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科植物
- 格式:ppt
- 大小:6.64 MB
- 文档页数:21
鸢尾鸢尾科鸢尾属植物
鸢尾是鸢尾科鸢尾属草本植物的统称。
鸢尾叶片碧绿青翠,花大而奇,宛若翩翩彩蝶,是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国外常常将此花做成香水。
鸢尾花的别称
鸽子花、蓝蝴蝶、扁竹花、同时也有中国鸢尾,鸭子花的叫法。
鸢尾的生长习性
鸢尾适合生长在适度湿润,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略带碱性的粘性土壤,或者沼泽土壤或浅水层中;鸢尾喜阳光充足,气候凉爽,耐寒力强,亦耐半阴环境。
鸢尾花语
鸢尾花的花语:华丽。
中国常用以表达爱情和友谊,前途光明。
鸢尾的药用价值
鸢尾有比较高的医药价值,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也可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炎,消积。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
唐菖蒲鸢尾科唐菖蒲属植物唐菖蒲的拉丁学名:Gladiolus hybridus唐菖蒲是茑尾科植物家庭的著名花卉,老家在非洲南部,亭亭玉立的穗状花序上,开着红黄色、白色或淡红色的花,既鲜艳夺目,又温馨可人。
将一束生机盎然的菖蒲鲜花送给友人或病人,带去的不仅仅是主人的问候,更有一份浓浓的情谊。
然而,在环境生物学家的眼里,唐菖蒲的闻名并不在于它的美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环境科学在西文崛起时,美国等国的环境学者们发现,唐菖蒲对空气污染特别敏感,当空气中氟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叶片就会因吸收氟表现出伤斑、坏死等现象,向人们发出污染“报警”信号。
进一步研究发现,唐菖蒲的“报警”本领惊人,远远超过了人类本身的感觉能力。
科学家们将唐菖蒲置于1~10PPb(1PPb 等于10亿分之一)的氟化氢浓度下,几小时至几天后唐菖蒲叶片就出现受害反应,而人类对如此低的浓度根本无法“嗅出”,一时间,唐菖蒲由于监测污染的特殊本领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名声大振。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环境科学兴起,国内学者利用唐菖蒲对氟化物污染的工厂或地区进行实地监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人将唐菖蒲用来监测某磷肥厂的氟污染,不仅能进行“定性”,还能根据叶片的受害程度和含量进行“定量”,结果都相当准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唐菖蒲被广泛用于我国的环境生物学研究,人们称它为氟污染指示植物,是环境监测不下岗的“哨兵”。
唐菖蒲(一)概述别名菖兰、剑兰、什样锦。
为鸢尾科唐菖蒲属植物后菖蒲(Gladiotus huhridus bort),球茎入药,主治跌打肿痛及痈,茎叶可提取维生素C。
唐菖蒲可作为切花、花坛或盆栽。
原种来自南非好望角,经多次种间杂交而成。
栽培品种广布世界各地。
(二)植物特性唐菖蒲属多年草本。
茎基部扁圆形球茎,株高90-150厘米,茎粗壮直立,无分枝或少有分枝,叶硬质剑形,7~8片叶嵌叠状排列。
叶长对-40厘米,宽4~5厘米有多数显著平行脉。
鸢尾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鸢尾类植物是一类美丽而独特的花卉,在园林绿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们的色彩丰富多样,形态各异,不仅能够增添园林的美感,还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本文将从鸢尾类植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鸢尾类植物是一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鸢尾科植物。
鸢尾类植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常见的鸢尾、长苞鸢尾、大花鸢尾等。
它们的花朵形态各异,有的是单瓣的,有的是重瓣的,有的花朵呈钟状,有的呈漏斗状。
花色也非常丰富,有的是纯色的,有的是斑驳的,有的是渐变的。
鸢尾类植物的花期较长,一般在春季到夏季开花,花期可以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鸢尾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鸢尾类植物的花朵颜色丰富多样,可以用来进行花坛、花境的布置,增加园林的色彩层次感,使园林更加美丽。
