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1
第八章 液相色谱法概论例题例一:柱长25cm ,固定相为10μm 的全多孔型颗粒。
流动相线速为0.1cm/s,组分的扩散系数为10-5cm 2/s 。
求理论塔板数。
解:1010001.01.05=⨯==-m pD ud ν 34.3101.0102101.0233.033.0=⨯++=⨯++=νννh cm hd H p 00334.0001.034.3=⨯==748500334.025===H L n 例2 在反相色谱中,流动相从30%(V /V)甲醇—术改变为40%(V /V)甲醇—水。
问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将改变多少?解 在30%配比时,混合溶剂的极性为:67.82.107.01.53.0,1=⨯+⨯=p40%配比时,混台溶剂的极性为:16.82.106.01.54.0,2=⨯+⨯=p 51.067.816.8,-=-=∆p8.11,1,2,1,2==R R t t K K 即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8。
思考题与习题1.试比较HPIC 与GC 分离原理.仪器构造及应用方法的异同点。
2. 高放液相色谱法是如何实现高效和高速分离的(与经典的柱色谱比较)?3.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为什么一般采用短而粗的色谱注?4. 在正确答案的字母上画圈。
、(1) 要使峰宽减小,可以:1)降低柱温;2)采用高选择性固定相;3)采用细颗粒载体;4)采用最佳线速;5)减小相比;6)增大流动相对组分的亲和力;7)减小柱外效应。
(2) 要使相对保留值增加,可以:1)采用最佳线速2)减小流动相对组分的亲和力;3)增加柱长;4)增大相比;5)采用高选择性固定相;6)增加理论塔板数;7)采用细颗粒载体;8)减小柱外效应。
5. 简述HPLC 的色谱峰展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6.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为哪几类?其本质是什么?7. HPLC 的常用检测器有哪几种?试述其测量原理及应用。
8.说明下面几种情况对组分的分离和检测有何影响?(1)使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流动相为含有杂质(芳烃)的己烷;(2)在液固色谱中,用含有少量极性杂质(例如水)的己烷作流动相;(3)在梯度洗脱中,使用含有微量极性杂质的非极性流动相后,更换极性较大的流动相。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一、教材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教材第八章第一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色谱法及其基本概念,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速度快、效率高、灵敏度高以及操作自动化等特点,此方法已经广泛用于化工、农药、医药、环境监测、动植物检验检疫等行业和领域。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以后的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及未来工作的期待;2、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3、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量简单有机物的含量;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才能理解其工作原理、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简单的化合物。
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工作过程的理解2、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难点的依据:高效液相色谱仪工作过程较抽象,内部结构复杂、仪器昂贵,不能随意拆卸,很难想象其工作过程;另外实际的样品测量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出错,很难独立完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五、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观察法让学生独立观察实验仪器设备,将教材中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每一个零部件。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六、学法指导高职学生年龄段分布在18-21岁之间,此阶段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抽象思维迅速发展,意志水平明显提高。
第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第一节概述(Generalization)以高压液体为流动相的液相色谱分析法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色谱分离分析技术。
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样品不需气化,只需制成溶液即可)的特点,适用于高沸点、热不稳定有机及生化试样的分离分析。
HPLC基本方法是用高压泵将具有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的样品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进行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由记录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再进行数据处理而得到分析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液-液色谱法和液-固色谱法;按色谱原理不同可分为分配色谱法(液-液色谱)和吸附色谱法(液-固色谱)等。
目前,化学键合相色谱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液-液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上,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相,具有固定液不易流失的特点,一般认为有分配与吸附两种功能,常以分配作用为主。
