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的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1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起源与发展巴洛克艺术风格是欧洲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一种艺术风格。
它的特点是以艺术与装饰性质并存的方式表达感情与意念,采用雕塑化的形式和暗淡的光线,同时还追求折磨、反复、夸张、巨大和华丽的效果。
一、起源巴洛克艺术风格的起源可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期。
文艺复兴期是欧洲的一个世纪,它以艺术、人文主义和科学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思想更加注重人类自我中心和个性。
这种人性化的美学观念为巴洛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车绘壁画、透视画和装饰工艺相结合,集成了画家、雕塑家、金匠等多种艺术技巧,创造了它独特的形式语言。
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早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兴起,然后在17世纪普及于欧洲大陆和英国等国家。
二、特点1.反对文艺复兴的理性和平衡。
巴洛克艺术强调感情和意志的热情和欲望。
它拓宽了艺术的表现手段,热爱反差和夸张的效果。
2.强调运动感:急剧放大和抽象化的漩涡能够追溯到古典时代。
绘画中的眼部扭曲和奇异的身体构造,创造了一种动态和活力的效果。
3.装饰效果:巴洛克艺术家往往是贵族和教士,这使他们更关注装饰的需求。
大量的绘画和雕刻带有繁琐的装饰和华丽的细节。
4.神话与宗教:巴洛克艺术家是基督教中神话和光荣时代的复兴者。
别致的图案和复杂的结构通常与神话和宗教有关。
5.强调颜色:光线对巴洛克艺术家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工具。
光线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使得绘画更加精细。
一般都使用光暗对比强烈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
三、影响1.启示了古典主义、罗可可以及各种现代派别等后续艺术流派。
2.突破了当时的主流审美观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今天的许多艺术领域中仍能感受巴洛克艺术的影响。
3.在建筑和西式室内家具的设计上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总之,巴洛克艺术风格以其反差、夸张、华丽和强烈的色调,在欧洲历史上部分地作为一种与花哨对立的文化运动。
艺术家们不断吸收早期文化的元素,将其融入到艺术体系之中,在教会、贵族和豪华酒店等场合中所使用的巴洛克装饰也能突显其地位和优越的社会身份。
巴洛克式的名词解释有哪些巴洛克式是一种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地。
它以其复杂的装饰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而闻名,深受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影响。
在巴洛克式的艺术中,出现了一些独特的名词解释,这些术语描述了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特征。
本文将对巴洛克式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1. 翅角巴洛克式的建筑常见的一个特征是翅角(volutes),它是指建筑物上呈卷曲形状的装饰元素。
这种装饰元素常常出现在柱子的顶端或柱廊的上方,用以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
翅角可以说是巴洛克式建筑中最具辨识度的特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还承载了建筑物负荷的功能。
2. 扭曲巴洛克式的绘画经常使用扭曲(trompe-l'oeil)的技法,这是一种通过视觉效果达到欺骗眼睛的手法。
扭曲可以让平面的画面看起来更加逼真和立体,给人以错觉的感觉。
这种技法使得画面里的物体看起来仿佛要从画布上跳出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和戏剧性。
3. 弥漫光在巴洛克式的建筑和绘画中,弥漫光(chiaroscuro)是一种表现光线和阴影的技法。
这种技法通过运用明亮的光和深沉的阴影来营造出戏剧性和神秘的效果。
弥漫光的运用可以让画面或建筑物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让观者感受到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4. 夸张巴洛克式的艺术常常以夸张(exaggeration)为手法。
这种夸张不仅表现在装饰和细节上,还表现在主题和场景的处理上。
巴洛克式的画家常常对人物、物体和情节加以夸张处理,以营造出一种丰富、复杂和戏剧性的效果。
这种夸张的特点使巴洛克式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5. 动感巴洛克式的艺术追求迅猛而激烈的动感效果。
在绘画中,常常运用弧形和曲线来表达一种动态和流动感。
同时,建筑中的雕塑也常常采用动态的姿势和姿态,以增加建筑物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动感的表现形式使巴洛克式的艺术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戏剧性。
6. 明信片效应在巴洛克式的绘画中,常常出现一种被称为“明信片效应”的视觉风格。
综合论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成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通常指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被称为“巴洛克时期”的西洋音乐形式。
它起源于乔治·夏勒(1685年-1750年)的作品,其音乐流派由两个重要的国家演变而来:意大利和德国,这也是它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得以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整体体系的原因。
一、形成1.意大利——强调声乐和宗教属性: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融合了意大利派和德国派的特点,此外,它还把意大利派和德国派强烈的对立性变成了融合性,从而使它们成为一体。
