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_《医学三字经_》白话注解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4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我们一起来读医学三字经:医之始,本岐黄。
灵枢作,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
越汉季,有南阳。
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金匮藏。
迨东垣,重脾胃。
温燥行,升清气。
丹溪出,罕与俦。
阴宜补,阳勿浮。
景岳出,著新方。
石顽续,温补乡。
医学三字经乃是陈修园先生于清嘉庆皇帝年间著成。
陈修园先生目睹不少庸医误人,明白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重要性:“夫医家之于内经,犹儒家之于四书也。
日月江河,万古不废”。
陈修园先生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
嘉庆十七年(1812年),署磁州,改任枣强,升同知,擢代理正定知府。
公务繁剧,仍撰写医书,为人治病。
“内伤七情,暴喜动心不能主血。
暴怒伤肝不能藏血。
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皆能动血。
” 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即死。
但风静即为养人之和风,风动即为杀人之邪风。
若大人之中风,小儿之惊风、卒倒、搐掣、角弓反张、目上视、口流涎,皆风动之象,即气之乖也。
医者宜化邪风为和风,即所以除邪气而匡正气。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8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七情伤上损是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
其说本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
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归脾汤二阳旨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
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下损由房帏迩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
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
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伤元阳亏肾水肾气,即元阳也。
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
肾水,即元阴也。
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肾水亏六味拟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
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元阳伤八味使崔氏肾气丸,后人为八味地黄丸。
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
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
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
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各医书伎止此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已。
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甘药调回生理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
仲景因之。
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
《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也。
建中汤金匮轨小建中汤及加黄、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若河间专主火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
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
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遵之经断自我《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
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虚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一二方奇而妥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丹溪出罕与俦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
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阴宜补阳勿浮《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杂病法四字求谓气、血、痰、郁是也。
一切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
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
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4讲2018.02.26 阴星期一湖心亭公园好!大家请坐。
《医学三字经》。
我们继续昨天医学源流。
学医要做朔本回源,问道长沙。
朔本回源,根本在《黄帝内经》问道长沙,什么是长沙?张仲景以前做过长沙太守,所以以前的学医呀,他就是医官啊,他用公堂初一、十五打开来为老百姓看病。
这叫问道长沙。
所以我们学张仲景,不单要学他术的登峰造极。
他可以创《伤寒论》。
然后呢?后世读他的书以后,疑难杂病像是掌握住开锁的钥匙,很轻松。
一剂知,二剂愈,覆杯而卧。
对于这些外感病啊,那是喝完过后把那碗倒扣过来,不用了,就好了。
这是术的登峰造极,而他的道呢?问道长沙,他做长沙太守的时候,义诊为老百姓看病不收钱。
在古代真正有道的医生,他一般上不会刻意向老百姓收钱,随人奉送,达到什么?富家给钱,穷家吃药。
因为有些富裕的人,哎呀,一治好给一金锭(金条),富人给个金蛋,穷人给个鸡蛋。
所以医生他也取到了调和贫富两级分化的作用,所以学医它是有莫大好处的。
我们再接着看。
医学三字经白话注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 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 卷81 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 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 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 卷,共81 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 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 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 难论脉,23-29 难论经络,30-47 难论脏腑,48-61 难论病,62-68 难论穴道,69-81 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医学三字经》全文医学三字经人体胸藏五脏,心主志意,肺司呼吸,肝藏血液,脾主运化,肾主水液。