鸢尾类植物还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首先,鸢尾类植物的花朵富含花蜜,能够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来采食,提供了丰富的花粉和花蜜资源,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其次,鸢尾类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然而,在园林绿化中种植鸢尾类植物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鸢尾类植物对土壤和光照的要求较高,一般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并且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
因此,在选择种植地点时,需要根据鸢尾类植物的生长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其次,鸢尾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大,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但又不能过湿。
因此,在浇水时需要注意适量控制水量,避免过度浇水导致涝灾。
此外,鸢尾类植物一般不耐寒,对低温和寒冷的环境较为敏感,容易受到冻害。
因此,在北方地区种植鸢尾类植物时,需要采取保温措施,以防止冻害。
鸢尾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种植鸢尾类植物,不仅可以增添园林的美感,还可以发挥其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
然而,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鸢尾类植物的生长要求,以确保其良好的生长发育。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鸢尾类植物,并在园林绿化中加以应用,共同营造美丽而健康的园林环境。
鸢尾花鸢尾花通常是指鸢尾类(Iris spp)植物,是对一族草本开花植物的统称。
这种花由6个花瓣状的叶片构成的包膜,3个或6个雄蕊和由花蒂包着的子房组成。
别称:紫蝴蝶、蓝蝴蝶、乌鸢、扁竹花;分布于日本、中国中部、西伯利亚、法国和几乎整个温带世界。
是法国国花。
“鸢尾”之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彩虹。
它表示天上彩虹的颜色尽可在这个属的花朵颜色中看到。
鸢尾花香气淡雅,可以调制香水。
在我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鹏程万里,前途无量明察秋毫。
基本介绍【来源】为鸢尾科植物鸢尾IristectorumMaxim(鸢尾德其中一个品种)。
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
叶互生,2列,剑形,长30~45cm,宽约2cm。
花青紫色,1~3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柄基部有佛焰花苞,长4~5cm;花被片6,2 轮,外轮3片圆形,上面有鸡冠状突起,白色或蓝色,内轮3片较小,拱形直立;雄蕊3,着生于外轮花被片基部;子房下位。
蒴果长椭圆形,有6棱,长3~4cm。
种子多数,圆形,黑色。
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鸢尾花【生境】生于林下、山脚及溪边的潮湿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广东、广西、四川。
【采制】夏、秋季采收,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根茎扁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节,节上常有分歧,节间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环纹,愈近顶端愈密。
【化学成分】含鸢甙(tectoridin)、鸢尾新甙A、B (iristectorinA、B)、鸢尾酮甙(tectoruside)等。
【性味】性寒,味辛、苦;有毒。
【功能主治】消积、破瘀,行水,解毒。
用于食滞胀满、症瘕积聚、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用途】花境,丛植,地被【出处】鸢(glede),读(yuan)是鹰科的一种鸟,《诗·大雅·旱麓》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它的希腊/英文名是iris,意为彩虹,因为这种花有红,橙,紫,蓝,白,黑各色,不愧彩虹之称。
溪荪鸢尾科鸢尾属植物
植物名:溪荪。
科属:鸢尾科鸢尾属。
学名:Iris sanguinea.
