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种种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 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襁褓〗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髫年〗7岁女孩、〖韶年〗7岁男孩、〖黄口〗10岁以下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舞勺之年〗13~15岁的少年、〖舞象之年〗15~20岁的少年、〖金钗之年〗12岁女子、〖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之年〗15岁女子、〖碧玉年华〗16岁女子、〖桃李年华〗20岁女子、〖花信年华〗24岁女子、〖标梅之年〗出嫁女子、〖弱冠〗20岁男子、〖而立之年〗30岁男子、〖不惑之年〗40岁男子、〖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男子、〖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60岁男子、〖耆年〗60岁男子、〖古稀之年〗70岁男子、〖杖朝之年〗80岁男子、〖鲐背·耄耋之年〗80~90岁男子、〖期颐〗100岁男子

古诗文中表年龄的词

古诗文中表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有许多表示人年龄的词,有的年龄段还不止一个。了解、掌握这些词,对我们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长幼很有帮助。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郑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鲁迅《阿Q正传》:“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14.知天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5.耳顺:指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16.花甲:亦指60岁。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8.从心:亦指70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太平广记·辛夤逊<野人闲话>》:“年逾从心,犹多著述。” 19..耄mào 耋dié:指八九十岁。如“耄耋老人”。 20.期颐:指百岁。如《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

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古代年龄的别称完整版

古代年龄的别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14.知天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5.耳顺:指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16.花甲:亦指60岁。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8.从心:亦指70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太平广记·辛夤逊》: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黄童幼童头发黄色,故以“黄童”称谓幼年儿童。“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韩愈《元和圣诗》) 绿鬓青少年头发乌黑发亮,所以用“绿鬓”代称青少年。“沉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唐代乔知之《从军行》)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用“斑白”称代老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齐桓晋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华首”、“二毛”、“华发”,也是以老人头发花白而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发老人头发复黄,是长寿的象征,因以“黄发”称谓老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发秃老人头发光秃,故用来称谓老年。“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祭妹文》) 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垂髫”代指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总角古代儿童头上的两个发髫向上分开,形同兽角,故以“总角”,代称儿童时代。“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才总角的小厮。”(《林黛玉进贾府》)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代称成童。“余自 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林黛玉进贾府》) 红颜青年人脸色红润有光泽,所以用“红颜”代称青年,又特指年轻美貌的女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苍颜灰白的脸色,代指老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醉翁亭记》) 鲐背老人皮肤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鲐鱼背,故用“鲐背”称谓老年。生齿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七个月开始长出牙齿,故用“生齿”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户籍)。”(《周礼?秋官?司民》) 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脱去乳齿,长出恒齿。“龀”是换牙,指七、八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刚换牙),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稚齿幼童齿嫩,故以“稚齿”称代儿童。“昆弟斑白,儿童稚齿。”(《晋书

文言文中关于年龄的解释

文言文中关于年龄的解释 1. 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 用“垂髫”称人的幼儿或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垂髫常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2. 总角:古代未成年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个扎成一个 髫,形如两个半角,故称“总角”,因此古人把幼年称之为“总 角”。总角之交,就是指幼年就相识的好友。宗教具体是指八九 岁至十三四岁。 3. 豆蔻:豆蔻是一种夏初开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 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豆蔻一般只女子十三四岁。 4. 及笄: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十五岁以 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 笄”至年满十五岁的女子。 5. 束发:古代男子以十五岁为成人之年,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 把头发扎成一个束盘在头顶,故而“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又 称“结发”。明代的归有光在《项背轩志》中有“余自书法读书轩 中”的句子,说明他到十五六岁是扎起头发,在轩中发奋图强 了。 6.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单因 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7. 而立:出自《论语·为证》:“三十而立。”故而后代称三十为“而 立之年”,也就是说,人活到三十就到了应该做出一定的成绩的 年龄。 8. 不惑:《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意思是四十岁是能够 明辨是非、有自己思想和主见的年龄。后来用为四十岁的代 称。 9. 知命:《论语·为政》中说“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五十 岁就懂得了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于是称五十岁为“知命”。 我们通常还称五十岁为年逾半百,知非之耳,艾服之年,大衍 之年。 10. 耳顺:《论语·为政》中说“六十而耳顺”,指人年至六十,听到 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故而六十岁称为耳顺。 11. 花甲:用于天干地支或计算岁数时,六十组干支字轮一周叫一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得称谓以及形容女子得词语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得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得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得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得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得信息,指花期,指女子得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得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得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得卧室。(凡未出嫁得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得则不行) 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得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得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得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 至 3 岁称孩提。 女孩:7 岁称髫年。男孩7 岁称韶年。 10 岁以下称黄口。 13 岁至15 岁称舞勺之年。 15 岁至20 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 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 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 I)之年。 16 岁称碧玉年华; 20 岁称桃李年华。 24 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男子:20 岁称弱冠。 30 岁称而立之年。 40 岁称不惑之年。

50 岁称知命之年 60 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 岁称古稀之年。 80 岁称杖朝之年。 80 至90 岁称耄耄之年。 100 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 者15 而笄,未订婚者20 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 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 (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 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微时故剑:比喻贫穷时的妻子。只适用时已发迹或兴盛的人称其贫穷或未得志时的妻子。 糟糠之妻:指贫穷时人患难的妻子。 家庭出身 大家闺秀:大户人家有才学的女儿,闺秀,有贤良和才学的女子。专称大户人家的娴淑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年轻美貌的女子。 金枝玉叶:旧指皇族,也指出身高贵的公子小姐。 鸦巢生凤:乌鸦窝里生出凤凰,比喻笨庸的母亲生出灵秀的女儿,也比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 子的词语 欧阳学文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 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 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 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古代年龄表达