五脏相应与之配六腑,胃主受纳,小肠总分,大肠主别,膀胱藏尿,三焦主渗化,胆结于肝,胞结于肾。
人体内腑器官相互协调,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医学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之一,通过简短凝练的三字词语,概括了人体生理与病理,阐述了中医理论的要点。
以下是《医学三字经》的全文:心中精,脾主运。
肺司呼,肝藏血。
肾主液,六腑胃。
胆胆水,小肠总。
大肠主,膀胱藏。
胞藏受,三焦化。
“心中精”指心脏是人体的中枢器官,掌管着人的思维和情感。
心脏中的精气,能够影响整个身体的运转以及人的精神状态。
“脾主运”说明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管人体的运化功能,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精气养分,对身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肺司呼”强调了肺的呼吸功能,将气体吸入体内,并让氧气通过呼吸进入血液循环,为身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氧气。
“肝藏血”指肝脏在中医理论中承担着储存和调节血液的重要作用,肝血充盈与否对整个身体的健康非常关键。
“肾主液”指肾脏负责排泄体内多余的水液,并调节体内的水分代谢平衡,维持身体对水分的正常需求。
“六腑胃”说明了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胞、三焦等腑器,各自承担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胆胆水”指胆汁是胆囊中储存的液体,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小肠总”强调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起着将食物继续消化并吸收养分的作用。
“大肠主”说明大肠是排泄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排出体内的废物物质,保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
“膀胱藏”指膀胱是尿液的储存器官,负责暂时储存由肾脏产生的尿液,并在合适的时候排出体外。
“胞藏受”指子宫是女性独有的器官,负责妊娠和生育过程,承担胎儿的生长和发育。
“三焦化”说明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主要参与内脏器官间的调节和代谢。
通过《医学三字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人体五脏六腑器官的基本功能与相互配合作用。
《中医启蒙三字经》原⽂加翻译资料《中医启蒙三字经》原⽂加翻译资料作者·陈修园卷上—1—医学源流第⼀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匮》藏;垂⽅法,⽴津梁;李唐后,有《千⾦》;《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郑卫⾳;迨东垣,重脾胃;温燥⾏,升清⽓;虽未醇,亦⾜贵;若河间,专主⽕。
遵之经,断⾃我;⼀⼆⽅,奇⽽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若⼦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
详⽽备,王肯堂;薛⽒按,说骑墙;⼠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张;诊脉法,濒湖昂;数⼦者,各⼀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
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
医学源流第⼀翻译1、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
岐,岐伯也。
君⾂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
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神明⽤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2、《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
《汉书·艺⽂志》载《黄帝内经》⼗⼋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3、《难经》出,更洋洋:洋洋,盛⼤也。
《难经》⼋⼗⼀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
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号扁鹊,战国⼈也,著《难经》。
4、越汉季,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汉⼈也。
著《伤寒杂病论》、《⾦匮⽟函经》。
5、六经辨,圣道彰:《内经》详于针灸,⾄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杂病、伤寒专以⽅药为治,其⽅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集其⼤成。
6、《伤寒》著,《⾦匮》藏: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尾相顾,鳞甲森然。
⾦匮⽟函,⽰宝贵秘藏之意也。
其⽅⾮南阳所⾃造,乃上古圣⼈相传之⽅,所谓经⽅是也。
医学三字经全⽂解释医学三字经全⽂解释 古⼈⽈:“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礼.” 以下YJBYS⼩编为⼤家提供医学三字经全⽂解释,供⼤家参考借鉴。
1、⼈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刚出⽣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2、昔孟母,择邻处。
⼦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
教五⼦,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的孩⼦有个好的环境。
⼀次孟⼦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
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登科”故事的概括] 3、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吃穿,⽽不好好教育,是⽗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师的懒惰了。
