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9
公园设计规范篇一:公园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公园设计规范引言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公园的设计质量和功能完善,制定一套公园设计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和原则,以及对公园建设的相关规范。
设计要求1.空间布局合理:公园的空间布局应考虑到市民的使用需求,合理划分各个功能区域,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区等,并保持通行便利。
2.绿化比例适宜:公园的绿化比例应达到一定标准,能够给市民提供足够的绿色休闲空间,提高空气质量。
3.设施设备完善:公园内应设置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如长椅、垃圾桶、卫生间等,以提升市民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4.水域规划合理:如有水域存在,应注重其规划与安全,加强管理,确保市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卫生。
5.艺术元素融入:公园的设计应注重艺术元素的融入,如雕塑、壁画等,以提升公园的艺术氛围和观赏价值。
设计原则1.绿化优先原则:公园的设计应以绿化为主导,注重植被的选择和布局,提供充足的绿色空间。
2.人本原则:公园的设计应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注重市民的需求和体验,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和设施。
3.可持续原则:公园的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节约资源和能源。
4.安全原则:公园的设计应注重市民的安全,确保设施的稳固性和水域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建设规范1.设计方案:公园的建设应有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空间布局、绿化规划、设施设备的规划等,以确保建设质量和功能实现。
2.施工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管理,控制施工质量,遵守建设规范和安全要求。
3.环境保护: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避免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4.完工验收:在建设完成后,进行完工验收,确保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质量达到规范要求。
结论公园设计规范对于提升公园功能和使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和体验,注重绿化和人本原则,并遵守可持续和安全原则。
公园设计规范(全)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公园设计相关规范公园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项目,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以下是公园设计相关的规范及要求。
1.土地选址规范: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地势平坦等因素,不宜位于居民密集区附近,应尽量避免噪音和污染源的影响。
2.绿地面积和比例规范:公园建设项目中,绿地面积应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绿地面积的保护应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3.植被配置规范:公园设计中,应合理配置各类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草坪、花卉等。
植被的选择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确保植被能够适应当地环境,达到美化和生态效果。
4.绿地设施配置规范:公园的绿地设施包括有座椅、垃圾桶、供水设施、公共厕所等。
这些设施的布置应合理、统一,便于使用和管理。
5.游乐场配置规范:公园设计中的游乐设施应根据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来选择和配置。
儿童游乐场的设施应考虑安全性和趣味性,同时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不合理的布局。
6.项目周边交通规范:公园周边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应满足游客和服务人员的需求,包括公交车站、停车场等。
同时,也要考虑减少交通对公园环境的影响,保持绿地的安静和干净。
7.公园的环境保护规范:公园设计中,应加强对水、土壤和空气质量的保护,避免建设和运营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公园周边的垃圾处理和绿地养护也要得到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8.公园文化和历史保护规范:如有必要,公园设计需考虑对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避免破坏原有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同时,也可以在公园中设置文化展览和教育设施,展示当地特色和文化。
9.防火和防灾规范:公园设计中,应考虑防范火灾和自然灾害的规划和措施,确保公园及周边的安全。
10.公园使用管理规范:公园的使用和管理应明确责任主体,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公园的开放时间、使用费用、服务设施等也需要扎实的规范。
综上所述,公园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土地选址、绿地面积、植被配置、设施配置、交通规范、环境保护、文化保护、防火防灾、使用管理等。
公园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公园规划规范GB51192-2023
该文档是公园规划的规范,定义了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它旨在促进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公园环境的质量。
主要内容
- 公园的分类和功能定位要求
- 公园的基本设计要求,包括绿地面积、景观设计、交通组织等
- 公园设施与设备的规划要求,如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 公园的运营管理要求,包括保洁、安全、文化活动等
- 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包括植被保护、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规范要求
