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体液检验
- 格式:doc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27
体液检验与疾病筛查644200体液检验是通过对人体内的体液样本(如血液、尿液、唾液等)进行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分析,以获得有关人体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信息。
体液检验在医学诊断、疾病筛查以及疾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体液检验的基本原理、常见的体液检验指标以及体液检验在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科普。
一、体液检验的基本原理体液检验通过分析人体内的体液样本,可以获取有关体内物质浓度、代谢产物、细胞和分子结构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检测潜在的疾病变化。
体液检验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分析:通过化学方法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元素、化合物、离子和代谢产物的浓度,如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
化学分析是体液检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测量体液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离子和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通过测量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可以了解到糖尿病、高血脂症、痛风等疾病的风险或进展情况。
化学分析凭借其快速、准确和经济的特点,在疾病筛查和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医生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
2. 免疫学分析:免疫学分析是体液检验中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利用体液中的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特定物质。
例如,通过检测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肿瘤并评估治疗效果。
此外,免疫学分析还可以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中的病原体抗体,帮助诊断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免疫学分析方法多样,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免疫荧光等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免疫学分析在临床诊断、疫苗研发和免疫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细胞学分析:通过对体液中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和数量学的观察,如血细胞计数、尿液沉渣检查等,可以评估细胞的健康状况。
4.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对体液中的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检测,实现对基因、表达和代谢状态等方面的评估。
尿液化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规范操作,保证尿液化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适用范围】尿液化学检查。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方法】:尿液试带法【原理】:优利特-100A尿液分析仪为一个反射光度计,分析从试剂区域反射光的密度和颜色,把反射光转换成电脉冲,通过微机处理,便转变为有意义的结果。
1.校正空白:尿在试剂块上分布的状态及尿本身颜色,一般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误差,设空白块就是为了排除这些产生误差的因素,各项目都不得使用同一空白块。
2.PH:通过PH指示剂测定4.5~9的范围内的PH值,正常人的新鲜尿液PH值在5~7之间。
3.亚硝酸盐:反应依赖于尿中格兰氏阳性细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砷酸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结合呈现出桃红色。
对于含有少量亚硝酸盐离子的尿样,当Vc浓度超过1.4mmol/L时会造成假阴性的结果。
4.葡萄糖:根据葡萄糖氧化酶法反应原理,葡萄糖氧化酶特异性氧化β-D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使指示剂氧化而呈现出蓝色,如果采集尿液的容器残留氧化性的消毒剂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5.蛋白质:根据染料结合的蛋白误差法原理,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形成复合物产生色变,特别是对白蛋白的反应比对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氏蛋白和粘蛋白更为灵敏。
高比重尿、高缓冲尿、碱性尿和清洗剂之类物质都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6.根据血红蛋白接触活性原理,通过血红蛋白的类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使邻联甲苯胺氧化呈色。
