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的质量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2
临床体液检验的技术要求发布时间:2021-01-28T09:54:12.8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月11期作者:罗均华[导读] 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为了更精确的了解病情,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检验诊断,结合检验结果再来判断疾病状况,这些检验中体液检验相对多见,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相关知识。
罗均华(巴中市巴州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巴中636000)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为了更精确的了解病情,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检验诊断,结合检验结果再来判断疾病状况,这些检验中体液检验相对多见,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相关知识。
一般来说,临床体液检验的类型相对较多,常见的有关节腔积液、浆膜腔积液、脑脊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这里就从这些方面来介绍其检验技术要求。
1.体液检验技术要求之关节腔积液检验需要避免标本受到污染。
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受到污染。
采集标本所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常规室温条件下。
一般来说标本采集后,其白细胞会出现凝集现象,并会产生假性晶体,这是不利于检查的,故标本采集后需尽快送检。
若想要对关节腔积液的标本进行保存,则需要对其进行离心去除细胞操作,保存温度应控制在2℃到4℃之间,保存时间不易超过十天。
关节腔积液浑浊其实与很多因素有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与细胞成分、细菌、蛋白质增多有关。
浑浊常常见于炎性积液,若病变较为严重,其混浊程度就越高。
标本采集完成后,在检查之前,需要让标本处于均匀状态,在对其进行稀释操作时,可选用生理盐水,值得提醒的是,稀释过程中不可用乙酸,也不可用草酸盐,因此,选用稀释剂时需要慎重。
2.体液检验技术要求之浆膜腔积液检验标本采集的温度应控制在室温环境内,浆膜腔积液采集后,可能出现细胞变形、细菌溶解等不良情况,因此,需要尽快送检。
浆膜腔积液内可能含有多种病原生物,所以,对其标本的处理,采集和运送都应该加以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
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基本技术标准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基本技术标准一、引言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对于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的基本技术标准,是医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的基本技术标准进行全面评估,以便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二、基本技术标准的概念在探讨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的基本技术标准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基本技术标准的概念。
基本技术标准,是指在进行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时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和规范,包括仪器设备的维护、标本采集的规范、实验操作的严谨等内容。
只有在遵循基本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标本采集的技术标准1. 血液采集在临床血液检验中,正确的血液采集技术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关键。
采集血液的部位一定要选择正确,通常采集静脉血更为常见。
在采集血液时,需要注意抽取的血量是否符合要求,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还需要注意采血时的护理措施,保证采集后患者无不适。
2. 体液采集除了血液外,临床上还需要对其他体液进行检验,如尿液、脑脊液、胸水等。
每一种体液的采集都有着特定的技术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基本技术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尿液采集时,需要注意尽量采集清晨第一次排尿的样本,并在一定时间内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
四、实验操作的技术标准1. 仪器设备维护在进行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时,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检验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校准工作,是基本技术标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在仪器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检验方法的选择在临床实验室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检验方法可供选择。
但在选择检验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具体包括样本的种类、检验目的、检验项目等方面的考虑。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总的来看,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的基本技术标准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检验科质量管理制度一、临床血、体液检验质量管理要求1.临床检验工作人员要熟悉本专业质量控制理论和具体方法。
2.建立健全的临床检验室的科学管理制度。
3.临床检验的一切操作要做到规范化、程序化。
4.依照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认真做好检验标本的收集、采集和送检。
5.对有计量标准的各件仪器、器皿必须经过校正标定,合格后方准使用。
血细胞计数仪、血红蛋白仪、尿液分析仪要定期调试、校正,同时,以血、尿液质控物作对照。
6.认真开展临床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1)临床检验中,应对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HCT;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酮体及胆红质定性等尿10项实行质量控制。
(2)对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酮体和胆红质定性等试验,要用尿液质控物对每个专业人员进行质量考核,使每个专业人员的质量标准达到要求。
7.在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必须参加省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比活动。
