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疾病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畜牧养殖动物饲养疫病防控措施1畜牧养殖中常见的动物疾病种类动物疾病是指养殖类动物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机体受到损害的不利影响,导致机体以及细胞结构不能正常变化,从而导致恶化或死亡。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一部分能从外部分辨,而另一部分肉眼难以识别,这就对疾病的控制与预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1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的出现主要是寄生虫的存在引起的,主要引起疾病的寄生虫有3种,属于内寄生虫种类的原虫、蠕虫以及属于外部寄生虫的节肢动物。
无论哪种寄生虫都需要依赖宿主提供营养进行生存,且可以在直接接触中进行传染。
1.2传染病。
病毒、真菌等是引起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微生物会引起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并且每种传染病的发病反应并不相似,但无论是哪种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的传染速度都很快,不仅仅可以在直接接触中传染,还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所以其传播范围极广,感染性极强,防治难度也更大。
1.3其他普通病。
普通病相对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手段更多,治愈率更高,但其在动物中的发病率也更高。
普通病包含骨科、眼科、产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并且有些普通病在不同阶段的发病表现也不同。
2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发病病因2.1畜牧养殖中动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动物健康生长,与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周围环境的恶劣直接导致动物疾病的产生。
动物健康与否主要是由生长环境的优劣决定。
当环境中出现不利于畜禽机体运行的因素时,就会导致畜禽体内的新陈代谢无法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使畜禽的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调节,造成体内的生态失衡,在临床上呈现一种病理的状态,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畜禽发生疾病。
2.2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发病的人为原因。
首先,养殖体系不规范,在动物批量养殖的环境下,易出现疾病交叉感染,动物死亡率上升的情况。
对于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应有合理的管理体系和相关措施,定期检查动物身体健康状况,在出现一例病因的情况后,相关人员应注意周围是否有传染的情况,并将周围环境进行记录,以预防发生重复的情况。
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摘要】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防疫设施不完善、信息传递不顺畅、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改善基层防疫设施建设、拓展信息传递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保障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措施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将迎来更加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问题、人才、设施、信息传递、资金支持、措施、人才培养、基层防疫设施建设、信息传递渠道、资金投入、总结分析、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计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在实际的工作中,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一方面,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缺乏专业人才。
许多农村地区没有专业的兽医人员,导致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基层防疫设施不完善,很多农户缺乏必要的防疫设备和药物,无法及时有效地防治疾病。
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导致基层畜禽养殖户无法及时获取到最新的疾病防治信息,影响了防疫效果。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所致。
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来购买设备、药物和进行宣传教育,然而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地方无法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1.2 研究意义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是保障畜禽养殖产业安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该领域的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研究意义在于分析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更好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推动相关改革和措施的实施。
畜禽疾病防治与防疫技术要点畜禽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畜禽疾病的防治与防疫技术是保障畜禽养殖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畜禽疾病防治更显得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畜禽疾病防治与防疫技术要点进行简述,希望对广大畜禽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加强环境卫生管理1. 畜禽场所定期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定期更换垫料和清理粪便,保持畜禽场所的清洁卫生。
2. 畜禽饮水要求用清洁卫生的饮水,每日定期更换。
3. 畜禽饲料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霉变。
4. 确保畜禽场所的通风良好,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机会。
二、加强疫病监测与控制1. 定期进行畜禽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症状,做好疫病监测和控制工作。
2. 注意畜禽疾病的早期防治,发现异常要及时隔离,并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
3. 对可能传播疾病的畜禽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疾病传播。
4. 对确诊的疫病畜禽进行适当的隔离处置,避免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三、科学用药与疫苗接种1. 合理使用畜禽药品,注意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2. 定期对畜禽进行免疫接种,保证疫苗接种的质量和时间,提高畜禽的免疫力。
3. 注意疫苗接种的适时性和适量性,不要因为贪图省事而少接种或者过量接种。
四、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1. 做好畜禽饲养人员的健康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携带疾病的人员不接触畜禽。