强氧化剂可能造成假阳性,肌红蛋白也会呈阳性反应,Vc浓度超过1.4mmol/L时会造成假阴性的结果。
7.比重:利用多聚电解质方法,尿中电解质与聚电解质发生离子交换的原理。
阳离子存在时,多聚物氢离子通过交换释出,使溴百里酚蓝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颜色由蓝经过蓝绿最后变成黄色。
体液检验的作用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检测大多使用传统的人工检测技术,即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其有效组分。
近年来,随着自动分析设备的快速发展,检测设备以其速度快,操作简便、可重现性好、参数多、易于操作、信息丰富等优点,逐步取代人工检测。
但是,在对异常样本进行检测时,仪器检测仍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检测。
很多人对这种体液检验技术还不是很熟悉,那么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吧。
一、什么是体液检验?体液检验指的是在临床的普通检验中,利用人体的各种分泌物或者排泄物等来对其进行检查的方法,它是在临床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主要针对的是来源于血液、尿液、粪便、浆膜腔液、脑脊液等多种体液以及分泌物标本中的细胞、其他成分,展开定量、定性和形态学的检验,为疾病预防、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一个客观的实验室依据。
二、体液的含量与分布以细胞膜为界限,体液又可分为胞内型和胞外型两种。
细胞外液分为两种,一种是血浆,一种是组织间液,另一种是淋巴液、脑脊液等。
正常人体内的体液大约占身体重量的60%,而在这些体液中,有40%是由细胞内体液和20%是由细胞外体液组成的。
体液的分布及含量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及体重的差异。
人的总体液量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新生儿血液中的体液含量可达到身体重量的80%,而老人血液中的体液含量仅为身体重量的55%;同样的体重,肥胖的人体内的体液要少于瘦人,这是因为脂肪具有疏水性;女人身上有更多的脂肪和更少的体液。
三、影响体液含量与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总体液比成人要多,它们的总体液约占体重的80%,70%和65%,而且孩子的代谢很强,但自身的调节能力很弱,所以很容易出现水和无机盐的代谢紊乱。
正常情况下,成人体内的体液大约占身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而老年人体内的体液则大约占身体重量的百分之五十五,可以看出,年纪越轻身体重量的比例就越大。
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间液所占的体液比重越来越大,但胞内液、血浆的含量变化却越来越小,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失水症的发生变得越来越困难。
体液检验:解读生理液体中的健康信息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物系统,它不断产生各种生理液体,如血液、尿液、唾液、汗液等。
这些生理液体包含着我们身体健康和功能的重要信息,通过对它们的检验和分析,医生可以获取宝贵的诊断和监测数据。
本文将介绍体液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用途,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分析生理液体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
一、体液检验的基本原理体液检验是通过分析生理液体中的化学成分、细胞和微生物等信息来评估健康状态的一种常见方法。
这些液体包含了很多关于我们身体的信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生理液体检验:1. 血液检验血液检验是最常见的体液检验之一,它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血糖水平、脂质水平和电解质浓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2. 尿液检验尿液检验可以提供关于肾脏和泌尿系统功能的信息。
通过检测蛋白质、葡萄糖、红细胞、白细胞和细菌等成分,医生可以检测出尿路感染、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3. 唾液检验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生化信息,包括酶、激素和抗体等。
唾液检验可用于诊断口腔健康问题、检测药物滥用、评估激素水平和检测感染病原体。
4. 汗液检验汗液检验通常用于检测皮肤疾病、药物代谢和某些遗传性疾病。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
二、体液检验的常见用途体液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医学工具,它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疾病,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预防疾病以及全面评估健康状况。
以下是体液检验的常见用途,每一项都对我们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疾病诊断和筛查体液检验在早期诊断各种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早期诊断通常可以使治疗更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通过体液检验可以诊断和筛查:a. 癌症体液检验可以检测出癌症标志物,这些标志物是与癌症相关的特定蛋白质或物质。