在意大利派,非常强调声乐,声乐的流式和优雅的音乐语言要远远超越其他乐器,而宗教属性的音乐,又多注重优美叙事性的表达,使得它在整个巴洛克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德国——集合多种特色:德国的音乐风格是实际的,却又富有变化及想象力,仍然新颖自然,因此它包罗万象,多种乐器的融合使其能表达喜怒哀乐,多变精细,十分引人入胜。
如静态宁静,活跃动感,复杂繁多等特点均被融合之中,提供了多样的音乐元素。
二、成就1.独特的形式和旋律:由于两种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使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显得十分独特,它借鉴意大利派跌宕起伏的声乐旋律性,也明显的继承了德国派的细腻的乐音表现形式,而它把这两者精巧的结合起来,使得其音乐旋律更加紧凑,结构更加严谨,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
2.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也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实现有的斯特拉文斯基复兴,古典时期,浪漫主义等也都离不开巴洛克时期的影响,它不仅延续了现有的音乐形式,而且也催生了非常优美的新音乐,开创了新的音乐革命,被公认为音乐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也为西方音乐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此,应该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形成及成就,从意大利和德国思想及概念的融合、以及独特形式和旋律以及它对今日音乐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全面审视和讨论,以加深人们对巴洛克音乐的理解与体会,充分发挥它们在当今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阿根廷的建筑风格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阿根廷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国家。
其中,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两种建筑风格在阿根廷的建筑景观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为您介绍阿根廷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特点及其在阿根廷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巴洛克风格建筑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并在17世纪时传入了阿根廷。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充满了装饰和细节,并借助曲线、雕塑等方式表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在阿根廷,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教堂、宫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中。
阿根廷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建筑之一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依纳爵教堂。
该教堂建于17世纪,结合了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风格,外立面上的装饰非常华丽,雕塑和壁画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而宏伟的感觉。
此外,拉普拉塔大教堂也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
该教堂建于19世纪初,其外立面精美绝伦,拥有许多巴洛克式的装饰元素,如曲线线条、雕塑和壁画等。
二、新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建筑风格,它回归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理念,追求简约、对称和比例之美。
在阿根廷的建筑史上,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建筑、银行和大型商业建筑等。
阿根廷国会大厦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
该建筑建于20世纪初,其外观高大、庄重,采用了对称和比例的设计原则,整体雄伟大气。
此外,阿根廷广场上的科隆剧院也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该剧院建于19世纪,建筑师在设计上注重了对称和比例的运用,同时将古典元素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三、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地位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两种建筑风格在阿根廷的建筑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们不仅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精神,也为阿根廷的建筑景观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巴洛克建筑以其丰富的装饰和细节成为阿根廷建筑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示了阿根廷建筑师的雄厚造诣,更为后世的建筑师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新古典主义建筑则展现了阿根廷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是一种欧洲音乐风格,起源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包括复杂的和声结构、装饰性强的旋律,以及精细而详细的音乐表达。
这一时期的音乐被认为是宫廷和教会音乐的黄金时期,也是经典音乐的发展时期之一。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巴洛克音乐注重复调性和和声。
音乐作品通常采用复杂的层次结构,有多个声部同时进行。