我国古代年龄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人的年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用数字表示 古人表示年龄,除了用“岁”以外,还往往用“年”、“齿”、“春秋”等词。所用数字如果是10以上的零碎数字,则常常使用“x十有x”的格式表示,如“臣密今年四十有六,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犬马之齿七十有六。”《左传》犬马,古时臣子在君主面前的自称。 如果所说的年龄是极有特点的数字则采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例如少女16岁,就用二八相乘方式表述,李白诗句“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二、用人生各个时期表示 稚齿:稚,幼小。齿,年龄。指人的幼年时代。 少年:指人的十多岁阶段。 当年:指人的壮年时期,意为“正当壮年”。如陶渊明诗“当年讵有几?”(壮年能有多久) 垂老:垂,接近的意思。指快到老年的时期,如苏轼词“遗民几度垂老年。” 三、用人生各时期的身体特征表示 黄童:幼年时期。 白叟:老年时期。韩愈诗句:“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龆龀:这两个字均指儿童换乳牙,借指七、八岁的儿童。又因“髫”与“龆”同音,也可做“龀”。 壮:青壮年时期,辛弃疾词“壮岁旌旗拥万夫。”这里的壮是指二、三十岁的时候,《礼记.曲礼上》说得更确定“三十曰壮,有室。” 二毛:青白二色头,指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交替时期。《左传》“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抓获将老的人) 垂白:须发将白,指老年将近。鲍照诗“结发起跃马,垂老对讲书。” 白首:头发白了,指老年。陶渊明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总角,指儿童。

老苍:头发苍白如银,指老年。杜甫诗“脱略小儿辈,结交皆老苍。” 黄发:老年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指高寿者。陶渊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四、用人的服饰装束特征表示 襁褓:指婴儿时期。“褓”是包裹婴儿用的小被,“襁”是捆束小被和用来背负的条带。《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 垂髻:古代儿童的发式,让头发自然下垂,借指儿童时期,也做“垂发”、“垂岁”。《魏志》“臣垂髻执简”,《后汉书》“垂发励志,白首不衰”,《北史.柳遐传》“垂岁便有成人量。” 总角:角,小发髻,10岁左右的儿童束发成角。 结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加冠,女子15岁束发插笄,这以后就是成年人了。刚成年的男女结婚,叫“结发夫妻”。 及笄:指女子15岁。笄,簪子,结发插笄之后,就是女子的待嫁之年。 冠岁:指男子20岁。冠,头冠,男子加冠之礼是成年的标志。但由于20 岁时身体并未并未发育健壮,所以又称“弱冠”。 五、借用自然界的事物比喻 黄口:雏鸟口角黄色,黄口即雏鸟,用来比喻婴儿。《淮南子.汜论》“言之伐国,不杀黄口。” 雏:初生之鸟,比喻幼儿。杜甫“丈夫生儿有如此而雏者。”青春:是绿色的春天之意,用来比喻年轻时代。 素秋:秋天景色凋零肃杀,比喻老年。 垂暮:原意为接近傍晚时分,比喻晚年即将来临,垂暮之年,亦作“垂年”。 六、根据人生的身体和精力条件形容 这种方法就是在年、龄等词前加上一个形容词,如: 芳年:青春年少的时候。卢照邻《长安古意》“曾经学舞度芳年。” 妙年:美妙的青少年时期。杜甫《奉赠严八阁老》“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

最新整理文言文阅读:高频词汇—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docx

最新整理文言文阅读:高频词汇—盘点古人对不同年 龄的称呼 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看完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下次碰见,就不要一头懵啦~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天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年龄的词

间: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晓:清晨。“晓驾炭车碾冰辙”(《卖炭翁》) 顷之:过一会儿。“顷之,客请与予对局”(《弈喻》)久之:很久。“久之,目似瞑”(《狼》) 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暮:傍晚。“暮投石壕村”(《石壕吏》) 寻:不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顷刻:一会儿。“顷刻两毙”(《狼》) 未几:没多久。“未几,夫鼾声起”(《口技》)旋:立刻,马上。“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瞬息:一眨眼。“瞬息可就”(《活板》)俄而:一会儿。“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少顷:一会儿。“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夜阑:夜深。“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既而:不久。“既而儿醒”(《口技》)是时:这个时候。“当是时”(《口技》) 即:立刻。“即书诗四句”(《伤仲永》)立:立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日:天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已而:不久。“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曩:从前。“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旦旦:天天。“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旦日:第二天。“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素:一向,平素。“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尔来:从那时以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既:已经。“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秋:时候。“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朔:夏历每月初一。“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孟母三迁》 望: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14.知天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全) (2010-08-27 15:17:01)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 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古代谦敬词语大全

中国古代常用敬词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 拜会:和对方见面; 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 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 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 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 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 高见:指对方的见解; 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高堂:称对方父母;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 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 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 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

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1.其它敬词: 壁还:用于归还对方物品; 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 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 恭候:用于等待对方; 借问: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 雅正: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鼎力: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 华诞:称对方的生日; 海涵:称对方写的字或画的画; 中国古代常用谦词 1.“家”字族: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严: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舍侄:称自己的侄子; 舍弟:称自己的弟弟; 舍亲:称自己的亲人;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自己的意见; 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 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家”字族: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10.“见”字族: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