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修复研究 石油烃污染土壤[优质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9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摘要:物理、化学技术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会造成二次污染、改变土壤结构,且成本高,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生物技术为主的联合修复是未来士壤修复的主要发展趋势。
文章介绍了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概念及修复原理,指出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基础,植物、微生物及其联合修复是主要手段。
通过对有效环境因子的监控、高效积累植物的筛选及基因工程等技术,必将使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钻井、井下作业和采油等环节以及井喷、泄漏等偶然事故都会带来卜壤的污染。
据资料,各油田每作业一次遗留于井场的落地油约为几十到几百kg,单井落地原油污染面积可达0.5~2.1m²,落地泥浆污染面积大约20m²,一次井喷造成的原油覆盖面积达3000~4000 m²。
尤其是石油开采过程产生的落地原油,已成为土壤重要的污染源。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已累计生产原油l8.2亿t,在油田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落地原油,落地原油在十壤中的迁移主要有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对十壤的污染成辐射状分布,污染强度随污染源的距离增加而迅速降低,污染源周围污染最重的区域在0-40m范围内,占总量90%以上,横向迁移范围确定在150m以内;落地原油纵向迁移绝大部分集中在距上壤表面0-10cm范围内,竖向迁移一般不超过70cm²。
石油中的烃大体上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类,其中芳香烃毒性最大。
石油进入土壤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十壤的通透性,降低土壤质量;阻碍植物根系的呼吸与吸收,引起根系腐烂,影响农作物的根系生长;使土壤有效氮、磷的含量减少,影响作物的营养吸收;石油中的多环芳烃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级富集,危及人类健康;石油烃中不易被土壤吸附的部分能渗入地下井,进而污染地下水。
1 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方法概述土壤作为一种环境介质,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当污染超过一定阈值后,污染物便在土壤中出现累积,同时,由于土壤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地域差异性、生态系统复杂性和不可能流动性等,这就决定了十壤污染要比水或空气污染更复杂、治理难度更大。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由于石油在生产、加工、运输及战争中泄漏等原因,其污染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对石油污染治理及生物修复研究较多。
一、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和实用技术(一)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方法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原理、影响因素、降解效率、降解菌筛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研究方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1.植物法利用农业化学法,根据土壤污染状况,通过盆栽、小区和大田模拟实验,结合野外调查,进行石油污染物的残留分析,研究石油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植物常选用受拈染区内代表性较强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油菜、茶树及各种果树等。
近几年来也有的学者研究筛选对石油污染的抗性植物或其根际分泌物中具有降解石油分子的微生物的植物品种。
2.动物法此法在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将生长在污染土壤上的植物体、粮食等饲喂动物,通过研究动物的生理生化变异来研究土壤污染状况;②直接将土壤动物,如蛆坝、线虫类饲养在污染土壤中进行有关研究。
3.微生物法这是研究最多的一种方法,一‘般是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富集、驯化土著微生物,或人工接种培养代表性的土壤微生物,以研究土壤微生物受土壤污染的影响变化,筛选能够降解土壤污染物的工程茵。
4.其他生物法—种方法,—般是根据土壤污染状况或人工接种培养代表性的土壤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变化,筛选能够降解土壤。
(1)酶法添加一定的污染物于土壤中,待一定时限后.分析土壤中酶活性变化,以酶活性作为土壤污染变化的指标。
(2)土壤呼吸法土壤呼吸作用受土壤中物质成分的影响较大,因此,可通过研究土壤呼吸来研究土壤污染及其降解状况.(3)生物降解法直接研究土壤中石油类物质在各种因素下的降解情况土壤受污染状况,探索石油污染的修复方法。
(二)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1.原价处理法污染土壤不经搅功,在原位和易残留部位进行处理。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引子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石油开采、加工、储运等环节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石油污染,其中土壤被污染的情况尤其严重。
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石油污染土壤的类型与特点了解石油污染土壤的类型与特点,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修复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可分为挥发性石油污染和非挥发性石油污染两种类型。
挥发性石油污染主要是指土壤表层受到石油溢漏后,石油中的挥发性组分会随着空气中的流动而挥发,石油的残留物会渗入土壤深处。
非挥发性石油污染主要是指石油的残留物附着在土壤颗粒上,形成土壤污染。
石油污染土壤的特点是高度复杂的环境背景,其中包括有机物、氮、磷等元素的复杂组合,以及土壤酸碱度、湿度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
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来降解石油中的有害物质,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当前,微生物降解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加入特定的菌种或者提高土壤中现有菌种的活性来降解石油残留物。
另外,植物修复也是一种有效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和代谢作用,可以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吸附修复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石油污染土壤,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修复非常重要。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利用物理手段来加速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
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土壤通风、土壤水洗、土壤热解等。
土壤通风是通过气流加速挥发性石油的挥发,从而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土壤水洗是利用水的冲刷作用将土壤中的石油残留物冲刷出来,达到减少土壤污染的目的;土壤热解是通过加热土壤,使石油残留物分解降解。
浅谈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摘要:土壤资源是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之一,随着对石油不断地开发利用,大量原油及其加工品进入土壤环境中,给环境和人类带来危害,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石油由于其组分结构复杂较难降解。
物理、化学修复成本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而生物修复具有修复效果好、成本低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中。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资源;生物修复1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1.1石油的特性石油又称原油,是由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石油烃类混合物构成,粘稠状,呈褐色的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其密度为0.8~1.0 g/cm3,凝固点的温度范围为30~60℃,其沸点在500℃以上。
石油组分构成十分复杂,多达数百种有机化合物。
按照烃类组成分类可分为饱和烷烃、芳香烃和微量的硫化物、氮化物等混合物。
饱和烃可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三种;芳香烃包括单环、双环和多环芳烃(PAHs),烃类组分占石油组分的95%~99%。
大多数烃类物质不易降解,因此被列为自然环境中的优先污染物。
石油及其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产品主要为燃料、润滑油、沥青和熔剂得到广泛应用[1]。