别名:东方鸢尾。
形态:溪荪为多年生草本。
须根绳索状,灰白色。
叶条形,顶端渐尖,基部鞘状。
苞片3枚,内含花2朵,卵形,内花被片狭倒卵形。
果实长卵状长圆形。
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东北及内蒙古等地。
日本、朝鲜及俄罗斯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沼泽、湿草地、湿润的林下或向阳的坡地。
溪荪的作用价值:花大艳丽,适合公园、外花被片绿地及庭园等植于湿润的路有棕色和边、山石边或滨水岸边观赏。
蝶形的鸢尾花鸢尾科植物的鸢尾,是多年生草本,地下有根茎、球茎或鳞茎。
叶剑形或线形,花大多蓝色、紫色,形似蝴蝶。
它们大多可供观赏,有些还可供药用或提取芳香油(如德国鸢尾、香根寓尾)。
鸢尾又叫蝴蝶蓝、蝴蝶花、铁扁担,根状茎短粗而多节,株高30-60厘米。
叶剑形,具1-2分枝,每枝着花1-3朵,花蓝紫色,这花既像起舞的蝴蝶,又似翻飞的纸鸢,光彩柔和。
另有白花变种,花色纯白。
鸢尾作为一个家族,还包括德国鸢尾、香根鸢尾、蝴蝶花、玉蝉花、黄菖蒲、溪荪、马蔺等多种。
香根鸢尾原产南欧,是法国的国花,欧洲人叫它“法兰西百合花”。
其实,鸢尾和百合是不同属的植物。
外表看去,它们都是6枚花瓣,可是鸢尾的花瓣,原来只有3枚,它那外周的3瓣却是保护花蕾的萼片。
因为它是瓣状萼,长得类似花瓣很难识别。
法国以鸢尾花为国花,寓意有三个:一是象征古时法国王室的权力。
传说,法兰克王国第一个王朝第一代国王克洛维施洗礼时,上帝送给他一朵鸢尾花。
后来法国人为纪念始祖,便把这种花作为国家的标志。
二是宗教上的象征。
1376年,法王查理五世把原来国徽图案上的鸢尾花改为3枚花瓣,意味着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
三是用鸢尾花表示光明和自由,象征民族纯洁、庄严和光明磊落。
香根鸢尾的地下茎可以提取珍贵的香精,这种香精具有诱人的紫罗兰芳香。
即使是随便把它的根研成粉末,也是一种上等的香粉。
鸢尾科植物,全世界约有60属,1500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
鸢尾原产我国中部。
云南、四川及江苏、浙江一带都有分布,长于海拔800-1800米灌木林缘。
国内园林中广泛栽培。
鸢尾耐寒性强,上海可露地栽植,春季萌发较早。
它喜欢生长在排水良好、适度湿润的土壤中。
它的花芽在秋季分化完成。
春季根茎先端的顶芽生长开花,在顶芽两侧有几个侧芽,侧芽在春季生长后,形成新的根茎,并在秋季重新分化花芽。
花芽开花后,顶芽死去,侧芽接着形成花芽。
鸢尾的同属花卉德国鸢尾,原产欧洲,花有白、黄、淡红、淡紫、深紫等色,我国园林已广泛栽培,根茎可炼芳香油。
鸢尾繁殖和栽培方法及病虫害防治花卉名拼音:yuānwěi拉丁名:IristectorumMaxim别名:紫蝴蝶、蓝蝴蝶、乌鸢、扁竹花分类界:植物界Plantae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单子叶植物纲Liliopsida目:天门冬目Asparagales科:鸢尾科Iridaceae属:鸢尾属Iris【原产地和主要分布】原产于中国中部及日本。
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原、西南和华东一带,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具体不祥。
天然鸢尾科植物的分布地点主要是在北非、西班牙、葡萄牙、高加索地区、黎巴嫩和以色列等。
【繁殖和栽培】多采用分株、播种法。
分株春季花后或秋季进行均可,一般种植2~4年后分栽1次。
分割根茎时,注意每块应具有2~3个不定芽。
种子成熟后应立即播种,实生苗需要2~3年才能开花。
栽植距离45~60cm,栽植深度7~8cm为宜。
亦可以进行促成栽培。
【病虫害及其防治】主要病害有(1)锈病,发病初期可用25%的粉锈宁400倍液防治;(2)软腐病,可用1:1:100的波尔多液防治。
虫害有蚀夜蛾,可用90%敌百虫1200倍液灌根防治。
鸢尾为鸢尾科鸢尾属植物,是一类观赏价值较高的花卉。
全世界约有300个品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
中国约有60个种、13个变种及5个变型。
鸢尾属植物根据地下茎的不同分为宿根鸢尾和球根鸢尾二大类:地下部为根状或根茎状的鸢尾是宿根鸢尾,地下部为球茎状的叫球根鸢尾。
鸢尾的耐寒性较强,可以露地栽培。
宿根鸢尾春季萌发较早,花期通常在早春至初夏,冬季进入休眠状态,大多数品种地上茎叶枯死,但也有一些品种地上部分仍保持绿色,故又称常绿鸢尾。
球根鸢尾多借助温室以进行促成栽培,供鲜切花之用。
球茎一般在秋季种植,春季开花,初夏休眠。
现就宿根鸢尾和球根鸢尾的繁殖方法分别加以说明。
宿根鸢尾多采用分株繁殖,但有时也可用种子繁殖。
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进行一次,于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
鸢尾在花后进行分株(要避开梅雨季节),在冬季到来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开花。
鸢尾植物文化及应用初探赵婧竞,李霏飞,何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2)摘要:对鸢尾的植物文化以及应用进行了初步地探讨,提出了鸢尾属植物在园林绿化、药用、生态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前景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以期为园林绿化、花艺设计、乡村文旅等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鸢尾;植物文化;植物应用中图分类号:S68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16-0190-030引言鸢尾,狭义上讲,是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的鸢尾(Iris tectorum)。
