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民国学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2.21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与旧沈从文(民国十八年)时代有了变化,宣统皇帝的江山,被革命党推翻了,前清时当地著名的刽子手,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带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了。
被排的全用枪毙代替斩首,于是杨金标变成了一个把守北门城上闩下锁的老战兵。
老战兵若不往长潭钓鱼,就坐在城头那尊废铜炮上看人来往。
或把脸掉向城里,可望见一个小学校的操坪同课堂。
那学校为一对青年夫妇主持,或上堂,或在操坪里玩,城头上全望得清清楚楚。
小学生好像很欢喜他们的先生,先生也很欢喜学生。
那个女先生间或把他们带上城头来玩,见到老战兵盾牌,女的就请老战兵舞盾牌给学生看。
霜降节前一天,老战兵大清早起来,看看天气很好,许多人家都依照当地习惯大扫除,老战兵也来一个全家大扫除。
工作得正好时,守城排长忽然走来,要他拿了那把短刀赶快上衙门里去,衙门里人找他有要紧事。
他到了衙署,一个挂红带子的值日副官,问了他几句话后,要他拉出刀来看了一下,就吩咐他赶快到西门外去。
一切那么匆促,那么乱,老战兵简直以为是在梦里。
正觉得人在梦里,他一切也就含含糊糊,不能加以追问,便当真跑到西门外去。
到了那儿一看,没有公案,没有席棚,看热闹的人一个也没有。
除了几只狗在敞坪里相咬以外,只有个染坊中人,挑了一担白布,在干牛屎堆旁歇憩。
一切全不象就要杀人的情形。
老战兵想,“这年代还杀人,真是做梦吗?”敞坪过去一点有条小小溪流,几个小学生正在水中拾石头捉虾子玩,老战兵走过去同他们说话:“还不赶快走,这里要杀人了!”几个小孩子一齐抬起头来笑着:“什么,要杀谁?谁告诉你的?”老战兵心想,“真是做梦吗?”看看那染坊晒布的正想把白布在坪中摊开,老战兵又去同他说话:“染匠师傅,你把布拿开,不要在这里晒布,这里就要杀人!”染匠师傅同小学生一样,毫不在意,且同样笑笑的问道:“杀什么?你怎么知道?”老战兵心想,“当真是梦么?今天杀谁,我怎么知道?”正预备回城里去看看,还不到城门边,只听得有喇叭吹冲锋号,当真要杀人了。
综合练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8分)谁是最可怜的人刘再复①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
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②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
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
由于拿他做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
在当时的文化改革者的笔下,中国的专制、压迫、奴役,中国人的奴性、兽性、羊性、家畜性,中国国民的世故、圆滑、虚伪、势利、自大,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中国男人的抽鸦片等等黑暗,全部推到孔夫子头上,那些年月,他老人家真被狠狠地泼了一身脏水。
④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生怕没有错,但是假如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日,则应当用一个更精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
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
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任意定性、任意编排、任意驱使的人。
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战胜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
不幸,我们的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
可怜这位“先师”,一会儿被捧杀,一会儿被扼杀,一会儿被追杀。
揉来捏去,翻手为神,覆手为妖,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⑤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
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权力之门、功名之门、豪门、侯门、宫廷门,都可敲进去。
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
从前要当进士得靠他,现在要当战士也得靠他,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决忠诚的革命战士。
这回与五四不同,五四时只是一群学问分子写写文章,这次批孔则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动用了整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不仅口诛笔伐,还给他踩上亿万只脚。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奉新县第一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格说:“所谓真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说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如今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那么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假设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方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公等就颜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HY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详细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一共同体比方,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互相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论述类阅读一、【2019届广东深圳罗湖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普遍认为汉语难学难教,语法尤其如此。
因为难学难教,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口语”和“书面语”并进还是分开的争论;而对于语法之难,一方面是语法理论繁杂且分歧重重,令人莫衷一是;一方面是教学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基本还只能凭经验。
这都发人深思: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阅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似乎能破解我们这两个方面的疑问。