同时,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没有找到合适代替的新能源之前,依靠石油的经济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1.2石油污染的危害随着全球工业的飞速发展,石油及其产品为各国经济提供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大量废油未经处理、未达到排放标准就排放至生态环境中,对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日益增多的石油污染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又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石油对水体污染的危害:原油的泄漏和残油的排放都会导致水体环境和海洋遭到破坏。
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不断向下渗透经地表径流,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和用水安全。
当海洋中发生溢油事故后,大量原油进入水体,致使好氧微生物和藻类逐渐死亡,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中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引起水环境中食物链失调,对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2]。
石油污染土壤中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石油污染土壤是目前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
石油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源,由于其化学性质的特殊性,使得石油污染的土壤很难被纯化。
过去,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化学物质的处理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但这种方法对环境的影响和成本都非常高。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生物修复技术在解决石油污染问题上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最终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方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环境友好等优点。
在石油污染土壤的处理中,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涉及到三类生物体:植物、细菌和真菌。
植物生物修复技术:这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生物修复技术之一。
这种方法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吸收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来降低其浓度。
这种技术也称为“植物吸收和吸附”方法。
植物可以通过根系来吸收和吸附石油污染物,然后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生物修复技术在处理深层土壤和废弃物场等地方特别有效。
细菌生物修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细菌对石油污染物进行折解和转化。
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土壤中的污染物。
这主要是因为细菌具有很高的降解能力和生长速度。
细菌通过分解污染物来释放能量,从而维持生长和代谢功能。
这种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向受污染土壤中添加特定的细菌来实现。
真菌生物修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真菌对石油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
真菌修复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在治理石油污染土壤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
真菌可以分解各种污染物,如石油、石油烃、液态燃料、石蜡等。
真菌的特点是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而且在分解石油污染物时不会产生有害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综合来说,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最佳方法之一。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生物修复方法,例如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法。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很高的潜力,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验证其实用性。
浅谈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从我国目前展开的石油作业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部分技术起步晚、发展缓慢、缺少先进技术的指导以及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
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工作中的主要技术手段1.1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的物理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中,物理修复技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段。
1.1.1热脱附法热脱附法工作原理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土壤进行热能使用,促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以及污染物质气化。
并通过空气污染处理设备,对气化的污染物进行统一处理。
其中,涉及如粉尘、有害气体等物质,会被单独进行分离,进行统一的安全处理。
而其他的干净土壤则会在处理后,被送回到原地。
同时,随着热脱附法的不断发展,微波技术等新技术也投入使用。
微波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更进一步地穿透土壤,并提高土壤中污染物质变成气体后的排除效率。
使土壤修复工作的展开更具质量;1.1.2电动修复法电动修复法的工作原理主要体现在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插入电极来形成电场。
并在电动效应的导向下,促使污染土壤中的水离子与颗粒物质向着电场方向转移,进而带动污染物的移动;1.1.3淋洗法淋洗法工作原理主要体现在,通过化学生物溶剂的重力作用,以及水头的压力作用,将淋洗液注入污染土壤当中。
并促使土壤中污染物质的溶解与迁移。
之后,再通过技术手段,将含有污染物的溶液分离出来。
就目前常见的淋洗液来看,主要分为生物表面活剂、环糊精以及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
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开展,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污染,以及不同的土壤条件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1.2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的化学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中,化学修复技术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段。
而目前对该项技术的细分,主要有化学氧化及热处理法、淋洗萃取法以及光催化降解法。
1.2.1化学氧化及热处理法化学氧化及热处理法的工作原理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土壤煅烧,来进行污染物的清除。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石油污染是指因人类生产和使用石油产生的环境问题。
石油运输、加工、使用等过程中,都可能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环境污染。
石油污染对土壤、水体和生物的影响非常严重,大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修复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污染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降解有害物质,还原或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清除污染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修复效果快、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渐成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手段。
种植植物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增强土壤生态功能。
靠植物的吸收和代谢,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被清除。
例如,将酸碱度中等的洋车前、牛尾巴草等植物种植在石油污染土壤上,可以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微生物代谢。
另外,种植适合的根系深入土壤,提高土壤通气、扩张毛细管空间,促进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的平衡,缓解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质的聚集和迁移,进而提高生态恢复和土壤修复的效果。
