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习俗之清明节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法定假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祖先,扫墓,祈福等。
除了这些主要的传统习俗外,还有其他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习俗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十大传统习俗吧。
1. 扫墓: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和扫墓的仪式。
扫墓的目的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人们会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放上鲜花,上香,焚烧纸钱等,还会敬献食物和饮品,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天,气候宜人,人们喜欢到郊外踏青游玩,放松身心。
他们会选择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如公园、山林、湖泊等,进行远足、野餐、观赏花卉等活动。
踏青郊游,不仅畅快了身心,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3. 冥币焚烧: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其中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焚烧冥币。
冥币是一种纸币,人们把冥币投入火中,相信这样可以供给祖先在阴间的需要。
焚烧冥币是为了祈求祖先在阴间能够得到享受和福佑。
4. 插柳扫墓:插柳扫墓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在清明节期间非常盛行。
人们会在家门前或者坟墓旁边插柳枝,以示哀思和缅怀。
而扫墓则是传统的尊重祖先的一种方式,人们会认真地清理坟墓,并给予祖先适当的供奉。
5. 玩风筝:清明节是风筝的好时候,因为天气晴朗,风力适中。
在清明节期间,许多地方会举办风筝比赛,人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精美风筝,也能够感受到风筝的飞翔带来的快乐。
玩风筝也被认为是一种祛除厄运,祈求平安的方式。
6. 赏花赏柳:清明节正值春天,各地的植物开始绽放,景色宜人。
人们会到公园、景点欣赏花卉和柳树,感受春天的气息。
尤其是赏柳,因为柳枝艳丽,柔软婆娑,给人一种温暖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7. 龙舟竞渡:清明节也是龙舟竞渡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制作精美的龙舟,团结一心,进行划龙舟的比赛。
这项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寓意着驱散瘟疫,祈求平安的意义。
中国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特色在中国清明节来临之际,有着许多的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特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特色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二: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三: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四: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五: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人们会祭扫祖先的墓地,缅怀逝者,同时也趁着春暖花开的时节,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清明节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传统礼仪以及自然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习俗。
一、文化意义1. 祭祖拜扫:清明节是中国人尊重祖先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
祭祖拜扫墓地体现了对逝者的敬重和怀念之情,也是对家族延续和传统价值的重视。
在祭扫中,人们不仅焚香献花、敬献食品,还以清水洗净墓碑,整理坟茔,展示了对逝者的深深思念和愿望。
2. 守护自然:清明节也是人们守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时刻。
传统习俗中,人们踏青郊游,以山水为伴,体验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人们在踏青游玩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增强环保意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观念。
3. 弘扬传统文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节日里,人们会参与一些传统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还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加深了家族和社区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习俗1. 祭祖扫墓: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
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和鲜花,前往祖先的墓地,瞻仰墓碑,献上美食和酒水,同时默默向祖先祈福、表达思念之情。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正值春暖花开,人们会踏青郊游,欣赏春光和大自然的美景。
家人、亲友会相约一同前往公园、山水景区或郊外,走近大自然,放松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
3. 游山玩水:清明节也是人们放飞心情,追逐自由的好时光。
很多地方会举办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传统游戏,人们可以在户外尽情享受欢乐,释放压力。
4. 品尝清明食品: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品尝传统的清明食品,如清明团、桃酥、米酒等。
这些食品不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代表了家族传统和亲情。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又称什么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重阳节、扫墓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人们都会迎来清明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感怀先人,并且进行一些寄托哀思和悼念的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包括祭拜祖先、扫墓、踏青、插柳等,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献上鲜花、食物和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踏青则是一种喜庆的活动,周边的山野也是游人如织。
人们还尊草为祖,取其清新之意,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的意义也在于警示人们勿忘历史,铭记先烈的功绩,培育家国情怀。
清明节的来临也让人们更加重视亲情和珍惜当下,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通过清明节,人们不仅寄托哀思,也更加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和亲情的重要。
清明节是一种对天地人三者交融的崇敬,也是对历史、对曾经的感恩之情。
愿清明节,让人们铭记并感恩,让亲情更加深厚,也愿逝者在天之灵安息。
清明节的理解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四大祭祀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悼念祖先、扫墓祭奠,并且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活动。
清明节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过去的敬意。
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扫墓祭奠。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地环境、烧纸、上香,并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感恩的方式,同时也是对生命和家族传承的思考和回顾。
除了扫墓祭奠,清明节还有一系列的其他习俗活动。
比如踏青,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个时候出游,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这也是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清明节还有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等传统游戏,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在欢乐中庆祝节日,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快乐的追求。
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要爱护环境和珍惜生命。
清明节正值春天,植物开始生长,大自然开始复苏。
人们在扫墓的同时也会注意不破坏自然环境,保持墓地的整洁和环境的卫生。
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同时,清明节也是人们反思生命的时刻,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要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好好照顾和关爱。
清明节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的体现。
