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237.72 KB
- 文档页数:1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语文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想象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开发和扩展人的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个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热情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
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打破师言堂的教学格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之间要共同讨论,达到配合默契,心灵相通的教学境界,促进学生敢学、愿学、乐学的最佳状态的形成,营造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经验、知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意识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原则,本文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应摆脱原来的那种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教学姿态,因为这样,只能疏远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僵化。
久而久之,师生间无法交流,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相反的,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们中间去,和你的学生肩并肩、背靠背的交谈交流,想他们之所想,以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情去真正理解和了解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拧成一股绳。
让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忘记你是他的老师,而是把你当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克服“填鸭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做到师生互换角色。
教师尽量的少说,学生尽可能的多说。
说错了没关系,教师要及时鼓励,同时表扬那种大胆发言,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应想方设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公正、宽容、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尽量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总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也称创造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
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创设民主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 鼓励质疑,勇于创新。
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判断,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二、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个性,小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改革的进程,更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个性坚韧的个性,是成功者应该必备的素质,也是保障成功的重要前提。
没有坚韧的个性,就谈不上创造。
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的时候经受了多少别人的嘲讽、质疑?甚至为此几乎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顽强地顶住了压力,为了心中的梦想坚持不渝,历经重重磨难,最终发现了新大陆,从而改写了人类的历史。
痴迷于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二人为了心中的梦想终身不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坚韧个性培养的最佳素材,如为了国防事业,“两弹元勋”邓稼轩艰苦卓绝,矢志不渝;为了坚持真理,布鲁诺坚贞不屈,惨遭火刑;为了求得学问,袁枚迎难而上,苦学终成。
我们在讲述这些范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学习这些人物的坚韧精神,克服自身的脆弱,不怕挫折,拼搏进取。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造个性,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够不断的提高。
二、小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从成人或教师的角度看来是非常幼稚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
所以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么的幼稚和无意义,教师都不应该禁止或否定。
如学生问:“为什么缘木求鱼是不对的?过去的树上真的没有鱼吗?”“为什么是《一千零一夜》,而不是《一千零二夜》?”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真无聊”等断语的时候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的萎缩,就很难具有创新的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教育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今,教师需要通过新的教学技巧和创新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文思维方式。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语文文化节、语文作文比赛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任务,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还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阅读,通过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创意作文、口头表达等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
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其中,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唯命是从,如傀儡一般。
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
要想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要做好下面两点: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
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
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有批判才有创新。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
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
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她起来,她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
”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
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23T15:11:04.60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第1期供稿作者:李同海[导读]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李同海(邯郸县第十二中学河北邯郸 056100)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
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
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
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
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肓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
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
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①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YING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
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
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
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YING导学生各SHU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
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这是语文课的独特MEI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
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
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
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
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
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让我们师生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天!收稿日期:20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