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
- 格式:doc
- 大小:387.00 KB
- 文档页数:27
智慧城市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会民的准确完整定义:各城市依据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等情况,选择使用人类现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优资源,实现城市(含农业)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适和三化。
其准确的英文是Sapiential City。
理论内容"智慧城市"概念、思想和模型由人类思想家与实践家倪会民在1993年提出。
自其理念问世以来,倪会民在世界各国进行论证和落地应用。
在2008年,IBM在中国大力宣传智慧城市之后,中国政府大力鼓励,住建部推出两批试点城市。
同时,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也纷纷开始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
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
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
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印发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公布日期】2017.09.13•【字号】陕通局信发【2017】159号•【施行日期】2017.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通信业正文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印发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通局信发【2017】159号中国电信陕西公司、中国移动陕西公司、中国联通陕西省分公司、中国铁塔陕西省分公司、陕西广电网络公司,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办公室:现将《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2017年9月13日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壮大和提升我省信息通信行业整体规模和综合发展水平,按照省委书记娄勤俭7月24日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全省信息通信行业实际,经我局研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贯彻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握和落实好“五新”战略任务要求,立足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围绕部、省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实现我省“追赶超越”为目标,努力夯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网络访问性能,不断健全和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逐步促进市场开放,积极引导企业融合创新。
以强大的网络设施基础、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流畅的网络用户体验支撑并推动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开放的监管模式、规范的市场秩序、良好的服务水平创造发展机遇,增强企业动力,激发市场活力。
年底前,确保完成省政府《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中要求的各项任务,使全省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
到“十三五”末,信息通信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基本形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初步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信息通信业在“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战略任务要求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更加突显。
西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大数据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技术变革,已成为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引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结合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工信部规〔2016〕412号)、《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五年行动计划》(陕政发〔2016〕22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产业现状我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数据资源丰富、企业聚集加速、基础人才充裕。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获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及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区、国家首个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基地。
2016年,全市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2150亿元,比2010年增长134%,年均增长18.92%。
除传统电信运营商和金融行业外,涌现出了西安美林数据、西部资信、西咸大数据公司、云基华海等一批大数据企业,初步形成了高新区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与服务示范园区、国际港务区“一带一路”物流信息基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基地等核心园区,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存在着顶层设计缺失、开放共享不足、产业规模偏小、标准法规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按照“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围绕“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名企引领、众创发力、特色推进”的发展思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以“推动数据开放、加强技术研发、深化应用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西安特色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将大数据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品质西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7年本)的通知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7年本)的通知陕政发〔2017〕2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的通知》(国发〔2016〕72号)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结合我省实际,现发布《陕西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7年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企业投资建设本目录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须按照规定报送有关项目核准机关核准。
企业投资建设本目录外的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和省政府明确禁止建设的项目外,实行备案管理。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投资建设的项目,按照本目录执行。
原油、天然气(含煤层气)开发项目由具有开采权的企业自行决定,并报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具有开采权的相关企业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无序开采。
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省上制定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总量控制目标、技术政策、准入标准、用地政策、环保政策、信贷政策等是企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项目核准机关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行业管理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对项目进行审查的依据。
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完善相关领域专项规划,为各市(县、区)做好项目核准工作提供依据。