微生物修复不仅可以再生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群,还可以降解各种炼油废液、油漆溶剂、乳胶漆等污染物。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壤修复的效果。
泥化细菌、假单胞菌等能分解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类,需氧细菌、厌氧产酸菌等在缺氧条件下代谢污染物质。
微生物修复技术常常采用人为添加微生物菌种、厌氧陈化等方法来增加适合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生物界面技术是比生物修复技术更为细致、更高效的修复手段。
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添加适合的表面活性剂,改变污染物表面性质和稳定性,加速表面发生降解反应。
另一种是添加亲油性或亲水性分子,降低石油污染物质对土壤颗粒的吸附力、降解速度,加快降解过程。
例如,添加石油酶、石油分解菌等表面活性剂,可以调节土壤性质,改变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并进一步降解污染物质。
总之,生物修复技术已逐渐成为石油污染修复的理想手段。
种植植物、微生物修复、生物界面技术以及物理化学修复等多种技术在同行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为人类社会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概述石油的开采、储运、加工、使用等环节都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危害着环境和人类健康。
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石油污染物种类和对土壤的影响石油污染常见的主要物质为苯、甲苯、二甲苯、萘、芳香烃、多环芳烃等。
石油污染会对土壤结构、菌群、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等产生影响。
石油污染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土壤pH值的升高或降低,插水性得到提高。
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分类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利用一定的物理原理,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石油污染物的技术。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堆肥化、细胞减压、超声波、喷水洗涤、蒸汽爆炸,等。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或物理化学方法,使石油污染物分解或固化的技术。
根据修复原理和方法不同,化学修复技术分为氧化还原、酸碱调节、添加剂等。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生长和微生物作用使污染土壤恢复原有环境质量的技术。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技术、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等。
四、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修复方式。
其中,植物生物修复技术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别之一。
植物修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植物代谢作用或者根系菌群的帮助,促进土地环境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吸附和稳定。
1. 植物筛选植物筛选是应用于生物修复技术的一项核心内容。
对于石油污染植物修复技术,一开始便需要进行优化的筛选工作。
通常,我们首先需要评估植物物种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存活率、寿命、生长和生殖率等因素,这些因素能够反映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等。
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关实验考虑到植物对于石油污染物的耐受性和吸附能力。
2. 菌群技术菌群是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之一,它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石油的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而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以来都是环境领域的一大难题。
石油在土壤中的存在会导致植被死亡、土壤结构破坏、微生物活性下降,严重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
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一、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分类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技术手段。
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体吸收、降解或转化污染物,最终将其转化为无害的产物,从而实现土壤的净化和修复。
根据修复过程中生物体的不同作用方式,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生物富集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
生物富集技术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或酶类来促进土壤中的污染物浓缩,从而实现有机物的富集和分离。
这种技术通常用于重金属等难降解有机物的修复,将目标污染物从土壤中转移至生物体内,再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
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或转化,将有机物降解为不具有毒性或具有较弱毒性的物质,从而减轻土壤的污染程度。
这种技术对石油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修复效果显著,成为当前生物修复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之一。
二、主要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生物1. 石油降解细菌石油降解细菌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石油降解能力,能够分解石油中的烃类物质,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常见的石油降解细菌包括假单胞菌属、绿脓球菌属、放线菌属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生长并降解污染物,可以有效减轻土壤的石油污染程度。
2. 植物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修复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及转化研究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转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油污染物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如泄漏、废弃物处理等,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究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转化规律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转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地研究等多种方法,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扩散、吸附、降解等过程。
研究发现,石油污染物的迁移主要受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等因素影响,而转化则主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活动密切相关。
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持续的研究、实验条件的局限性等。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转化规律。
采集不同土壤类型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石油污染物迁移及转化过程。
同时,结合实地研究,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迁移路径、转化效应等进行长期持续的观察和测定。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视化。
实验结果表明,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受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实验室模拟中,石油污染物在沙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较远,而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迁移距离较近。
土壤含水率对石油污染物的迁移也有显著影响,湿度较高的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速度较慢。
实地研究也发现,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路径受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室模拟结果显示,微生物活性较高的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速度较快,而微生物活性较低的土壤中降解速度较慢。
