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高中选修6:4.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60 MB
- 文档页数:2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设计工作单位: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作者姓名:任教学科:地理联系电话: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六》第四章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本课的课程标要求是“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标准解析:本条标准要求能够运用实际案例来说明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用地理观点来分析这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后还要能够说出应才去的保护措施。
这条标准很好的诠释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通过这一教材内容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本地区域发展等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草原退化及其防治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的,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身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本章前面的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中已经学习了通过举例来说明自然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分析产生的原因的基本方法。
关于湿地的概念,在高一地理必修模块中也有学习,但是高一的学习中,湿地仅作为一般的地理事物出现,对于湿地的概念、湿地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认识不够深入。
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便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者借助图片、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湿地概念并把保护湿地的措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三、设计思想(一)教学理念1、探究性学习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上,特别需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课时训练12湿地干涸及其恢复2011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森林”,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完成第1~2题。
1.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 )。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③调节区域气候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包括( )。
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C.大面积引入湖河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湿地的功能及湿地破坏的原因。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答案:1.A 2.C结合下图,完成第3~4题。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3.该图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为( )。
A.资源短缺B.生态破坏C.环境污染D.全球环境变化4.引起洞庭湖水系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增多,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B.荆江河段大量的裁弯取直工程C.环境污染导致内部富营养化加剧D.长江上游水库修建导致水量减少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洞庭湖的水系(湿地)面积在减小,这体现出生态破坏。
第4题,洞庭湖变小,是由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泥沙增多,加上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而造成的。
答案:3.B 4.A《中国环境报》2010年4月13日报道,通过有效保护水资源,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2010年春季水位达到7.36米,是10年来同期自然水位最高的一年。
目前,白洋淀蓄水量约为1.3亿立方米,水面面积为133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第5~6题。
5.白洋淀的生态效益主要得益于( )。
A.白洋淀是湿地,对周边地区能够起到环境保护作用B.白洋淀是湖泊,主要作用是储水,能够为农业、工业提供水源C.白洋淀是湖泊,主要作用是补充地下水D.白洋淀是湿地,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芦苇、鱼类6.近年来白洋淀有面积萎缩趋势,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止白洋淀萎缩的是( )。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学习目标】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案例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_________”,在各2.湿地的生态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湿地1.湿地的概念:掌握世界《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面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湿地现状(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___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___位。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分布:二.日益减少的湿地1.湿地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时间漫长):人为原因(时间短暂):2.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产生的影响:【问题探究】1.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2.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3.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4.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5.保护湿地措施有哪些?【归纳总结】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方面:【课堂反馈】美航空航天局拍摄的照片显示,由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共同“哺育”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面积剧减为2000 km2,仅为原来的10%,由于兴修水利使湿地锐减,目前,湿地中至少已有40种水禽和哺乳动物消失,来自西伯利亚的候鸟数目也锐减。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学习日标定位]1.理解湿地的概念以及中国湿地的特点。
2.结合实例理解湿地减少的原因。
3.理解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自主•学习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一、什么是湿地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①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插低潮时水深②泄以内的海域。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③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④地球之肾” o3.屮国湿地⑴特点:⑤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⑥区域茅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2)代表:东北⑦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⑧青藏高原是我国儿条大江大河的源头,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
【思维活动】1.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而现在国家明确规定禁止开垦东北地区的沼泽地,为什么?答案“北大荒”主要是指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在未开发前它以沼泽湿地为主,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
经过儿十年的开发,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涝灾害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加重,珍稀动植物减少。
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国家下令停止了“北大荒”的开发,并对不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湿地,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⑨湖泊和沼泽。
2.人为原因(1)⑩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2)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水体⑪富营养化。
(3)围湖(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4)大量⑫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湖沼缩小、变浅,直至干涸。
3.我国湖泊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过度⑬引水灌溉和盲目⑭围湖造E。
【思维活动】2.湿地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吗?答案不是。
人类活动既能加速湿地减少,同样能采取措施,使湿地得到恢复,以阻止湿地的进一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