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CA-125用于卵巢癌的诊断,CA 19-9用于胰腺癌的监测等。
体液检验尿常规分析:一、直接显微镜检查法【操作】(1)取待检混匀尿液10ml 于刻度离心管中,1300r/min 离心5min ,弃上清液,保留0.2ml 残留液备用。
(2)将沉淀物混匀后,取50μl 滴人载玻片上,用18mm ×18mm 盖玻片覆盖后镜检。
先用低倍镜(10 ×10)观察20 个低倍视野(LP)的管型数。
再用高倍镜(10 ×40)计数10 个高倍视野(HP)的细胞数。
二、【报告形式】细胞:以10 个视野中的最少数到最多数(××~××个细胞/HP)报告。
管型:以20 个视野的平均数(××个/LP)报告。
结晶:以每一高倍视野+、++、+++、++++等的半定量方式报告。
三、尿液沉渣有形成分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红细胞:正常值:尿液经离心后约0 ~3/HP。
高倍镜下红细胞为淡黄色,呈中央凹陷的盘片状。
低渗尿液时细胞形态不一;高渗浓度时细胞皱缩成锯齿形。
非肾性血尿中红细胞呈均一性且大多形态正常;而肾性血尿中则现非均一性的变形细胞;两者兼有者称为混合性血尿。
尿中红细胞增多称为血尿,可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
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肿瘤,结石,结核,创伤,先天畸形及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尿。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红斑狼疮等均可发生血尿。
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也可引起血尿。
(2)白细胞:正常值:尿液经离心后白细胞男性0 ~3/HP ,女性0 ~5/HP ,除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及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见淋巴细胞外,一般均为中性粒细胞。
尿液中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有核,但不一定能看清楚,炎症时白细胞发生变性或死亡,或为不规则、结构不清、成堆、含颗粒较多的脓细胞,其意义与白细胞相同。
白细胞增多是泌尿系统炎症的重要指标,细胞数量与炎症程度相关,尤其是细菌性感染。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李贵星一、概述二、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检测指标三、体液及酸碱平衡紊乱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掌握:水平衡的概念和水平衡紊乱的类型,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常用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指标的意义和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血气、钠、钾、氯测定的方法学原理与评价,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要求。
♦熟悉:体液电解质的分布特点,水、钠、钾平衡紊乱的特点和常见原因,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了解:酸碱平衡的调节,血气分析在呼吸功能判断上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一、水平衡二、水平衡紊乱三、电解质平衡及其紊乱四、酸碱平衡及其紊乱一、水平衡体液:体内存在的液体。
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体液以细胞膜为界分为:(1)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占40%(2)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占20%A. 血浆5%B. 细胞间液(interstitial fluid)15%各部位体液之间受机体生理机制的调节处于动态平衡体液的组成➢水➢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等。
电解质:体液中存在的离子,具有维持体液渗透压、保持体内液体正常分布的作用,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二、水平衡紊乱脱水水肿原因:总体水的变化,或水分布有差异,水摄入和排出不相等,不能维持平衡。
水平衡的调节机制1.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下丘脑。
2. 调节途径通过口渴中枢、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以及肾三大环节完成调控。
3. 水摄入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肾张素Ⅱ增多、生活习惯等刺激下丘脑的渴觉中枢,引起口渴而增加水摄入量;摄入量到一定程度后,渴饱满中枢兴奋,口渴感受消失。
4. 水的排出主要依赖于ADH、醛固酮和肾脏等。
(一)脱水(Dehydration )♦脱水:由于水摄入过少和/或水丢失过多而引起细胞外液减少。
体液检查尿液检查尿液(urine)由肾脏生成,通过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排出外。
肾脏通过泌尿活动排泄废物,调节体液以及酸碱平衡;此外肾脏还兼有内分泌功能。
肾单位是肾脏泌尿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人的两肾约有200多万个肾单位,每个痛单位包括肾小体与肾小管两部分,肾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尿液分析主要用于:①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肿瘤、血管病变及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时,各种病变产物直接进行尿中。
