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民法课件(1)
- 格式:pptx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56
民法课件1第一篇:民法课件1民法总论一、民法的起源(一)国外民法的起源民法起源于罗马法。
公元前5世纪,《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
公元6世纪30年代,东罗马帝国皇帝优士丁尼编《国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阶段。
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法学汇编)和《查士丁尼新律》。
《查士丁尼法典》是一部罗马历代皇帝的敕令大全。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以盖尤斯的《法学阶梯》为蓝本的官方指定教科书,《查士丁尼学说汇编》将历代法学家的学说加以整理。
《查士丁尼新律》收录和查士丁尼皇帝颁布的敕令。
罗马法结构:人法、物法、诉讼法。
二、民法的地位(重点)(一)民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
首先,民法基本理论对法学基础理论和其它法学科目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其他部门法只是从不同侧面对民事法律关系和基本原则的保护、充实和发展,或者为它们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法制条件和环境。
(二)我国民法的起源中国民法一词的来源。
日本明治维新后引入、制定日本民法典,从法语转译,并用汉字定名为“民法”。
1911年中国清朝政府聘请日本学者帮助,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因汉字“律”与“法”同意,由此中国有了“民法”一词。
(二)民法是生活之法。
民法最为贴近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人评价到民法就是生活中最为普通常识的集合,可能也是基于这个看法。
当然,我们很清楚民法不仅仅止于生活,更是对生活的高度抽象,最终再反过来作用于生活当中,从“摇篮到墓地”,民法对人的一生是一个终极关怀。
其实这一点应当是民法具有重要地位最为本质的体现,正是因为民法调整对象的极为广泛,所以它才能成为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三)民法是人民自由与权利的圣典,并主张权利的同等保护。
私法以尊重、保护市民的私人利益、自由意志,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力,维护其精神安宁为出发点。
为此,民事法律必须以授权性规范为主体,赋予所有市民以广泛的民事权利。
民法学讲义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民法的概念1、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性质(1)部门法、实体法(2)民法起源于罗马私法,是调整社会普通成员之间关系的法律。
在这个法律中,以个人利益为核心,以人的平等和自治为理念,当事人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与私法判然有别的是公法,它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体现公共秩序、政治管理的法律,在这个法律中,当事人之间是命令与服从关系,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二、民法的含义1、形式上的民法与实质上的民法形式上:民法典;实质上:各种相关法律2、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1)广义的民法就是指所有的私法规范,包括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亲属关系、知识产权关系以及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2)狭义的民法,仅仅指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通常不包括亲属法、知识产权法和商事法等法律规范。
3、民法典与民法通则(1)民法典是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价值判断将各种民事制度规定于一部法律内的法律文件。
在法制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民法典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在我国历史上,清末和民国时期曾制定过民法典。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86年公布并施行了民法通则三、民法的调整对象1、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以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特点:(1)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主体平等并非指当事人在所有情况下地位均为平等,只要当事人在从事法律活动,发生法律关系时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就认为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题例】甲为某市市长,乙为甲的秘书。
某日,甲乙一起外出在商场购物。
乙的钱包丢失,遂向甲借钱1000元用于购物。
问甲乙之间的借钱是否受民法调整?(2)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两种关系。
A、财产所有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B、财产流转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对财产进行交换而发生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