通过清明节的庆祝和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习俗和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祖先的怀念,同时也传递了对美好生活和对环境的呵护的价值观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扫墓祭奠、踏青游玩等活动,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思念和对生命的尊重,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
清明节既是对逝去亲人的纪念,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怀念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和纪念活动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扫墓祭奠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拜祖先和去扫墓,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和纪念活动。
清明节的祭祖习俗主要有祭拜、烧香、祈福等环节。
一般来说,祭拜祖先的场所是墓地或家族墓园。
在清明节的这一天,家族的后代子孙会聚集在墓地,带着鲜花、食物、酒水等祭品,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祭祖时,人们会先将祭品摆放整齐,然后燃起香烛,烧香、烧纸钱,并向祖先敬拜三次,表达对祖先的由衷敬意。
祭拜完毕后,还会组织祭祖祈福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事业顺利。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烧香祈福。
烧香是一种尊敬和祈福的方式,人们相信通过香火的升腾,能够将人们的祈愿传达到天地之间。
而祈福的内容各有不同,有人祈求健康平安,有人祈求事业成功,有人祈求家庭和睦。
烧香祈福的场所多为寺庙、道观或者是祖先的墓地,人们会专程前往,在烟雾缭绕的香火间默默祈祷,寄托自己的心愿。
除了祭祖习俗,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纪念活动,那就是扫墓。
扫墓是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为已故亲人整理坟墓、照料墓地的一种行为。
人们会清理墓地周围的草木杂物,修整坟冢的形状,打扫墓地,烧上纸钱,为亲人的安宁默哀祷告。
扫墓的过程中,人们会带上一些供品,如花儿、食物、水果等,摆放在墓前,以示怀念和哀思。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祭祀方式——网络祭祀。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祭拜亲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文字、照片和音频等方式来纪念逝去的亲人。
虽然这种方式与传统的祭祀相比较有所不同,但它的方便性和时代感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总结一下,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和纪念活动深受中国人民的重视和尊重。
通过祭祖、烧香和扫墓等方式,人们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
无论是传统的祭祀还是现代的网络祭祀,都代表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敬畏。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进行祭扫、踏青等各种活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由于地域、民族和风俗的不同,传统的清明节习俗也有所不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一、祭扫祖先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祭扫祖先。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悼念和思念已故的亲人。
他们会清理墓地,整理祭品,并烧纸钱和烧纸衣服等物品,以供给祖先在阴间使用。
同时,人们会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并献上自己的祝福和敬意。
二、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天,气候宜人,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机。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到郊外或公园踏青,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
在踏青的同时,人们还会欣赏各种鲜花盛开,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和美丽。
三、草地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叫做草地插柳。
这项习俗源自古代的祈求丰收和庇佑的仪式。
人们会在清明节时,将柳枝插置在农田里,以祈求作物的茁壮成长和丰收。
同时,这也是一种美化环境、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之举。
四、飞风筝飞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活动之一。
这项活动吸引了许多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参与。
人们会在草地或空旷的地方,放飞自制的风筝。
飛翔的风筝不仅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空气的追求,也象征着心灵的自由和欢乐。
五、插柳祭祀在华北地区,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叫做插柳祭祀。
人们会赶到山林或河岸,采集嫩绿的柳枝,并将其插在门前或庭院中。
这是为了祈求来年有丰收的好兆头。
同时,人们还会在家里烧香、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六、晒太阳清明节也是阳气初长、万物复苏的时节。
很多人会选择在户外晒太阳,享受温暖的阳光。
据说在清明节晒太阳可以预防病痛,有益于健康。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户外运动,晒太阳。
七、踏青登高踏青登高是中国人在清明节期间的又一传统习俗。
人们会穿上春装,结伴踏青,登高望远。
在登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可以俯瞰城市的美景。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那你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吗?各自都有哪些时间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相关知识,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各自的时间特点1、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岁首、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各自的起源春节:团团圆圆过大年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中秋节:源于祭月迎寒活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
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清明节的十项习俗一、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也是孝敬祖先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坟或墓地,给逝去的亲人上坟扫墓,献上鲜花、食物和烧纸钱,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二、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
人们在这一天会选择出游踏青,赏花观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尤其是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往往会成为人们的出游目的地。
三、插柳戴菊清明节也有插柳戴菊的习俗,柳树是清明节的象征植物,民间传说柳树的叶子上有清明露,可以驱除疫病,保平安。
而戴菊是因为清明节正值菊花开放的时候,人们戴上菊花,也是为了辟邪和保平安的意思。
四、吃清明团子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食品,也是祭祀时必备的祭品之一,团子的形状是圆圆的,寓意团圆美满。
而且清明团子的馅料可以根据不同地域有所不同,一般是用桂花、红糖和糯米制成的,味道香甜可口。
五、植树护林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适合植树护林的时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或者山林里去植树,以表达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环境的保护之心。
植树护林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项特色活动。
六、祭祀祖先除了扫墓祭祖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祭祖的活动,比如祭奠祖宗牌位、祭拜祭拜神灵等活动。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家族传统和习惯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七、制作风筝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会亲手制作风筝,然后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也有一种寄托哀思的情感表达。
八、踏青登高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踏青登高的习俗,人们会到郊外登高,俯瞰春天的美丽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踏青登高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九、冥纸冥币在扫墓的时候,人们一般会准备一些冥纸和冥币,用来祭祀和供奉祖先。
冥纸冥币是用来烧给逝去的祖先的,以表示对他们的思念和哀思之情,也是一种祈祷和祝福的表达。
