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和声教程 课件附录一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
- 格式:ppt
- 大小:6.57 MB
- 文档页数:10
xx老师告诫:五声结构和弦应用原则中最重要的是——五声性结构和弦一般不用转位形式正文 1第一节宫调式宫音为主音的调式。
宫调式常用的和声语汇:一、变格进行S—T 宫调式的和弦构成中,它们是最自然级常用的和声语汇。
1.VI—IVI—I 的进行时五声调式旋律性的强进行。
在宫调式中,这两个和弦的组成音全部是五声正音,因而十分好用。
2.II46—I这一进子表现了五声调性特点的和声强进行。
注意,如果把 II 和弦三音放在内声部、五声正音放在外声部,就能更好地达到突出五声音调的目的。
解读以 1 为主音的宫调式,常用的和弦有变格和正格两种行进方式。
(* 所谓“正格”即从属和弦向主和弦进行,“变格”就是从下属和弦向主和弦进行,一般用在终止处,所以叫做“终止式”。
)变格行进最常用的,是从下属和弦461 进行到主和弦 135。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第六级向第一级运动,即从613 向 135 运动,这两个和弦全由五声正音组成,所以很好用。
第二种是由二级的四六和弦(即 246 的第二转位 624)向一级和弦 135 运动,因为其中的 4 不是五声的“正音”,所以最好把它放在内声部,让“正音”处在外声部,这样能突出表现汉族音乐的特点。
( * 从四声部作品谱面上看,最上最下两个声部是外声部,中间两个声部是内声部。
内声部一般音量较小,所以是藏匿“不正”之音的最佳场所。
)这里的问题:1、如果从 461 到 135 也算一种的话,变格进行应该有三种才对。
2、到底没看出来下属和弦“ S” 461有什么用。
正文 2二、正格进行类似于自然大小调。
更多要用 V—V+6—I;V+6—V—I。
与传统大小调式不同之处, V+6 和弦,在大小调中多省五音的六代五形式的七和弦,而在五声调式中却是比较多用六代五音的三 xx。
解读宫调式的正格进行,与西洋自然大调相似。
但要多用从572 向 573 再向135,或者从 573 向 572 再向 135 这些进行。
民族五声性调式课件民族五声性调式课件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各种民族民间的音乐丰富多彩。
在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一些不同于欧洲大、小调的调人类别,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以五声音阶和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产生的六声、七声音阶,它的基本特证是:在以宫、商、角、微、羽构成的五声音阶(包括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中可以由不同的音做主音,形成宫、商、角、微、羽五种调式。
下面是民族五声性调式课件,欢迎参考阅读!我们将以宫、商、角、微、羽为基础所产生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统称为五声性调式。
这也就是中国民族调式的典型代表。
五声调式的特点是:1.缺少半音和三整音这类音程的尖锐倾向,宫角之间形成五声调式中唯一的大三度(小六度)。
2.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所构成的“三音组”是五声调式旋律进行中的基础音调。
五声调式有五种:以宫为主音的叫宫调式。
以角为主音的叫角调式,其它的依次类推。
五声调式音级的特性:在单声部及多声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稳定与不稳定是有所不同的。
五声调式音级按高低次序排列起来,叫五声音阶。
在多声部音乐中,五声调式音级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调式和声音的配置。
同一调式由于和声配置的手法不同,其稳定音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多声部音乐中,必须对声的配置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明确哪些音级是稳定的。
在单声部音乐中,起稳定作用的是第1级,第4级或第5级音。
第1级是主音。
最为稳定。
第4、第5级与主音成四、五度关系,稳定性较差,但对主音有着较大的支持力。
因为五声调式起源于中华民族,因此我们通常也称作“民族五声调式”。
“民族五声调式”就是这样得来的。
无论是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也无论是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调式音级的名称与标记都与西洋大小调式中的音级名称和标记相同。
如果有缺少的音级(偏音),则将其名称和标记空出来。
并且在民族调式中其调式音级的功能与西洋大小调式中的功能基本一致。
附:琴的定弦与调式一、正调的定弦(一)所谓正调所谓正调,是从古至今最常用、最主要的调式。
第三章中国的五声音阶第三章中国的五声音阶第一节五声音阶的渊源按照前述的研究精神,我们就开始从头着手,先寻找我国音阶的渊源。
我国起源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
我国五声音阶的推演法,最先的记载是出自战国时代的管仲所著的“管子”一书中。
但是早在管子以前我们就先有了五声音阶的音乐,因为音乐产生的次序是:先有音乐而后才有音乐理论的研究与记载,因为学理是跟在既定的事实之后,这点是我们可以确定的。
因此,并非在管子记载的五声相求之前,我们没有音乐。
我们的祖先是先有了五声音乐,然后才有五声相求的理论。
以上的这个着眼点,是我们以后许多推演,研究的方法之一。
古希腊的毕塔格拉斯(Pythagoras 纪元前第五——六世纪人)依物理学、数学推演出的泛音原理,也获得了五度相生的理论,这个泛音五度相生的关系,成为西洋音乐的音阶、调,甚至于和声的理论骨干。
他是以弦为实验:发现一根弦之振动,除本身之振动外,其三分之二亦形成共振;这共振所得的泛音,即是我们所称谓的完全五度关系。
当然一根弦之振动,不只3 :2之比五度泛音,也先有2 :1形成的完全八度关系,及4 :3形成的完全四度关系……。
但在此这3 :2的关系,却是音乐的发展上,形成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是藉3、2之比:由do生sol,再sol的3、2之比生re……以此类推而得:do — sol — re — la — mi — si —#fa — #do……。
以同样的原理推延而得下五度:do — fa —b si — b mi —b la —b re —b sol —b do……。
西洋的音阶、调,乃至于和声都是由这样的泛音原理建立而成。
因此,毕氏的发现在西洋音乐理论中,是个重要的里程碑。
他的这个发现,无独有偶,是发生在世界的另外一方的古老中国,由我们的祖先所发现的同样的原理。
我们称呼它为“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记载在战国时代的古籍“管子”一书中,“管子”这本书是出自管仲之手,三分损益法记载在其中的“地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