引起尿液成分变化,因此尿液分析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与疗效观察的首先项目;②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尿液来自血液,其成分又与机体代谢有密切关系,故任何系统疾病的病变影响血液成分改变时,均能引起尿液成分的变化。
因此可通过尿液分析协助临床诊断如糖尿病时进行尿糖检查、急性胰腺炎时的尿淀粉酶检查、急性黄疸型病毒型性肝炎时作尿液胆色素检查等,均有助于上述疾病的诊断;③安全用药的监护:某些药物如庆大毒素、卡那毒素、多粘菌素B与磺胺类药等常可引起肾损害,故用药前及药过程中需观察尿液的变化,以确保药物安全;④职业病的辅助诊断铅、镉、铋、汞等均可引起肾损害,尿中此类重金属排出量增多,并出现有关的异常成分,故尿液检查对劳动保护与职业病的诊断及预防有一定价值;⑤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用于预防普查如对人群进行尿液分析,筛查有无肾、肝、胆疾病和糖尿病等以达到早期诊断及预防疾病的目的。
尿液标本收集为保证快活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必须正确留取标本。
尿标本收集后应及时送检及检查,以免发生细菌敏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等。
尿标本也应避免强光照射,以免尿胆原等物质因光照分解或氧化而减少。
尿标本种类按检查目的,常可采用下列标本:1.晨尿即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标本,为较浓缩和酸化的标本,血细胞、上皮细胞及管型等有形成分相对集中且保存得较好,也便于对比。
适用于可疑或已知泌尿系疾病的动态观察及早期妊娠试验等。
但由于晨尿在傍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易发生变化。
第七章体液检验通过本章学习,你将能回答关于“体液检验”的下列问题:1.脑脊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要求?2.病理时脑脊液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3.脑脊液蛋白质检查有哪些方法和各自特点?4.简述脑脊液主要酶学检查和临床意义?5.脑脊液细胞计数有哪些方法?6.脑脊液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临床应用?7.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有哪些改变?8.漏出液和渗出液产生的机制和原因?9.真性与假性乳糜性积液的鉴别?10.浆膜腔积液有哪些酶学检查?11.如何鉴别漏出液和渗出液?12.有哪些检验项目可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13.关节腔积液有哪些化学检查?14.关节腔积液有哪些特殊细胞?15.简述常见关节炎关节腔积液检查的特征?16.精液一般检查项目有哪些?17.精液显微镜检查有哪些主要内容和方法?18.简述异常精子形态的种类和临床意义?19,简述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的原理?20.试述前列腺液显微镜检查的主要项目和临床意义?21.简述阴道清洁度分级的根据?22.检查阴道毛滴虫有哪些方法?23.阴道加德纳菌和线索细胞有何关系和临床意义?24.简述胃酸测定项目和临床意义?25.简述十二指肠引流液理学检查特点和临床意义?26.试述羊水胎儿成熟度检查的项目和临床意义?第一节脑脊液检查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是来源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中的无色透明液体,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约为120~180ml,约占身体内体液总量的1.5%。
正常脑脊液含有一定的细胞和化学成分,许多成分与血浆成分相等或稍低。
病理情况下,被血脑屏障隔离在外的物质可进入脑脊液,相应物质浓度增高。
检查脑脊液中各项指标可了解这些变化,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见表7-1。
表7-1 临床疾病实验室脑脊液检查项目灵敏度和特异性灵敏度/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高/高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高/中病毒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硬化症、神经梅毒、椎旁脓肿中/高脑膜恶性肿瘤中/中颅内出血、病毒性脑炎、硬膜下血肿一、标本采集和处理1.标本采集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必要时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采集。
第七章体液检验第一节脑脊液检查一、名词解释1.Pandy 试验2.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3.细胞蛋白分离现象二、选择题【A型题】1.脑脊液中的IgG减低见于A.巨人症B.多发性硬化症C.神经梅毒D.结核性脑膜炎E.癫痫2.不符合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特点的是A.外观透明或微浑B.不出现凝固现象C.葡萄糖含量正常D.氯化物含量正常E.蛋白质明显减少3.脑脊液标本常用采集部位是A.第三、四脑室B.第3~4腰椎间隙C.第4~5腰椎间隙D.小脑延髓池E.硬脑膜下腔4.正常人的脑脊液中主要蛋白质是A.纤维蛋白原B.清蛋白C.球蛋白D.甲胎蛋白E.血红蛋白5.正常人的脑脊液中主要细胞是A.红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6.脑脊液标本采集中的第1管进行A.常规细胞检查B.一般性状的检查C.