十、祭奠民俗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有的祭奠民俗,比如撒糍粑、搓馒头、泼水祈福等活动。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清明节始于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伯陈,后演变为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四月五日左右,此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是一个适合出行踏青的好时节。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古代民间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据史书记载,周代将领“介子推”的母亲丧,介子推不自杀而丧位。
他在丧母
初期穿马口铁,终日不食。
介子推为时子秦宣太后的别王,他的行为鼓舞了秦王破釜沉舟,九死一生,继而入秦越界,兼并天下。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已
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民间还有一些其他传统的活动。
比如,“踏青”就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踏
青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春天的气息,放松身心。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清明饼”、“踏青”的习俗,象征着新生
活的开始。
清明饼是一种寓意丧葬的食品,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
踏青则是在清明节期间外出郊游的传统,可以让人们呼吸到春天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总的来说,清明节既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欢
乐祥和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除了祭祀之外,还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进亲情友情。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传承至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人的尊重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好时节,感悟生命的意义,让清明节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美好记忆。
祝大家节日愉快!。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的法定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悼念逝去的亲人,并进行祭奠活动。
清明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现代意义。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蔡国(今河南省南阳市),最早的清明节是蔡国人民为了祭拜蔡宗室的墓地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扫墓祭祖。
这是中国人承传几千年的传统,也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人们会整理祖坟,清除杂草,并在墓前摆放鲜花、烛台和祭品,烧纸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同时,人们还会向祖先敬献美食和酒水,以示对祖先的犒赏之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气候宜人。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踏青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此时,乡村和公园会举办各种游园活动,人们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清新空气。
3. 悬挂柳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植树节日。
人们会在住宅门前悬挂柳条,寓意新春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希望。
同时,柳条还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家庭平安。
4. 蹴鞠比赛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举行蹴鞠比赛。
蹴鞠是一种古老的足球运动,它起源于中国古代。
人们会组织球队进行比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期间放假出游或者外出度假,参与扫墓祭祖的人数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清明节仍然保持着它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家族情感。
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环保和文明的象征。
在扫墓祭祖的过程中,人们会倡导文明祭扫,提倡绿色生态,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是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一天,大约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以祭扫祖先墓地为主要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一系列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介绍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 祭扫祖先祭祀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为其祭扫墓碑,并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
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对祖先的尊重。
2. 点缀墓地除了祭扫墓地外,人们还会在墓地周围点缀鲜花,清理杂草。
此举意在净化墓地,使其更加整洁美观。
3.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春季的一个好时候,气温宜人,万物复苏。
人们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踏青郊游,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
4. 食用寒食寒食是清明节的重要饮食习俗之一。
传统上,人们会在这一天避开火炉,食用凉拌菜等寒食,以示追忆春秋时期的义士。
5. 玩耍风筝清明节也是风筝飞扬的好时候。
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放飞风筝,享受风筝带来的乐趣。
风筝在空中飞舞,象征着人们的愿望和希望。
6. 插柳迎春柳树是清明节的象征植物之一。
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插上垂柳,在迎春的同时也意味着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7.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竞技项目之一,也是清明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同时也有观赏龙舟的习俗。
8. 农民画展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时刻。
农民画展会吸引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展现了农民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视角。
9. 织葛布织葛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清明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们会用葛藤编织成布料,制作成各种实用的物品。
10. 游山玩水清明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人们会选择外出游山玩水。
登山、避暑、放松心情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传统习俗丰富多样。
祭扫祖先、点缀墓地、踏青郊游、食用寒食、玩耍风筝、插柳迎春、赛龙舟、农民画展、织葛布、游山玩水等活动,都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崇敬。
清明节的民间文化与非物质遗产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祭奠已故亲人,并且有一系列与清明节相关的民间文化和非物质遗产,这些习俗和传统正逐渐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花瓶花卉、凫雁行舞、民间音乐等方面,探讨清明节的民间文化与非物质遗产。
一、花瓶花卉在清明节,人们会去祭拜祖先,同时也会向墓地祭奠鲜花。
花瓶花卉就是一项与清明节密切相关的非物质遗产。
相传,古代帝王非常注重清明祭祀,他们喜欢用漆器盛放花卉,这就演变成了花瓶花卉的习俗。
如今,人们还可以在陶瓷、玻璃等材质的花瓶上刻制各种图案,将繁缛的花卉插进花瓶,给祖先献上美丽和祝福。
二、凫雁行舞清明节是一个春天的节日,凫雁行舞作为一种与农耕文明相关的非物质遗产,在这一天会经常出现。
凫雁行舞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中与农作物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形式。
人们穿着传统的农民服装,手持木制或竹制的凫雁模型,在田间地头排成队列,跳跃或行进,以展示对丰收的祝福和庄稼的生机。
三、民间音乐清明节期间,民间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民间音乐可以通过乐器演奏、歌唱或者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其中,琴、瑟、箫、笛等乐器在清明节中被广泛使用。
人们在祭祀过程中演奏这些乐器,使得整个场面更为庄重而凝重。
四、纸扎艺术纸扎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清明节,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纸扎供品,比如纸钱、纸车、纸房等,用于祭拜祖先。