环境保护部门应根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对环境影响大、环境风险高的项目严格环评审批,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智慧城市三问作者:来源:《先锋》2022年第04期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引领和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是形成智慧高效、充满活力、精准治理、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新形态和新模式。
新型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
第一阶段以2008~2012 年为主,以智慧城市概念导入为阶段特征,各领域分头推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整体来看属于分散建设阶段;第二阶段以2012~2015 年为主,以智慧城市试点探索发展为阶段特征,在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指导下,各业务应用领域开始探索局部联动共享,智慧城市步入规范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16 年启动至今,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建设思路、实施路径、运行模式、技术手段的全方位迭代升级,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从发展重点看,进一步强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从实施效果看,通过叠加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红利,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形成无所不在的智能服务,让人民群众对智慧城市有更切实的现实获得感。
涵盖智慧城市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保障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应包括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行中枢、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
要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结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结果和实践实效,遴选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工程,围绕惠民服务、精准治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应急管理等领域打造高水平新型智慧城市样板,着力突破数据融合难、业务协同难、应急联动难等痛点问题。
陕西申论真题(B类)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2.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给定资料1.丰收的季节,陕北高原到处是红彤彤的苹果。
63岁的赵家村村民赵某看着树上的果实,满眼的喜悦。
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四十年来他用劳动创造了财富,改变了自家的生活状况,也见证了他们村乃至黄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来自远方的“包产到户”消息传遍了黄土高原的乡间田野,大家都期待的分田到户,让赵某看到了希望。
“把地分到户以后,村民干劲十足啊!天不亮全家有劳动力的都上山劳动,直到晚上看不见才回家。
山地上全部种上了小麦、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平地上家家户户都种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不到三个年头,交过公粮后自家的粮仓再也没有空过。
”赵某说,从那时起,孩提时代憧憬的顿顿吃白面,成了家常便饭。
“早上吃白面馒头,下午吃白面面条,招待亲戚客人再也不用问邻居家借了,肉也不再是过年的奢侈品。
”赵某回想着过往脱口而出。
经过几年勤劳奋斗,赵某家里吃的穿的都解决了,口袋里也有些余钱,他就开始着手住的问题。
在村里,盖新房不止是赵某一家,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村开始兴建住所,改善居住环境。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早已是陈年往事,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成了普及品,网络、汽车和智能设备走进农户家中,农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政府的宣传引导和自己思想转变下,他开始放弃种植小麦转而种植苹果,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种麦子你吃啥呀?”“咱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好把式,种苹果能行吗?”当初许多村民劝他的声音依旧耳旁萦绕,然而“一根筋”的他并不为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
“种苹果也是辛苦,但是钱袋子鼓起来了呀!”赵某说,现在十亩苹果每年可收入八九万元,尝到种植苹果甜头的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还添置了许多果园农业机械。
他指着远处的山峁说,那边有他新建的十亩果园,等新园挂果,他的收入可以再翻一番,即使将来老得干不动了,二十亩果园流转给他人坐收流转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7〕5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加速推进我省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省目标,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工作思路。
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聚焦推进制造业研发模式、制造模式和服务模式变革,夯实网络、大数据、工业云平台和工业软件基础支撑,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
(二)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工业云企业用户1000户,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能源利用率提高5%;培育6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企业,5个制造业“双创”示范基地(园区);2017年首批实施14个新型研发设计、智能化制造、高端生产性服务等重点项目。
到2025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技术创新成为重点制造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型制造模式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务(一)打造“双创”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模式变革。
构建以省市工业云为基础,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为节点,统一架构、互联互通的“双创”平台服务体系。
骨干龙头企业利用自有“双创”平台,通过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技术、数据、计算等资源,提供研发、管理、营销等服务,汇聚各方创新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大中小企业互动的新型创新生态体系。
大数据在政府中的应用一、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以及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
目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
工程和科学问题尚未被重视。
大数据工程指大数据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系统工程;大数据科学关注大数据网络发展和运营过程中发现和验证大数据的规律及其与自然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大数据的4个“V”,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
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
前文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
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
第四,处理速度快。
1秒定律。
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 olume(数据体谅巨大),Variety(数据种类繁多),Value(价值密度低),Velocity(处理速度快)。
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都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三大要素:一是不同参与主体参与的大量数据信息(原材料基础);二是支撑大数据存储和运算的IT基础设施;三是挖掘大数据潜在价值并进行应用的能力;如果说云计算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那么如何盘活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政府决策支持、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则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二、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化的智能方式,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相关性。
