间为:3240000*80%=2592000分钟
手术台上作业人员成本:
首先分摊管理作业成本:54473532人÷32人*30人
=510689元
全年手术作业成本3044828元+管理作业分摊成本
510689元=3555517元
有效作业时间:2592000分钟
单位作业时间价值:3555517÷2592000=1.37元/分
剖宫产手术需要手术护士2人,而平均手术时间90分种,则一台剖宫产手术直接人员成本为:
2人*90分钟*1.37元/分=246.6元
折旧费用的测算,常规手术设备折旧为1,305,984元,按总手术台次分摊;专用手术设备折旧费,按照使用该设备的手术的手术台次分摊。
总手术台次为13848台次,则单台次手术折旧费用为1305984/13848=94.3元。
房屋折旧费为11间*80平方米*115元/平方米=101200元,单台手术房屋折旧费为101200÷13848=7.3元。
固定资产折旧费为94.3元+7.3元=101.6元
卫生材料按剖宫产手术直接统计,平均为1010元。
水电费根据有效作业时间,分摊计算得出为8元。
物业管理费用的发生与作业面积想关,按作业面积分配,11间*80平方米*150元/平方米=132000元。
单台次物业管理费用为:132000÷13848=9.5元
设备维修费分为,如是常规手术设备维修按总手术台次分摊,专用手术设备按照使用该设备的手术的手术台次分摊。
单台次常规手术设备维修费为25000元÷13848次=1.8元(见
表四)
(四)据作业动因,分摊次要作业成本
根据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分摊各项作业成本的依据。
(见表五)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核算就手术室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没有含有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的人力成本。
管理手术作业成本分摊的作业动因是手术室职工人数,所以管理作业成本作为间接成本分摊到各作业成本的人力成本中(见表三)。
在接送作业成本和准备作业成本中共有8 名工人参与到作业在,因这8名工人是由第三方物管公司管理,则不参与到管理作业成本的分摊。
通过对表四、表五的分析,可以看出剖宫产术的成本中,材料成本的比重达到了61.88%,要降低剖宫产术成本,主要还是从降低材料成本入手。
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医疗项目进行测算,对成本的分摊可以更细化、更具体化、成本核算更精确;对作业流程的分析,从根源上找到成本形成的原因,更加有利于加强成本核算,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精简作业链,从而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
学出版社,2013.
[2]桑生娟,陆萍,蒋文伟.作业成本在医院成本核算中应
用[J].财会通讯,2010,(11):125-126.
[3]章程.作业成本法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中的应用及作业成本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4]傅美芳,费峰,冯正等.内部转移价格在医院部门成本分配中的应用[J].卫生经济研究,2010(12):45-46.
(作者单位:都江堰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