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格式:docx
- 大小:17.27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过程任务一:深入研读,感受形象【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重点词句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时分析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我们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初步认识了周瑜和诸葛亮,请你谈一谈。
(周瑜嫉贤妒能,诸葛亮顾全大局、神机妙算)1.自学课文,圈画词句。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1)课文第6自然段中“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我联系上下文知道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起大雾,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课文第6自然段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联系上下文知道把船连接起来是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
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来阅读古典名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知天文。
(板书:知天文)4.学生继续汇报交流。
预设:课文第7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
他知天文,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预设: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的绝好机会。
(2)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都看到了这场大雾。
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么想呢?预设:鲁肃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会起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预设: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草船借箭》第2课
时教案(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讨论,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确定主题取舍,听懂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锻炼逻辑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课文相关图片及素材
3.白板、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故事背景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10分钟)
–教师或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情节。
3.分析课文(15分钟)
–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结构,重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4.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5.展示成果(15分钟)
–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6.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故事要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练习。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展示材料。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使学生在沟通和协作中学到了更多。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堂课中有所收获。
部编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过关键语句,了解文中人物形象特点2.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的方法,读懂故事,扫清阅读障碍。
3.通过学习,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的方法,读懂故事,扫清阅读障碍。
教学难点:通过关键语句,了解文中人物形象特点教学过程:一、回顾主线,加深印象。
师: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生答)主板书:草船借箭复习“联系上下文理解故事情节发展,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个阅读名著的小妙招,谁来给大家回顾一下?(生答)副板书:联系上下文弄懂情节感知人物回顾初步感知的诸葛亮形象,引出本课学习主线。
导入语:通过上一节课学习的这两个阅读方法,我们初步感受了诸葛亮的形象,谁来简单谈一谈?生答师: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故事,进一步感受诸葛亮。
二、走近诸葛亮1、导入:请同学们回顾快速浏览课文的方法,用两分钟勾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内容。
与诸葛亮无关的内容我们可以怎么做?预设生答:“跳过。
”师:“好的,计时开始。
”(大约两分钟后)2、师:“再次细读你们勾画的内容,从哪个句子或者哪个词你可以感知到怎样的诸葛亮,就在旁边做好批注。
”3、学生批注的同时,教师巡视,有学生勾画出重点语句,就拍照上传到电子白板。
4、全班交流,引导鼓励畅所欲言,老师做好板书。
把诸葛亮形象具体化丰满化。
交流的时候相机引导:预设重点句一: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所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引:这个是哪个孩子做的批注,非常值得大家欣赏,请你来给大家读一读句子和批注。
生读句子和批注,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引:对这句话和与之有关联的句子,有没有同学有补充或者是不同意见?(预设有学生答到这一句)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和刚才那句话连起来,说明诸葛亮三天前就知道江上会有大雾了。
《草船借箭》参照授课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授课目的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胸襟、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表达序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结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授课重点、难点1.认识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结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详尽事情领悟诸葛亮的神机秒术。
三、授课过程(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经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认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依照事情的发展序次给课文分了段。
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1.检查读生词:忌妒商议负责推却都督委托既然延迟胶漆诱惑调动水寨轻易支援甘受处分大雾漫天饮酒取乐神机秒术2.认识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忌妒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犯难和诬告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愧疚、叹服。
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详尽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虑以下的问题。
① 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领悟出来的?由于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忌妒,第 2 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
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经过读书认识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窄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赞成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今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
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被骗时”便显得很“快乐”。
)② 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露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故事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背景。
–熟练掌握相关词语和诗句。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掌握相关词语和诗句。
•难点:理解背景知识与历史文化,理解箭的借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相关实物
•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利用图片或诗句让学生感受氛围
•背景介绍:介绍故事背景及历史背景
2. 学习与体会(40分钟)
