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3.95 KB
- 文档页数:2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军队与强大的齐国军队作战,齐军有优势,但越军更善于打仗,如果持久战下去,齐军必然失败。
越军击鼓进军,士气大振,大败齐军。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而曹刿论战于轼,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鼓: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为高涨。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
鲁庄公想要迎战,曹刿请求待命,之后他到齐国打探军情,并返回向庄公进谏。
庄公根据曹刿的见解与策略进发交战,结果齐军大败。
庄公询问曹刿其含义是什么?曹刿用“一鼓作气”来解释。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一鼓作气出处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气。
指做事应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春秋时期鲁庄公十年春天,强大的齐国发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眼见祖国危机,又担心那些成天大鱼大肉的大官们未必有什么深远的.智慧,就主动找到国王鲁庄公,帮他出主意。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气。
指做事应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春秋时期鲁庄公十年春天,强大的齐国发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眼见祖国危机,又担心那些成天大鱼大肉的大官们未必有什么深远的.智慧,就主动找到国王鲁庄公,帮他出主意。
他觉得庄公平时愿意施惠于民,处事也比较公正,有率领兵众打胜仗的基础,就和庄公一起去作战。
庄公和曹刿同坐在一辆战车里,统率军队出发。
齐、鲁两军在鲁国的长勺相遇。
齐军擂鼓进兵,庄公想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他说:“等一下。
”等齐军擂了三次鼓,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发兵了。
”鲁军鼓声一响,士兵们立刻冲锋陷阵,直扑敌人,杀得齐军大败而逃。
庄公一见这种情形,就要下令追击敌人。
曹刿又阻止他说:“等一下。
”说完,他跳下车去,仔细察看了一下齐军战车的轮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了一会正在逃跑的敌军的情况,然后说:“可以了。
”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把他们赶出了国境。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为什么那样指挥,曹刿说:战斗是靠一股勇气啊!第一次擂鼓的时候,士兵们都鼓足了勇气;到第二次擂鼓时,就有些松劲了;到了第三次,勇气就全部消失了。
敌人三通鼓气泄尽了,我们却才把战鼓擂响,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可为什么不马上追击呢?因为齐国是个大国,不能低估它的实力,万一他们是假装逃跑、埋下伏兵怎么办?后来我观察到他们的车辙很乱,军旗也倒了下去,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一鼓作气出处原文《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来历
"一鼓作气"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军事故事《三国演义》。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攻打张绣,但因为张绣的军队实力较强,曹操得以在中途退却。
在退却途中,曹操被一个鼓手绊倒,不小心丢了一枚玉佩。
这时,士兵们都忙于寻找,只有一个小学生看到了这个玉佩,便想到了一鼓作气的道理,认为如果能够趁着士气高涨的时候再次打下一场胜利,就能将这个玉佩找到并夺回。
因此,他鼓舞士气,带领部队再次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后,"一鼓作气"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在战斗中趁着士气高涨时猛烈进攻,以取得胜利的战术。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孙武的军事家,他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也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齐国做过军师,帮助齐国打败了邻国晋国。
后来,孙武来到了吴国,成为了吴王的军事顾问。
有一天,吴王听说了齐国的军队要进攻吴国,他非常担心。
孙武对吴王说,“我们可以采取一鼓作气的策略,出其不意地打败敌人。
”吴王听了孙武的建议,便立刻组织了军队,准备出击。
当齐国的军队来到吴国的边境时,他们发现吴国的军队早已准备好了,士气高昂,一鼓作气地向他们冲了过来。
吴国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大,齐国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被打败了。
一鼓作气,吴国成功地击退了齐国的进攻。
吴王非常高兴,他赞扬了孙武的聪明才智和高明的军事战术。
从此以后,一鼓作气成为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果断,一鼓作气,不要犹豫和畏缩。
只有鼓起勇气,毫不犹豫地去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时刻牢记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一鼓作气的精神。
比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坚定信心,勇敢面对,一鼓作气,去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
在工作上,遇到挑战时,也要敢于冲锋,一鼓作气,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一鼓作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它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敢于迎接挑战,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坚定信心,鼓起勇气,一鼓作气,去争取胜利。
这样的精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成功,也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和充实。
所以,让我们都学会一鼓作气,勇往直前,迎接人生的挑战吧!。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拼音:yīgǔzuòq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群雄争霸,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
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
”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
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
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頓时低落下去,认为魯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开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磨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能出击?”曹刿回答说:“两军交战,士气通常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擂第一次战鼓可致使军上们振作起全部的精神,此时勇气最盛;擂第二次战鼓,士气就稍微有些低落了;到擂第三次战鼓时,士气跟着便裒竭了。
当时敌方军队擂第三次鼓时,已经显出萎靡不振的样子,我方军队才擂第一次鼓,恰逢精神振作、勇气旺盛之时,因而能打败他们。
再说,齐国到底是个大国,大国在战争中很可能有出其不意的行为,他们尽管说败退了,也或许是以退为进,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乱了,旗子也倒了,断定他们的确败退了,才请您下令追击。
”庄公听完后,对曹刿更是信服有加。
