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内科劳动能力鉴定标准解读与操作
- 格式:ppt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17
Don't think about creating the sea, you must first start with small river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劳动能力鉴定的标准是怎样的该标准于1992年由劳动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以劳险字[1992]第6号文发布在全国试行。
在其后三年间,经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试用,累积了10余万试用案例的经验。
该标准根据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医疗依赖及护理依赖四个方面将工伤。
职业病伤残程度分解为五个门类,划分为十个等级470个条目。
工伤职工发生工伤有时候难免会影响到以后的劳动能力,有影响就有必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可是劳动能力鉴定的标准是怎样的呢?若当事人对鉴定结果表示不服的话,此时能否申请进行再次鉴定?下面,请跟随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劳动能力鉴定的标准是怎样的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首先,应该经过治疗后,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样便于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聘请的医疗专家对伤情进行鉴定;第二是职工经工伤治疗后,发现因工伤的原因造成职工身体上的残疾;第三是工伤职工的残疾影响到职工本人的劳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工伤职工应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的标准是劳动能力鉴定时所依据的的尺度,是确定工伤职工伤残等级的标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我国目前实施的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1996年国家发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这是工伤鉴定的国家标准,标准共分十级,其中,符合标准一级至四级的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的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的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二、劳动能力要再次鉴定吗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劳动能力的复鉴:(一)享受伤残津贴和护理费的人员距前次鉴定一年以后,伤情变化时,可提出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经办机构也可每两年提出安排复鉴一次,以便随伤残情况变化调整待遇;(二)被鉴定人或用人单位对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有疑义或不服的,可在接到鉴定结论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申请复鉴。
最新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劳动能力鉴定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劳动者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而进行的技术鉴定。
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劳动能力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本标准对GB/T -1996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更名为《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本标准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分类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残疾分级原则和基准,同时参考与协调了国家文件、医学技术标准与相关评残标准。
本标准共包含572条伤残条目,对技术原则进行了调整,包括增加了医疗依赖的分级判定、取消了工伤、职业病证明的规定、取消了重新鉴定的规定等。
同时,增加了十二指肠的损伤,取消了单列的耳廓缺损,将智能减退改为智能损伤,并增加了记忆商(MQ)判定指标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其中附录A对智能损伤表述内容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的表述,增加了“与工伤、职业病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认定”的表述。
附录B对于国家工伤保险法规所规定的停工留薪期满的表述进行了修改,以便于判断与执行。
总之,本标准的修订与完善,将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估工伤或患职业病劳动者的伤残程度,为劳动者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提供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技术鉴定。
严重自杀倾向者、严重自伤行为者、极度痴呆或智障者;2)进行性恶性肿瘤,经过有效治疗无法控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终末期;3)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包括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器官;4)严重的感染或中毒,经过有效治疗无法控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终末期;5)严重的出血或凝血障碍,经过有效治疗无法控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终末期;6)严重的创伤或烧伤,经过有效治疗无法控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终末期;7)严重的先天畸形或遗传性疾病,经过有效治疗无法改善,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终末期;8)其他经过综合评估,认为无法治愈或改善,且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终末期。
劳动能⼒鉴定的标准
职⼯在⼯伤医疗期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医疗期满仍不能⼯作的,应当进⾏劳动能⼒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
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应按国家制定的⼯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66) (以下简称评残标准),对因⼯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在⼯伤医疗期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医疗期满仍不能⼯作的,应当进⾏劳动能⼒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
劳动能⼒鉴定的标准
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应按国家制定的⼯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66)(以下简称评残标准),对因⼯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职⼯伤残后丧失劳动能⼒的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进⾏等级鉴定。
符合评残标准⼀级⾄四级为全部丧失劳动能⼒;五级⾄六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七级⾄⼗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
伤残待遇的确定和⼯伤职⼯的安置以评定的伤残等级为主要依据。