•第一遍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故事讲解,重点词语解释
•学生互相讨论并分组合作
3. 拓展应用(30分钟)
•学生分组表演故事片段
•小组讨论箭的借用方法
•与生活联系,思考并展示
4. 总结与评价(15分钟)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故事主题
•教师评价学生表现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
•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与思考能力。
•对于历史文化部分,教师要有深入了解,引导学生全面发掘。
六、课堂延伸
•辅导阅读相关材料
•组织课外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草船借箭》这一古代典故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希望通过本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二、教学重点: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2、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上节课我们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简单的说一说呢?(二)新授:1、说的非常好,《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谋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的感兴趣,下面就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去看,你对黑板上的四个人物谁最感兴趣?最喜欢谁呢?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品读原文,找出你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和依据,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试着揣摩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3、先读到这,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品读的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呢?(学生交流汇报)4、刚才某某同学说,他非常佩服诸葛亮,原因是因为他在借箭的过程中表现出神计妙算的才能,那神计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5、你们答对了,神计妙算就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本课就是形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的高超。
6、结合你们刚才读课文,围绕神计妙算这个词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7、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用心的再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会儿选一处你认为体会最深的地方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读课文)8、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学生汇报交流)9、现在我们就实地的感受当时受箭的过程,在看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这样安排的好处有哪些?(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船借箭的过程)10、谁能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汇报)11、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个方面他都考虑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这就是神计妙算。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相互讨伐。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亲自率兵来进攻孙权,势单力薄的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
刘备派诸葛亮帮助孙权作战,孙权的爱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遇到了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大战之前,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⑴复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⑶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⑷评价书中人物。
二、完成目标1、在自主学习平台测试区完成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⑴师提出要求:为完成目标,请同学们先到校园网学习平台测试区口答填空题。
⑵师小结并过渡: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之中,我们弄清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
接下来,继续做单选和多选题,学习方式是由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快的同学做题,操作慢的协助答题,时间五分钟。
⑶学生独立做题,师查看。
⑷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过渡:老师在查看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做的一个多选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请看一个同学的答案。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①亮懂天文,知三天内必有大雾,使借箭能实施。
②亮知地理,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能把船停在江中最佳位置受箭。
③亮有一种通神的能力,能预测未来。
④亮知人,利用曹操谨慎多疑性格,使曹只放箭,不敢出兵。
⑤亮谋划周密,安排船只、配置、行船及受箭方式等非常巧妙。
⑸小结: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分析,知道草船借箭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上网浏览,获取信息:⑴关于《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关于诸葛亮及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探讨。
下一个环节就是上网浏览,获取你想要的信息。
时间8分钟。
⑵网站提供:育才校园网──学生作品集──参赛作品──孙泽西的《三国风云》网页。
教师机e盘──言莉文件夹──三国视频。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联系的方法,结合关键词句品读故事内容,了解人物特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通过对比阅读,交流阅读古典名著的初步感受,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3.前启后拓,尝试阅读原著中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章节,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以名篇学习带动名著阅读,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运用联系的方法,结合关键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解人物特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古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难点】借助“阅读链接”,初步感受原著语言特点;对比阅读,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三国演义》第43~46回相关章节的前置性阅读。
【教学流程】一、结合前置性阅读,激趣导入,复习回顾1.配古典背景音乐,出示《三国演义》)第43~46回目。
在课前的前置性学习中,大家重点阅读了《三国演义》的第43~46回,了解到在草船借箭前,诸葛亮曾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也被诸葛亮识破,周瑜对才干远胜自己的诸葛亮心怀妒忌,决定除掉他。
鲁肃劝周瑜应联合抗曹以大局为重,周瑜却说:“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
”周瑜用的是什么办法,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编的故事—《草船借箭》。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五年级下册编排了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在教学首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编的《草船借箭》时,课前教师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为后期学习课文做好过渡适应。
尝试囫囵吞枣地阅读原著与《草船借箭》相关联的第43~46回目的章节,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将课文学习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助于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特点的体会,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和独特魅力。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课方案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自读课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按角色演活故事情节。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前因结果。