和声的规则被广泛运用,例如对位法和赋格。
这种对位法的应用给音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复杂性和纵深感。
其次,巴洛克音乐的旋律特点是突出的。
旋律通常富有装饰性,采用大量的装饰音符、技巧和转音。
这种装饰性的旋律传达了音乐的感情和表达,使音乐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此外,巴洛克音乐中常常使用对比和变化,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吸引力。
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反复和变奏,以及对比强烈的音乐主题和情绪。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不仅在作曲家的创作中表现出色,也在演奏和演唱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作曲家,包括巴赫、亨德尔和维瓦尔第等。
这些作曲家通过他们的音乐作品,进一步推动了巴洛克音乐的发展和传播。
总的来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是一种复杂而装饰性强的音乐风格,强调复调和和声的运用。
它不仅丰富了音乐创作的方式,也为后
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经典音乐的
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来的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洛克文学的概念
巴洛克文学是欧洲17世纪文学的一种重要风格,它强调情感、想象和感官体验,并追求独特、华丽的表达方式。
巴洛克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它在17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并持续到了18世纪初。
巴洛克文学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强烈:巴洛克文学强调情感的力量和表达,作品常常充满激情和热情,以及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2. 感官体验:巴洛克文学注重感官体验,通过描述细腻的场景、色彩、声音和气味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官冲击。
3. 华丽繁复:巴洛克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华丽繁复的追求,作品常常使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丰富的比喻和象征,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4. 哲学思考:巴洛克文学不仅关注情感和感官体验,也注重哲学思考和深刻的
人生观。
作品常常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与命运等哲学问题。
5. 宗教色彩:巴洛克文学与天主教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常常涉及到宗教信仰和神学问题,以及对神圣与邪恶、信仰与怀疑等主题的探讨。
巴洛克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丰富了欧洲文学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
巴洛克文学的作品包括《堂吉诃德》、《浮士德》、《神曲》等经典作品。
归纳总结巴洛克风格特征巴洛克风格,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并在欧洲各地迅速扩散开来。
巴洛克艺术融合了宗教、政治和文化因素,呈现出浓烈的表现力和精细的细节处理,它的特征在于华丽、繁杂和夸张,这篇文章将对巴洛克风格的特征进行详细归纳和总结。
1. 纷繁复杂的构图巴洛克风格作品的构图通常是纷繁复杂的,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
画面中常常有多个人物交错出现,或者巨大的建筑物和雕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画面结构。
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 华丽而夸张的装饰元素巴洛克艺术的装饰元素十分丰富,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欲望和富丽堂皇的气势。
建筑物上常常出现复杂的浮雕、壁画和雕塑,绘画作品中出现华丽的服饰和珠宝等。
装饰元素的夸张和华丽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大胆与奢华,也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富庶与权力的象征。
3. 动态和充满表现力的形式表达巴洛克艺术追求表现的力量和效果,倾向于捕捉瞬间的动态和情绪的变化。
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姿势动作夸张,姿态优美,给人一种静止中的动感。
建筑物的形式也充满了曲线和变化,尽量营造一种流动和变幻的效果。
这种形式表达使得巴洛克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视觉震撼力。
4. 明暗对比的运用在巴洛克艺术中,明暗对比被广泛使用,给作品增添了层次感和深度。
明暗对比不仅仅是简单的光影效果,更是艺术家对情绪与精神意义的有力传达。
绘画作品中常常有强烈的光照效果,明暗对比鲜明,以强化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5. 宗教主题的表达巴洛克时期是天主教的鼎盛时期,因此宗教主题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巴洛克作品中经常出现圣经故事和宗教场景的描绘,画面中的人物往往是圣徒、教皇或者基督,意在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推崇和崇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巴洛克风格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
从纷繁复杂的构图、华丽而夸张的装饰元素、动态和充满表现力的形式表达、明暗对比的运用,以及宗教主题的表达等方面,可以见证巴洛克艺术的独特魅力。
巴洛克时代(Baroque)(1600~~1750)⼈类⽂化的艺术黄⾦时期――巴洛克时代巴洛克是什么?巴洛克风格⼜是什么,巴洛克的起源?什么才称得上巴洛克?1600 年歌剧诞⽣, 1750 年巴赫去世,这 150 年,我们叫它巴洛克。