细菌培养检查D.化学检查E.免疫学检查7.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特点是A.外观浑浊B.细胞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C.葡萄糖含量正常D.蛋白质明显减少E.可找到抗酸杆菌8.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的比较多的是A.单核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粒细胞E.脓细胞9.正常脑脊液蛋白质定性为A.阳性B.弱阳性C.中度阳性D.阴性E.强阳性10.脑脊液中氯化物显著减少常见于A.化脓性脑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病毒性脑膜炎D.脑肿瘤E.脑膜梅毒11.脑脊液黄色见于A.流行性脑膜炎B.化脓性脑膜炎C.蛛网膜下腔出血D.结核性脑膜炎E.脑肿瘤12.正常人脑脊液有核细胞是A.(0~0.008)×106/LB.(0~0.010)×106/LC.(0~0.015)×106/LD.(0~0.025)×106/LE.(0~0.035)×106/L13.不会引起脑脊液中葡萄糖升高的是A.病毒型脑膜炎B.急性脑外伤C.蛛网膜下腔出血D.结核性脑膜炎E.缺氧性脑病【X型题】14.脑脊液标本放置过久会引起A.细胞发生破坏和变形B.出现纤维蛋白凝块,影响细胞计数和分类误差C.葡萄糖分解,造成结果假性偏高D.蛋白质分解,造成结果假性偏低E.细菌自溶或死亡影响细菌检出率三、问答题1.脑脊液细胞收集的方法学比较?2.常见脑膜疾病脑脊液检验指标改变特点?3.血性脑脊液标本如何与穿刺损伤相鉴别?4.脑脊液有核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Pandy 试验: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出现不溶性蛋白盐的沉淀反应,呈现白色.产生浑浊或沉淀物。
2.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广泛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辅助诊断。
大约90%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急性期髓鞘碱性蛋白升高是髓索遭到破坏的近期指标。
3.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脑瘤患者脑脊液中蛋白增加,而细胞数正常的现象。
二、选择题A型题1.E2.E3.B4.B5.C6.C7.A8.C9.D 10.B 11.C 12.A 13.D 14. ABE三、问答题1.脑脊液细胞收集的方法学比较?(1)脑脊液细胞收集的方法有:离心沉淀法、细胞沉淀室法、醋酸纤维膜浓集法.玻片离心法。
(2)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不多且易破碎;细胞沉淀室法、玻片离心法克服了脑脊液细胞数目少和容易被破坏的缺点,便于正确地进行细胞分类计数,易于发现肿瘤细胞、细菌、真菌。
2.常见脑膜疾病脑脊液检验指标改变特点?常见脑膜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疾病类型压力(kpa)外观蛋白质葡萄糖(mmol/L)氯化物(mmol/L)细胞数(×109/L)有核细胞分类病原体定性定量化脓性脑膜炎显著增高浑浊、脓性、有凝块2+ 显著增加显著减少稍低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发现致病菌结核性脑膜炎增高雾状微浑有薄膜形成1+~2+ 增加减少显著减少增加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见抗酸杆菌或结核培养阳性病毒性脑炎稍增高清晰或微浑1+~2+ 增加正常正常增加淋巴细胞为主无流行性乙型脑炎稍增高清晰或微浑1+ 轻度增加正常正常增加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稍增高清晰或微浑1+ 轻度增加减少减少增加淋巴细胞为主新型隐球菌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增高红色浑浊1+~2+ 增加轻度增加正常增加中性粒细胞为主无脑瘤增高清晰1+ 轻度增加正常正常增加淋巴细胞为主无脑脊髓梅毒稍增高清晰1+ 轻度增加正常正常增加淋巴细胞为主无3.血性脑脊液标本如何与穿刺损伤相鉴别?当腰穿发现脑脊液含血时,应该鉴别是损伤性出血,还是由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造成,其判定主要主要方法如下:(1)损伤性出血多因腰穿不顺利,损伤了局部血管所致。
若腰穿顺利,无损伤,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损伤性出血与脑脊液混合不均匀,流出之脑脊液的颜色由深变浅,而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脊液呈均匀血性。
(3)若出血量多,血液自行凝固为损伤性出血,而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自凝现象。
(4)损伤性出血经离心或静置后,上层液体无色,若是黄色即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5)将脑脊液收集在3个试管中,如果血色逐渐变淡即为创伤所致;如果三管均匀血性,则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6)显微镜检查红细胞新鲜而完整,为损伤引起的出血;若红细胞皱缩和破碎,说明是陈旧性出血。
4.脑脊液有核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正常脑脊液中可偶见白细胞,一般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偶见软脑膜、蛛网膜细胞、室管膜细胞和脉络膜细胞。
病理情况有:(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以淋巴细胞.粒细胞和浆细胞并存,病毒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为主。