意会诸葛亮的神机秒术。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教课难点:意会诸葛亮的神机秒术。
教课方法:读演联合读画联合教课过程:一、激趣定标。
1.课文主要写什么,是按什么次序写的?2.课文是分哪几步写的?板书:答应造箭——草船借箭——按期交箭二、自主研究思虑:1.你对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你喜爱哪个人物?喜欢他的什么?2.自由读课文,小组互相议论。
①诸葛亮是如何神机秒术的?②鲁肃帮了哪些忙?③曹操在用兵上有哪些特色?1.鲁肃会帮他相机板书:2.三天必有大雾3.曹操不敢发兵曹操必定放箭3.同学沟通自己喜爱的部分,在小组里读一读。
①草船借箭用的是什么方法?指导学生读相关语句。
②指引学生想象草船受箭的情形,而后用简笔划画一画、说一说。
③同学们还喜爱哪些自然段?4.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怎么说的?(议论领会:“诸葛亮神机秒术,我真比不上他。
)5.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谈谈他的作用。
点明中心首尾响应三、总结概括:议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由有哪些?1.出示“草船借箭”和“草船骗箭”。
2.议论哪个题目好,为何?3.报告。
四、练习内化1.用接龙的形式演一演课文内容。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附:板书设计:预定造箭————草船借箭————按期交箭(甘受处罚)(神机秒术)(自叹不如)周瑜:气度狭小意欲诬陷诸葛亮:顾全全局。
教案:《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表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学生的词汇量。
3.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回顾《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15分钟)(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学生的词汇量。
(2)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堂练习(10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草船借箭》故事背景:三国时期,曹操封锁了刘备的供给,刘备只好借箭。
主要人物:诸葛亮、赵云、张飞故事情节:诸葛亮运用智慧,借箭成功。
教案:《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内容,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后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语法点讲解:对文中的重点语法点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对文中的重点语法点和生字词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要借箭?借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生字词进行标记。
2.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法点和生字词。
2. 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在借箭过程中的决策和应变能力。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课后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板书设计:1. 《草船借箭》2. 诸葛亮:智慧、勇敢3. 借箭过程:决策、应变作业设计: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生字词的抄写和运用练习。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教案(第2课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古代人民智慧的表现之一是“草船借箭”这一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操;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教授生僻字词的拼音及具体意思;
2.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
难点
1.生僻字词的理解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
A. 导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草船借箭”故事。
B. 学习
1.教师讲解生词:箭、草船、种瓜等,并进行示范;
2.分段教授课文并讲解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学生跟读,分角色表演。
C. 拓展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草船借箭》。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草船借箭》的理解更加深入,生僻字词的掌握也有了一定提升。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朎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剖析借箭成功的因素。
2、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彖。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 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
)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 课文二一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一四段, 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一四段1 •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
(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 板:神机妙算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3. 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一”划下。
交流岀示小黑板:(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1. 默读小黑板上第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 •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耍鲁肃不耍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
《草船借箭》教学方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通过文中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感受故事中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初步感受原著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文中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感受故事中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初步感受原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字词检测。
dùjìwěi tuō(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他()诸葛亮造十万只箭。
诸葛zhào bàn jūn lìn g zhuàn g亮顾全大局,只好(),并立下(),三天之内造好。
sīzì(2)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
他()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bùzhì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diào dù亮()。
shén jīmiào suàn(3)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
”预设:(1)妒忌委托照办军令状(2)私自布置调度(3)神机妙算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深入了解了诸葛亮的人物特点,用周瑜所说的一个词就是——神机妙算。
这节课我们继续揣摩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周瑜、鲁肃、曹操三位主要人物的特点。
(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鲁肃曹操)设计意图:首先,字词练习导入,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找出文中描写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的关键语句,感受人物特点。
2.探究过程(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描写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的关键语句,并批注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研读成果。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幺(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幺的句子。
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幺?
出示:这时候大雾
齐读。
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幺?(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幺?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幺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幺?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
(板书: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