巴洛克 (Baroque) 本义是指⼀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如今的巴洛克已被公认为是欧洲⼀种伟⼤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风格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将服饰、⾳乐、建筑、美术、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体。
巴洛克⾳乐特⾊为节奏强烈、活跃,短促⽽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多旋律、复⾳⾳乐的复调法,⽐较强调曲⼦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发展很迅速,出现了弥撒、经⽂歌、⼤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各种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赋格和奏鸣曲等表现形式。
演奏巴洛克⾳乐的乐器有竖笛、横笛、鲁特琴、⼩提琴、拨弦古钢琴、管风琴、⽻管健琴、维奥尔琴等。
歌剧的诞⽣歌剧( Opera )出现于 16 世纪初的意⼤利佛罗伦萨。
历史上的第⼀部歌剧诞⽣于 1597 年由⾥努契尼写剧本、佩⾥作曲的《达芙尼》,取材于希腊神话。
但乐谱已遗失。
(摘⾃⽹上)这个时期代表⼈物有(只列举版上作品多的):蒙特威尔第(1567—1643)普赛尔(1659—1695)泰勒曼(1681-1767)拉莫(1683—1764)J.S巴赫(1685─1750)亨德尔(1685—1759)维⽡尔第(1685—1750)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图雷克划分的依据是根据作曲家⾳乐作品的性质,⽽不是根据其出⽣年代。
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巴洛克建筑的名词解释_名称由来_建筑特点巴洛克建筑的名词解释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
巴洛克建筑的名称由来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
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于装饰的代名词。
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
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巴洛克建筑的建筑特点长、狭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宽广,偶尔地圆形式替换。
对光、或者强壮的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 即教会的Weltenburg修道院);或一致的照明设备的剧烈的用途通过几个窗口(即教会Weingarten修道院)。
对装饰品(puttos 的丰富的用途由木头(经常被镀金)、膏药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理石花纹。
大规模天花板壁画。
外在门面为剧烈的中央预测经常描绘。
外部立面的显着特点是通常有戏剧性的中央突出部分内部比壳经常只是有为绘画和雕塑(特别是在巴落克式样晚期) 。
幻觉作用喜欢trompe l'oeil 和混和绘画和建筑。
在巴法力亚和Swabian 巴落克式样,葱圆顶是普遍存在的。
错视画法般的虚幻效果,绘画与建筑的混合在巴伐利亚、捷克、波兰和乌克兰巴洛克,普遍存在梨状穹顶天主教国家的圣母柱和圣三柱,通常因黑死病结束时的感恩而兴建巴洛克式样的神圣的建筑被意大利、特别是罗马和大教堂的范例主要影响了与横渡的圆顶和教堂中殿。
巴洛克式建筑起源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式建筑特点巴洛克时代代表了17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其全体多取曲线,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他最终完成了圣彼得大教堂.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有巴黎凡尔塞宫,路易十四广场,胜利广场.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巴洛克风格,也体现拥有雄厚财力的统治者好大喜功,唯我独尊的浮夸作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广场布鲁塞尔大广场,长110米、宽68米,长方形的广场中,矗立着40多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等风格迥异的经典建筑……圆明园复原图胜利广场洛可可式建筑--克里斯钦堡宫时间: 克里斯钦堡宫最早建于1773-1775年间。
当时的克里斯钦六世国王为了享乐,将旧王宫(哥本哈根宫)夷为平地,在此基础上建造了一座显赫、华丽、舒适的新宫。
由于此宫是克里斯钦六世国王的寝宫,故名克里斯钦堡宫。
克里斯钦堡宫具有欧洲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纤巧繁琐,白灰色调。
宫内内部的天花板装饰非常豪华,房间采用大理石或者木制地板。
墙上挂着厚厚的挂毯或者油画。
所有的房间都装饰着水晶吊灯、镜子、法国家具和各种艺术品。
宫堡的后院修建了一所王家驯马场,马场两边盖有两排具有中世纪建筑特色的边房。
马场出口处的左右两边还建起两座洛可可式的穹形石亭。
巴洛克风格的起源——科雷吉欧
时间:2006-02-07 GMT 关键词:科雷吉欧巴洛克风格
科雷吉欧Correggio的真名为Antonio Allegri,意大
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在 1489 年出生于意大利巴马
﹝Parma﹞51公里外的科雷吉欧镇﹝Correggio﹞,据说他
习画于其叔叔,而受曼迪那Mantegna和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影响至深,并且成为巴洛克风格的起源。
约有四十幅
图留传下来,全部表现在宗教及神话的题材。
1520 年起,他在帕尔马﹝Parma﹞从事教堂的圆屋顶湿壁画工作,使用光和阴影及发光的增强色彩的技巧,而令整个景象能超出圆顶。
尤其是帕尔马大教堂圆屋顶上的巨大壁画《圣母升天图》﹝Assumption of The Virgin﹞,画中把正在升天的圣母置在圆顶的中心,周围一圈圈的圣徒与天使围绕着圣母向上缓缓升起。
当我们抬头观看的时候,飞升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使我们的视点自然地移向天使身上,直到他消失在中心点为止。
画中人物大部分赤身露体,呈现出纯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