省、地(市)、县(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由当地劳动、卫⽣等⾏政部门和⼯会组织的主管⼈员组成。
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同级劳动⾏政部门,负责劳动鉴定的⽇常⼯作。
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委托有条件的医疗卫⽣机构或聘请具有鉴定资格的医⽣组成专⾦组进⾏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鉴定,也可以设⽴劳动鉴定检查中⼼开展鉴定⼯作。
劳动鉴定办公室⼯作⼈员必须具有⼯伤评残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伤保险政策法规。
劳动鉴定委员会聘请参加鉴定的医⽣应具有中级以上医学技术职称,并由该委员会发给聘书。
劳动鉴定⼈员在进⾏劳动鉴定时,应当全⾯了解被鉴定⼈情况,严格执⾏⼯伤保险政策法规和评残标准,客观公正地作出鉴定结论。
劳动鉴定⼈员实⾏回避制度。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什么最新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gb/t16180—2006前言本标准的全部内容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损害、功能障碍与残疾”的国际分类,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残疾分级原则和基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75号令)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gb/t16180—1996《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本标准参考与协调的国家文件、医学技术标准与相关评残标准有:残疾人标准,革命伤残军人评定标准等。
为使劳动能力鉴定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劳动者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对工伤或患职业病劳动者的伤残程度做出更加客观、科学的技术鉴定,在总结分析10余年工伤评残实践经验基础上,对gb/t16180—1996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与我国劳动能力鉴定法规制度相配套,将原标准更名为《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并对以下技术原则作了调整:——增加了总则中4.1.3医疗依赖的分级判定;——取消了总则中关于工伤、职业病证明的规定;——取消了总则中关于重新鉴定的规定;——伤残类别增加了十二指肠的损伤,同时取消了单列的耳廓缺损;——智能减退改为智能损伤,增加记忆商(mq)判定指标;——取消了利手与非利手的表述;——增加了低氧血症的判断标准;——增加了活动性肺结核诊断要点的判定;——增加了大血管的界定;——增加了瘢痕诊断的界定;——增加了贫血诊断标准与分级;——修订了6.4.1肝功能损害的判定与分级;——修订了6.5.4中毒性肾病和6.5.5肾功能不全的判定指标;——取消了辅助器具如安装假肢的表述;——修订了人格改变的判定基准指标;——全身瘢痕的最低下限由≤30%修改为<5%,但≥1%;——对附录a判定基准补充的a.1智能损伤表述内容作了调整;——取消了判定基准补充的a.3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的表述,同时增加了“与工伤、职业病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认定”的表述;——伤残条目由470条调整为572条;——根据国家工伤保险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对“于国家社会保险法规所规定的医疗期满后……”的表述改为“于国家工伤保险法规所规定的停工留薪期满……”,达到与相关法规相衔接,以便于判断与执行。
职业病鉴定标准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由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承受特殊的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原因,使得工作者患上的疾病。
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病鉴定标准,以便对职业病进行准确鉴定和认定。
下面将就职业病鉴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职业病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即确定疾病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职业病的鉴定标准,即根据职业病的诊断结果,对职工的工作能力、劳动能力和劳动能力损失程度进行鉴定。
职业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疾病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职业病的鉴定标准则主要包括职业病的诊断结果、职工的工作史、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情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对职工的工作能力、劳动能力和劳动能力损失程度进行鉴定。
其次,职业病的鉴定标准应当具备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客观性是指职业病的鉴定应当基于充分的事实和证据,而不应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是指职业病的鉴定应当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职工的疾病和劳动能力损失进行准确评估;公正性是指职业病的鉴定应当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权威性是指职业病的鉴定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
最后,职业病的鉴定标准对于职工的权益保护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公正、权威的职业病鉴定,才能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得受害职工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劳动能力鉴定,并获得相应的劳动保障待遇。
总之,职业病鉴定标准是保障职工健康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法律和社会意义。
只有加强对职业病鉴定标准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职业病鉴定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什么劳动能力鉴定是通过对一个人从事体力工作的能力的鉴定,确定其劳动能力丧失的程度。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什么?下面我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什么可以参考《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二条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十三条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
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知识;(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第二十五条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诊断。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
职工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用指南《职工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用指南》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啊,咱们得知道这个职工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很重要的,它就像一把尺子,用来衡量职工工伤后到底失去了多少劳动能力。
你要是刚接触这事儿,可别小瞧了它。
这个标准不是随便定的,全是有规可循的。
我一开始就是这样想的,觉得不就是看看伤得重不重嘛,哪有那么复杂。
后来才知道这里面门道多着呢。
比如说,这个鉴定得在职工伤情相对稳定之后才能做。