本书从古文文法中“辞”的角度说清了文言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进而论证了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更对汉语语法有了创造性认识。
孟教授在书中回答了“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的问题。
他阐述了古文“意内而言外”的概念。
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要表达“意”,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很多场景下,对话不仅要讲究吐字发音,更要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变化,来体现说话人的心态、逻辑意向、话外之音等等,这时,语言不仅要“以字显意”,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古文中这些“辞”大多是假借来的。
借用一个现成有意义的汉字,赋予它新的内涵,起到文章中虚之又虚的“托精神传语气”的作用。
孟教授认为这都是先贤大儒们对汉字创造性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极强的表现力,极丰富的文化承载力,既可微言大义,也可蔚为壮观。
孟教授还回答了“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开始,语言界的大师们就在探索汉语自身的规律。
与印欧语系的“以音表意”、文字符号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相比,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意”以形和声音形式的双重表达。
汉语的文字和口语相对独立、也相互联系,汉字是字形直接表意,发音是隐而不显,从文字到思想不必经过声音环节,走的是视觉路线;而口语是以音表意,不必经过视觉环节。
高三语文期中测试题答案一、(一)1.C(“本只是建筑师为了节省空间而设计”不准确,还为了“建筑结构的美观”。
)2.B(“全部设计都是为了”不准确,原文为“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意味着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这个,下文还说到“体现古人的宇宙观”;“以供祭祀天地之用”也不准确,应是“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
)3.A(“固执”“努力保护自身不受异域文化的影响”错误。
)(二)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答案】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D不得分。
5、一般而言,高考多考查具体段落在小说中的作用。
分析具体段落在小说中的作用时,要先看段落所处的位置,根据位置分析具体作用,还要从文本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综合考虑。
从结构方面看,段落的具体作用包括引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从内容方面看,主要看其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和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可知,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整体结构方面作用显著。
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这里对其进行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再从贺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来看,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揭示,因而这段描写对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另外,从内容上看,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件展开的,所以“祠堂”也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答案】(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6、概括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第三,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第四,结合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以及小说中其他人物的侧面交代或评价等分析。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关于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西北师范大学附属2021届高三语文冲刺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斩〕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先驱人物,其红学成果备受瞩目,HY于1917年的石头记索隐不仅是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即置于“民国学术〞经典之林,亦当之无愧。
受蔡氏根本研究思路的启发,索隐红学著作以后竟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当数景梅九所著石头记真谛,HY此书正是山河破碎的前夜,作者在自序中表现出沉痛的民族情绪“不意迩来强寇侵凌祸迫,亡国种族隐痛突激心潮……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需要指出的是,石头记真谛只是将文本索隐当成手段,而终极目的那么是为效劳于民众救亡伟业。
景梅九将蔡元培以来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将红学与政治进一步挂钩,从而推动了新索隐派向以后的红学社会历史学派理论的转型。
红楼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
应该看到,“索隐〞方法的较早运用本在史学领域,如史记索隐等史学专著,探求本领、史料复原,还是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从文化渊源上考察,索隐派走的是“今文经学〞的传统治学路数,“今文经学〞对“五经〞中的尚书春秋等史书的阐释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运用到文学领域如对诗经的解读,就有以意逆志、牵强附会之嫌。
当索隐方法引申到红学领域后,其原始出发点本想约束红楼梦评点、题咏、杂评家们释义的发散性,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这一派却很容易在解释作品时陷入误读和主观臆测。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领〞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辨莫属了。
