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0
《溜索》寻美解读平中见奇语言美《溜索》的语言平淡朴实,不玩弄花巧;描写人物以白描居多,语句大多为口语,看似通俗却十分精准,有以少胜多的力量。
多用单音节词。
汪曾祺先生认为,避开书面语言的双音节词,采用口语单音词,是使文章“脱俗”的一种方法。
阿城在《溜索》中尽量减少虚词和双音节词的使用,通过单音节词增加语言表达的张力。
比如,“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中,“急”比“急忙”更干净利落,节奏更紧凑;“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早”比“早已”少了副词“已”,偏正式词语“石壁”减为单音节词“壁”,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同时更显干净利落;“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旋、扎”与“飞旋、扎落”相比,更加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写出了雄鹰展翅飞翔时动作的迅猛、连贯,突出了力量美。
词性转换独特。
阿城小说在用词上的另一特色,是把一些常用词用得十分新鲜,或者说,“是把一些常用词用得极不寻常”。
词性转换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方法之一,作者将某些词的词性改变后运用到句子中,从而使表意更加精准,同时创设真实的画面感。
例如,“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一句中,将形容词“细”变为动词使用,写出了首领若有所思之状,结合后面的“满脸冷光”和“腮上绷出筋”来,可以感受到首领对大自然是充满敬畏的。
同时,“细”字还给人一种目光坚定之感,虽然怒江如此凶险,但首领不会退缩。
如果将这个“细”字换成“眯”字,就带上了一种蔑视的色彩,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符。
短句结构简单。
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晓畅。
汪曾祺先生认为,语言要明确生动,就要尽量把句子写短,能切分就切分。
《溜索》在人物对话和多种细节描写中都运用了简练的短句。
比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这两个情节中都加入了问答对话,语言简练到不能再少一个字,且充满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作者:江燕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3期《溜索》是著名作家阿城的小说,被选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文章以凝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特有的视角对滇西的马帮生活进行了生动描述。
小说递进式层层烘托的艺术效果、舒缓有致的节奏刻画、凝练且丰富的语言特色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平中见奇——语言简约之美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并非用词越多越好,相反在用词简洁凝练的情况下,却能将意思表达充分是最成功的。
作家阿城的小说语言在用词方面具有淡、少、轻三个特点,简短的用词使得阿城的作品传神且精妙,给读者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感。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阿城的用词简洁特征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阅读,并从中感悟作品以少胜多的曼妙之美。
比如,引导学生体会开篇第一句的描述,用小腿在马上“磕”了一下,一个“磕”字非常简练,却真切地刻画出马帮和马的关系,表现出了马帮首领对马发自内心的怜爱以及对马的熟练驾驭程度,而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描写,一个“磕”字胜过一大段马帮首领对马怜爱的解释性描写。
此外,对鹰的描写也极具特点,同样是简洁凝练的语言,却表现出了鹰的特征,使人读后产生一语中的之感。
比如,“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其中的“一歪身”三个字描写充满了画面感,使人反复看到了侧身飞翔的鹰;而一个“扎”字,则更加准确地刻画出了鹰的飞翔速度之快,一个字远胜过用一段文字对鹰的飞翔速度的刻画。
此外,在对峡谷峭壁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其实绝壁应是一幅静态的画面,但是,在马帮人眼中,这个静态的绝壁却是具有动态特征的,作者以简短的一句话,就展现了峡谷陡峭深邃的特点,不仅使读者体会到了峭壁之深、之高,同时也为后文马和牛在过峭壁时候表现出的胆怯做了铺垫。
也就是说,在这简短的一句话描写中,不仅交代了环境背景,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溜索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溜索》一文可以按照“溜索前”、“溜索中”、“溜索后”的叙事顺序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写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第10~18段):写马帮汉子们溜索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19~25段):写马帮汉子们溜索后,继续赶路。
这样的划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情节发展。
二、文章赏析《溜索》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丰富的主题内涵,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以下是对这篇小说的进一步赏析:一、独特的叙述视角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使得故事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感。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到故事中,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阅读体验。
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二、丰富的主题内涵《溜索》通过描绘马帮汉子们溜索过江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风貌。
同时,小说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时所应有的敬畏和尊重。
这些主题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小说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三、生动的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妙。
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和准确的动词,将马帮汉子们溜索过江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语言描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马帮汉子们的内心世界。
四、巧妙的结构安排小说以“溜索前”、“溜索中”、“溜索后”为叙事顺序,将故事分为三个部分。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小说的情节紧凑有序,同时也使得故事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动表现,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溜索》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丰富的主题内涵、生动的语言描写和巧妙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马帮汉子们的勇敢和坚韧,也让我们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所应有的态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怒江边上,亲眼目睹了当地傈僳族人民使用溜索过江的情景,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少数民族生活画卷。
文章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描写性的文字有较高的接受度。
但同时,他们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此外,由于这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和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了解傈僳族人民使用溜索过江的生活习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祖国多元文化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傈僳族人民使用溜索过江的生活习俗的掌握。
2.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图片展示法:展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
4.写作练习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让学生理解傈僳族人民使用溜索过江的生活习俗。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溜索》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怒江边上,目睹了一幕傈僳族人民使用传统溜索过江的场景,反映了傈僳族人民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展示了怒江峡谷壮丽的自然风光。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但本文涉及的傈僳族文化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学生对溜索这种传统过江方式可能较为陌生,教师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傈僳族文化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傈僳族人民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风貌,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学作品。
2.难点:深入了解傈僳族文化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背景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傈僳族文化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知识点总结1【主题思想】课文讲述马帮借助溜索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2【文章结构】开端-等待溜索发展-决定溜索高潮-惊险溜索结局-到达对岸3【文学常识】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文中指怒江大峡谷-带的人们渡江的方法。
文章以此为题,点明了核心事件,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溜索》收录在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中。
《遍地风流》-共分为四辑:一是“遍地风流"(5篇),二是“彼时正年轻”(14篇),三是中“杂色”(38篇),四是“其他"(2篇)。
其中的作品在选材上多以日常生活或普通人物为主,大部分都很短,长的也就数千字。
《溜索》是其中的代表作,该文写在《棋王》(1984)之前,是一篇主要表现滇西马帮的生活的优秀作品。
世界与思想息息相关。
以韩少功、阿城为代表的“寻根派”作家们以深远的忧患意识、前瞻的文化眼光、独特的写作视角,将民族传统习俗、民族文化思想、民族个性审美融于创作之中,虽然作品里所写的生活,所绘的场景脱离现代视角,但是,其中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心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探究。
民族经典当永流传,民族精神当永弘扬,民族文化当永继承,民族之魂当永扎根。
人不能仅仅着眼当下,还应继承与反思过去,才能更好地朝向未来。
4【词汇-8个】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跺duò脚 用力 踏地:~脚。
盘桓 pán huán徘徊;逗留。
探视tàn shì看望:~病人。
俯身fǔ shēn低身弯腰。
扭绞niǔ jiǎo用两股以上的条状物向相反方向转动。
寻思xún si思索;考虑。
呼哨hū shào口哨。
涓涓juān juān细水慢流的样子:~清泉。
5【多音字-2组】词汇拼音词汇释义旋xuán旋转谓围绕着作圆周运动;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