就好比你种树,得等树长到一定程度了,你才能准确判断它是棵大树苗还是小树苗,要是它还在刚发芽,你就去判断它以后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那就不准了,对吧?这里一定要当心,要是伤还没稳定就做鉴定,结果肯定不对,这可关系到职工的权益呢。
二、实用建议要是你要给职工做这个劳动能力鉴定,那你得全面收集资料。
资料就像拼图的碎片,少一块都拼不全整个图案。
医院的诊断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它要是不全,就像你拼图少个角,整个画面都不完整。
还有啊,职工受伤的过程,怎么受的伤,得了解得清清楚楚。
我当时遇到一个案例,有个职工说他在工作场地受伤了,但是没有证人,幸好厂里有监控,才证明了他是工伤。
所以证据全乎很关键,要不然人家不相信你的鉴定结果。
再者呀,这个鉴定标准里面对不同部位的伤有不同的规定。
比如说手受伤了,你要知道手的各个关节、手指活动程度在鉴定里的权重。
这里有个诀窍,你可以把标准里关于肢体部分的内容整理出来,像列清单一样,一条一条核对职工的情况。
这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拿着购物清单就不容易漏买东西。
三、容易忽视的点大家很容易忽视一点,就是职工在受伤之前本身可能就有一些旧伤或者身体上的小问题。
这个时候你得区分清楚哪些是旧伤造成的,哪些是这次工伤造成的。
我当时就差点在这栽跟头。
比如说有个职工原来膝盖就有点小毛病,这次工伤又伤到了膝盖,那可就要好好调查对比以前的病历和现在的受伤情况,不然会冤枉人或者亏待了职工。
还有啊,职工的心理状态有时候也会影响鉴定结果。
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是指根据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因素,对劳动者的工作能力进行评定和等级划分的标准。
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者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应当明确具体的评定指标。
评定指标应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评定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其次,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应当科学合理。
评定标准应当结合劳动者所从事的具体职业,充分考虑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避免因标准不合理而导致评定结果的失真。
同时,评定标准还应当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相一致,确保评定结果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者的实际情况。
在评定指标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特长等因素,避免因一刀切的评定标准而忽视了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性。
同时,评定标准还应当考虑到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的执行应当严格规范。
评定过程应当公开、公正、透明,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客观性。
评定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评定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确保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评定结果应当及时告知劳动者,劳动者有权对评定结果提出异议,并依法享有申诉的权利。
总之,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者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定标准和规范严格的执行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加强对劳动能力鉴定评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摘要:一、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重要性二、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内容1.一级伤残2.二级伤残3.三级伤残4.四级伤残5.五级伤残6.六级伤残7.七级伤残8.八级伤残三、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四、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意义和影响正文: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是评价劳动者在遭受工伤或者职业病后,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受到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一种标准。
这个标准对于工伤保险的理赔、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内容分为一级伤残到八级伤残,每个级别都有具体的定义和描述。
一级伤残是指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完全或大部分或部分生活自理障碍。
二级伤残是指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大部分或部分生活自理障碍。
三级伤残是指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部分生活自理障碍。
四级伤残是指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部分生活自理障碍或无生活自理障碍。
五级伤残是指器官大部缺损或明显畸形,有较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六级伤残是指器官大部缺损或明显畸形,有中等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七级伤残是指器官大部分缺损或畸形,有轻度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八级伤残是指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轻度功能障碍,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实施与应用,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工伤保险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同时也是为了提高社会对于劳动者保护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这个标准的实施,可以使得劳动者在遭受工伤或者职业病后,能够得到合理的医疗救治和赔偿,也能够使得企业更加重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从而减少工伤和职业病的发生。
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摘要:一、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含义与作用二、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分级与具体内容1.分级系列a) 一级2.分级系列b) 二级3.分级系列c) 三级4.分级系列d) 四级三、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意义与应用正文: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是指对于劳动者在身体、智能、精神等方面所具备的劳动能力进行评估的标准体系。
这一标准旨在帮助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劳动保障部门准确判断职工的劳动能力,为职工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确保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分为四级,具体内容如下:一级:极重度智能损伤、四肢肌力3 级或三肢瘫肌力2 级、颈4 以上截瘫、肌力2 级、重度运动障碍(非肢体瘫)、面部重度毁容并伴有表B.2 中二级伤残之一者、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体表面积90% 并伴有脊柱及四肢大关节活动功能基本丧失、双肘关节以上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双下肢高位缺失及一上肢高位缺失、双下肢及一上肢严重瘢痕畸形活动功能丧失、双眼无光感或仅有光感但光定位不准者、肺功能重度损伤和呼吸困难级需终生依赖机械通气、双肺或心肺联合移植术、小肠切除90%、肝切除后原位肝移植、胆道损伤原位肝移植、全胰切除、双侧肾切除或孤肾切除术后用透析维持或同种肾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等。