⼩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个⼈倘若⼩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的时候既不懂做⼈的道理,⼜⽆知识,能有什么⽤呢? 4、⽟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为⼈⼦,⽅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6、⾸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
⼀⽽⼗,⼗⽽百。
百⽽千,千⽽万。
【解释】:⼀个⼈⾸先要学的是孝敬⽗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医学三字经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今天,我们用白话的方式来讲解医学三字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第一句话:医者仁心。
医者,就是医生的意思,仁心就是指医生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关心病人的健康和病痛。
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关注病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句话:尺寸定病。
尺寸就是指医生通过观察、问诊和望诊等方法来确定病情和疾病的特点。
只有准确地了解病情,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三句话:气血两虚。
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两个概念。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血两虚指的是气和血的不足,常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四句话:阴阳失调。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调指的是阴阳的相对比例失调,会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各种疾病。
第五句话:寒热错杂。
寒热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疾病性质的两个重要术语。
寒症是指体内寒气过重,热症是指体内热气过盛。
寒热错杂指的是寒症和热症同时存在,疾病表现多样。
第六句话:虚实难辨。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虚是指体质虚弱,实是指体质过于旺盛。
虚实难辨指的是有些疾病虚实表现相似,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
第七句话:五脏六腑。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
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与否,关系着人体的健康。
第八句话:经络气血。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经脉的概念,气血是经络中运行的重要物质。
经络气血的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机能是否正常。
第九句话:寒凉热燥。
寒凉和热燥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环境因素的两个重要术语。
寒凉指的是寒冷潮湿的环境,热燥指的是炎热干燥的环境。
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第十句话:病因病机。
病因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疾病原因的概念,病机是描述疾病发展过程的概念。
了解病因和病机,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3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李唐后有千金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
着《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
今本分为九十三卷。
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台继重医林唐·王焘着《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后作者渐浸淫等而下之,不足观也已。
红紫色郑卫音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迨东垣重脾胃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
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
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温燥行升清气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虽未醇亦足贵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
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3讲2018.02.25 晴天星期日湖心亭公园好!《医学三字经》。
昨天讲了我们最伟大的医圣。
汉朝,所以连国外日本他都相当佩服,我们中医药,尤其是他只承认我们汉唐医学。
因为我们汉唐的时候中医达到了巅峰。
不仅名医辈出啊,而且还民主涌现。
我们接下来看。
汉以下就到了唐朝了,李唐后,有千金啊。
唐朝李世民,李唐以后,李姓天下,有千金。
千金是什么啊?为什么叫千金药方?哎~有些人答不上来,人命质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就说你用一个方子,帮一个人的命救过来,他就德了,逾就是超越的意思,远远超过了千金。
也就是讲千金方,还没法把这个方子价值完全显露出来,它还不止千金。
孙思邈号称药王,他采药长白山,终南山天下去,游访四川的各个地方,皇帝多次请他到皇宫里去,他都辞而不受。
为什么呢?他知道了这个著书立说,远远比在皇宫吃俸禄要重要。
所以他小时候啊,体弱多病,为治好自己的病,荡尽家财,还没治好。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9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
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
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肺最重胃非轻《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
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
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肺如钟撞则鸣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
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
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
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风寒入外撞鸣经云∶微寒微咳。
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
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