2. 对畜禽饲养人员进行相关的疫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对畜禽疾病防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 加强人员的卫生习惯培养,提高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水平。
五、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和应急预案1. 建立畜禽良好的防疫制度,流程标准化,责任到位,确保防疫措施的贯彻执行。
2. 制定健全完善的畜禽疫病应急预案,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并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畜禽产业的损失。
3. 建立起畜禽疫病的信息报告与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疫情动态,加强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
畜禽疾病防治与防疫技术要点在于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疫病监测与控制、科学用药与疫苗接种、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和应急预案。
畜禽常见病防治知识一、畜禽传染病流行规律及防制措施1.基本概念(1)什么是动物疫病?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什么防控方针?动物疫病包括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
(2)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以下特点:①有病原体,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②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③有免疫性,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④可以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传染病病程发展有什么规律?动物传染病病程大多数情况下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恢复期)。
4.什么是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
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
5.什么是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另一个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传播方式是指动物传染病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通常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6.什么是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7.防治传染病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传染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易感动物。
8.什么叫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
农业部公布的主要人畜共患病包括:牛海绵状脑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猪乙型脑炎、猪Ⅱ型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马鼻疽、野兔热、大肠杆菌病(O157:H7)、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Q热、禽结核病、利什曼病。
9.什么是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疫苗或免疫血清,使动物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对某一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抵抗力的一种手段。
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治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畜禽养殖基础知识 (3)1.1 畜禽养殖概述 (3)1.1.1 基本概念 (3)1.1.2 分类 (4)1.1.3 发展趋势 (4)1.2 畜禽养殖环境与设施 (4)1.2.1 养殖环境优化 (4)1.2.2 设施类型 (4)1.2.3 设施功能 (4)第2章畜禽饲养管理技术 (5)2.1 饲料与饲养 (5)2.1.1 饲料分类与成分 (5)2.1.2 饲料配制原则 (5)2.1.3 饲养方法 (5)2.2 畜禽生长发育及繁殖 (5)2.2.1 畜禽生长发育 (5)2.2.2 畜禽繁殖 (5)2.3 畜禽饲养管理要点 (5)2.3.1 环境控制 (5)2.3.2 饲养密度 (5)2.3.3 饲料管理 (6)2.3.4 水源管理 (6)2.3.5 疫病防控 (6)2.3.6 记录与档案管理 (6)第3章畜禽疫病防治基本原理 (6)3.1 疫病发生与传播 (6)3.2 疫苗与免疫接种 (6)3.3 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6)第4章畜禽常见疫病诊断 (7)4.1 病毒性疾病诊断 (7)4.1.1 禽流感 (7)4.1.2 口蹄疫 (7)4.1.3 猪瘟 (7)4.2 细菌性疾病诊断 (7)4.2.1 禽霍乱 (7)4.2.2 猪链球菌病 (7)4.2.3 羊布鲁氏菌病 (7)4.3 寄生虫病诊断 (8)4.3.1 禽球虫病 (8)4.3.2 猪蛔虫病 (8)4.3.3 羊螨病 (8)第5章畜禽疫病防治技术 (8)5.1 生物安全措施 (8)5.1.1 场地选择与布局 (8)5.1.2 人员管理与培训 (8)5.1.3 兽医卫生管理 (8)5.1.4 饲养管理 (8)5.2 药物防治 (8)5.2.1 合理选用药物 (9)5.2.2 用药规范 (9)5.2.3 药物轮换使用 (9)5.3 疫苗接种与免疫监测 (9)5.3.1 疫苗选择与接种 (9)5.3.2 免疫程序 (9)5.3.3 免疫监测 (9)5.3.4 疫苗保存与运输 (9)第6章猪病防治技术 (9)6.1 猪瘟防治 (9)6.1.1 猪瘟病原与传播 (9)6.1.2 猪瘟临床症状 (9)6.1.3 猪瘟防治措施 (10)6.2 猪蓝耳病防治 (10)6.2.1 猪蓝耳病病原与传播 (10)6.2.2 猪蓝耳病临床症状 (10)6.2.3 猪蓝耳病防治措施 (10)6.3 猪圆环病防治 (10)6.3.1 猪圆环病病原与传播 (10)6.3.2 猪圆环病临床症状 (10)6.3.3 猪圆环病防治措施 (11)第7章禽病防治技术 (11)7.1 鸡新城疫防治 (11)7.1.1 疫苗接种 (11)7.1.2 饲养管理 (11)7.1.3 隔离和消毒 (11)7.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 (11)7.2.1 疫苗接种 (11)7.2.2 饲养管理 (11)7.2.3 隔离和消毒 (11)7.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 (12)7.3.1 疫苗接种 (12)7.3.2 饲养管理 (12)7.3.3 隔离和消毒 (12)7.3.4 药物防治 (12)第8章反刍动物疫病防治技术 (12)8.1 口蹄疫防治 (12)8.1.1 疫苗接种 (12)8.1.2 预防措施 (12)8.2 布氏杆菌病防治 (12)8.2.1 疫苗接种 (12)8.2.2 预防措施 (13)8.3 羊痘病防治 (13)8.3.1 疫苗接种 (13)8.3.2 预防措施 (13)第9章水产养殖疫病防治技术 (13)9.1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 (13)9.1.1 病毒性疾病诊断 (13)9.1.2 预防措施 (13)9.1.3 治疗方法 (13)9.2 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 (14)9.2.1 细菌性疾病诊断 (14)9.2.2 预防措施 (14)9.2.3 治疗方法 (14)9.3 鱼类寄生虫病防治 (14)9.3.1 寄生虫病诊断 (14)9.3.2 预防措施 (14)9.3.3 治疗方法 (14)第10章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与环境保护 (15)10.1 生物安全管理 (15)10.1.1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概念 (15)10.1.2 生物安全措施 (15)10.2 环境污染与治理 (15)10.2.1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 (15)10.2.2 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15)10.3 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5)10.3.1 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 (15)10.3.2 资源化利用途径 (16)第1章畜禽养殖基础知识1.1 畜禽养殖概述畜禽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肉、蛋、奶需求,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畜禽传染病是指由病毒或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且能相互传染的疾病,可引起畜禽的大批死亡,对养殖业的危害极大。