该规范要求公园规划需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合理布局,达到环境适应、功能完善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公园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提高公园的可持续性。
规范还对公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注重景观的独特性、美观性和功能性,提高公园的景观质量,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愉悦的体验。
此外,规范还要求公园的设施和设备应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如提供足够的停车位、卫生间等。
公园的运营管理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园的安全和秩序。
结论
公园规划规范GB51192-2023是一个重要的规范文件,它为公园规划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遵循该规范,能够有效促进公园的健康发展,提升公园环境的质量,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公园规划设计规范公园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要,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绿色的公共空间。
对于公园规划设计,需要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公园的功能、安全和美观性。
下面是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基本规范:一、尺度和布局公园规划设计应根据周边的环境条件和需求,确定适当的规模和布局。
尺度和布局的设计要符合人们的常规活动规律,保证公园的连贯性和通行性。
二、门区设计公园的门区设计要合理布置出入口,使人们能够方便进入公园。
门区的设计要美观、独特,并设置标识牌和导引设施,方便游客找到公园的主要区域。
三、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要注重绿化、景观和功能的结合。
公园内的植物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建立不同季节都能呈现美丽景观的植物群落。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和功能,设置相应的景观元素,如花坛、石景、水池等。
四、交通组织设计公园规划设计要合理安排交通组织,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如道路、步行道、自行车道等。
交通组织设计要符合安全要求,尽量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五、功能区划设计公园规划设计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区、休闲区等。
功能区域应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六、设施设备设计公园规划设计要适当设置公共设施和设备,在提供便利的同时,要注重美观和耐用性。
公园内的设施和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
七、照明设计公园的照明设计要注重亮度和均匀度,以保证夜间的安全和便利。
照明设施的布置要合理,避免出现照明盲区,同时也要注重美观性。
八、水系规划设计如果公园内有水系,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确保水质清洁、环境优美。
水系的设计要考虑水量、排水、水质等因素,同时也要增加水面景观元素,提供人们观赏和休憩的场所。
以上是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基本规范,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打造一个舒适、美观、功能完善的公园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
同时,公园规划设计也要注重可持续性,结合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原则,促进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概念、指标:建成区总面积绿化种植面积绿地率= 建成区总面积植被垂直投影面积绿化覆盖率= 树林总面积树木垂直投影面积郁闭度= 公园设计有关规范1. 与都市规划旳关系:管线从乔木、灌木下部通过,其埋深不小于1.5米,从现实状况大树下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不小于3米。
2. 内容与规模限定:1)综合性公园包括多项文化娱乐设施,面积不得不不小于10公顷;2)小朋友公园有科普游戏设施面积不得不不小于2公顷;3)动物园内检疫站、隔离场、饲料厂、兽医院等设施面积不小于20公顷;4)专类动物园全园面积宜在5~20公顷之间;5)植物园面积应不小于40公顷;6)专题植物园面积宜不小于2公顷;盆景园面积宜不小于2公顷。
7)其他专类公园,全园面积宜不小于2公顷。
8)居住区公园面积随居住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公顷之间。
居住小区游园面积宜不小于0.5公顷。
9)面积不小于10公顷旳公园,应按游人容量旳2%设置厕所蹲位,不不小于10公顷按游人容量旳1.5%设置,男女蹲位比例为1:1.5,厕所服务半径不超过250米,10)公共坐凳座椅,其数量按游人容量旳20%~30%设置,但平均每公顷陆地面积上座位最低不少于20个,最高不得超过150个。
3. 容量计算: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以60平方米为宜,居住区公园以30平方米为宜,最低人均占有面积不得低于15平方米,风景名胜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不小于100平方米。
4. 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式: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公园总面积公园游人容量=公式表达:M A A C = 5. 布局:园路路网密度宜在200~380米∕公顷之间,动物园旳路网密度宜在160~300米∕公顷之间。
6. 古树名木保护:成林地带外缘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米所围合旳范围;单株树时同步满足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0米宽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内。
7. 人力剪草机修建旳草坪坡度不应不小于25%。
8. 硬底人工水体旳近岸2.0米范围内旳水深,不得不小于0.7米,达不到此要设防护栏,无护栏旳园桥、汀步附近2米范围内水深不得不小于0.5米。
公园设计规范1. 引言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达到最佳效果,本文将介绍一套公园设计规范,涵盖公园规划、景观设计、设施设置等方面的要求。