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痨损积内撞鸣痨伤、咳嗽,主乎内也。
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谁治外六安行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
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
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
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
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
《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
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谁治内虚痨程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
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挟水气小龙平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
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
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医学三字经,好读易记!不愧是经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
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有关,而男子的生命节律跟八有关。
女子每隔七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改变;而男子是每隔八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变化。
所以在这些节律点上,男女都要注意养生以应对身体上所发生的变化。
一女友刚过40岁,就应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女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的结论,牙齿松了。
不由想到清代名医陈修园一则固齿神方:青盐5钱、石膏5钱、补骨脂4钱製、花椒1钱5分(去目)、白芷1钱5分、南薄荷1钱5分、旱莲草2钱5分、防风2钱5分、细辛1钱5分。
以上药方研成细末,每早用来擦牙,用水频潄后吐掉。
这个方子要是在三、四岁就用之无间断,可保至老牙齿不脱落,永免牙患。
据说有一个四十岁牙齿患病的人,大牙已脱三个,用了这个方法固齿,竟然还亡羊补牢见了效,牙病竟然好了!后面这个四十岁牙病患者的故事真假不可知,但陈修园是清代名医,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陈修园生活的年代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祖父陈居廊博学通医。
受家庭影响,官仅七品的陈修园,医学上成就远大于为官成就。
当时有名的大人物和坤,足痿。
陈修园杀狗取皮,和药裹患处,十日而愈。
据说现在流行于民间的狗皮膏药,就起源于陈修园。
后来和坤想强留他,推荐他为太医院院使,陈修园不惧大人物,坚辞不受。
一个京师官员患中风证(相当高血压后脑溢血),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十多天未进食,京城的名医都没有办法。
陈修园诊断后,当即开药给病人灌服,病人不但醒了过来,还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些经历可谓活广告,陈修园名声大盛,找他治病的人踏破了门槛。
在福建嵩山讲学,各地粉丝慕名而来对陈修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陈修园是个遵经崇古派。
陈修园的时代,有些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只学习唐、宋以来医家的药书、方书,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对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下苦功夫。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0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
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
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寒与热若回翔寒热必应期而至。
日一发亦无伤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三日作势猖狂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治之法小柴方以小柴胡汤为主。
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热偏盛加清凉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寒偏重加桂姜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邪气盛去参良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一钱。
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常山入力倍强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
俗云邪未净不可用常山以截之。
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
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大虚者独参汤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
贫者,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单寒牝理中匡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单热瘅白虎详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
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法外法辨微茫以上皆前医之成法。
更法外有法,不可不辨而治之。
消阴翳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太仆注慎勿忘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
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10讲2018.03.04 阴星期日湖心亭公园准备好没有?《医学三字经》,今天看看哪些条文。
人家出门在外呀,都想赚大金条,但是我认为呢,一个善读书的人呢,把每句条文读好,句句条文,句句大金条。
一句条文就一句大金条。