C18(ODS)是最常使用的化学键合相。
根据固定相与流动相极性的不同,液-液色谱法又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当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正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当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反相色谱法,主要用于非极性物质或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
《中国药典》中有50种中成药的定量分析采用HPLC法,在中药制剂分析中,大多采用反相键合相色谱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目前经典LC主要用于制备,若用于分析则采用脱机或非连续检测。
经典LC填料缺陷,通常是填料粒度大、范围宽、不规则,不易填充均匀,扩散和传质阻力大,谱带展宽加大。
它存在致命弱点:速度慢、效率低和灵敏度低。
HPLC填料(高效固定相)颗粒细、直径范围窄、能承受高压。
高效液相色谱使用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分离和检测化合物的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
它的高效性和精密度使其成为许多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下面将介绍高效液相色谱的使用方法,希望能为您的实验工作提供帮助。
首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检查色谱柱、流动相、样品溶液等是否符合要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进行仪器的预处理和平衡。
打开色谱仪,设置好检测波长和流速等参数,进行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然后,进行样品的处理和制备。
将待测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过滤去除杂质,使其达到适合进样的状态。
注意样品处理的过程中要保持样品的纯度和稳定性,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接着,进行进样和分离。
将处理好的样品通过自动进样器引入色谱柱中,流动相将样品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流速、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控制,以保证色谱分离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最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根据检测器输出的信号,得到样品的色谱图谱,通过峰面积、保留时间等参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二是要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参数,以备后续分析和总结;三是要及时清洗和维护色谱仪器,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掌握其使用方法对于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希望以上介绍的使用方法能够为您的实验工作提供一些帮助,祝您实验顺利取得理想的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义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混合物的方法。
它基于混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差异来实现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高压输液系统将流动相泵入色谱柱中,待分析的混合物通过进样器注入流动相中,然后在色谱柱中进行分离。
色谱柱通常填充有特殊的固体吸附剂或化学键合相,混合物中的成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分配,根据其分配系数的差异而分离。
分离后的成分依次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常见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等。
检测到的信号被记录下来,通过对信号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确定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和性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分析、生物化学等领域。
2021执业药师《药物分析》章节复习:第八章自己整理的2021执业药师《药物分析》章节复习:第八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八章芳香酸及其酯的分析第一节阿司匹林及其制剂的分析一、阿司匹林的分析(1)识别1.氯化铁反应这些药物水解后能产生酚羟基,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能与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铁配位化合物。
适宜的pH值应为4 ~ 6,配位化合物应在强酸性溶液中分解。
这种反应极其敏感,只需稀释溶液即可检测。
如果取样量大,颜色太暗,可以用水稀释观察。
2.水解反应将阿司匹林和碳酸钠测试溶液加热并水解,得到水杨酸钠和乙酸钠。
用过量稀硫酸酸化后,白色水杨酸沉淀,出现乙酸气味。
3.红外吸收光谱法用波数(cm-1)对振动类型进行分类3300~2300 OH羟基1760,1695 C=O羰基1610,1580 C=C苯环1310,1190碳氧酯基(2)特殊杂质的检查1.溶液的澄清度:利用溶出行为的差异来检查碳酸钠试液在原料药中的不溶物。
阿司匹林溶于碳酸钠试液,杂质不溶。
不溶杂质:未完全反应的苯酚,或水杨酸在过高温度下精制时产生脱羧副反应的苯酚,以及合成过程中副反应产生的乙酸苯酯、水杨酸苯酯、乙酰水杨酸苯酯。
2.水杨酸:由生产过程中的不完全乙酰化或储存过程中的水解产生。
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分子中的酚羟基在空气中逐渐氧化成一系列醌类有色物质,如淡黄色、红棕色甚至深棕色,使阿司匹林产品变色。
检验原理:阿司匹林结构中没有酚羟基,所以不能与高铁酸盐反应,而水杨酸可以与高铁酸盐反应产生紫色,不能比一定量的水杨酸对照溶液产生的颜色更深。
限值为0.1%。