2. 公园规划2.1 基础要求•公园应占地较大,具备足够的绿化面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公园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科学规划,更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景观。
•公园应考虑周边居民的居住密度和用地情况,合理安排公园的地理位置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2.2 绿化设计•公园中的绿地面积应占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应包括草坪、花坛、林地等多种类型的绿地。
•公园中的植被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尽可能保持四季都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公园中的树木应根据其功能和美观性进行科学配置,以提供充足的遮荫和空气净化功能。
2.3 健身活动区•公园应设有健身活动区,包括步道、健身器材、户外运动场等设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健身活动区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进行划分,以提供多样化的健身选择。
2.4 活动场所•公园内应设有开放的活动场所,包括露天剧场、广场、休息亭等,以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和展览。
•活动场所的布局应合理,确保通风、采光等条件,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
3. 景观设计3.1 建筑设计•公园内的建筑物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应简洁、美观,并与公园的整体风格相符合。
3.2 水景设计•公园内的水体应根据公园规划进行设置,如人工湖、喷泉等,以增加公园的观赏性和活力。
•水体的设计应注重水质的保护,采用循环过滤等技术手段,保证水质清洁。
3.3 艺术雕塑•公园中应设置艺术雕塑,以增加公园的艺术氛围和观赏价值。
•艺术雕塑的选材、造型应与公园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不应过于抢眼或突兀。
4. 设施设置4.1 座椅•公园中的座椅应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供行人休息使用。
公园设计规范(全)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得游憩功能与改善环境得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与修复得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与特殊用地中得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得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得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得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与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得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得关系第2、1、1条公园得用地范围与性质,应以批准得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得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得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与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得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得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与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与交通得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得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得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得其她架空线与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得地下管线与树木得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得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得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得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得措施。
第二节内容与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得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得内容。
公园设计规范CJJ48公园设计规范CJJ48一、前言公园是城市重要的绿地空间,对于人们的休闲娱乐、健康运动和社交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公园的安全、舒适和美观,提升公园的品质和功能,特制定本公园设计规范。
二、总则1.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公园的设计、规划和建设。
2.公园的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公园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公众需求、环境保护和易维护性。
4.公园的设计应有足够的开放空间和景观元素,以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5.公园的设计应考虑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和身体特点,提供不同需求的设施和服务。
6.公园的设计应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公园的功能规划1.公园应具备休闲娱乐、健康运动和社交活动等功能。
2.公园的功能规划应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的要求。
3.公园的功能规划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
4.公园的功能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景观和环境。
四、公园的设计要求1.公园的布局应合理、流畅,有明确的导引路径和空间序列。
2.公园的景观应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城市的传统和现代特点。
