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 格式:pptx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9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报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报告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我们经常听说水是一种溶剂,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本实验旨在探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并研究溶解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实验材料:1. 水2. 盐3. 砂糖4. 小碗5. 勺子6. 透明玻璃杯7. 蜡烛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小碗,分别放入适量的盐、砂糖和水。
2. 用勺子搅拌每个小碗中的物质,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将溶解后的盐水、糖水倒入透明玻璃杯中,观察其透明度和颜色变化。
4. 将一根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与水的互动。
实验结果:1. 盐在水中溶解得比较快,形成了透明的盐水。
盐水呈现咸味。
2. 砂糖在水中也能溶解,但速度较盐慢。
砂糖溶解后的水呈现甜味。
3. 盐水和糖水的颜色均没有明显变化,仍然是透明的。
4. 蜡烛在水中浸泡后,没有溶解,而是浮在水面上。
实验讨论:1. 盐和砂糖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速度不同。
这是因为盐分子较小,能够更快地与水分子相互作用,而砂糖分子较大,因此溶解速度较慢。
2. 溶解后的盐水和糖水都呈现透明状态。
这是因为溶解过程中,盐和糖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均匀的溶液,使光线能够穿过。
3. 蜡烛在水中没有溶解,而是浮在水面上。
这是因为蜡烛主要由油脂组成,而油脂与水不相溶。
因此,蜡烛在水中形成了一个与水分隔开的层。
实验结论:1. 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如盐和糖。
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与溶剂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2. 溶解速度受到溶质分子大小的影响,分子较小的溶质溶解得更快。
3. 溶解后的溶液透明,因为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均匀的溶液。
4. 油脂类物质不溶于水,因此无法被水溶解。
实验意义: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和规律。
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化学实验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水的化学性质和溶解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得描述性概念。
2、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溶解就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得方法把溶液中得物质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得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得现象。
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得混合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得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得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得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得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得变化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用过滤得方法分离出不能在水中溶解物质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得许多学生科学探究得积极性比较高。
本节课所涉及得实验器材较多,且多为易碎玻璃制品,对学生正确操作器材得要求较高。
我校学生在动手实验得规范性上较差,要求教师在讲解与演示时侧重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步骤与方法。
此外,四年级得学生对食盐在水中溶解已有接触,但仅为初步认识,还不能分辨出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什么状态才就是溶解,怎么用多种方法观察溶解并将其用更为规范得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五、分组材料:食盐、沙(使用前淘干净)、面粉、装水烧杯、玻璃棒、锥形漏斗、滤纸、方座支架。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2分钟师: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得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瞧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融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得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板书)(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与沙子在水中得变化——4分钟(1)教师板书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面带微笑、充满阳光,而且非常热情,希望你们在课堂上也能充满热情。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小故事,听听里面蕴含了什么科学现象?(师读)师:好的,听完故事,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盐变轻了?生:,不见了,化了,溶解了师:哦,同学们真聪明!像食盐这样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关于“溶解”的科学知识。
(强调是“溶”而非“熔”,突出与水有关)(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幻灯打出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食盐、沙子的溶解情况)师:谁能溶解哪些物质呢?我们一起来用实验探究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吧!(幻灯打出:活动名称及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说说名称及作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步骤,谁来读一读?(幻灯打出:实验步骤:)①肉眼观察食盐和沙子,描述它们的特点。
②取一小勺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两个装水的烧杯里,刚放入水中,观察比较。
③过一会儿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④填写实验记录表一。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得真好!)你们都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在实验之前,老师这。
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1、实验过程要爱护实验器材,轻拿轻放,玻璃棒轻轻搅拌,不碰触容器底和壁,不发出声音。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小组要分工。
3、实验过程保持安静,小声讨论。
好啦,大家开始实验吧!(音乐)(3分钟)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请做好告诉老师你们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也是这个结果吗?师: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并且观察的非常认真细致。
像食盐这样在水中能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师板书,给生时间巩固一遍)三、面粉的溶解师:通过第一次实验我们知道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那面粉能在水中溶解吗?师:我们还是用同样的实验方法来验证一下①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观察刚放入水中的状态。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在决定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节课时,由于时间比较的仓促,我只能准备了两天,而且教具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到位。
教学环节上面的设计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以下是我反思后吸取到的经验教训。
和很多老师一样我采用的导入方式是比较直接的,采用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么?学生会把他所知道的溶解告诉我,这可以让我明白学生的知识贮备,因为我选择的是四年级的课在三年级上。