从此,对曹刿更加倚重。
成语寓意这个成语的寓意主要有二。
关于⼀⿎作⽓的成语故事 ⼀⿎作⽓这个成语相信⼤家并不陌⽣,在⽇常中我们经常都会⽤到这个成语,那么你知道⼀⿎作⽓这个成语是出⾃中国的哪个历史故事吗?下⾯是⼉童⽹⼩编整理的⼀⿎作⽓的成语故事,⼀起来看看吧! ⼀⿎作⽓的成语故事 鲁庄公⼗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
他的同乡说:“⼤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是使⼈⽣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占有,⼀定拿来分给别⼈。
”曹刿说:“这种⼩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的⽜⽺、⽟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接着说:“⼤⼤⼩⼩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起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进军,曹刿说:“现在不⾏。
”齐军擂⿎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进军了。
” 结果,齐军⼤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登上车,⼿扶车前横⽊观望齐军的队形。
仔细观察⼀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
”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
第⼀次擂⿎能振作⼠兵们的勇⽓。
第⼆次擂⿎时,⼠兵们的勇⽓就会减弱。
等到第三次擂⿎时,⼠兵们的勇⽓已经枯竭了。
敌⽅的勇⽓已经枯竭⽽我⽅的勇⽓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齐国是⼤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
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担⼼的是他们有埋伏。
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击他们。
”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导语:一鼓作气形容做事情时振奋精神,鼓足劲头,趁势头一下子就把事情干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
【汉字书写】:一鼓作气【汉语注音】:yī gǔ zuò qì【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强调鼓足干劲,趁热打铁。
【一鼓作气的意思】:鼓:指敲响战鼓;一鼓:指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指勇气。
原指战斗开始时,每次击鼓都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
现用于形容做事情时振奋精神,鼓足劲头,趁势头一下子就把事情干完。
【一鼓作气的近义词】: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一气呵成;【一鼓作气的反义词】:一败涂地、偃旗息鼓、半途而废;【一鼓作气的故事】春秋时期的时侯,齐国出兵大举进攻鲁国,鲁国的一个普通百姓曹刿向鲁庄公请求随军参加战斗。
在齐军的战鼓第一轮敲响时,曹刿对鲁庄公暂时不要出兵相迎;到了齐军再次敲响战鼓时,曹刿仍然叫鲁庄公不要出兵;当齐军的战鼓第三次响过以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出兵进攻。
这时侯鲁国军队的战鼓第一次敲响,鲁军的士兵们等待战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这时侯鲁国军队的士气很旺,将士们奋勇的向敌人冲去,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一举击败了齐国的军队。
战争打完以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这是为什么,曹刿对鲁庄公说:“当齐军的战鼓第一次响的时侯,他们的`士气很旺;战鼓第二次响起的时侯士气相对第一次要弱很多,到了第三次战鼓响起的时侯齐军的士气基本上已经全部没有了,可是这时侯我们军队的战鼓才第一次响起,我们的士气比他们的旺很多,因此我们的士兵杀敌的力量比齐军的要强得多,所以我们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例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叶圣陶《老沈的儿子》:“她拿着女用自来水笔,一鼓作气,细针密线地写满了五张信笺。
”闻一多《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起来看看历史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成语故事]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出处|释义|近义词
一鼓作气是很多人都在使用的成语,那么你知道一鼓作气背后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一鼓作气出处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一鼓作气造句
1. 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
2. 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
3.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4. 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
5. 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6. 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
7. 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8. 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9. 我们一鼓作气地完成了任务。
10.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一鼓作气成语典故
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如下:
春秋时,齐国的军队违背了盟约,出兵攻打鲁国。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兵车,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于长勺。
鲁庄公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阻止说:“不可以。
”等到齐军敲过了三通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攻了!”。
鲁军战鼓一响,激起了士兵们高昂的士气,大家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结果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这时鲁庄公想乘胜追击,却又被曹刿阻止说:“还不可以!”接着就下车仔细观察地面上齐军兵车留下的轨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退走的情形。
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乘胜前进,追赶落败的齐军,把齐军赶出了鲁国,获得最后的胜利。
鲁庄公就询问曹刿这麽做的原因何在?曹刿说:“打仗是凭着一股勇气,第一通鼓响时,士兵的勇气最旺盛,第二通鼓响,士气就会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响。
应战的勇气就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次和齐军作战,他们击了第三通鼓,我们才击第一通鼓,正是敌人的勇气大减,而我们士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我们才能打败敌人。
然而像齐国这样的大国,用兵是很难猜测的,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所以下车查看,看到他们的车迹混乱,旗帜也散乱地倒下时,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被打败了,才敢放心地乘胜追击。
”
拓展资料
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转》,关于它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中。