3.公园的绿地面积应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运动需求。
4.公园的设施布局应合理、便捷,方便人们的使用。
5.公园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应符合人性化设计的原则,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和畅通。
6.公园的建筑和设施应符合相关的安全和卫生标准,提供舒适和便利的使用环境。
7.公园的照明设计应充分考虑夜间活动的需求,并保护生态环境。
8.公园的水景设计应统一、美观,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9.公园的植物配置应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观赏性。
10.公园的景观设施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安全性的要求,方便人们的使用。
五、公园的建设与维护1.公园的建设应有相应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确保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完整性,避免工程质量问题。
2.公园的维护应有专门的人员和经费保障,及时修缮设施,保持公园的良好状态。
公园设计规范最新版公园设计规范最新版公园设计规范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公园环境,提高人们的休闲娱乐体验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规范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下面是公园设计规范最新版的内容。
一、景观设计规范1. 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局绿植,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并保持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
2. 公园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特点,与周边建筑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3. 公园内的水体设计应注重整体布局和水质净化,同时设置适当的游泳区和娱乐设施。
二、功能区规划1. 公园内应合理规划各类功能区,如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健身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各类功能区之间应有合适的联系和过渡,方便人们活动和游玩。
3. 公园内应设置足够的座椅、亭子、休息区等设施,供游客休息和观赏景色。
三、交通规划1. 公园周边应设置足够的停车位和自行车停放点,便于游客的交通工具停放。
2. 公园内的道路和步道应畅通无阻,方便人们的出行和活动,同时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和指示牌,提高安全性。
3. 公园内应设置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市民出行。
四、设施设备规范1. 公园内应设置适量的垃圾桶,以保持环境的整洁。
2. 公园内的厕所应设置足够的数量,并保持干净卫生,方便人们使用。
3. 公园内的游乐设施和运动器材应安全可靠,并定期维护检查。
五、环境保护规范1. 公园内禁止乱扔垃圾、乱刻乱画,保持环境整洁。
2. 公园内的动植物保护区应设置明确的标识和围栏,禁止人们随意进入,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 公园内的水体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治理,保持水质清洁。
六、安全管理规范1. 公园内应设置合适的安全警示标志,并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2. 公园内的危险区域和陡坡坡道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以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3. 公园内的消防设备应齐全,并定期进行维护检查。
公园规划设计规范1.功能布局:公园应根据不同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包括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游乐区、绿化景观区等,使公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场地选择:公园应具备足够的面积,且地理位置应方便公众的交通和通行,以便人们能方便地到达和使用公园。
3.绿化设计:公园应有充足的绿化植被,包括树木、花草等,以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
同时,公园的植被选择应符合本地气候条件,方便养护。
4.道路和通道设计:公园内应有合理的道路和通道,方便游客通行,尤其需要考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如提供无障碍通行设施等。
5.设施设备:公园需要提供一系列基础设施和设备,如公共厕所、饮水设施、座椅、垃圾箱等,方便游客的使用。
6.活动区域:公园应设立多个活动区域,以容纳各种户外活动,如户外音乐演出、休闲运动等。
7.公共艺术:公园应考虑到艺术元素的融入,可以在公园中设立雕塑、喷泉等艺术品,以提升公园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8.自然保护: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以及合理管理水资源等。
9.安全考虑:公园应设置足够的安全措施,如安全围栏、照明设施、监控设备等,确保公园的安全性。
10.建设可持续性: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如选择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的设备等,以及合理的垃圾分类处理等。
综上所述,公园规划设计规范是确保公园规划设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
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绿化设计、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考虑,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美观、功能齐全的公共空间。
同时,保留和保护自然环境、注重公共艺术的融入,也能使公园具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
公园设计规范2007-11-05 21:41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进行公园设计,首先要确保城市绿地按规划所要求的面积实现,公园的用地范围即不能超出规划范围线,更不得被任何非公园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缩小用地范围服务;服务对象:市外旅游者、本市居民或者居民中的老人、儿童、盲人等。