乐观的是这节课是四上第二单元第一节课,不太需要给学生做过多的课前知识讲解。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首先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态度不够亲切,和学生的互动比较的生硬、死板。
在做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溶解实验时,虽然有让学生观察放入水前食盐、沙子的样子,但是在学生具体动手实验时,学生普遍没有听清楚实验的要求之一,还需要有组员记录我们的实验记录单,而且四人小组学生分工存在问题,团队协作能力不强。
虽在活跃的氛围下,实验的完成效率其实不高。
我在上课之前没有完全把握住三年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维习惯以及动手能力。
我其实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做更加具体详细的介绍和要求。
在观摩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发现自己的活动记录单存在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使学生对溶解有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理解。
我在诱导学生思考的时候没有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
致使学生很难总结出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说明。
对于课堂氛围,我觉得这节课中学生的情绪是比较高涨的,积极性很高。
但存在个别组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实验仪器上面。
对于我的课堂置之不理。
在学生动手实验过后的总结环节,个人觉得时间不是特别充裕,使学生相互交流不够。
没有完全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最后我在这节课的末尾总结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溶解:溶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溶解的概念并不是在本单元的起始课就要完全构建好的,例如“均匀分布”这一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就不需学生理解和掌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分好小组,指定好组长)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过滤装置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6个烧杯,1根搅拌棒,食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溶解(字稍大一点)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颗粒状)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
(注意: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教师巡视)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ⅹ号表示。
那沙呢?(能看见。
)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
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
小学科学四年级《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精选三篇教案篇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配置好的糖水和盐水。
2.烧杯及半杯清水、食盐、沙子、玻璃棒、面粉。
3.过滤装置(方座支架、大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小烧杯)。
分组准备:1.大烧杯2个、食盐、淘洗干净的沙子(用纸包好)玻璃棒1根2.方座支架(调好高度)、大烧杯1个、玻璃棒1根、滤纸1张、漏斗1个、小烧杯1个。
3.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器材,和大家一块儿研究科学。
老师要送给大家几个字(多媒体呈现:仔细观察精确描述),知道它的意思吗?(二)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两杯透明液体,糖水和盐水)师;你们猜它们会是什么?生:两杯清水师:谁愿意来尝尝,大家放心绝对安全卫生。
(两名学生上台品尝,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和不同)生:一杯水甜,一杯水咸师:水怎么变甜和咸的呢?(请学生猜猜理由)生:里面放了盐和糖师:那为什么看不见盐和糖呢?生:化了,溶解了,盐和糖在水中化了,也就是盐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多媒体呈现:“溶解”,并板书)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溶解”(多媒体呈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吗?)(三)观察、描述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1、导入并观察实验器材师: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食盐和沙子,你觉得把它们放在水中是怎么样子的?(板书:食盐和沙子)(学生猜测)2、师:那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保定市高新区小学霍雨佳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玻棒1、水槽1、漏斗、滤纸、铁架台。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引出新知T: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头小毛驴,驮着两袋盐,在路上遇到了一条河,河水很深,小毛驴还是一咬牙,游了过去,上岸后呢?小毛驴感觉到背上的盐袋轻了,这是怎么回事?S:食盐碰到水就溶化了T:你们见过食盐溶化吗?S:见过T:那么,你们知道科学家是怎么说“溶化”这个词的吗?S:溶解T:非常好,咱们班真的都是小小的科学家。
(板书“溶解”),那么老师今天就和各位小科学家们一起研究溶解这种现象吧!(二)观察现象,探究新知1、比较食盐、沙子在水中的状态T:为了研究溶解,老师专门带来了食盐,还有沙子(出示食盐、沙子)大家想不想观察他们在水中的现象?S:想T:在实验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没放到水之前的食盐和沙子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托盘上的食盐和沙子)S:(观察)是固体,颗粒状的,沙子很硬T:观察的非常仔细,沙子和食盐都是什么形状的?S:颗粒状的T:看来这些小科学家们都为今天的实验做好准备了。
那么我们就来观察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他们在水中是怎样的状态?我请两面同学来当实验员,帮老师完成实验的演示操作,其他同学就是小观察员,认真观察,仔细的思考。
S:(讲台演示)T:我这里有两个烧杯,里面已经放了同样多的水,请实验员呢在烧杯中分别放入两勺沙子和食盐S:(展示烧杯)T: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S:沙子沉底了,食盐也沉底了。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课方案及课后反省【教课目的】科学观点1、一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可以溶解在水中。
2、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别出来。
过程与方法1、察看和描绘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别几种固体与水的混淆物。
感情、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研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课要点】描绘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点。
【教课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同样和不一样。
【教课准备】分组资料:食盐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2、玻棒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 1。
(沙在使用前淘洁净。
)b5E2RGbCAP【教课过程】一、讲话揭题:昨天读到一则笑话,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买了一包盐,他怕盐不洁净,吃了不卫生,就在水里洗了洗,你猜怎么着? p1EanqFDPw水能够溶解全部的物质吗?依据你的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物质在水中不会溶解呢?(目的:从学生的前观点出发,揭露课题,能够酌情点拨溶解和消融的差别。
)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一)今日我也取来了食盐和沙,就在实验桌上,先来察看一下它们在进水前是什么样的。
1、看记录表。
只要要填黑色方框中部分就能够了,颗粒大小在相应的格子里打钩就,自然,假如你感觉物质颗粒有大有小,也能够在几个格子中打钩。
开始。
DXDiTa9E3d 2、察看食盐和沙(时间 1 分钟)3、报告。
请一小组报告,投影,其余组不一样的增补。
食盐颜色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它们还会是此刻的样子吗?(二)食盐和沙在水中溶解了吗1、看记录表投影部署实验要求活动一,请 2、4 号学生把食盐和沙倒入水中,不搅拌,察看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假如颗粒或颜色有发生变化,要记录怎样变化的;达成活动一请举手,老师发给筷子,进行活动二:轻轻地搅拌几下,察看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也记录下来,达成后进行活动三,把他们在水中的状态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