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术鉴赏(一)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想: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审美意识具有能动性。
在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我们缺乏的是审美的意识与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如果建立了审美意识,必然能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本课是美术常识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二是美术作品的含义;三是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让全体学生对“美”与“美术作品”有个大体概念,采用“发现----收集----创作----总结----巩固”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用具教具:教具——电子白板、图片、毛笔、陶罐、茶壶、小纸伞、团扇、折扇等。
学具——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彩色纸、石头、铁丝、颜料、彩笔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意识。
(2)过程:发现----收集----创作----总结----巩固。
方法:发现与收集、构思与创作、讨论与分析、总结与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教学难点: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审美鉴赏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是否准备了手工材料或绘画工具。
(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好手工材料或绘画工具)二、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带了两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茶壶、水杯),还有这件仿制的陶器,请问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物品都是借鉴古代的艺术品演变而来的。
美术鉴赏和美术欣赏有什么区别"美术鉴赏"和"美术欣赏"是两个相近但略有不同的词汇,它们在艺术领域中有一些区别:
1.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更强调对艺术品的评价和分析。
鉴赏者会从艺术品的技法、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美术鉴赏通常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包括对艺术史、艺术理论等的了解,以更全面地评价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
鉴赏者可能会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2.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更侧重于对艺术品的喜好、享受和感受。
欣赏者可能更注重作品给予他们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冲击。
美术欣赏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即使欣赏者并不具备专业的艺术知识,也可以通过直觉和感性的方式去体验和欣赏艺术品。
欣赏者可能更关注艺术品所传达的情感、情绪,以及作品对自己内心的触动。
虽然在一些语境中这两个词汇可能被交替使用,但总体上说,美术鉴赏更强调对艺术品的专业评价,而美术欣赏更强调对艺术品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共鸣。
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是一门让人们通过观察、分析和欣赏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的学科。
美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视觉语言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使观者产生美的共鸣和感受。
因此,美术鉴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艺术作品的细节,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从中发现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意图。
通过这样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其次,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美术作品在表现形式和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们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形式、质感等艺术语言,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氛围,产生共鸣和感受,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能力。
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欣赏和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灵感,发现自己的创作潜力,培养自己的独特艺术思维和表达方式。
最后,美术鉴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美术是一种全球共通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通过欣赏和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观念,培养自己的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美术鉴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分析和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分析能力、感知和情感体验、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加深对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美术鉴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欣赏机会,并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观念。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
美术鉴赏门限
美术鉴赏是一门需要细心品味和深入思考的艺术学科。
在这个门限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同时也能够通过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风格。
美术鉴赏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常识。
只有通过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启发。
在观赏一幅作品时,我们可以从整体的视觉效果、细节的构图和绘画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欣赏。
比如,一幅油画的色彩运用是否丰富多样,构图是否合理稳定,画面是否具有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表达等等。
美术鉴赏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艺术理论素养。
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创作的产物,因此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作品意义至关重要。
比如,一幅古代绘画作品可能蕴含着当时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只有通过对这些背景的了解,我们才能够更全面地解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美术鉴赏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情感和想象力。
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和表达,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创作灵感。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可以试着从艺术家的角度去感受作品,想象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深
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总的来说,美术鉴赏是一门需要综合运用审美、知识、想象和情感等能力的学科。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希望大家在美术鉴赏的道路上能够不断探索和学习,让艺术之美永远伴随我们左右。
什么是美术鉴赏(一)
什么是美术鉴赏(一)
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系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美术鉴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到体验、想象和评价;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
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鉴”,就是甄别、归类、分析、判断,具体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或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等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以及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
“赏”,就是欣赏,接受者把鉴别美术作品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联想等与自己的审美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基础,而鉴赏者的个人的创造性参与则是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当我们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时,面对风格各异、琳琅满目的美术作
品可能会产生疑问: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是一般的作品?艺术家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法而不是那样的方法来创作这
些作品?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哪些作品是“有意义”的?怎样来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面对名作我们也许会产生疑问:它为什么这么“有名”?对当代美术涌现出的新的艺术形式,我们会提问:这是艺术吗?“艺术”到底是什么?
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就是美术鉴赏问题。
提问,正是鉴赏的开始,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最终完成对美术作品的判断鉴赏。
分享到
法国米勒油画“拾穗”分享到
唐朝张萱的国画“捣练图”张萱“捣练图”
以上三幅都是描绘妇女劳动的,却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我们鉴赏美术作品时,要遵循每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和形式规范。
马克思说:“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鉴赏美术作品必须具备美术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别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性鉴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