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
从这里发现的知识,应该是先前未知的,不能靠直觉发现的知识,发现的知识要未知、实用和有商业价值。
审议材料二“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年)陕西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5月目录1前言 (1)2发展形势与环境 (1)2.1 发展形势 (1)2.2 发展基础和环境 (2)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3.1 指导思想 (4)3.2 基本原则 (5)3.3 整体定位和发展目标 (5)4发展机制和模式 (7)5“数字陕西•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8)5.1 信息化公共平台体系架构 (8)5.2 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 (10)6主要任务 (11)6.1 完善公共平台体系,深化应用服务 (11)6.2 推进宽带陕西,提升智慧城市发展环境 (11)6.3 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 (12)6.4 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全面构建智慧应用体系 (13)7重点工程及建设模式 (13)8支撑体系建设 (16)8.1 标准法规体系建设 (16)8.2 基础资源共享与服务体系 (16)8.3 组织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 (16)8.4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6)9附件 (17)9.1 重点建设项目技术规范与建设要求 (17)9.2 “数字陕西•智慧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目录 (18)1前言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
当前陕西正处于加快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调结构、促转型是近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崭新途径。
为加快推进“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坚持科学发展,把握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积极抢占城市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在国家和陕西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制定本纲要,用以规范和指导全省“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
2发展形势与环境2.1发展形势“智慧城市”是顺应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变革及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建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也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
本文将对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高速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5G 网络逐步推广应用,为各类智能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撑。
同时,城市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为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2、智慧交通取得一定成效在交通领域,西安通过智能化手段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智能交通信号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根据交通流量实时调整信号灯时长,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此外,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地铁智能化运营管理等也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3、智慧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西安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建设了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和“一网通办”。
市民和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办理各类政务业务,减少了办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满意度。
4、智慧医疗逐步推进在医疗领域,西安部分医院推出了线上预约挂号、在线诊疗、电子病历等智慧医疗服务,方便了患者就医。
同时,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也在逐步实现,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5、智慧教育发展迅速西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
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西安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数据共享和整合存在困难尽管西安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由于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和标准不统一,数据的共享和整合仍存在较大困难,导致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发挥大数据的优势。
2、智慧应用的覆盖范围和深度有待拓展虽然在交通、政务、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城市管理的其他方面,如环境保护、城市安全等,智慧应用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按照《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我省教育信息化“完善环境、拓展应用、深度融合”的三段式推进战略,以完善环境为核心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已经结束,全省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失衡状态得到很大改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展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出全局性发展和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信息化有序、深入发展,依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以继续完善环境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和网络安全建设为保障,以拓展应用为核心,以规范建设、评估督导和示范引领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为促进全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省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形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督导的科学管理体系和支撑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建成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宽带网络校校通"达到100%,“优质资源班班通”达到5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通率教师达到100%,初中以上学生达到80%;教育管理数据逐步融合,形成系统、准确、满足各级各类需求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基本的教育行政决策信息化支持环境;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展开,产生一批应用创新模式和示范案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发展,资源内容不断丰富。
三、工作任务(一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建设,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和我省教育信息化拓展应用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建成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2013年9月全国智慧城市资讯手册华侨大学必信资讯工作室2013年9月目录一、各地动态 (3)(1)江苏 (3)(2)浙江 (4)(3)河南 (6)(4)广东 (6)(5)四川 (7)(6上海 (7)(7)黑龙江 (8)(8)山西 (8)(9)海南 (8)(10)河北 (9)(11)福建 (9)(12)北京 (10)(13)重庆 (10)(14)山东 (11)(15)湖南 (12)(16)广西 (12)(17)陕西 (13)(18)辽宁 (13)(19)湖北 (13)(20)天津 (13)(21)甘肃 (14)(22)新疆 (14)(23)吉林 (15)(24)贵州 (15)二、智慧城市新产品动态 (15)三、三大运营商动态 (17)(1)中国电信 (17)(2)中国移动 (18)(3)中国联通 (18)四、智慧城市技术推广 (18)(1)物联网 (18)(2)云计算 (19)附录:必信资讯工作室 (21)一、一、各地动态各地动态(1)江苏丹阳,试点创建中,已开始编制发展规划。