广义上讲,是鸢尾科鸢尾属多个物种的统称。
鸢尾属植物种类繁多,目前全球共有野生种约280~300种,园艺栽培品种超过7万种,花型奇特,花冠较大,色彩艳丽且丰富,观赏价值高,生态适应性广,植物文化内涵丰富,是配置植物专类园、岩石园、水景园、湿地公园、花坛、花境、庭院绿化、基础栽植及盆栽的良好素材,有些种类可作鲜切花使用,在水中及水岸栽植,可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或作地被栽植,还可起到护土固坡的作用;鸢尾、马蔺、溪荪、北陵鸢尾等可以入药;香根鸢尾、德国鸢尾等还可用来提取香料产品。
此外,还可从鸢尾中提取鸢尾紫色素,它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天然色素。
1形态特征鸢尾属是鸢尾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多基生,剑形,嵌叠状,花茎从叶丛中抽出,花单生或呈聚伞花序生于花茎顶端,花较大,蓝紫、紫、红紫、白、黄等色;花被裂片6枚,2轮排列,基部合生成筒状,外轮3花被裂片较大,平展或下垂,内轮3片较小,直立或向外倾斜,雄蕊3,雌蕊的花柱单一,上部3分枝,呈花瓣状[1]。
2鸢尾文化2.1中国的鸢尾文化鸢尾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因它的花瓣形似鸢鸟尾巴而得名,在我国主要作为药用植物栽培,作为观赏栽培较少。
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鸢尾“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2];自汉末以后,“乌园”“乌鸢”这些别名在《本草纲目》等医书也曾有记载[3]。
鸢尾科植物具有多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观赏价值:鸢尾科植物的花朵通常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它们常被用于园林美化、花坛布置、花境点缀等,能够增添绿意和生机,提升环境的美观度。
药用价值:鸢尾科的一些植物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应用。
例如,射干的根状茎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鸢尾科植物中还含有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经济价值:鸢尾科植物中的一些种类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例如,某些鸢尾科植物的根茎可以提取香料或用于制作染料,叶片可以作为编织材料或饲料等。
这些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收益。
生态价值:鸢尾科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作为地被植物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通过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来净化空气。
此外,鸢尾科植物还为一些昆虫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总之,鸢尾科植物具有观赏、药用、经济和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
鸢尾的分株方法鸢尾(学名:Iris),又名蝴蝶花、蓝蝴蝶,是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花色丰富,形态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鸢尾的分株繁殖是一种常用的繁殖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鸢尾的分株方法。
一、鸢尾简介鸢尾原产于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较好的净化空气的能力。
鸢尾植株由地下茎和地上部分组成,地下茎纤细,分枝性强,适合采用分株繁殖。
二、鸢尾分株的最佳时机鸢尾分株的最佳时机一般在春季(3-4月份)或秋季(9-10月份)。
这两个季节气温适中,鸢尾生长旺盛,分株后易于成活。
三、鸢尾分株的具体步骤1.准备工具:铲子、刀具、手套等。
2.选择健康的母株,挖掘出整个植株。
3.轻轻抖动植株,将地下茎上的泥土抖掉,露出地下茎。
4.沿着地下茎的自然分枝处,用刀具将植株分割成若干份。
每份至少包含一个地下茎和一个生长点。
5.对分割后的植株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病菌感染。
6.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按照一定的间距挖好坑,将分割后的植株放入坑中。
7.埋好植株,填土,稍稍压实,浇透水。
四、分株后的养护要点1.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于潮湿。
