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870.14 KB
- 文档页数:16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泻肝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
中药方剂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调理,并对其有显着地疗效。
泻肝散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剂,你了解它的功效吗?甘草
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
中药方剂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调理,并对其有显着地疗效。
泻肝散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剂,你了解它的功效吗?
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治肝经有热,眼目红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煎,食后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
上文所说的关于泻肝散的功效和制作方法等大家是不是都了解了呢?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来进行调节养生,这样才可以对身体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生活常识分享。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1、顺序性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教育启示: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第一部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及其调适一、童年期:小学6-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儿童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学习活动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化概念: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事物以及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的一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
)3、重要一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抽象逻辑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等都是通过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童年期心理的发展:1、认知的发展: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的有系统的知觉活动,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将人的观察能力分为:“列举”“描述”“解释”三个阶段。
其中3-6岁的儿童处于列举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时只能孤立地知觉个别事物,不能将事物与事物联系起来。
7-14岁儿童处于描述阶段,此时,儿童开始将观察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仍然停留在事物的外在具体关系上。
15岁以后为解释阶段,此时儿童能够理解观察对象的主题和意义了。
(咨询中分析孩子的观察能力:如作文上处于什么水平?怎么提高?)2、记忆的发展: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感觉记忆指外界的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时记忆。
一般有图像记忆和声音记忆两种。
比如说:一个电话号码念一遍,在你脑子里好像有个声音再重复,让你马上回忆你能回忆出来,但过几分钟再让你会议,你就记不得了,这就是感觉记忆中的声像记忆,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4秒之内。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经心理加工,意义分析,后受到特别注意及通过模式识别给感觉信息赋予意义,转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加减2 个,也就是说材料一次呈现后立刻正确记忆的最大量为5-9个)短时记忆有两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儿童心理年龄发展是指从出生开始,到大约十八岁左右,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下面将分别介绍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幼儿期(0-3岁)在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的刺激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他们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幼儿的语言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开始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幼儿期的特点还包括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和自我探索的欲望。
2.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始渐渐具备更复杂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他们能够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开始理解简单的逻辑关系。
此外,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能够用更准确和具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例如与同伴互动、分享和合作等。
3.小学期(6-12岁)小学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的阶段。
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逻辑关系。
此外,他们也开始发展起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开始独立思考。
小学期的儿童也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他们会对一些领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并逐渐发展成其认同的一部分。
4.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也是最复杂和困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经历身体和生理方面的变化,情绪也更加复杂和波动。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身份和独立性,并与同龄人和成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青春期的儿童也面临着性别身份的探索和性心理方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
从幼儿期的自我探索和感知到青春期的身份建立和独立性发展,儿童在每个阶段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任务。
了解和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本章将讨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并分析其主要特点和相关的研究。
1.婴幼儿(0-2岁)婴幼儿期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心理特点包括:-感知和认知能力:婴幼儿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中,他们对于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正在逐渐增强。
-情绪表达:婴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主要通过哭泣、笑和表情等非语言的方式展示出来。
2.幼儿(3-6岁)幼儿期是个体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幼儿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认识“我是谁”和“我能做什么”,逐渐形成自我认同。
-想象和创造力:幼儿有独立的个性和创造力,他们喜欢幻想和玩耍,善于对想象进行表达。
-社交需求:幼儿期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与同龄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从中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
-语言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中,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3.小学儿童(6-12岁)小学儿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小学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学业和成就导向:小学儿童对于学习和成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他们追求成功和成就感。
-自主性和责任感:小学儿童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他们愿意承担责任并尝试新的事物和角色。
-同伴关系:小学儿童逐渐形成友谊关系,他们开始关注彼此的情感和好恶,懂得合作和共享。
4.青少年(13-19岁)青少年期是心理发展的高峰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同和身份探索: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自主和独立:青少年希望独立和自主,他们渴望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做出重要的决策。
-社会和情感关系:青少年开始意识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情感关系,他们需要建立和维护友谊关系,同时也开始体验恋爱和性别认同。
-理想和抱负: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希望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具体的规划和准备。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进入一年级的儿童正处于从快速成长到相对平稳发展的过渡时期。
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转变是小学初期的主要特征。
正规的学习活动取代学龄前的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活动方式的飞跃。
学龄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很强的受教育过程。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
对一个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是陌生的,同学之间也不熟悉,一下子上那么多的课,还有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威协,组织纪律性的约束等等,这一切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上面临着的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龄初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这个时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儿童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
小学生通过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些概念、定理和规律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逐渐地发展起来。
1、感知觉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
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高。
2、注意的发展刚刚进人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
上课时,他们会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做作业时,也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
小学生心理特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
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
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
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行为不规范。
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
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
在运动方面,0-2岁的幼儿主要通过各种基本动作来探索和了解自己的身体。
幼儿能够自如地控制头部、颈部、四肢的运动,并逐渐学会翻身、爬行、坐立和行走等动作。
2-6岁的幼儿进一步发展了运动能力,开始进行各种复杂的动作,如跳跃、奔跑、拍球等。
在认知方面,0-2岁的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行为来认识世界。
幼儿能够通过看、听、摸、咬等方式来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事物,并逐渐形成各种基本概念,如大小、形状、数量等。
2-6岁幼儿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通过操作和想象来解决问题,开展逻辑思维,如通过想象游戏还原事件的顺序。
在语言方面,0-2岁的幼儿开始发展语言能力,能够通过模仿和理解简单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幼儿能够逐渐掌握基本的语音和单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
2-6岁的幼儿进一步发展了语言能力,能够流利地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开始理解和使用复杂的语法规则。
在情感方面,0-2岁的幼儿主要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亲密人的互动来发展情感。
幼儿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并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2-6岁的幼儿进一步发展了情感能力,能够理解和表达更加复杂的情感,如友谊、喜悦和恐惧等,同时也能够适应和处理情感体验中的挫折和冲突。
在社会发展方面,0-2岁的幼儿开始发展社会性,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建立基于互动与合作的关系。
幼儿能够通过模仿和参与家庭和社区的活动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则和价值观。
2-6岁的幼儿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能力,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要。
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
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
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1、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
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所以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些有效听课时间,就需要教师更智慧的去分析和琢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等。
2、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表现在:(1)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的经验。
记得一位老师曾在教学完《9加几》后说凑十的过程讲了很多遍了,并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当时都大声回应他说明白了,但解决同类问题时仍然不灵活,这是为什么?通过交流才知道,他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当时又忘记布置学生带学具了,所以操作环节省去了,孩子们没有了具体表象的支撑,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的。
(2)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差。
记得一位年轻教师在看情境图提问题环节花费了20多分钟,导致后面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当时那位老师执教的是《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孩子提问题时,有一个孩子提出:他们在喂海鸥什么食物?老师作了解答,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们纷纷提关于海鸥生活习性的问题,浪费了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