一鼓作气原指作战开始时鼓足勇气,现多比喻劲头大时,一口气完成。
一鼓作气成语小故事(优秀3篇)鼓作气成语小故事篇一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
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管仲放了。
什么射过小白,什么要亲手杀他才解恨。
他们原来把我当做木头人儿,捏[niē]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根本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
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他就开始练兵,铸造兵器,打算报仇。
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鲁国去。
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列国还没交好,老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怎么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呐?”齐桓公可正为着刚即位,想露一手,显得他比公子纠强,好叫大臣们服他。
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呐?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就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一直在鲁国的`长勺[古地名;勺打过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对大臣们说:“齐国欺负咱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咱们是非得拚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准能对付齐国。
”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快去请他来!”施伯说:“这人姓曹名刿,从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
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肯出来。
”鲁庄公马上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被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一定要他出来给本国出点力气。
曹刿是个平民,家里又穷,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吃大鱼大肉的,还要跟我们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施伯陪着笑说:“好兄弟,别这么说了。
国家要紧,全国人的性命要紧!”他一死儿地央告,怎么也得请曹刿帮助国君过这道难关。
曹刿见他这么诚恳,就跟着施伯去见鲁庄公。
鲁庄公问他怎么能打退齐国人。
他说:“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敌人。
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说不定。
打仗是个活事儿,要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法子。
”鲁庄公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刿有本领,当时就拜他为大将,带着大军一块儿上长勺去抵抗齐兵。
他们到了长勺,扎下军营,摆下阵势,远远地对着齐国的兵营。
成语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
成语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
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历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
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
齐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
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
”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
”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
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
”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大获全胜。
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曹刿原因。
他回答说:“战斗,打的是勇气。
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气,等再次擂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耗尽了。
敌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
齐国国强兵厉,我怕他们故意逃走,恐有埋伏。
直到我看他们的车印杂乱,战旗倒拖,才下令追击他们。
”
【成长心语】
曹刿准确地利用了人们作战的心理,把自己军队的`士气提高到最强,把敌军的士气消磨到最弱,这样,利用自己的强势,打击对方的弱势,从而一举战胜了对手。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趁一开始情绪高涨时全力以赴,这样就能把事情高质量地完成。
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也会逐渐衰退,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9篇一鼓作气成语故事9篇一鼓作气成语故事1【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反义词】一败涂地、偃旗息鼓【典故】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guì]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去见了庄公,他首先提出:先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这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作战的时候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一鼓作气历史典故一鼓作气历史典故一鼓作气历史典故1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信儿传到了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
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他放了。
什么射过小白,要亲手杀他才出气。
他们原来把我当作木头人儿,捏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压根儿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
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他就开始练兵,造兵器,打算报仇。
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鲁国去。
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下来,可不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
”齐桓公正因为刚即位,想出风头,显出他真比公子纠强得多,也好叫大臣们服他,叫公子纠在地底下不敢怨他,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他就叫鲍叔牙当大将带领大军,一直打到鲁国的长勺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说:“齐国欺负咱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咱们是非得拼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准能对付齐国。
”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施伯说:“这人叫曹刿[gui四声],挺有能耐,文的武的都行。
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能出来。