2.避免阳光直射,适当遮阴。
3.施肥要均匀,避免过量。
4.注意病虫害防治,发现病虫害要及时处理。
五、注意事项1.分株时避免伤及生长点,以免影响植株生长。
2.分株后要保持土壤疏松,利于鸢尾生长。
3.植株间距要适中,以免拥挤导致生长不良。
通过以上步骤,你就可以成功地进行鸢尾的分株繁殖。
鸢尾属(Iris L.)是鸢尾科(Iridaceae)最大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是绿化、美化、香化城市,装饰花坛、花径、花带、路旁及草坪的优良材料。
全世界约300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
我国约产60种13变种及5变型,广布于全国各省,以西南、西北最多。
一直以来,鸢尾属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学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1)白花马蔺I. lactea Pall.和马蔺I. lactea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的分类学问题。
基于形态和地理分布的差异,赵毓棠(1985)把马蔺I. lactea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作为白花马蔺I. lactea Pall的变种。
但高宝莼(1985)认为I. lactea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是白花马蔺I. lactea Pall.的异名。
(2)四川鸢尾I sichuanensis Y. T. Zhao、薄叶鸢尾I. leptophylla Lingelsh.和锐果鸢尾I. goniocarpa Baker的分类学问题。
赵毓棠(1980)认为四川鸢尾与薄叶鸢尾近似,但花茎较高,花较大,苞片宽披针形或狭卵圆形相区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但高宝莼(1985)认为四川鸢尾是薄叶鸢尾的异名。
锐果鸢尾花与四川鸢尾、薄叶鸢尾极其相似,只是叶片大小上略有区别,很难区分。
(3)蝴蝶花I. japonica Thunb.、扁竹兰I. confusa Sealy和扇形鸢尾I. wattii Baker的分类学问题。
赵毓棠(1980)报道扁竹兰的花、果与蝴蝶花近似,但有地上茎,叶片丛生于茎顶等特征又与扇形鸢尾近似,三者极易混淆。
Waddick (1994)认为蝴蝶花、扁竹兰可能是同一个物种的两个变种。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孢粉学、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核rDNA的ITS区序列分析,探讨了四川省鸢尾属7物种1变种的表型特征、染色体核型、孢粉形态、种内分化变异,为解决长期争议的物种分类处理疑虑提供资料。
马兰花
马兰花:又称马蔺、马莲。
单子叶植物纲,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密丛草本植物。
矮株型高仅18—25厘米,中株型高25—70厘米,高株型可高达120厘米。
根状茎粗壮,木质,斜伸,外包有大量致密的红紫色折断的老叶残留叶鞘及毛发状的纤维;须根粗而长,黄白色,少分枝。
叶基生,坚韧,灰绿色,条形或狭剑形,长约50厘米,宽4—6毫米,顶端渐尖,基部鞘状,带红紫色,无明显的中脉。
花茎光滑,高3—10厘米;苞片3—5枚,草质,绿色,边缘白色,披针形,长—10厘米,宽—1.6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内包含有2—4朵花;花乳白色,直径5—6厘米;花梗长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长约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6.5厘米,宽—1.2厘米,顶端钝或急尖,爪部楔形,内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4.5 厘米,宽5—7毫米,爪部狭楔形;雄蕊长—3.2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白色;子房纺锤形,长3—4.5厘米。
蒴果长椭圆状柱形,长4—6厘米,直径1—1.4厘米,有6条明显的肋,顶端有短喙;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棕褐色,略有光泽。
花期5—6月,果期6—9月。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
生于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过度放牧的盐碱化草场上生长较多。
马蔺的花、种子、根均可人药。
鸢尾科的特征
鸢尾科植物特征:
1. 鸢尾科植物大多具有被子植物的特征,即有蒴果和种子。
2. 这些植物的花瓣通常由精致的叶状花瓣和较大的留花盘(组成花心)组成。
花瓣的颜色可能从白色到黄色、橙色、粉色甚至紫色,有些植物还可能有斑点、条纹或其他花纹。
3. 这些植物的叶子通常具有扇形或条形,有时也带有锯齿边缘,但有些物种的叶子可能呈心形或松圆叶加上羽状裂片。
4. 这些植物的茎通常被平滑或有绒毛覆盖,高度因物种而异。
5. 鸢尾科植物的根系通常是一团深达地下的根系,用于吸收水和养分并支撑植物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