所以古人有一个《劝读书文》叫:富人不需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不惜用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入不惜找马骑,书中车马多如簇啊。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9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原文•白话解•处方汇总01—原文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书》云∶湿成五泄。
胃苓散厥功宏胃苓散暖脾、平胃、利水,为泄泻之要方。
湿而冷萸附行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湿而热连芩程胃苓散加黄芩、黄连,热甚,去桂枝加葛根。
湿挟积曲楂迎食积,加山楂、神曲;酒积,加葛根。
虚兼湿参附苓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脾肾泻近天明五鼓以后泻者,肾虚也。
泻有定时者,土主信,脾虚也。
故名脾肾泻。
四神服勿纷更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恒法外内经精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肠脏说得其情肠热脏寒,肠寒脏热。
《内经》精义,张石顽颇得其解。
泻心类特丁宁诸泻心汤张石顽俱借来治泻,与《内经》之旨颇合。
详载《医学从众录》。
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19讲2018.03.13 晴天星期二湖心亭公园好,《医学三字经》今天看看哪几句最经典的条文。
《泄泻》。
说白了就是拉肚子,这里面啊。
每天我们讲的一个病,如果你真学透了,你就是治这个病的行家跟专家。
你看我们五经富从头到尾数十间这个中医药房或者小草堂。
他们呢,都是专科医生为主,有些专治外科,有些专治胃病的有些专治拉肚子,有些专治肝炎,而且专治骨质增生。
所以有句话叫做:“家有千金,一技随身”。
要学“专”很重要。
今天我们讲这个泄泻的非常重要。
因为你学会的是治泻九法。
九种方法治拉肚子。
而且这九种方法,不单用于治泄泻。
治泻九法不独为泄泻立法,更为百病立法。
老师我治疗各类疾患,经常从这九法里头演变出来,这九法像什么?像笑傲江湖风清阳里的独孤九剑。
九招啊,但是九招里头啊,有百招,百招里头有万招。
但是都不离这九招。
所以你不要以为,今天老师讲这九招,你只会治泄泻!不!各类的病都不离这九招。
你们好好听哦。
湿气盛,五泻成。
泄泻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治湿,叫无湿不做泄。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7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原文•白话解•处方汇总01—原文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胀为病辨实虚胀者,胀之于内也。
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
气骤滞七气疏七气汤能疏通滞气。
满拒按七物祛腹满拒按,宜《金匮》浓厚朴七物汤,即桂枝汤小承气汤合用,以两解表里之实邪也。
胀闭痛三物锄腹满而痛,若大便实者,宜《金匮》浓厚朴三物汤,行气中兼荡实法,以锄其病根。
以上言实胀之治法。
若虚胀且踌躇仔细诊视,勿轻下药。
中央健四旁如喻嘉言云∶执中央以运四旁,千古格言。
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
山风卦指南车周易卦象,山风蛊。
易中旨费居诸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17讲2018.03.11 晴天星期日湖心亭好!《医学三字经》,今天看看哪几句精彩的条文。
昨天我们去爬了胡子,来回数十公里。
那个山路啊,十公里上去也没有平坡的,全部是陡的。
十公里山路,我说我们来不是来爬山,我们来也不是旅游,爬山跟旅游都是附带的。
我们来干什么?来练功。
所以说自行车从山底下推往山顶上练的是体力、耐力。
那从山下呢,不用刹车板。
手拉住自行车,还打赤脚下来,这练的是什么?练的是什么?练的是内力。
而且一路那个山路弯来弯去,勇闯,练的是闯劲。
我发现很多人他有体力、耐力,但是胡子啊,大掌山,观音山,还有尖山峰,他们都去不了。
他们说为什么去不了呢?他们说没人带,就说没一股闯劲,为何我第二部叫《小神手闯江湖》,第一部是《小神手成长记》。
你各方面技术学好了就成长了,但是你成长了,你不一定能创出一番事业,创出一番事业,要敢闯敢干。
所以敢闯啊,没有困难,不敢闯了,千难万难。
做一个敢闯敢干的人了,包括生病,他都容易好!一个这怕那怕的人呢,得一个小感冒可以拖他几个月最后拖成鼻炎,肾炎的都有。
所以这个闯劲很重要,你看我去带山了,没有路的地方,我都可以闯出一条路来。
所以我不但练耐力体力,我更练这股闯劲。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3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原文•白话解•处方汇总01—原文隔食反胃第八隔食病津液干方书名膈者,以病在膈上是也。
又名隔者,以食物不下而阻隔也。
津液干枯为隔食病源。
胃脘闭谷食难胃脘干枯闭小,水饮可行,食物难下。
时贤法左归餐赵养葵用大剂六味汤主之。
高鼓峰仿赵养葵之法以六味加生地、当归主之。
杨乘六用左归饮去茯苓,加当归、生地。
以左归饮中有甘草引入阳明,开展胃阴。
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专顾阳明之速效也。
胃阴展贲门宽如膏如脂,叠积胃底,即胃阴也。
久隔之人,则胃阴亡矣。
高鼓峰云∶治隔一阳明尽之,阳明者胃也。
但使胃阴充拓,在上之贲门宽展,则食物入;在下之幽门、阑门滋润,则二便不闭,而隔症愈矣。
启膈饮理一般启膈饮亦是和胃养阴之意。
但此方泄肺气之郁,彼方救肾水之枯,一阴一阳,宜择用之。
推至理冲脉干张石顽云∶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
大半夏加蜜安冲脉不治,取之阳明。
仲景以半夏降冲脉之逆,即以白蜜润阳明之燥,加人参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澜水以降逆上之水液。
古圣之经方,惟仲景知用之。
金匮秘仔细看《金匮》明明用半夏,后人诸书,皆以半夏为戒。
毁圣之说,倡自何人?君子恶之!若反胃实可叹食得入而良久反出,名为反胃。
朝暮吐分别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分别而药之。
乏火化属虚寒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此症属中焦、下焦火衰无疑。
吴萸饮独附丸妙在吴萸镇厥阴逆气,配入甘温,令震坤合德,土木不害。
生附子以百沸汤俟温,浸去盐,日换汤三次。
三日外去皮,放地上,四面以砖围,外以炭火烧一时,则附子尽裂,乘热投以姜汁,又如法制之。
大抵一斤附子配一斤姜汁,以姜汁干为度,研末蜜丸。
以粟米稀粥,送下二钱。
六君类俱神丹六君子汤加姜附及附子理中汤之类。
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13讲2018.03.07 晴天星期三湖心亭公园好!《医学三字经》,今天看看哪几条条文。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1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痢症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
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热胜湿赤痢渍胃为多气多血之海。
热,阳邪也。
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
湿胜热白痢坠湿,阴邪也。
湿胜于热,则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
赤白相半,则为气血两伤。
调行箴须切记行血,则脓血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