”鲁庄公就叫施伯快请去。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给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又拿话激他,想叫他出来给本国出点力气。
曹刿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吃大肉的还要跟我们吃苦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施伯陪着笑脸说:“好兄弟,别这么说了。
”他一死儿央告,怎么也得求曹刿帮助国君过了这道难关。
曹刿就跟着他去见鲁庄公。
鲁庄公问他怎么打退齐国人。
他说:“那可说不定。
打仗是个活事儿,要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不变的死法子。
”鲁庄公相信他有本事,就同他带着大军上长勺去。
到了长勺,摆下阵势,远远地对着齐国的兵营。
两国军队的中间隔着一片平地好像是一条干了的大河,两边的军队好像是挺高的河堤。
哪一边都能往中间倒下,什么时候都能把这河道填满。
鲍叔牙上回打赢了,知道对面不能先动手,就下令打过去。
鲁庄公一听见对面的鼓声响得跟打雷似地,就叫这边也打鼓。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位年迈的老人。
老人非常喜欢讲故事,他的故事总是充满智慧和启发。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年轻人,他想向老人学习一些成语故事,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老人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开始讲起了一系列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鼓作气”。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趁机发动猛攻,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故事二,《孙子兵法》中的“一鼓作气”。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一次有力的攻击往往能够打破敌人的防线,取得胜利。
但如果不能趁胜追击,继续加强攻势,就会失去战机,最终导致失败。
这也是“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故事三,《水浒传》中的“一鼓作气”。
在《水浒传》中,有一则关于“一鼓作气”的故事。
梁山好汉们在攻打方腊的时候,一鼓作气,连下三十六个寨子,最终取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介绍一鼓作气是一个经典的四字成语,你知道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吗?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一鼓作气典故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鼓作气的意思【成语】一鼓作气【拼音】yī gǔ zuò qì【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
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用一鼓作气造句1) 传统上,龙舟的造型和结构都有特定规格,龙头、龙尾雕工尤为精细,其形态象徵力量和冲劲。
进行竞赛时,鼓手在前,舵手在后,划手们随着鼓声的节奏,一鼓作气,破浪前进奋力划过终点。
2) 告白这种事,尤其是一鼓作气再而衰,非得借助异常的头脑发热,有时连头脑发热也不行,还得有姐妹淘在旁扇阴风点鬼火,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比设祭台作法变出场大雨来得容易。
夏茗悠3) 报仇这个事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事。
唐七公子4) 生活是条船,张好船的帆,别让它跑偏,跑偏太危险;生活是首歌,唱准音和谐,别唱跑了调,跑调乱了套;生活是条路,尽管往前走,坎坷任脚下,跨过去的是英雄;生活像爬山,不要怕困难,一鼓作气往上攀,攀至山顶你再看,山花烂漫艳阳天!5) 英文学习若不能一鼓作气,不如彻底放弃!6) 作为真选组第一番队队长,再给你们上最后一课。
当冲向有压倒性力量的敌人时,为了填补实力差距用人数来压倒是最重要的。
配合好呼吸,心体合一,在最集中的一瞬间,一鼓作气攻上来,然后——全部死去.冲田总悟7) 愿你心灵,一尘不染;霉运,一干二净;烦恼,一刀两断;消极,一去不复返;成功,一鼓作气;好运,一呼百应;家庭,一团和气;友情,一生一世;祝愿你一生平安,一世幸福!8) 光棍节,愿你:道路,一马平川;事业,一蹴而就;心灵,一尘不染;霉运,一干二净;烦恼,一刀两断;成功,一鼓作气;好运,一呼百应;家庭,一团和气;友情,一生一世;祝愿你一生平安,一世幸福!9) “八一”祝福:祝你工作一马当先;做事一鼓作气;行走一路高歌;事业一气呵成;爱情一心一意;朋友一呼百应;人生一帆风顺;未来一马平川!八一快乐!10) 困难就像弹簧,你要软它就强,鼓足全身力量,内心充满顽强,困难见你不懈抵抗,它退缩而慌张,一鼓作气将它诋毁,你的眼前马上充满光亮!11) 假期的尽头是学期开始,幼稚的尽头是深思熟虑,失败的尽头是一鼓作气,汗水的尽头是光彩琉璃,辛苦的尽头是鲜花满地。
一鼓作气历史典故一鼓作气历史典故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你知道经典的典故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鼓作气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
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历史典故】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
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
齐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
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
”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
”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
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
”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大获全胜。
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曹刿原因。
他回答说:“战斗,打的是勇气。
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气,等再次擂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耗尽了。
敌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
齐国国强兵厉,我怕他们故意逃走,恐有埋伏。
直到我看他们的车印杂乱,战旗倒拖,才下令追击他们。
”【成长心语】曹刿准确地利用了人们作战的心理,把自己军队的士气提高到最强,把敌军的士气消磨到最弱,这样,利用自己的强势,打击对方的弱势,从而一举战胜了对手。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趁一开始情绪高涨时全力以赴,这样就能把事情高质量地完成。
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也会逐渐衰退,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一鼓作气历史故事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信儿传到了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
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他放了。
什么射过小白,要亲手杀他才出气。
他们原来把我当作木头人儿,捏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压根儿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
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导语: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我们应该都知道,那你知道它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guì]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
曹刿去见了庄公,他首先提出:先取信于民,是战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