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61.50 KB
- 文档页数:2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的本质就是统治奴隶的艺术公元前431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后,雅典的执政官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其中有一句话被世人广为传颂、经久不绝;他说:“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在伯利克里的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统治的艺术变得极具吸引力。
这种观念扭转了苏格拉底“把自己限制在私人生活中,远离政治”的伦理主张。
希腊人逐渐意识到政治学与统治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在谈论哲学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了政治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前半部分主要围绕“正义”的话题进行辩论,本质上还属于伦理学的领域,而到了后半部则转到政治学之中,描绘了理想城邦的形态,并且提出让“哲学王”来统治国家的观点。
在柏拉图的众多弟子中,亚里士多德似乎是专门为反对他而生的。
当柏拉图还在世的时候,后者就主动退出了学园,对此,柏拉图说:“亚里士多德踢开了我,犹如小雄驹踢开生养它的母亲。
”这名“小雄驹”在哲学领域用“形式论”来批驳老师的“理念论”,在另一个领域又写出了《政治学》,直接与《理想国》唱反调。
柏拉图认为政治学是“哲学王”的治国之术,把它交给肉食者们来谋划就行了。
而亚里士多德则说:“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小到家庭,大到城邦,无不充斥着各种政治生活,政治学绝非政客、君王、家主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公民”——当然,奴隶、妇女、工匠和异邦人要被排除在外。
由谁来作为城邦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家庭为逻辑起点,他认为家庭是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当数个家庭聚集群居时,就形成了村落。
每个村落都会推举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老来主持集体事务;而多个村落为了更优质的生活而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城邦。
正因每个人都出生在家庭中,而城邦又包含着村落和家庭,所以每个人一出生就获得了“某某邦人”的政治属性,也就是取得了“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