二级:三肢瘫或二肢瘫肌力3 级以下(含3 级)、中度(含中度)以上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严重肌肉疾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单肢瘫肌力2 级以下(含2 级)、智能障碍IQ 测试0~45 等。
三级:单肢瘫肌力3 级、完全性运动性失语、智能障碍IQ 测试46~54 等。
四级:轻度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肌肉疾病影响工作、不完全性失语、智能障碍IQ 测试55~69 等。
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
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是指根据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因素,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进行评定和分级的标准。
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合理安排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应当科学合理。
评定劳动能力等级应当基于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充分考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因素,确保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同时,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应当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相适应,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应当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
对劳动者的要求不同,因此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应当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准确反映劳动者在特定岗位上的劳动能力水平。
同时,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劳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最后,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应当公开透明。
评定劳动能力等级的标准和程序
应当公开透明,劳动者应当了解评定的标准和程序,有权对评定结果提出质疑,并享有申诉的权利。
同时,评定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评定,确保评定结果的公正和客观。
总之,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提高劳动生
产率、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公开透明的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有利于合理安排劳动力资源,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公正、合理的评定服务。
职业病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职业病是指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所导致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疾病。
职业病对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职业病防治和管理政策,并对因职业病导致的劳动能力进行鉴定和评估。
职业病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是指根据职业病对劳动者身体和心理功能的影响程度,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进行鉴定,并分为不同的等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创伤与职业病国际分类》的相关要求,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程序。
接下来,我们将以中国的职业病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为例,详细介绍其内容和要求。
一、职业病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的基本原则1. 全面评估:综合考虑职业病对劳动者身体和心理功能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鉴定结果客观准确。
2. 等级分明:根据职业病导致的劳动能力损害程度,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确保劳动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获得相应的保障和补偿。
3. 公平公正: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进行鉴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得因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原因进行歧视。
4. 保密性原则:对劳动者的个人隐私和职业病鉴定结果进行保密,确保信息安全和劳动者的隐私权。
1. 鉴定范围:适用于因职业病导致的永久性劳动能力损害和劳动能力丧失的劳动者。
2. 鉴定程序:劳动者或雇主向有资质的职业病防治机构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和鉴定。
3. 鉴定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劳动者的职业史和病史、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功能评估等内容。
4. 鉴定标准:根据职业病的性质、病情和劳动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功能障碍程度,确定劳动能力的等级和鉴定结果。
根据中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标准,职业病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具体要求如下:1. 一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从事任何形式的工作。
职工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一、总则为规范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保证鉴定工作顺利进行,制定本办法。
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
二、身体功能鉴定身体功能鉴定是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的重要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常规检查,以了解身体基本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通过神经反射、肌力、感觉等测试,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3.运动系统检查:通过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力量及协调性测试,评估运动系统功能。
4.循环系统检查: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手段,评估心脏功能。
5.呼吸系统检查:通过肺功能测试,评估呼吸系统功能。
6.消化系统检查:通过内窥镜、肝功能等检查,评估消化系统功能。
7.泌尿系统检查:通过肾功能等检查,评估泌尿系统功能。
8.内分泌系统检查:通过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评估内分泌系统功能。
9.免疫系统检查:通过免疫指标检测,评估免疫系统功能。
10.生殖系统检查:男性需进行前列腺、睾丸等检查,女性需进行子宫、卵巢等检查,以评估生殖系统功能。