8.对检测操作中出现的失控“脱靶”项目,要停止报告,查找原因,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再作正确报告。
9.定期对质控工作进行总结,对质控不合格者,责令其整顿,限期改正。
二、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要求L临床生化检测人员必须掌握本专业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2.建立健全临床生化检验室的科学管理制度。
3.临床生化检验各项操作要做到规范化、程序化。
4.认真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检验标本的收集时间、采集方法及送检过程必须符合生化检验要求。
5.对检测系统进行检查,如定期按生化组的仪器维护保养SOP对仪器做好日、周、月、季的工作。
6.按要求使用统一供应的商品试剂,如各种标准液和生化检测试剂,减少各项参考值的误差,以促进检验方法的统一和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7.统一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各项生化检测方法,如没有统一推荐方法的,要求选择精密度、准确度、敏感度较高的检验方法并须经方法学评价和对比试验,使之符合要求。
8.按卫生部规定和要求,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对每项控制项目,须测出O.C.V.和R.C.V.值,R.C.V.值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附件一质量控制具体要求1、血液常规检验要求:(1)每个工作日应做好每台血液分析仪室内质控并及时输入质控结果(定量检测应全部开展),形成质控图,保留原始记录。
每次至少使用2个浓度水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品,质量控制方法建议采用 Westgard 多规则控制程序,包括 12s警告规则和5个失控规则 13s、22s、R4s、41s、10 x 。
CV值符合要求。
每月/批有小结,失控有完整的分析、处理、记录等。
(2)血液分析仪要求:1)检测系统应具备完整性和有效性。
使用配套的校准品和试剂,如使用非配套试剂应提供准确性和精密度的实验证明,即与配套试剂的比对检测结果,应符合仪器比对的允许偏倚范围(CLIA’88质量要求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项目至少包括室间质评五大项。
2)每台血液分析仪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校准,应采用仪器配套校准品或经溯源系统定值的新鲜血按照不同吸样模式进行校准,由校准方出具校准报告并保留原始校准数据。
校准应参照 WS/T347-2011(血细胞分析的校准指南)。
3)每台血液分析仪每年(或大维修后)至少用新鲜血做1次精密度测试(重复测定11次,删除第1次测定结果,记录结果并计算CV%),结果应符合仪器说明书提供的精密度与灵敏度范围。
如超出范围,应通知厂方检查维修,经维修后仍未能达到要求的,应暂停使用。
4)有两台或两台以上血液分析仪的单位,应每月1次比对,每次取高、中、低不同浓度水平的3~5份新鲜血标本,每份标本各测定3次进行仪器之间的比对(包括手动与自动进样),做好记录并保留原始数据,允许偏倚范围为CLIA’88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允许总误差(新购或大维修后仪器比对按EP9要求进行比对)。
5)各临床实验室应参照国内外复检条例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涂片的复检范围,对达到复检范围和血液分析仪提示异常结果的标本必须进行相应项目复检并保留记录。
CNAS-CLXX:2011 共 7 页;第 0 页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体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1 范围本文件适用于CNAS对医学实验室体液学检验领域的认可。
体液学检验领域包括尿液、脑脊液、胸腹水等各种体液的常规检验及形态学检验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68-2006《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4 管理要求 4.1 组织和管理 4.1.5 g)体液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应由熟悉体液学质量管理、具备体液学形态识别能力的人员负责对从事体液学形态识别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授权从事日常工作,并在最初的2个月内至少考核2次(间隔为30天),如不合格,应再培训。
4.2 质量管理体系 4.3 文件控制 4.4 合同的评审4.5 委托实验室的检验 4.6 外部服务和供应 4.7 咨询服务 4.8 投诉的处理 4.9 不符合的识别和控制 4.10 纠正措施 4.11 预防措施 4.12 持续改进 4.13 质量和技术记录 4.14 内部审核 4.15 管理评审 5 技术要求 5.1 人员 5.1.1 实验室应对所有体液学检验岗位的职责和资质进行说明,如体液有形成份形态学识别及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应从事涉及到辨色的体液检验。
5.1.4 实验室负责人至少应具有以下资格: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体液学检验三年。
5.1.5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以满足体液学检验工作的需求。
例如,每日200份体液学标本量至少2人;每日200~500份体液学标本量至少3~4人;具有自动化仪器进行镜检筛选,可适当减少人数。
5.1.11 实验室应制定员工能力评审的内容和方法,每年评审员工的工作能力。
临床血液体液检验领域质量管理要求1 范围临床血液体液检验质量管理要求适用于血液常规检验、尿液常规检验、粪便常规检验、出凝血检验、白带检验、精液检验、前列腺液检验、脑脊液检验、胸腹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胃液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尿液有形成分检验、其他体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和寄生虫检验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管理要求4.1 组织和管理责任4.2 质量管理体系4.3 文件控制4.4 服务协议4.5 受委托实验室的检验4.6 外部服务和供应4.7 咨询服务4.8 投诉的解决4.9 不符合的识别和控制4.10 纠正措施4.11 预防措施4.12 持续改进4.13 记录控制4.14 评估和审核4.15 管理评审4.16 应急预案和补救措施5 实验室技术要求5.1 人员5.1.2 人员资质血液体液室的负责人应该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血液体液检验至少3年。
技术人员应有本专业教育经历。
5.1.3 岗位描述5.1.3.1 岗位职责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a)样品的采集与处理;b)样品检测;c)质量保证;d)报告的完成、审核与签发;e)检验结果的解释。
5.1.3.2 人员配置血液体液室人员配置宜满足如下要求:血细胞分析复检样品的数量每日在100份以下时,至少配备2人;复检样品每日在100~200份时,至少配备3~4人;体液血标本量每日在200份以下时,至少配备2人;每日200~500份体液标本时,至少配备3~4人;若采用自动化仪器进行形态学筛检,可适当减少人员数量。
5.1.5 培训血液体液室应有人员培训计划,应根据工作岗位制定培训计划。
如内部培训、定期学术交流、病案分析等。
血液体液室应选用适用的参考资料,如血液细胞形态学图谱及各种专业书籍,也可以选择专业网站上的形态学资料。
形态学检查技术主管应有专业技术培训(如进修学习、参加形态学检查培训班等)及考核记录(如合格证、学分证及岗位培训班等);其他形态学检查人员应有定期培训的考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