3.易碳化:检查被硫酸碳化着色的微量有机杂质。
(3)含量测定:酸碱滴定阿司匹林结构中游离羧基的直接滴定可用碱滴定溶液进行。
用于阿司匹林的测定。
方法:取本品约0.4g,准确称量,加入20毫升中性乙醇(中性至酚酞指示剂),溶解,加入3滴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溶液(0.1毫升/升)滴定。
第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及临界流体色谱法基本要求:1.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及适用范围2. 理解常用检测器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3. 理解各种分离方式的原理及适用的分析对象及选择原则4. 理解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以液体为流动相的现代柱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它是在经典液相色谱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的理论和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气相色谱的许多理论与技术同样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差别在于流动相和操作条件。
在气相色谱中,流动相是惰性的气体,分离主要取决于组分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而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与组分之间有一定亲和力,分离过程的实现是组分、流动相和固定相三者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分离不但取决于组分和固定相的性质,还与流动相的性质密切相关。
高效液相色谱一般可在室温下进行。
由于采用颗粒极细的固定相,柱内压降很大,加上流动相粘度高,必须采用高入口压,以维持一定的流动相线速。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主要差别在于固定相的性质和粒度等。
高效液相色谱所用固定相颗粒细而规则,孔浅,能承受高压,加上使用高压输液设备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其分离效率、分析速度和灵敏度都远远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法。
原则上,只要能溶解在流动相中的物质都可以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尤其适合那些不宜用气相色谱分析的难挥发性物质、热不稳定性物质、离子型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等。
在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中,有80%的有机化合物能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由于此法不破坏样品,因此可方便地制备纯样。
8.1 固定相和流动相8.1.1 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按承受的高压能力可分为刚性固体和硬胶两大类。
刚性固体以二氧化硅为基质,它可以承受较高的压力,若在它的表面键合各种功能团,其应用更广泛。
硬胶由聚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交联而成,承受压力较低,主要用于离子交换和尺寸排阻色谱。
固定相按孔隙深度可分为表面多孔型和全多孔微粒型两大类,如图8—1所示。
教案-⾼效液相⾊谱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课题:⾼效液相⾊谱仪的应⽤——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教学时间:第8周星期四下午教材分析:⾼效液相⾊谱法的应⽤是选⾃⾼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教材第⼋章第⼀节。
教学⽬的:1、激发学⽣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及未来⼯作的期待2、熟悉⾼效液相⾊谱仪的基本构造及⼯作过程3、学会使⽤⾼效液相⾊谱仪测量简单有机物的含量教学重点:⾼效液相⾊谱仪的基本构造教学难点:1、对⾼效液相⾊谱仪⼯作过程的理解2、应⽤⾼效液相⾊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教学⽅法: 1、直观演⽰法2、观察法3、集体讨论法学法指导:1、明确⽬标,实现做中学2、运⽤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3、在讨论中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实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Ⅰ、组织教学、引⼊新课1、组织教学、检查学⽣出勤情况。
2、导⼊新课教师提问:炎炎夏⽇刚刚过去,同学们最喜欢喝的东西是什么?学⽣回答:啤酒、雪碧、可乐、绿茶、果汁……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在喝这些饮料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它们的保质期是多长时间呢?为什么加⼯好的饮料能够放置这么久?学⽣回答:保质期⼀般为8-12个⽉,之所以保质时间这么长是因为添加了防腐剂、进⾏⾼温灭菌处理等。
教师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饮料中⼀般都会添加哪些防腐剂呢?这些防腐剂对⼈体有没有害处?学⽣回答:肯定是有坏处的,但是到底是什么物质呢?为了延长饮料的保质期,增加⼝感,饮料中通常含有苯甲酸钠、柠檬酸钠、糖精钠等⾷品添加剂,这些⼤多是对⼈体有害的有机化合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添加剂的含量呢?由于其快速、灵敏、⾼⾃动化,⾼效液相⾊谱法在⾷品检验中得到了⼴泛的应⽤。
今天我们就来应⽤⾼效液相⾊谱法检测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Ⅱ、新课讲授⼀、实验准备1、苯甲酸钠的性质:⽩⾊颗粒,⽆臭或微带安息⾹⽓味,味微甜,有收敛性;常温下易溶于⽔,化学式如下:2、苯甲酸钠的⽤途:常⽤的⾷品防腐剂,使⽤时转化为有效形式苯甲酸,酸性条件下对多种微⽣物(酵母、霉菌、细菌)有明显抑菌作⽤,对产酸菌作⽤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