同时,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石油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导致不同的转化产物和降解途径。
实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并发现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石油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崔碧霄(洛阳广播电视大学河南洛阳471000)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响应号召,各领域关于生态修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强、渗透性高、黏附土壤等特性,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具有复杂性、广泛性、治理难、周期长等特点。
目前,生物修复技术是比较有效且成本较低的修复手段。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10-0299-01前言石油污染土壤主要是石油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方面之一,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条件来看,这种土壤污染还不能完全避免。
而生物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治理提供了可能,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特征。
美国是率先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展开污染控制的国家,此后,阿根廷、科威特等国也通过该技术完成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
而本文将提出一些目前我国在石油污染土壤方面的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方法。
旨在能够帮助一些地区做好治理石油污染土壤工作。
石油主要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各种物质的混合物。
当这些物质渗透到土壤,就会改变土壤的性质,阻碍各种植物进行养分吸收,从而引起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
通常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但对比三种方法,生物修复法是最佳选择。
1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中要属植物修复最经济安全。
它主要是以不同的污染土壤和环境需要来选取最合适的修复植物,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研究而总结出来的。
例如,在陕北地区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中,选取该地区主要的造林灌木柠条、沙棘、紫穗槐等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研究表明,紫穗槐和沙棘两种植物对石油污染的耐性更高,也就是在5~15g·kg-1的石油含量范围内,紫穗槐和沙棘树两种植物的基本不受影响,而柠条则受影响较大,成活率会大大降低,无法达到修复土壤的作用。
谈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开展,当前我国石油污染土壤问题日益突出,已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物理、化学、生物及联合修复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适用性及优缺点,提出了今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和创新的方向为强化生物修复技术,研发绿色环保生物外表活性剂及开展新兴修复材料技术研究。
石油;土壤;修复技术;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资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人们在石油开采,石油冶炼加工以及石油制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会对周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从而给生态环境及人们健康带来危害。
全世界每年平均石油产量在40亿吨左右,其中每生产1吨的石油就有约2kg的石油进行土壤和水环境当中,石油进入土壤后能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土壤微环境,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变土壤肥力。
因此当前需摸清我国石油污染土壤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治理工作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1】。
1石油污染产生的危害石油是一种黑褐色易燃且具有挥发性的黏稠液体,其成份主要包括烃类和非烃类物质,重稠油的组成更为复杂,其含碳量高,有机物质多样,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苯系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被公认的具有致癌、致畸、致变等毒理效应的物质,其可导致急性中毒,引起白血病,这些物质可通过不同地生产、运输及使用环节进入到土壤中,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造成人体健危害。
石油渗入土壤,会占据土壤通气孔道,使土壤通透性变差,影响水分的流入,同时引起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加速土壤板结,导致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下足,同时可造成土壤有机营养元素氮、磷含量下降,导致土壤营养元素碳氮比例失衡,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破环土壤微生态环境;石油进入土壤,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会导致植物根无法吸收所需的营养和水分,致使根部腐烂;石油类物质还可以农作物根部吸收和大量富集,并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进入人体造成人体健康危害。
污灌区土壤、大气和水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迁移机制的研究污灌区是指农业灌溉用水中含有石油和石油产品残留物的土壤区域。
污灌区的存在引起了人们对土壤、大气和水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迁移机制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污灌区土壤、大气和水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迁移机制的研究成果。
首先,污灌区土壤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可以通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来研究。
研究发现,石油烃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土壤颗粒大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
较小颗粒的土壤中,石油烃更容易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使其分布更为均匀。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石油烃会更容易与有机质结合,从而影响其迁移转化。
另外,研究还发现,不同深度的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也会有所不同,其中较浅的土壤层会更多地富集石油烃。
其次,石油烃在大气中的分布特征也是研究的关键。
研究表明,污灌区附近的空气中石油烃的含量较高,其中挥发性较强的石油烃会更容易在大气中扩散并形成挥发性有机物的气溶胶。
这些气溶胶不仅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随着风向传播到周围的地区,导致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最后,石油烃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和迁移机制也是污灌区研究的重点。
石油烃可以通过农业灌溉用水中残留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入水体,并随着水流的迁移而扩散。
研究发现,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体中的石油烃含量和种类会受到周围土地利用方式、温度、溶解氧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石油烃也能够通过地下水的迁移进入水体,从而对水体环境产生影响。
关于石油烃在污灌区土壤、大气和水中的来源,研究表明,主要包括石油开采和加工、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和农药的使用等。
这些渠道都可能导致石油烃的释放和污染,从而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石油烃污染问题。
综上所述,污灌区土壤、大气和水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迁移机制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对污灌区环境污染的认识,并为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综合研究表明,污灌区土壤、大气和水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迁移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