丹阳市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将按照公共基础数据库统一接口标准建设,在市民一卡通、城市规划系统、政务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等平台建设中实现与我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无缝对接。
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测绘局昨日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2015年初步建成“苏南智慧城市群”,全省基本建成完善的智慧化信息基础设施,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0.85以上。
到2015年,我省将实现城市宽带接入能力100M,社区和商务楼宇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0M,在全国率先实现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热点地区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全面融合。
由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华润微电子等三方共建的国内首个完备MEMS 智能传感器公共技术平台目前已进入实际运行阶段。
截至今年7月,平台累计企业数26家,累计测试91次,补贴资金1400多万元。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延安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延安市人民政府2017年1月5日(此件公开发布)延安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第一章总则为了贯彻落实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陕西省《“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年)》以及延安市《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3-2017年)》等政策文件精神,在充分把握延安市信息化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加快全市信息化建设,推动延安转型发展。
第一节规划背景信息化是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无人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经济,加速信息化步伐。
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抢占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的部署,并相继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等文件。
一系列重要举措的出台落实,提升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水平,2014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6.56,比2013年增长9.65%,高于同期GDP增速;信息网络建设受国家政策驱动效果明显,2014年网络就绪度指数为60.94,比2013年增长19.75%;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为69.38,增长4.6%,应用效益指数72.19,增长4.5%。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7.20•【字号】市政发[2013]39号•【施行日期】2013.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的通知(市政发〔2013〕3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已经2013年6月17日市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2013年7月20日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西安市旅游局二0一三年七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第二条“05”版规划解析第三条规划性质第四条规划依据第五条规划尺度第六条规划理念第七条规划原则第八条技术路线第二章发展研判第九条基础分析第十条现状与问题第十一条趋势与竞合分析第十二条机遇与挑战第三章资源审视第十三条资源禀赋第十四条资源特色第四章发展思路与目标第十五条战略思路第十六条发展目标第十七条战略抉择第十八条路径突破第五章空间格局重构第十九条旅游空间格局审视第二十条格局重构第六章旅游产品创新第二十一条旅游产品品牌第二十二条主打产品第二十三条线路组织第七章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第二十四条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第二十五条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思路第二十六条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定位第二十七条重点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第八章市场重组与营销第二十八条市场定位第二十九条营销策略第三十条细分市场营销措施第九章旅游形象策划与推广第三十一条形象定位第三十二条旅游宣传口号第三十三条旅游形象区建设第十章旅游产业提升第三十四条旅游饭店业第三十五条旅行社业第三十六条旅游餐饮业第三十七条旅游商品业第三十八条旅游娱乐业第三十九条旅游景观业第十一章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扶持第四十条遗产旅游业第四十一条旅游演艺业第四十二条旅游出版业第四十三条旅游商贸业第四十四条会展旅游业第四十五条康体旅游业第四十六条休闲农业第四十七条旅游林业第四十八条旅游地产业第四十九条旅游动漫业第五十条数字旅游业第五十一条旅游装备制造业第五十二条航空旅游产业第五十三条温泉康体养生旅游产业第五十四条产业扶持第十二章旅游基础设施规划第五十五条旅游交通第五十六条旅游给排水规划第五十七条旅游通讯规划第五十八条旅游清洁能源规划第十三章目的地管理第五十九条目的地开发第六十条目的地建设第六十一条目的地管理与服务第十四章重点驱动项目第六十二条临潼国际旅游区建设第六十三条浐灞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第六十四条古城旅游区建设第六十五条楼观台旅游区建设第六十六条森林公园休闲化提升第六十七条文物型景区体验化提升第六十八条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提升第六十九条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第七十条曲江文化旅游提升第七十一条户南生态文化城旅游区建设第七十二条蓝田温泉度假区建设第七十三条秦岭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第七十四条“世界大遗址公园之城”建设第七十五条旅游社区建设与提升第七十六条大型节庆演艺策划与组织第七十七条白鹿原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优化第七十八条昆明池历史文化生态景区打造第七十九条世园会会址提升改造第八十条目的地服务提升第十五章保障措施第八十一条政策法律保障第八十二条投融资保障第八十三条区域合作第八十四条人力资源保障第八十五条市场监管第八十六条环境保育第八十七条旅游安全保障第八十八条科技推动第八十九条规划实施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
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智慧城市是否加速了城市创新?智慧城市是否加速了城市创新?袁航\朱承亮2’3(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3.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北京100732)摘要:智慧城市是新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智慧城市带动城市创新,引领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议题。
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智慧城市对城市创新的净影响,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对城市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这种促进作用因城市所处地理区位和城市行政等级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位于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以及较大城市等具有较高行政等级的智慧城市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3)作用机制显示,智慧城市主要通过革新信息科学技术、集聚高端人力资本、优化制度营商环境促进城市创新。