然后确定公园的内容,做到符合整体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爱好和不同闲暇时间的游憩要求。
所以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
如没有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或绿地系统规划,应与相应部门协商确定。
第2.1.2条为方便广大游人使用和美化市容,市、区级公园应沿城市主、次路或支路的红线设置,条件不允许时,应设通道解决主要出入口的交通。
主要出入口指游人流量大的出入口。
第2.1.3条用工程措施处理好公园与城市道路规划标高的关系,避免因有不适当的高差而造成地表迳流污染或影响城市道路和公园的景观。
第2.1.4条市、区级公园各个方向出入口的游人流量与附近公交车设站点位置、附近人口密度及城市道路的客流量密切相关,所以公园出入口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这些条件。
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是为了避免大股游人出入时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并确保游人安全。
第2.1.5条公园内沿城市道路或水系部分的土山高度及形状,植物配置,园林建筑,围墙或栏杆、园门等的高度、体量、色彩等都应与所在地段城市风貌谐调。
第2.1.6条为保证游人和架空线的安全,在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不应设计供居民游憩的公园。
公园与通道相邻可设标志或栏杆与其分开。
第2.1.7条在公园用地上已有城市架空或地下管线(除高压输配电以外),可参照第三章第四节有关条款处理。
管线与公园同时建设的配合,按本条款规定。
由于城市市政管线的管径一舰都大于公园内的管线管径,对位于树木下部的管线,不避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埋深必须在树根分布区以下。
保护性措施是要求种种管线不得经常返修和渗入灌溉水。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类型是指: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或街旁游园等等。
公园设计规范2007-11-05 21:41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进行公园设计,首先要确保城市绿地按规划所要求的面积实现,公园的用地范围即不能超出规划范围线,更不得被任何非公园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缩小用地范围服务;服务对象:市外旅游者、本市居民或者居民中的老人、儿童、盲人等。
然后确定公园的内容,做到符合整体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爱好与不同闲暇时间的游憩要求。
所以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
如没有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或绿地系统规划,应与相应部门协商确定。
第2.1.2条为方便广大游人使用与美化市容,市、区级公园应沿城市主、次路或支路的红线设置,条件不允许时,应设通道解决主要出入口的交通。
主要出入口指游人流量大的出入口。
第2.1.3条用工程措施处理好公园与城市道路规划标高的关系,避免因有不适当的高差而造成地表迳流污染或影响城市道路与公园的景观。
第2.1.4条市、区级公园各个方向出入口的游人流量与附近公交车设站点位置、附近人口密度及城市道路的客流量密切相关,所以公园出入口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这些条件。
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就是为了避免大股游人出入时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并确保游人安全。
第2.1.5条公园内沿城市道路或水系部分的土山高度及形状,植物配置,园林建筑,围墙或栏杆、园门等的高度、体量、色彩等都应与所在地段城市风貌谐调。
第2.1.6条为保证游人与架空线的安全,在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不应设计供居民游憩的公园。
公园与通道相邻可设标志或栏杆与其分开。
第2.1.7条在公园用地上已有城市架空或地下管线(除高压输配电以外),可参照第三章第四节有关条款处理。
管线与公园同时建设的配合,按本条款规定。
由于城市市政管线的管径一舰都大于公园内的管线管径,对位于树木下部的管线,不避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埋深必须在树根分布区以下。
保护性措施就是要求种种管线不得经常返修与渗入灌溉水。
第二节内容与规模第2.2.1条公园类型就是指: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或街旁游园等等。
其内容应与类型一致。
无论哪种类型的公园都有应有足够的绿化,否则不能称为公园。
第2.2.2条一般城市都有一个到几个综合性公园,内容丰富但公园内不应设置专业性体育设施,以免变成体育场用地,混淆城市用地性质,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公园内驯养大型动物与猛兽类动物需要较多的卫生、安全防护设施,开支也大。
,在已设有动物园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内不得设这类动物展区。
根据经验,鸟类、金鱼类或兔、猴等到展区就是可以在综合性公园内选择一个角落布置的。
综合治理性公园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内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公园规模不宜小于10hm2 。
原苏联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约需1、5 hm2其占地面积不应超过公园面积的5%,所以规定市级公园面积不应小于30hm2,特殊情况,设施占地不得超过10%,即公园的最小规模不得小于15hm2。
日本综合公园标准规模为10~15 hm2,最低为10 hm2。
考虑我国国情,下限定为10hm2。
按近公共绿地指标为3~5m2/人,一个10万人的小城市就有30~50hm2的公共绿地面积,建一个10hm2以上的综合性公园就是完全可能的。
第2.2.3条儿童公园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又因儿童体力有限,面积不宜太大,设施布置必须紧凑,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我国现状儿童公园面积都不大,30个儿童公园的平均面积训4hm2,最大的23hm2,最小的0、2hm2。
第2.2.4条动物园中由于笼舍、动物活动、游人参观场等占地较多,同时还要有较大的绿化用地面积,才能满足卫生、安全防护隔离与创造优美环境的要求,所以动物园应有较大规模。
综合性动物园宜在于20hm2,专类动物园5~0hm2为宜。
全国现有综合性动物园约50个,质量好、完整的动物园面积均在20hm2以上。
本条指的就是城市范围内的笼养式动物园,不包括天然动物园。
