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44
论述药理学的概念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旨在为药物研发、临床用药和药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药理学主要涉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一、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它涉及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药理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医学、药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药理学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以全面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2.实验性: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它的研究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药理学的实验通常需要使用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等实验材料,以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作用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3.指导性: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4.发展性: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新的药物作用机制被不断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和技术也不断涌现,这都为药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药理学的应用1.临床用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机制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需要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等情况,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性。
2.新药研发:药理学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新药的研发需要基于对药物作用机制的了解和实验研究,而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3.药品管理:药理学在药品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学1.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和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基本理论依据的科学,分为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和药动学2.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使功能兴奋(亢进)或抑制(麻痹)药物作用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治疗作用: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于病人康复的药物作用3.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称为不良反应4.半数有效量是指能引起50%的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5.半数致死量:是指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是药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6.治疗指数: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是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7.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8.常用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速度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舌下含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皮肤给药9.第一关卡效应(首过效应):口服给药时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黏膜的某些酶灭活代谢。
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局部血流量,组织亲和力,体液PH 值,体内屏障。
排泄的影响因素:滤过,尿液。
10.PH 值与药物酸碱度之间的关系?11.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2.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3.阝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分解脂肪,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冠状动脉14.毛果芸香碱:可选择性激动M 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眼:缩瞳,降低眼压,调节痉挛(可用于治疗青光眼)15.肾上腺素:是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药物(drug)是指用以预防。
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护用药理学(pharmacologyinnuring)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效应(effect)是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理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疾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对症治疗(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不良反应(adver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idereaction)药物所固有的,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re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量效关系(doeeffectrelation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阈剂量(threholddoe)刚刚能引起药效的剂量。
又称最小有效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doe)大于阈剂量能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又称有效量或常用量。
极量(ma某imaldoe)介于治疗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又称最大治疗量。
第一篇绪言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organism)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药物(drug):是影响机体生理机能及生化过程的化学物质,用以防治、诊断疾病。
也包括避孕药及保健药。
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桥梁学科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研究目的: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防治不良反应;帮助医药工作者合理用药;为寻找新药提供线索;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6、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研究开发新药;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先进的研究方法。
7、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基础药理学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以健康正常动物为实验对象,分整体/离体器官、细胞、微生物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②、实验治疗学方法:将正常动物造成类似于人体疾病的病理模型(如四氧嘧啶、SHR)进行药效学或药动学研究。
(2)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体整体或离体器官、组织、体液等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9、新药研究过程:三个阶段:(1)药物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的合成工艺、提取方法、理化性质、纯度、处方筛选、剂型选择、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药理、毒理、动物药动学等研究。
(2)临床研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Ⅰ期志愿者20-30例,找出安全剂量;Ⅱ期随机双盲法对照临床试验(100例);Ⅲ期选择特异体征病人300例。
(3)上市后药物监测。
社会性考查分析。
第二章药动学1、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2.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的学科3.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4.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等的化学物质和重要工具5.毒物:指能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6.药物、食物及毒物之间的关系药物、食物与毒物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有的药物本身就是毒物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具有特异性。
2.药理效应:是指药物作用而引起机体功能形态变化的结果,是结果。
3.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调节①兴奋:凡是能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的功能增强的,称为兴奋②抑制:凡是能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的功能减弱的,称为抑制●化疗:指用化学治疗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癌细胞),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的目的。
例如:扁桃体发炎使用青霉素则属于化疗。
●补充:例如:临床上用维生素治疗维生素B1缺乏症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的选择性高低与药物剂量、对组织细胞的亲和力、机体各器官与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密切相关。
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数药理活性高,使用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应用时针对性不强,不良反应较多5.治疗作用:指药物所产生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是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
●对因治疗:消除原发治病因子的治疗(所谓“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的治疗,可缓解或解脱这些症状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甚至生命的危害(所谓“治标”)临床用药应按照“急者治其标(对症),缓者治其本(对因),标本兼治”的原则。
6.不良反应:指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痛苦的有害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避免。
药理学完整版第一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1、酸性药物过量中毒,为加速排泄,可以(碱化尿液,减少重吸收)。
2、药物进入经胸最常见的方式(脂深性跨膜扩散)。
第二单元拟胆碱药一、毛果芸香碱(M胆碱受体激动药)作用:直接作用于受体。
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用途:治疗青光眼。
二、新斯的明(抗胆碱酯酶药)作用:影响递质的代谢。
兴奋骨骼肌、胃肠、膀胱平滑肌;减慢心室率;对抗筒箭毒碱和阿托品的作用。
用途:重症肌无力。
尿潴留。
室上性心动过速。
第三单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阿托品+AchE复活剂2、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产生M样症状的原因(胆碱能神经递质破坏减少)。
第四单元抗胆碱药一、阿托品作用:1、对眼睛:散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2、解除平滑肌痉挛3、抑制腺体分泌4、解除迷走神对心脏的抑制。
5、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6、提起抗诉乙酰胆碱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用途:1、虹膜捷状体炎2、内脏绞痛3、全身麻醉前给药;胃、十二指肠溃疡4、缓慢型心律失常5、感染性休克6、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
二、山莨菪碱三、东莨菪碱――中枢性抗胆碱药第五单元拟肾上腺素药一、a和b受体激动药(一)肾上腺素用途:心跳骤停;抗休克;支气管哮喘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局麻、制止鼻粘膜出血和牙龈出血。
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室颤(二)麻黄碱用于腰麻术中所致的血压下降二、a受体激动药(一)去甲肾上腺素用途:休克和低血压,用于药物中毒致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延长局麻药的局麻作用。
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用酚妥拉明)急性肾衰。
(二)间羟胺三、b受体激动药(一)异丙肾上腺素用途:心室自律缓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衰竭II、III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休克(二)多巴酚丁胺用途: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四、a、b、DA受体激动药多巴胺用途:用于血容量已补足但有心收缩力减弱及尿量减少的休克。
充血性心衰:用强心甙、利尿药无效的难治性心衰急性肾衰常合用利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