未来要进一步强化智慧城市对城市创新的积极影响,充分释放信息技术效应、人力资本故应和制度环境效应对智慧城市促进城市创新的催化作用,助力 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创新;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F299.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0566(2020) 12 - 0075 - 09Do Smart Cities Accelerate Urban Innovation?\YUAN Hang1,ZHU Cheng-liang2'3(1. School o f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00010 .China;2.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9Beijing 100732 y Chirm;3. Project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Planning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32 y China)A bstract:Smart cities ar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China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Drivingsmart cities with urban innovation, then leading China to the forefront of innovative nation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age.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85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6, this paper uses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to test the net impact of smart cities on urban innov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1) Smart citi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urban innovation;(2) This promo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cities. Smart cities located in eastern regions and owned higher administrative levels such as those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sub-provincial cities,and bigger cities have much greater promotion effect on urban innovation;(3) Examin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shows that smart cities收稿日期:2020-03 -27 修回日期:2020-09 -27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RZ202005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JL017);中国社会科 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时代动能转换的机制与效果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社会综合集成与预测中心”资助。
“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年)目录1前言 (3)2发展形势与环境 (3)2.1 发展形势 (3)2.2 发展基础和环境 (4)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3.1 指导思想 (6)3.2 基本原则 (7)3.3 整体定位和发展目标 (7)4发展机制和模式 (9)5“数字陕西•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10)5.1 信息化公共平台体系架构 (10)5.2 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 (12)6主要任务 (13)6.1 完善公共平台体系,深化应用服务 (13)6.2 推进宽带陕西,提升智慧城市发展环境 (13)6.3 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 (14)6.4 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全面构建智慧应用体系 (15)7重点工程及建设模式 (15)8支撑体系建设 (18)8.1 标准法规体系 (18)8.2 基础资源共享与服务体系 (18)8.3 组织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 (18)8.4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8)9附件 (19)9.1 重点建设项目技术规范与建设要求 (19)9.2 “数字陕西•智慧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目录 (20)1前言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
当前陕西正处于加快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调结构、促转型是近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崭新途径。
为加快推进“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坚持科学发展,把握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积极抢占城市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在国家和陕西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制定本纲要,用以规范和指导全省“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
2发展形势与环境2.1发展形势“智慧城市”是顺应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变革及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
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掀起发展智慧产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当前我省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全省城乡面临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大发展任务,中心城市面临现代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
实现发展目标和应对挑战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要加快信息社会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有智慧、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
2.2发展基础和环境“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2011年全省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239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大关,GDP年均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陕西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由2005年的0.598提高到2011年的0.729,位列全国第九,达到了西部领先。
2.2.1信息化发展机制和模式不断完善我省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符合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律的机制和模式。
在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管理机制、建设模式、保障措施、支撑环境、人才队伍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创新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机制和模式。
2.2.2 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公共平台体系基本建成按照《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两网四库两中心一平台”为主要内容,以“网络覆盖到村、基础资源共享、业务与承载分离、三级平台五级服务”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和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互联互通、基础资源共享、条块协同发展。
部门业务应用建设与承载平台分离已成为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体系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承接纵向应用落地、减少投资、避免重复建设等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
陕西省已经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省份和全国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用与服务试点省份。