这些纸扎制品都是由纸张手工制作而成,寓意着对祖先的尊重和祝福。
纸扎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传承了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五、祭祀仪式清明节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祭祀祖先的仪式。
这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仪式的过程包括整理墓地、烧纸、上香、敬献食品等环节,人们会以诚心和感恩之情,向祖先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六、祭祀饮食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食品,用于祭拜祖先和祭奠亲人。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具有悼念祖先、扫墓祭祀的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一、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具有悼念和祭拜祖先的节日。
据传,晋国人民为纪念贤臣介子推,这一天戒除烟火,特意设立“寒食节”,以表达对贤臣的敬仰之情。
后来渐渐衍化为纪念先祖、扫墓敬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名字来源于《尚书·周书·夏书》中的“清明之日”。
清明即大概地处在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后的两周内,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祭祀祖先:在清明节,家庭会备办丰盛的食物,摆放在祖先牌位前或者坟前作为供品,祭祀祖先。
这种传统认为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存在,对于子孙后代有一定的保佑和庇佑作用。
3. 务农行乐:清明节也是春耕时节,农耕民众会在这天进行特殊的活动,如办农耕文艺表演、举行田野运动会等,既庆祝丰收的同时也增进农民之间的友谊。
4. 编织柳条、放风筝:清明时节正值春风吹拂,人们会采摘柳条编织柳艺品,将其挂在门前或者佩戴在头发上,寓意吉祥。
同时,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放飞各式各样的彩色风筝,享受春天的美好。
三、清明节的意义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重要时刻,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弘扬着尊重祖先、敬畏生命的优秀传统。
2. 重视亲情:清明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加深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亲情的关怀,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勤劳务实:由于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时节,清明节也象征着农耕民众忙碌的开始。
劳动与务实的精神被强调,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号称“四大传统佳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像是传统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深具有意义。
除夕这个节日又称为“年节”,也叫“腊八”,历来都有欢庆活动,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由于历史久远,据说最早的除夕是在商代的《周礼》中提及的新年活动。
除夕当晚,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居家装扮,吃祭祀,放鞭炮,拜祭上辈。
清明节,也叫上先或踏青节,是中华民族年节中最古老的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古时候,清明节正值春天正当盛,植物最茂盛,花木最艳鲜,深受当今人类喜爱。
清明节期间,我们有祭祖活动、踏青游玩,上坟缅怀故人,祭奠烈士等活动,以及石狮、竞技、游街等庆典,是繁华的情景一幅。
端午节也叫“龙节”,是中华民族久远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始于先秦时代,属祭拜龙精神的节日。
端午节有诸多习俗,但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由于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动物,多是凶猛威武有力量,所以中国人珍爱龙的文化正在传承着历史的洪流。
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秋佳节期间,习俗是最为流行的。
团圆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都是传统习俗,意义深远。
在中秋节期间,聚会的朋友相聚谈天说地,烛光中间默默久久,彰显着友谊的高深,代代相传,铭刻在记忆中。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无疑是我们最珍爱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内涵,被誉为“四大传统佳节”,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在中国,虽然人们过从商务化节日,但大多继承着祖辈尊崇,追忆着传统意义,在这些节日中,人们表达着对祖先战斗、抗压等的赞赏、敬意和怀念。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清明节各地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历史渊源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
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节日】2024年清明节习俗介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之处引言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
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人们会追忆先祖、祭拜逝去的亲人,扫墓祭祖,同时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清明节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汇之处,它既寄托了人们对于故乡的眷恋和亲情的祭奠,又体现了现代人们对于健康、环境和家庭的重视。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清明节的习俗,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1.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文王之子重耳因受到迫害而流亡,他的忠臣蔡伦为了救他,假装疯癫,装作糊了墙上的漆。
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贡献,人们设立了寒食节来纪念他。
到了唐朝,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
2.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整理墓地和祭奠亲人。
这个习俗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族的尊重。
人们会为祖先烧纸钱、烧香、献花等,同时还会为坟墓清理杂草,修缮墓碑。
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的具体体现。
3.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宜人,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
人们会结伴出游,赏花、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不少人会选择去公园、山区或者风景名胜区,放松身心,增强身体健康。
踏青郊游也是现代人们对于放松和享受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有利于推广旅游业和促进经济发展。
4. 清明祭祖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祭祖是对先人的敬仰和缅怀,也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祭祖还是传递家族血脉、弘扬家族美德的重要方式。
同时,祭祖也是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祭祀,人们感悟生命的短暂,珍惜眼前的亲情和友情。
5. 清明节与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清明节期间,人们对于烧纸的习俗进行了一些改变,不再大规模燃放,而是逐渐倡导环保祭祀。
中国四大鬼节
1、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2、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键的习俗。
3、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被楔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已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4、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
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习俗之清明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习俗之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 106 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 4 月 4 日或 5 日,太阳到达了黄经15 度时,清明就到了。
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特别是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