这部著作属于新红学产生之初最重要的奠基代表作,于1923年在亚东图书馆HY,写这本书的起因是俞平伯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HY成立后不久HY的红楼梦研究那么是红楼梦辨的修订本。
任务突破练8 小说阅读(技巧类题目)(赋分30分用时40分钟)一、(2022·宁夏石嘴山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斗寒图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
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安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
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
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
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
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
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
笔管闪电似的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
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搅,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
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
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
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高二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难题提高题学能测试一、小说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38 年的较量婵娟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汤文刚把民国十七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
听人打门,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
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绢包起的卷轴,见汤文开门,鞠一躬。
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
“听说府上世代裱画,可当真?”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
“是。
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
”汤文落座,安静回答。
“汤先生过谦。
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颇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角翘起。
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过奖了。
全赖大伙提携,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
” “汤先生不要自谦。
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指教的。
” 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慢打开。
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宫本侧脸示意近前观赏。
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
“汤先生,画可是真的?”宫本问。
汤文笑笑:“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汤先生不愿将真相告诉鄙人?” 汤文沉吟一番,作无可奈何状:“不,这画逶迤壮观,定为名家所绘,即使假的,若先生喜欢,作真品藏之,又有何妨?” “汤先生,实不相瞒,此画是前几年你们的皇帝溥仪送我们少佐转交天皇的。
此次鄙人奉命来济南,就是找人鉴定真伪。
此画赝品太多了。
”宫本说完,重新落座。
汤文微笑:“自此画出世,受徽宗皇帝喜爱,用瘦金体题‘清明上河图’并盖上双龙小印,就有历代名家争相临摹,故赝品颇多。
加之此画是巨幅长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结构严密,临摹非一朝一夕可成。
由此,赝品笔法精湛者不少,毫无差错者却无。
”听完汤文一席话,宫本沉吟好久:“不知汤先生如何知晓此画秘密,可否赐教如何看出为赝品?” 汤文悠然叹一声:“我祖上本御用画师,素喜此画。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及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及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黑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干坼(chè) 短暂(zhàn) 中肯(zhòng) 审时度(duó)势B、脂(zhǐ)肪跻(jī)身瘦削(xuē) 海市蜃(shèn)楼C、梦魇(yǎn) 押解(jiě) 塑(sù)料暴戾恣(zì)睢D、泄露(lòu) 酗(xù)酒剖(pōu)析有的放矢(shǐ)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屏幛乌烟瘴气通谍面黄饥瘦B.摒弃孓然一身消弭市场扫瞄C.伸张披沙捡金噩梦昭然若揭D.缉捕食不裹腹炫耀碑帖临摹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滞后,经济活动中合法与不合法的________不分明,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
②有些人利用税制改革的机会,故意把水搅浑,乘机哄抬物价________暴利。
③描写差不多没有,偶然有,也只就那农村生活里取喻,________了当,可谓新鲜有味。
A.界限牟取简捷B.界线谋取简洁C.界限谋取简洁D.界线牟取简捷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星,真是不胜枚举。
B.假货装了三卡车,从假百货到假彩电应有尽有。
(假货泛滥,人皆恶之,绝不属“应有”之列)C.这里地震之后,迅速盖起了房屋,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堪设想的。
D.你们到北京去的事,让我去找领导也没有用,因为师出无名,让他怎么批呢?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颇高评价。
B.文章里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高估的民国学术
①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升温,一批“民国范儿”的故事流传日广,更成为影视作品的新宠。
