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传播教学案例_八年级物理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83.02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9篇光的传播 1【教学目的】1.复习光的反射定律,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准确内涵2.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物理意义3.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折射定律,以及光路可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复习提问1:光做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在同种、均匀介质种传播。
复习提问2:当从一种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反射和折射。
复习提问3:根据我们初中所学,反射和折射分别有什么样的规律?学生:作答…师生共同完善、丰富反射定律(结合图1,抓“两侧”、“共面”、“相等”);复习反射光路可逆知识。
引入:从刚才的复习可知,我们在初中对于反射的了解已经非常到位了,但对于折射,还只是知道了一些定性的规律。
那么,关于折射的定量规律究竟怎样呢?一光的折射定律结合图2,复习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的概念。
关于光的折射,究竟有什么样的定量规律?原来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在思考、探索这个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在探索光的折射规律的实践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有托勒密、开普勒、斯涅尔、笛卡儿、费马等人,他们研究的内容包括传播方向规律,传播速度规律、能量分配规律等等。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他们在研究传播方向与速度方面的成就──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托勒密的实验数据记录非常详细、准确,只可惜欠缺数学眼光,致使结论的总结出现错误。
而这个看来仅仅一步之遥的距离却又使人类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探索!)16XX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出版《折光学》一书,阐述了他对大气折射研究的成果;开普勒根据他自己总结的折射原理制成勒开普勒望远镜,最早地开辟了光的折射在应用领域的先河。
(开普勒的具体“规律”若何,记载不详…)1622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现在的折射定律──1.折射定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光源;(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实验器材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三、教学过程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利用多媒体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2、导入新课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
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一)光源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生: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
然后讨论交流。
师:是的,是从光源发出来的。
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生:讨论交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1.提出问题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光的传播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光的传播教案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掌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与非光源;②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8③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 =3×10 m/s。
(2)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②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2)难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
三、演示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准备激光笔,装水的烧杯,玻璃砖,三角板,液体喷雾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二)新课教学:一、光源【活动:PPT展示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光。
】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发光的电灯,燃烧的蜡烛,太阳,水母,萤火虫……)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发光)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像在晚上我们能在教室里做作业,能看到课桌椅,要是我们把灯给关掉了,那你还能不能看到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反射了其他的光,像电灯,白天里我们看到的树木、房子,也是因为他们受到太阳的光照,然后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
关于《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_108m/s。
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体验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大部分同学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索神秘的物理世界.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光源多媒体出示迷人的城市夜景图片。
同学们,是什么把我们夜晚城市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是的,对人类来说,光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那么,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与思考去探索光的神奇与奥密吧。
观察、思考回答、谈感受进行新课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点?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板书: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那么,月亮、钻石是光源吗?我们说的这些光源,同学们能够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的归一下类吗?板书: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请同学们说说刚才说过的这些光源中哪些是“天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那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播放两副图片,请同学们猜想光是如何传播的?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需要用实验去检验。
22023《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22023《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1、探究光在几种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实验现象,2、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通过本节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3、通过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性的物理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结合光速测定的介绍,向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都已经见到过,在教学中请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容易。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的传播速度难点: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四、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打开窗帘,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教室,老师看到了大家一张张的笑脸。
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生:夜晚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又是因为什么?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五、教学过程(一学时)1、光源师:生产生活中那些物体能发光呢?生:电灯、火把、手电筒等能发光的物体。
师:物理中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的概念)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生:太阳、闪电、萤火虫、蜡烛……师:夜晚看到的月亮是光源吗?生: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是如何以直线传播的。
2.掌握光在直线传播时的基本特性。
3.能够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
2.光速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3.光的返射、折射、透射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1.光的返射和折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光的透射与透明和不透明物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方式,询问光是如何传播的。
2.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1.教师向学生介绍光线的传播方式,并指出光传播的直线性质。
2.学生跟读课本内容,并记录重点知识。
步骤三:光的速度及测定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速的概念,并向学生提问:“哪个星球上的光速最快?”2.学生进行探讨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3.教师出示实验图片,向学生介绍测定光速的方法,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步骤四:光的反射1.教师向学生出示一面镜子,问学生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光的反射规律。
步骤五:光的折射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在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出示实验图片,向学生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步骤六:光的透射1.教师向学生介绍光的透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透射与透明和不透明物质的关系。
2.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出示实验图片,向学生展示光的透射现象,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步骤七:小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复习。
2.学生进行笔记整理,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程度。
2.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和图片。
3.相关教辅资料。
七、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相关实验报告来深化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初中物理光的传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源的概念,知道光源的特点。
2.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掌握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 光源的概念和特点。
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1. 光源的辨别。
2.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光源实物(如灯泡、太阳图片等)。
3. 实验器材(如激光笔、小孔成像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光源的图片,如太阳、灯泡、水母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光源。
2. 学生分享对光源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光源的概念。
二、光的传播(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光线,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教师演示激光笔穿过小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孔成像,加深对光直线传播的理解。
三、光的传播速度(10分钟)1. 教师介绍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2. 学生提问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教师回答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四、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通信等。
2. 每组选一个应用实例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源的概念、光的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速度。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并描述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光源、理解光的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速度。
初中物理《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光的传播是由出射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直线传播而来。
(2)了解光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大约是每秒3×10^8米。
(3)知道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可以传播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
2.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光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明白光的传播是由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直线传播而来。
(2)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传播介质。
2.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光线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2)学生了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传播介质。
三、教学过程与时序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实验,如照射光线后,物体发生增温、光的折射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话题。
2.讲授(20分钟)(1)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光经直线传播的路径,可以通过让学生在一堵墙上安装几个小孔,然后照射一束光线,学生可以观察到光从一个小孔进入,然后从另一个小孔出去,说明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2)光的传播速度。
教师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大约是每秒3×10^8米,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如太阳光从太阳到地球需要大约8分钟,而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信号传输只需要1.3秒。
(3)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
教师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如在一个容器里注入水,然后在水中放入一个光线进入的光源,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线的传播。
然后教师再强调光的传播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3.实验(30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如通过水杯中的水使纸巾上的字变得模糊、将光线折射通过一片玻璃板等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操作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传播介质。
4.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篇1一、教学目标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2、光线如何表示?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二)新授环节1、光源:(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
(charutupian)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
(着重介绍点光源)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_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山东邹平好生初级中学科研处
李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
课前启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2、导入新课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
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
(一)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
然后讨论交流。
师:是的,是从光源发出来的。
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生:讨论交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师: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
师: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4.展示并交流。
学生甲:我们先用激光手电射向硬纸板上的小孔,在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一亮点,而射向硬纸板的其他位置时看不到亮点,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然后我们做了小孔成像实验。
点燃蜡烛,中间是带小孔的不透明硬纸板,另一侧是光屏,在光屏上我们看到了烛焰的倒立的像。
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乙:当我们点燃了蜡烛的时候,我们小组四个人都看到了光,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学生丙:我们先点燃香,然后用激光手电沿着向上冒的烟的方向照过去,我们看到了一条亮光,时断时续的,美极了!
学生丁:我们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条亮光。
又照射果冻,还是看到一条亮光。
……
5.分析论证。
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方法各异,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用激光灯沿光具盘面射向玻璃砖。
生:诧异、迷惑(光怎么不是沿直线传播了呢?)。
师:对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同学们能想想什么原因吗?
生:讨论交流。
师:考虑一下,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呢?
生: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传播的,是同一种介质,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光是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介质不一样了。
师:很好。
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的。
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师: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我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对光的认识画出光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