(2)脑血管病:脑出血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第3天可见吞噬细胞,第5天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
(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淋巴细胞多见,有时可见白血病细胞或肿瘤细胞。
(4)脑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增多。
(5)红斑狼疮:有时可见红斑狼疮细胞。
第二节浆膜腔积液检查一、名词解释1.漏出液2.渗出液二、选择题【A型题】1.关于浆膜腔积液,错误的是A.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不是绝对的B.漏出液长期滞留于浆膜腔,可发生浓缩C.肝硬化发生腹水多为漏出液D.渗出液多为细菌感染所致E.胆汁刺激发生腹水多为漏出液2.有关浆膜腔积液检查,正确的是A.所有标本必须应抗凝后检查B.肝素抗凝标本用于理学检查C.枸橼酸钠抗凝标本用于生化检查D.EDTA-K抗凝标本用于细胞检查23.渗出液的性质正确的是A.非炎性积液B.多浑浊C.细胞较少D.多不能自凝E.比重小于1.0154.漏出液的性质正确的是A.清晰透明B.炎性积液C.大量蛋白D.中性细胞为主E.多能自凝5.漏出液的细胞主要是A.淋巴细胞B.中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间皮细胞E.红细胞6.炎症急性期渗出液的细胞主要是A.淋巴细胞B.中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间皮细胞E.红细胞7.漏出液的蛋白含量一般小于A.65g/LB.55g/LC.45g/LD.30g/LE.25g/L8.形成漏出液的常见原因正确是A.主要由局部血管通透性升高所致B.主要由白细胞回流增大所致C.主要由局部血管内渗透升高所致D.主要由钠水潴留E.主要由毛细血管静压增高所致9.结核性积液可明显升高的是A.甲胎蛋白B.腺苷脱氨酶C.乳酸脱氢酶D.溶菌酶E.淀粉酶10.漏出液LD与血清LD比值常小于A.0.2B.0.3C.0.4D.0.5E.0.611.可作为卵巢癌转移指标的是A.LDB.AFPC.CEAD.CA125E.CA19912.渗出液的不正确的是A.浑浊B.比重高C.静置后凝固D.内含极少细胞E.内蛋白含量高【X型题】13.符合假性乳糜性积液的描述是A.脂肪含量小于2%B.蛋白质大于30g/LC.淋巴细胞增高D.外观非乳糜性E.有细菌14.有关浆膜腔积液性状描述正确的是A.正常胸腔、腹腔和心包腔内均有少量的液体B.红色(血性)积液多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病急性期、风湿性疾病等C.漏出液因含的细胞和蛋白质多而呈现为浑浊D.积液的比密的高低与其所含的溶质有关E.漏出液含纤维蛋白原较多,一般会凝固15.腹水为漏出液的是A.重症糖尿病B.肾病综合征C.胃穿孔D.重度营养不良E.丝虫病16.符合渗出液特点的是A.比重>1.030B.黏蛋白定性试验阳性C.蛋白含量>30g/LD.细胞总数<100×106/LE.常为草黄色液体17.漏出液特点的不符合是A.液体比重高B.液体静置后不凝固C.Riva1ta反应阳性D.细胞数小于0.5×106/LE.蛋白含量低三、问答题1.不同病因引起渗出液的区别和临床意义?2.浆膜腔积液主要蛋白检查及意义?3.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要点?4.浆膜腔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意义?5.浆膜腔积液显微镜检查一般要求?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漏出液:属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主要有: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
②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
③淋巴回流受阻。
④水钠潴留引起细胞外液增多。
2.渗出液: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主要有:炎症时,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通过血管壁而渗出,渗出液的产生多为细菌感染引起,恶性肿瘤可引起类似渗出液的积液。
二、选择题1.E2.D3.B4.A5.A6.B7.E8.E9.D 10.E 11.D 12.D 13.AE 14.ABD 15.BDE16.BCE 17.AC三、问答题1.不同病因引起渗出液的区别和临床意义?①脓性渗出液:黄色浑浊,含有大量的脓细胞和细菌。
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属.绿脓杆菌等,大约10%的积液有厌氧菌感染。
通过涂片或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放线菌性渗出液脓稠有恶臭,可发现特有的菌块;葡萄球菌性渗出液稠厚而呈黄色;链球菌性渗出液呈淡黄色,量多而稀薄;绿脓杆菌性渗出液呈绿色。
②血性渗出液:积液一般可呈现红色、暗红色或果酱色,常见于创伤、恶性肿瘤和结核性积液及肺梗死等。
肿瘤性血性积液抽取后很快凝固,LD增高,肿瘤标志物阳性,铁蛋白、FN及FDP均升高,而ADA溶菌酶却不高,涂片可找到肿瘤细胞;结核性血性积液凝固较慢,ADA溶菌酶增高明显;积液为果酱色提示阿米巴感染,涂片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积液呈不均匀血性或混有小凝快,提示为创伤引起。
③浆液性渗出液:黄色、微混半透明的粘稠液体,有核细胞数多在(0.20~0.50)×106/L,蛋白质为30~50g/L,常见于结核性积液及化脓性积液早期和浆膜转移癌。
无菌积液中葡萄糖与血清中葡萄糖相近,而结核性积液葡萄糖减低,必要时应进行结核特异性抗体、乳酸脱氢酶、腺苷氢酶及溶菌酶等相关检查病因以确诊。
④乳糜性渗出液:积液呈乳白色浑浊,以脂肪为主,因胸导管阻塞、破裂或受压引起,常见于丝虫感染、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所致的胸腔、腹腔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