与此同时,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如出土文物般现身,或者被媒体重新加冕。
于是在公众和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民国期间成了大师众多、高峰林立的学术黄金时代。
②其实,民国期间的总体学术水平如何,具体的学科或学人处于何种地位,有哪些贡献,还是得由相关的学术界作出评价,并不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知名度,更不能“戏说..”。
③那么,今天应该怎样看民国期间的学术呢?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篇章,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关键性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阶段,各个学科几乎都产生了奠基者和创始人,并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大师。
④民国时间的学术水平如何,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是有国际标准的。
至于杰出的个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天才获得了发挥的机遇,与整体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历史上出现过的学术天才,或许要经过相当长的年代才可能被超越,甚至永远不被超越,
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⑤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情况,到了今天,民国的学术往往会被高估。
因为每门现代学科几乎都是从那时发轫或成长的,今天该学科的专业人员,除了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外,一般都是由当初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一代一代教出来、传下来的,这些创始人、奠基者自然具有无可争辩的、崇高的地位。
解放后留在大陆、以后成为大师的学人,大多是在民国期间完成了在国
内外的学业,已经崭露头角。
尽管他们的成就大多还是在解放后取得的,但也被看成民国学术水平的代表。
⑥历次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更加剧了这样的高估和偏见。
有的学科和学人因学术以外的原因被中止或禁止,形成了二三十年的空缺,以至到了改革开放后这门学科恢复,
还只是民国时期的成果独领风骚,一些学者的代表作还是当初的博士、硕士论文。
例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本来早就应该被他自己的新作或他学生的成果所超越,但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社会学科被“断子绝孙”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科彻底取消。
等费孝通当了右派,连《江村经济》也成作毒草批判,从此消失。
⑦毋庸讳言,一些人对民国学术的评价、对民国学人的颂扬是出于一种逆反心态。
是以此来显现、批判今天学术界的乱象,表达他们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垃圾、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的不满,对某些混迹学林的无术、无良、无耻人物的蔑视。
就像赞扬民国时的小学课本
编得多好,就是为了对比今天的某些课本编得多差一样。
⑧当然,舆论与公众出现这样的偏差,学术界本身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由于学术界往往脱离公众,或者不重视社会影响,对一些本学科视为常识性错误或胡编乱造的“史实”不屑、
不愿或不敢公开纠正,以至积非成是,形成“常识”。
例如,在季羡林先生的晚年,从大众
媒体到全社会无不将“国学大师”当成他的代名词。
但大家都明白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并不属
国学的范畴,而滥用国学实际是贬低了其他学问,如季先生主要研究的印度学和梵文的地位。
但谁都不好意思或不愿意向公众捅破这一层纸。
当我在报纸上发表质疑季先生“国学大师”
身分的文章时,好心的朋友劝我应该给老人留点面子。
我说:正因为我尊敬季老,才要在他生前纠正他身不由己的被误导,而不是在他身后批评。
(选自2014年10月17日《文汇报》,略有删改)111.第②段加点词“戏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12.第③段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对国民学术作了定位。
11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人文学科的具体人物或具体成果很难找到通用的国际标准。
②如果在中国内部进行阶段性比较,则除了个别杰出人物外,总体上远没有超越清朝。
③如果用现代学科体系来衡量,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
④而今天的总体学术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民国时期。
⑤尽管有少数科学家已经进入前沿,个别成果达到世界先进,但总的水平还是低的。
A.⑤①③②④B.⑤③①②④C.①⑤③②④D.①⑤④②③114.下列有关“民国学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国学术产生了众多大师,并创建了现代学术体系。
B.民国时期杰出人物的出现与整体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C.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是民国学术被高估的主要原因。
D.对民国学术的颂扬包含了批判今天学术的逆反心态。
115.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116.本文在阐述问题时较好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按: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某种观点或现象进行言之有据、有逻辑推理的质疑、评估,
从而得出真实性判断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答案】
111.没有事实依据、虚构有趣的情节去讲述或评论。
112.学术史的地位作用学术大师的产生
113.A
114.C
115.第⑧段指出民国学术被高估的原因还在于学术界本身脱离公众、不敢纠正常识性错误,对前文论述政治运动的影响和逆反心态等原因作了补充(或构成递进),使阐述更深入全面。
116.本文是对高估民国学术这一现象的质疑与批判,逻辑严密,有实证,有结论,作者先
客观界定民国学术的地位,再从学术发展的阶段过程、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一些人的逆反心态和学术界本身负有的责任等方面作多角度归因分析,得出“民国学术总体上没有超越清朝,今天的总体学术水平大大超越民国时期”的结论,论述过程中结合典型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