清明嘈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碛民俗节日之一,XX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 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当我们提到插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是祭祀和悼椋念已故亲人的一个节日。
但是,清明节文伙化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鲭从古代诗人的笔下来解读清明节的文化习柑俗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卷杜牧的这首诗。
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桁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1 / 6
清明巽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本廖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揩的身影。
民谚常说:
清明谷雨两相连,飒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膳,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疑说这与此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一、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 1.寒食节习俗M之吃冷食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滑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宁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遵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鲵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洲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沸,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柑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有生动描写: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咽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唉家。
---------------------------------------------------------------最新资料推荐------------------------------------------------------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俩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以备禁火┾ 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寒滢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鸽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雳子推燕;有用粳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ㄚ酪。
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的环饼丞;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峡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
此外╇ ,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和冻鱼肉泣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2.寒食㈣节习俗之祭扫坟墓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司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耥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鞘,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伞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筑起坟丘欧,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酯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觥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猜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枚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ū
3 / 6
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魃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懵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戽句说: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芸居易也有诗句说: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嘹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 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坨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 1200 多年萁,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二、清明节取代寒食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眼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倍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邂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
三沧、清明节习俗之踏青清明节后来还迮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跃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榨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反映了人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蝙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道:
迟迟暮蛾春日,天气柔且嘉。
---------------------------------------------------------------最新资料推荐------------------------------------------------------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跆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o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怆活动。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榷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挠调剂方式吧。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渔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盗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鹏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荡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忿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轰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其在春m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作用。
民鸯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克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绾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乐,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蜚日。
5 / 6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羞、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摅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
杜牧珑的《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桔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炬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崔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不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纪念先人,慎阖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踏青游玩﹂,亲近自然,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华夏民厍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着华夏子孙,华夏雹子孙必定将祖国的民俗文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