此四句为治初痢之格言,须切记之。
芍药汤热盛饵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平胃加寒湿试寒湿泻痢初起者,以平胃散,加干姜、泽泻、猪苓、木香治之。
久而不愈,送下香连丸。
热不休死不治方书云∶痢症发热,不休者,不治。
痢门方皆所忌凡痢症初起即发热,非肌表有邪,即经络不和,温散而调营卫,外邪一解,痢亦松去。
若概以为热,开手即用痢门套方,多有陷入变剧者。
桂葛投鼓邪出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
若头痛、发热、恶寒,有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外疏通内畅遂此二句是解所以发汗之故也。
张飞畴云∶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
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如神。
嘉言书独得秘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议论甚见透彻。
寓意存补金匮喻嘉言《寓意草》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人参败毒散等案,却能补《金匮》所未及。
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11讲2018.03.05 阴天星期一湖心亭公园好,准备好没有?《医学三字经》,今天看看哪几条最经典的条文。
我说你们听课啊,一般要纸笔随身,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尤其是长期的听课,笔头功夫乃是学习的第一步。
我当时练习到,我可以跟老师爬山的时候,一边走路一边记笔记,讲什么都记得下,不需要任何录音笔,不需要假借任何科技的外力。
这是什么?这是手眼身法步同时练到,你既要走好路,不要被绊倒,还要把话给记下来,还要爬山。
一只手呢?当什么?当桌椅。
转_《医学三字经_》白话注解医学三字经白话注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 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 卷81 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 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 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 卷,共81 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 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 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 难论脉,23-29 难论经络,30-47 难论脏腑,48-61 难论病,62-68 难论穴道,69-81 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洋洋:盛大的意思。
【原文】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着,金匮藏。
垂方法,立律梁。
【语译】到了东汉末期,有南阳人张仲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倡导了“六经辨证”的学说,使中医学术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他的著作传流到现在的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这两部书给后世医家在诊断治疗方面树立了辨证论治的规范,成为学医的必经之路,象渡口和桥梁一样。
【注释】南阳:指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
从前为了对某人表示崇敬,往往以他的出生的地名来称呼他。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指张仲景根据外感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不同层次的综合证候。
六经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和相互传变,不能截然分开。
圣道:这里是指中医学。
彰:显著发扬的意思。
伤寒:即《伤寒论》。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的部份内容,原书经晋(王叔和整理,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伤寒论》。
现存较早的有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
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法和立法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金匮:即《金匮要略》。
又称《金匮要略方论》。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 卷。
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全书共25 篇,方剂262 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份外科、妇产科病证。
本书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藏:这里作宝藏解释。
【原文】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
【语译】唐代著名的医学书籍,要算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继而有王焘着的《外台秘要》。
这两部大书可说是唐代医学的代表作,一直为医学界所重视。
【注释】李唐:唐朝(618~906)的统治者姓李,故称李唐。
千金: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均为孙思邈所著。
《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以为名。
该书成书于公元682 年,共30 卷,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诸风脚气、伤寒、食治、养性等门,总计232 门,有方5300 余首。
收集的方子非常广泛,并记载了很多有效的药物,以及有关证候、处方、用药制剂、服药、藏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
《千金翼方》共30 卷,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补充。
首载本草,其次为妇产、伤寒、小儿、养生、内科、外科、针灸及禁经等。
除了记载古典经方外,并采集了当时的民间单方,以发扬民间医药。
外台:指《外台秘要》。
为王焘编著,书成于公元752 年,共40 卷,分1,104 门,载方6,000 余首。
收集的医方更较《千金要方》为丰富,保存了唐以前很多古医书资料,故除为一本医药历史文献外,至今仍为临床实用的参考书。
【原文】后作者,渐侵淫;红紫色,郑卫音。
【语译】唐代以后的著作逐渐地增多了,其中不免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作品,滥竽充数,如果拿这些作品来和古典医书比较起来,那就有些赶不上了,好像拿红的颜色来与紫的颜色相比、郑卫音乐与古代雅乐相比一样。
这里面有正色,有杂色,有雅乐,有委靡之音,显然是不同的。
