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人教地理: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880.50 KB
- 文档页数:85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从容说课本节教材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
本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 教学时可用参考资料中的例子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
然后向学生提供“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况”,供学生讨论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将图6.13及教材100页的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中国2l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通过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是具体、可操作的。
指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P100的活动是对本节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考。
该活动也可放在本节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讨论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
在教学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清晰地印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关于清洁生产需要强调两点:(1)清洁生产是全过程的,从自然资源开采到加工;(2)清洁生产的概念是相对的,是与现行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
对产业的发展而言,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分析案例2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对清洁生产的过程分析、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也可启发学生搜集清洁生产的案例讨论、分析,或为某个企业设计清洁生产模式,画出流程图;如果当地有清洁生产企业,也可组织学生参观、访谈。
在分析案例3时,引导学生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虑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效益。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标要求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课标解读1.讲解中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让学生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让学生理解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利用教材案例,让学生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教学地位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各国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节课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阐述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
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高考中常常考查某地工、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针对问题如何采取措施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因此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新课导入建议例举中国各地的环境问题,就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设问,导入新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流程设计1.我国基本国情: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前正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1)庞大的人口压力:过多的人口,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2)严重的资源短缺: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①产生原因: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
②表现:一是环境污染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二是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3.解决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方案。
1.在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已提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为什么我国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提示】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面临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再加上对环境的治理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共同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高中地理《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过程与方法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公众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1、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分析其对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具、资料:课本插图、课件、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
[新课教学]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板书)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板书)2.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板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国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
补充材料1:发展的代价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凯歌行进姿态的背后,环境问题的阴影也开始突现出来,并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不得不承受了巨大的“成本”。
中国的可持续开展实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开展压力。
〔2〕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可持续开展的战略。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实现可持续开展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2.能力目标〔1〕学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析走可持续开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从分析、评价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去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德育目标〔1〕通过对国情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可持续开展的概念、原那么,理解了可持续开展必须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原理。
也具备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根底知识。
技能准备: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类型本课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课。
3.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前面三节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开展进展了充分介绍,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可持续开展是历史的必然。
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兴旺、人口众多的国情现实,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地理规那么〔地理规律〕。
教学中采取例——规法。
4.重点、难点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开展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开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5.课时一节课[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投影]:案例1:中国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10贵阳只要下雨,几乎就是酸雨〔PH=3,甚至2〕比醋酸还酸。
20中国有1/7的国土被沙漠覆盖,1/3国土受到风沙的危害,平均每天有5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名城如楼兰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下。
30原生存于我国的招鼻羚羊、野马、犀牛、野牛等动物已经绝迹,华南虎、亚洲象、双峰驼、黑冠长臂猿也身逢绝境,濒临灭绝。
华南虎只剩30——40只,可餐桌上还有穿山甲、娃娃鱼等二类保护动物。
40黄河从1972年经常断流,1997年从2月7日开场,到年底共断流13次,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损失3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