根据职工岗位特点和职业病危害程度,还可以进行其他必要的身体功能专项鉴定。
三、工作能力鉴定工作能力鉴定是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岗位适应性评估:根据职工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和技能要求,对其适应程度进行评估。
2.工作效率评估:通过对职工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质量等指标的统计和分析,评估其工作效率。
3.工作环境适应性评估:评估职工对工作环境的适应程度,包括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等。
4.身体姿势评估:评估职工在工作中的身体姿势是否符合职业卫生要求,预防因不良姿势导致的职业病。
5.职业病诊断:根据职工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等,对职业病进行诊断。
6.康复潜力评估:根据职工的伤病情况和医学康复标准,对其康复潜力进行评估。
7.其他必要的专项工作能力鉴定:根据职工的具体情况和职业要求,进行其他必要的工作能力专项鉴定。
职工十种常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
1.脑卒中:丧失劳动能力程度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恢复程度,如严重瘫痪、失语、认知障碍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或全残。
2. 心脏病:若持续胸痛、心悸、气短、疲乏等,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出现晕厥、心功能明显下降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
3. 糖尿病:若持续高血糖状态,导致神经、脏器损害或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
4. 骨质疏松症:若导致骨折、严重疼痛、行走受限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出现多发性骨折、脊柱畸形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
5. 肝病:若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出现肝昏迷、肝癌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
6. 肾病:若出现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出现尿毒症、需要进行肾脏透析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
7. 高血压:若持续高血压状态,导致心、脑、肾等器官损伤,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出现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若导致肝功能不全、黄疸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出现肝硬化、肝癌等,丧失劳动能力程
度为重度。
9. 精神疾病:若出现重度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如出现自残、自杀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
10. 癌症:丧失劳动能力程度取决于癌症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如严重侵犯器官、远处转移等,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重度或全残。
劳动能力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
一、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原则和分级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职工在职业活动中因工负伤和因职业病致残程度的鉴定。
二、鉴定原则
劳动能力鉴定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工伤人员的职业病情况为基础,依据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通过科学的鉴定方法和必要的医学检查,科学评估工伤人员的劳动能力。
三、鉴定标准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工伤人员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进食、移动等。
2.认知能力:通过测试和分析,评估工伤人员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
3.社交能力:评估工伤人员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如沟通交流、人际关系处理等。
4.工作能力:根据工伤人员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评估其工作能力,包括操作技能、工作效率等。
5.手部功能:评估工伤人员手部的灵活性、协调性、力量等,以确定其手部功能的受损程度。
6.足部功能:评估工伤人员足部的支撑、平衡和步态等,以确定其足部功能的受损程度。
7.语言能力:通过语言测试,评估工伤人员的语音、语调、语速和口语表达能力。
8.听力:通过听力测试,评估工伤人员的听觉功能受损程度。
9.视力:通过视力测试,评估工伤人员的视觉功能受损程度。
10.精神状态:通过心理测试和医生诊断,评估工伤人员的情绪状态、心理状况等。
四、鉴定等级
根据工伤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保留劳动能力四个等级。
具体的等级划分标准和依据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
Grief is no greater than heart death, and no more exhaustion than heart fatigue.(页眉可删)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怎样的增加了总则中4. 1. 3医疗依赖的分级判定;取消了总则中关于工伤、职业病证明的规定;取消了总则中关于重新鉴定的规定,伤残类别增加了十二指肠的损伤,同时取消了单列的耳廓缺损。
一般在患上职业病或者遭受工伤的时候,职工就需要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确定了等级之后,才能据此要求所在用人单位做出相应的赔偿。
那到底这个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为你做详细解答吧。
4.1判断依据4.1.1 综合判定依据工伤致残者于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与日常生活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由于伤残引起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伤残程度进行综合判定分级。
附录A为各门类工伤、职业病致残分级判定基准。
附录B为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4.1.2器官损伤器官损伤是工伤的直接后果,但职业病不一定有器官缺损。
4.1.3功能障碍工伤后功能障碍的程度与器官缺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有关,职业病所致的器官功能障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对功能障碍的判定,应以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评残对象逐个确定。
4.1.4医疗依赖医疗依赖判定分级:a)特殊医疗依赖是指工伤致残后必须终身接受特殊药物、特殊医疗设备或装置进行治疗;b)一般医疗依赖是指工伤致残后仍需接受长期或终身药物治疗。
4.1.5生活自理障碍生活自理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项:a)进食:完全不能自主进食,需依赖他人帮助;b) 翻身:不能自主翻身;c)大、小便:不能自主行动,排大小便需要他人帮助;d)穿衣、洗漱:不能自己穿衣、洗漱,完全依赖他人帮助;e) 自主行动:不能自主走动。
护理依赖的程度分三级:a)完全生活自理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述五项均需护理;b)大部分生活自理障碍:生活大部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三项或四项需要护理;c)部分生活自理障碍: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一项或两项需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