2.2.3 社会信息化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现代教育传输网络,重点教育资源库初具规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普遍建成,全省统一的养老保险系统全面推广使用;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在大中型医院基本普及,覆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陕西省社会公共服务卡技术规范》已编制完成,居民健康卡(一卡通)应用的试点工作已开始启动;科研、文化、人口与计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陕南移民和保障性住房等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西安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宝鸡的“数字城管”和“大社保”模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2.4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深化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宝鸡装备制造业和榆林能源化工产业两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在装备制造、煤炭、石化、汽车、航空、输变电设备、食品药品等行业已实施两化融合项目150个,培育了60家典型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2.2.5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不断加强。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若干意见》精神,出台了我省的实施意见。
我省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将信息化发展目标在“数字陕西”的基础上提升为“数字陕西•智慧城市”是符合陕西信息化发展实际和社会快速发展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各相关部委都在积极推进、省市各部门也在着手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我省正在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密切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标准不统一、资源共享程度低、分散多头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
需要对“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清晰定义发展目标、阶段任务、责权边界,制定发展机制和建设模式。
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3.1指导思想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市发展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舒适生活等面临的挑战,建设更加健康、高效、便捷和绿色的“智慧城市”。
以市民生活、城市运行、企业运营和政务服务等领域智慧应用为突破口,建立覆盖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在城市综合管理和便民、利民、惠民服务中的应用水平,加快推进陕西社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3.2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引导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开放政务信息资源,鼓励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形成良性发展的市场推动机制。
顶层设计,协调发展。
把握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统筹规划和设计“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以信息化公共平台服务体系为支撑,协调推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产业转型升级。
民生优先,以人为本。
以服务民生、方便群众为优先目标,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
重点突破,示范带动。
结合各城市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地培育和建设智慧城市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带动,共享建设和发展成果,加快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保障安全,优化环境。
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不断完善“数字陕西•智慧城市”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标准、规范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3.3整体定位和发展目标整体定位。
全省城乡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传递顺畅、网上办事高效便捷、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为目标,推进“数字陕西”建设;中心城市以智慧化发展为目标,推进以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灵活互动、科学管控、智能应用、内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全省社会信息化梯度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7年底,初步形成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为基础推进惠及城乡居民的“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基本框架,取得智慧应用服务体系阶段性成果,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成效明显、智慧产业初具规模、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关中智慧城市群基本建成,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85以上,力争达到0.90,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通过开放政务信息资源、政务服务市场和信息化公共平台,在信息服务领域形成具备产业支撑能力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培育一批初具规模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商;实施一批面向政务、民生、社会管理的智慧应用;建立政务、民生需求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商业模式清晰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产业支撑和市场环境。
通过持续推进“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我省城乡在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学、智慧、信息化。
4发展机制和模式“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思路是秉承近年来我省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建立起来的信息化发展理念,坚持已经形成的信息化推进机制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已经取得信息化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以智慧政务为引领,智慧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智慧民生服务。
在信息化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框架下,统筹规划智慧应用体系建设,集约建设基础设施和资源。
按照部门职责权属牵头负责,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省市协同,分级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在基础设施共享方面,充分利用已经取得信息化建设成果,依托信息化公共平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公共平台主管部门负责平台建设、运维和服务,各部门按职能负责建设相关业务应用,共享平台提供的机房、网络、主机、存储、支撑软件、安全和运维等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平台+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在示范应用共享方面,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鼓励各市各部门根据自身条件,有重点开展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建设。
将技术先进和应用成效突出的智慧应用提升为省级全局应用,各市各部门通过公共平台共享示范应用成果,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绩效。
鼓励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基于公共平台部署和开展智慧政务和智慧民生服务;鼓励电信运营商利用网络覆盖优势开展社会信息化服务,积极推进市级以下移动政务应用。
5“数字陕西•智慧城市”体系架构5.1信息化公共平台体系架构智慧城市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做支撑,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城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