防控畜禽传染病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疾病传播,完善防控措施。
1.提高抗病能力(1)选择良好环境一是畜禽饲养场地应选择符合乡镇规划的宜养区。
要求地势高燥,水电、交通、通讯等方便,远离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畜禽流动频繁区、有害气体污染区、城市污水侵染区、传染性疾病感染区。
二是一定要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场卫生管理制度,保证畜禽饮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食槽与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圈舍要经常清理打扫定期消毒,保持圈舍通风透气,为畜禽健康生长创建良好环境条件。
(2)加强饲养管理一是一定要提供畜禽机体代谢必需的营养物质。
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低聚糖等是畜禽机体代谢必需的基础营养物质,一定要及时有效补充,以提高畜禽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减少疾病发生。
优维舒是针对畜禽在应激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及代谢特点科学配比而成的氨基-维他速补剂,由18种氨基酸、13种维生素、低聚糖、电解质等组成,可以促进畜禽机体损伤修复,增强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促使免疫抗体作用,迅速提高机体抗应激及抗病能力,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二是一定要确保饲料优质,营养全面。
要根据畜禽的不同生长期,科学配制饲料,满足畜禽的正常生长需要。
严禁饲喂霉变、氧化、酵解饲料,特别是饲料霉变产生的霉菌毒素,对畜禽体质健康影响很大,高剂量的霉菌毒素会引起畜禽中毒的明显临床症状,低剂量的霉菌毒素会抑制畜禽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所以,要随时检测和控制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确保畜禽健康。
防止霉菌毒素影响的方法,首先应做好饲料及饲料原料的防霉和脱霉工作,然后进行辅助机体解毒,要多环节、多角度、多途径、广谱高效抑制霉菌生长和清除霉菌毒素,保护饲料营养,增强畜禽体质,改善生产性能,保障食品安全。
畜禽疾病防治
第一章畜禽传染病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的规律
传染:病源微生物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也成感染。
传染病:凡是有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征:1.有特异的病源微生物
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动物产生特异性反应
4.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5.耐过的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
潜伏期:从病源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一段时期成为潜伏期。
前驱期:潜伏期之后到该传染病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前的这一段时期称为前驱期。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表现出来这段时期称为明显期。
转归期:传染病发展到最后结局的时期称为转归期。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源微生物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
径称为传播途径。
3.易感畜禽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1.散发性:传染病在较长时间内只有零星病例在散发称散发性。
2.地方流行性:在一定区域和畜群中,发病数量虽然较多,但传播范围不大带有局限性的
较小规模流行,称为地方流行性。
3.流行性: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在一定时间内可传播到几个乡、县,甚至几个省,称
为流行性。
4.大流行:是一种大规模的流行,发病数量很大,传播范围可迅速波及一个或几个国家甚
至整个大陆。
流行频率指标:
发病率= 某时期内发生某冰心病例数/ 同期内该畜禽动物总平均数×100%
感染率= 感染某种传染病的畜禽数/ 被检查总畜禽数×100%
死亡率 =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畜禽数 / 同期内畜禽总平均数×100%
病死率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畜禽数 / 同期内患该病的畜禽数×100%
第二节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平时的防疫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二)预防接种
(三)药物预防
(四)检疫
(五)消毒、杀虫、灭鼠
(六)协作联防,防止传染病侵入
发生疫情时扑灭措施:
(一)疫情报告
(二)诊断
(三)隔离
(四)封锁
(五)紧急接种
(六)治疗和淘汰
(七)尸体处理
第三节多种家畜常见共患传染病
一、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幼畜禽肠道传染病的总称。
临床上表现为腹泻、败血症或毒血症。
其特点是:易感动物多,分布范围广;血清型多,临床表现类型多;易产生耐药性;防治比较困难。
(一)猪大肠杆菌病
1.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出生1周内宰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床染病。
以排黄色或黄白粘液状粪便、消瘦、迅速死亡为特征。
2.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10-30日龄仔猪发生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排出灰白色或乳白色奖状、糊状的粪便为特征,致死率低。
3.仔猪水肿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断奶后仔猪的一种过敏性疾病。
其特征是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麻痹;胃壁和结肠系膜水肿。
二、沙门是杆菌病
沙门是杆菌病又叫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和畜禽多种传染病的总称。
其特征是:多呈败血症和肠炎,也使孕畜流产。
三、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又叫出血性败血症,简称出败。
它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各种畜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
其特征是急性经过,主要呈败血症和炎性出血,慢性经过则表现为皮下组织。
关节和各脏器局灶化脓性炎症。
四、链球菌病
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传染病,人也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