第2.2.5条植物园需要有多种生态环境,如设较宽的绿化带与园外隔离,创造各种地形与水体,以便为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
植物园用地面积较大,规模宜大于40hm2。
现状综合性植物园面积在20~1000hm2范围,平均为130 hm2专类植物园如月季园、杜鹃园等,其规模可根据内容多少而确定,但其它公园内的盆景园面积不受此标准限制。
第2.2.6条风景名胜公园指随着城市用地的发展,把近郊风景区划入市区,起着城市公园作用,也有称为郊野公园的。
第2.2.7条历史名园,指由各级政府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名园,在全修缮时必须按《中华人民共与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执行。
供游人参观、人员瞧守与设置防火防盗的设施,增加少量建筑与工程管线就是必要的但不能有损于古迹或破坏原貌。
第2.2.8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事业的发展,今后还会建设各种专类公园。
这类公园应有其特定的主题内容,如雕塑公园、交通公园等。
第2.2.9条《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中第4.2.1条的条文说明表明,居住区公园人均指标为2m2,一般居住区人口为3~5万人,居住区公园面积宜为5~10hm2。
从生态环境与游憩效果考虑,绿地面积应尽量集中,所以每个居住区最好集中设一个居住区公园。
日本居住区公园标准规模为4 hm2,最小为1 hm2。
我国居住小区的游憩绿地按每个居民1m2计,一个小区人口约为1万人,小区游园面积即为1 hm2。
小区游园也应尽量集中,其规模不宜小于0、5 hm2。
第2.2.10条带状绿地指沿城市主次干路、河流、旧城基等到的狭长形绿地。
第2.2.11条街旁游园,指位于城市主、次干路与支路附近街道红线以外的游园。
面积有时虽小,对城市景观影响很大。
设计时除考虑内部布局,满足短暂休息之外,更注意沿街部分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园内主要用地比例第2.3.1条~2.3.2条公园的陆地面积,指供游览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用地除水面后的全部陆地面积。
不包括已改变性质的用地。
绿化用地,指公园内各种用以栽植乔木、灌木、花卉与草地的用地。
建筑占地,指公园内各种休息、游览、服务、公用、管理建筑。
园路及铺装场地,指公园内供通行的各级园路与集散场地。
不包括活动场地。
公园内的水面大小差别很大,有的没有水面,有的水面占总面积的3/4以上,且公园内的绿化、建筑与园路铺装等到都有建于陆地上,其比例。
水中森林与水上建筑数量极少,其用地列入陆地中计算。
表2.3.1中规定的各种用地比例的总与都有小于100%,留出佘地一般可扩大绿化用地或供设置各种活动用的铺装场地、园林小品等。
表2.3.1就是根据全国142个质量较好的公园的调查资料并参考日本、苏联、英国、台湾省等有关规定制定的。
第2.3.3条公园的外形、内部地形与水体形式都影响园路的用地面积。
但不得过分强调以上因素而过多地加大园路铺装场的用地面积,减少绿化用地,为此特规定本条。
第四节常规设施第2.4.1条公园中的常规设施,指所有公园通常都有应具备的、保证游人活动与管理使用的基本设施,属于公园中的共性设施。
至于各种类型的公园,都有其特色,与之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游憩与服务设施,不作具体的规定。
表2.4.1中的成人活动场指辟出一定场地供拳术气功等活动用,以避免踩踏草地,造成局部地面踝露。
在有条件的公园中,可适当增设供锻炼身体用的设施。
第2.4.2条我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水平较低,很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要,为避免目前存在某些城市公共设施变相侵占公园用地的现象,明确规定不准设置与公园性质无关的设施。
第2.4.3条~第2.4.5条厕所与园椅、圆凳的设置数量,应与公园的游人量相适应。
过少,影响使用或游憩效果;过多,既浪费设备,又有碍观瞻。
经过全国一百多个公园进行普查与北京、上海公园的重点调查,并参考城市其她公共设施的设置指标而制定本条。
厕所大型公园因游人停留时间长,各种饮食服务设施全,游人去厕所的频率高于小型公园,调查结果分别为2%与1、5%左右。
这两个指标较《民用建筑设计指标》中规定的医院门诊部公用厕所指标2、9~3、6%与车站旅客厕所2、3%为低,与其中的电影院厕所1、4~3、6%近似。
与《建筑设计院资料集(2)》(建筑工程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编)中对体育辅助设施制定的厕所参考指标0、5~0、6%相比为高。
男女蹲位比就是根据实地调查,现状旅游性公园与小型公园中男游客多于女游客,比数为1、5~1,大型公园男女比较接近。
今后发展趋势就是逐步持平,所以采用男:女蹲位为1~1、5:1的指标。
园椅、园凳一般大型公园游人停留时间长,对坐憩要求高于小型公园,但许多大型公园有山石、大片草坪可供坐憩,而小型公园缺乏这类设施与场地;活动量大的公园,游人需休息的要求也高于其她公园,所以对园椅、园凳指标如按游人量比例确定,当每个游人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为15m2时,园椅、园凳数多达200位/hm2,影响观瞻。
因此限定园椅、园凳数量取游人量22、5%的接近下限指标,即每1 hm2陆地面积150位。
对每个游人中有的陆地面积在100 m2以上的公园,又会发生游人长距离找不到坐憩处的弊病。
因而规定每1 hm2陆地面积上园椅、园凳的下限为20位,即平均每两个座位的园椅、园凳的服务半径为16m。
游人用停车场与自行车存车处游人用停车场与自行车存车处的位置既要方便游人使用,又要防止车辆拥塞游人出入口广场,而应设于出入口附近。
游人停车场与自行车存车处与面积,因各市居民利用的交通工具差别很大,许多中小城市居民出游以徒步为主,不需停车场或存车处;一些地形起伏陡峭的山城很少利用自行车;在同一城市中因公园的服务对象不同,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游人使用的交通工具也大不相同,因此不能作统一的指标规定。
设计者应根据实际调查资料确定面积。
为避免城市停车场变相占用公园用地,本条明确规定停车场只考虑停放本园游人用的汽车与自行车。
第三章总体设计第一节容量计算第3.1.1条公园游人容量就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就是今后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与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
并为城市规划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第3.1.2条公园的游人量岁季节、假日与平日、一日之中的高峰与低谷时而变化。
节日最多,游览旺季星期日次之,旺季平日与淡季星期日较少,淡季平日最少,一日之中又有峰谷之分。
确定共有游人容量以游览旺季星期日高峰时为标准,这就是公园发挥作用的主要时间。
如用节日的游人量,定额会偏高,造成浪费,用淡季或平日的游人量又会使标准太低,造成公园过分拥挤。
国外也就是采用旺季星期日的游人量为标准的。
第3.1.3条本条指标就是根据我国现状居民出游率高,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低的实际情况提出的。
每个游人占有公园面积60m2就是比较符合游园舒适度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