(愚按:作者尊古之心可以理解,但将宋代众多医药学家之著述都喻为“郑卫”之音,不免过于偏激。
宋代亦出现不少有影响的著作,如刘翰、马志等所著《开宝重订本草》,王怀隐等所著《太平圣惠方》,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个人著作如严用和的《济生方》,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等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注释】侵淫:渐进。
这里是增多的意思。
红紫色:这里是说明杂色(紫色)不能与正色(红色)相比。
郑卫音:郑、卫是春秋时二国名。
这二国的音乐都是很淫荡的。
因此,后世称淫荡的音乐为郑卫音。
【原文】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语译】到了金时,李东垣在医学上倡导“重脾胃”的学说,主张用温燥性的药(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等)来升提清气。
他临证处方用药较多,是比较庞杂的,不够纯正;而他的医学理论很有特色,有很多可贵之处。
【注释】东垣: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1180~1251),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由于他在医学上认为“胃气为本”主张用温燥药补脾胃,故后世称他为“补土派”的始创者。
着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等书。
【原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语译】象金代的刘河间,治病专从治火着眼。
他的学说,虽然是根据《内经》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有很多是自己的见解。
他所制定的几个方剂,不仅有它的独创性,而且还是很妥善的。
【注释】河间:指刘完素,字守真(1110~1200),河北河间人。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重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挥。
根据当时疾病流行,多数医者用辛燥之品治疗无效的情况,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对热病和其他杂病的治疗,有很丰富的经验。
主张降心火,益肾水,善于用清热泻火的方剂来治疗,故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创始者。
着有《运气要旨》、《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
【原文】丹溪出,罕与俦;阴宜外,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语释】元代朱丹溪的医术,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他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认为很多病应从滋阴着手,人体的“阴”应当常补,“阳”则切忌使它浮动。
治疗杂病的方法,应当从气、血、痰、郁等四方面来分别处理。
【注释】丹溪: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1281~1358),浙江义乌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他治病主张滋阴,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的始创者。
着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
罕(han)与俦(chou):“罕”是稀少;“俦”是同辈的人。
四字:指气、血、痰、郁。
朱丹溪以此四者归纳疾病的各种原因。
【原文】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语译】又象金代的张子和,治病主张用攻下的方法。
攻下的药物性能都是比较猛烈的,但他用得很精当。
不过也必须注意疾病的情况,用药要恰到好处,中病即止,不可过量。
【注释】子和:姓张,名从正,字子和(1156~1228)。
河南考城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
多采用攻法以祛邪,善用汗、吐、下三法,因此,后世称他为“攻下派”的创始者。
着有《儒门事亲》等书。
【原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语译】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生于金元时代,各有不同成就,名气后大。
后人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
但在李中梓着的《医宗必读》一书中,却错误地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金元四大家。
【注释】必读:指《医宗必读》,为明末李中梓所著。
中梓名士材,号念莪。
此书以简明扼要见称,且能提纲挈领,因此颇为一般读者所欢迎。
【原文】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
【语译】从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就更多了。
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研习医学的人,必须仔细酌量取舍,才能做到取长补短。
其中比较详细而完备的,要称王肯堂了(指王肯堂着的《证治准绳》。
【注释】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1552~1639),江苏金坛人。
是明代著名医学家。
所著《证治准绳》120 卷,包括杂病证治准绳、伤寒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六种,故又称为《六科准绳》。
内容渊博,条理分明,为明代医学巨著之一,为后人所推崇。
另着有《医论》、《医辨》、《郁网斋笔尘》、《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原文】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张景岳,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
【语译】薛立斋着《薛氏医按》,其中有些议论缺乏自己的见解。
李士材的著述虽然比较粗浅一些,但是却能遵守常法。
张景岳着有《新方八阵》,创制许多新的处方,都很切合实际。
张石顽着《张氏医通》,治病大多采用温补的方法。
赵献可的论述,基本上与张景岳、张石顽两人的理论一致。
至于诊脉的方法,首推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
【注释】薛氏:指薛己,号立斋,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曾任御医及太医院使。
通内、外、妇、儿、眼、齿科,尤精于疡科。
主张治病务求其本原,倡用补真阴真阳的方剂。
着有《薛氏医按》。
张景岳: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浙江山阴人(1561~1639)。
学术上先尊崇朱丹溪。
后又有不同见解,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等理论。
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攻伐之品,以温补为主,给后世医家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