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中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考题及答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考题及答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考题及答案一、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 3题。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2分)答:通过花草树木的映衬得到的艺术美、画面美。
2.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3分)答:好。
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
这一句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当人描写,体现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而得到艺术美、画面美的特点,表现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乏味。
3.下边的楹联中哪几联写出了这段文字中的画意?(3分) (a、c、d )a.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网师园看松读画轩)b.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日邮亭远映胥江(横塘古驿)c.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荷风四面亭)d.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耦园城曲草堂)e.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天平山范公祠)二、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苏州园林的花墙和普通的墙壁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效果?(2分)答:①苏州园林的花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而普通墙壁没有。
《苏州园林》中考题阅读答案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18分)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苏州园林》”,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2022年江苏苏州中考地理真题试卷一、基础素养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窗户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这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
苏州园林小巧玲珑,精美的花窗犹如园林的“眼睛”,开阔视野。
图1为苏州园林的花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苏州园林的花窗发挥的作用主要是()A. 通风散热B. 增加降水C. 防风防沙D. 方便交通2. 为了保护苏州园林,下列行为合理的是()A. 扩大游客规模B. 拆除景区陈旧建筑C. 改造成现代风格D. 积极宣传园林文化2022年1月15日,汤加附近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下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此次火山喷发发生在()A.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B.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 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D. 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4. 火山喷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提供援助,报助物资中最不可能有()A. 瓶装水B. 食品罐头C. 帐篷D. 羽绒服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0°58'N,100°16'E)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
2022年4月16日他们顺利返回,平安降落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内的一个着陆点(41°39'N,100°09'E)。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航天员出发时,地球运行到甲②航天员出发时,地球运行到乙③航天员返回时,地球运行到丙④航天员返回时,地球运行到丁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6. 着陆点(41°39'N,100°09'E)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0°58'N,100°16'E)的()A. 西北B. 东南C. 东北D. 西南下左图为某校园局部平面示意图,右图为周老师在校园中拍摄的“太阳灌进篮筐”创意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03 把握说明内容【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了有关事物的哪些事理?二、答题方法。
1.根据题目要求,从题目或关键词句中,捕捉、筛选和概括有效信息。
(1)直接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句子。
(2)综合概括法:有的段落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总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概括。
2.答题格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
概括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完整、简明扼要。
一般形式为:说明(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征、事理)。
三、答题举例。
1.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的第5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就是本段的总起句,它概括(总说)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石拱桥》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说明(介绍)了我国的石拱桥(对象)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内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21分)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①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④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202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文第一部分(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此次园博会中的苏州园,不仅chuán( )承了苏州园林经典的造景手法,还运用现代技术,营造出情趣多变、景象万千的艺术氛围,令人心chí( )神往。
游客徜徉于苏州园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líng()听着悦耳的鸟语,会觉得自己已经和景色róng( )合在一起了。
苏州园林设计独特,门窗A(简陋简朴)而富于变化,长廊精美而B(别有用心别具匠心),整个园子充盈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chuán(▲)承②心chí(▲)神往③líng(▲)听④róng( ▲)合(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②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③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④▲,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⑤烽火连三月,▲。
(杜甫《▲》)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⑦子曰:“默而识之,▲,诲人不倦……”(《论语》)⑧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名著阅读。
(5分)(1)根据《智取生辰纲》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
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
次后,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这个便是计策。
①上文中,“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的人是谁?②请结合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相关情节,举出一个能体现他做事小心谨慎的例子。
(2)下面关于《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等名著读书笔记,哪一项标书有错误?A.三调芭蕉扇时,在众神佛的帮助下,孙悟空调得芭蕉扇,灭了火焰山的火,师徒继续西行取经。
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专题09 议论类、说明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真题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是否好奇过,千年以后,后人会如何看待我们?许多人可能会满意下面的评价:“科技革命持续进展、计算机能力逼近人脑、从分子层次重建细胞、国际贸易步调加快、饮食与健康空前改善、人类寿命延长……”②在这幅美好的21世纪图景中,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定位,我们有没有遗漏什么?我们有没有忽略什么东西,而且可能将永远失去它们?到了公元3000年,最可能的答案是:“我们失去了大部分其他的生物,以及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某些特性。
”③我猜想,有些科技拥护者不会同意这个说法。
毕竟,就遥远的将来而言,什么又是人类呢?我们已经进展到这个地步,我们还会继续下去的。
至于其他生物,科技拥护者说,我们应该有办法保存濒危生物的受精卵和组织,之后再利用它们来重建已损毁的生态系统。
甚至这些也没有必要:基因工程将会创造出更能迎合人类需求的新物种和生态系统。
④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一旦付诸行动,就是一场危险的赌局.....,这是以未来生物的存亡作为赌注的。
要让数以千万计的生物重生,或人工合成,并把它们集合到运作中的生态系统里,就现有的科学技术而言,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
每种生物在它的栖息地里,都会特别适应特定的物理环境及化学环境。
生物已经进化出某些方式,来适应栖息地中的其他特定生物,而这些方式生物学家目前才刚刚开始了解。
想要从光秃秃的陆地,或空荡荡的水域中,以人工方式合成生态系统,其疯狂..程度并不输给让冰冻人体复活。
至于重新设计人体基因,以便让人类更能适应已经破坏的生物圈,简直就是科幻惊悚小说的材料。
⑤我们不能轻易下此赌注,任凭自然生态受到破坏。
我们姑且假设可以用人工方式重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任凭原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消失。
那么,我们也可以顺便把图书馆和美术馆烧掉,把莎士比亚、贝多芬、歌德以及甲壳虫乐队的作品也都销毁。
苏州中考试题及答案# 苏州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语文### 1. 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苏州园林》节选叶圣陶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相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园林中的一切则是以游览者的角度来布局的。
**小题1:** 文中“标本”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标本”在这里指的是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代表和典范。
**小题2:** 文章中提到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的是什么?**答案:**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的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2. 作文**题目:**以“我眼中的苏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 二、数学### 1. 选择题**题目:**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2 + 3 = 6B. 3x - 2 = 5C. 4x^2 - 9 = (2x + 3)(2x - 3)D. 圆的面积公式是A = πr^2**答案:**D### 2. 解答题**题目:**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求斜边的长度。
**答案:**根据勾股定理,斜边的长度为√(3^2 + 4^2) = √(9 + 16) = √25 = 5。
## 三、英语### 1. 完形填空**题目:**阅读下面的短文,从每题所给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八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1.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zhǐ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给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2分):(1)近在(zhǐ)尺(2)作业簿.()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1)把语文对话融入唱歌之中,这种________的教学方法,颇受同学们欢迎。
(2)只有拥有一颗纯真的心,才可以________烦恼的枷锁。
(3)最近市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迅速_______黑网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华益慰,从医56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_______了伟大的人格。
A.新鲜摆脱取消树立B.新颖摆脱取缔塑造C.新鲜驱散取消树立D.新颖驱散取缔塑造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 .我看着坐在荧光灯下那张笑意盈盈的脸,一股温馨的感觉蓦地涌上了心头。
C .目前,主张勤俭节约的呼声,似乎并没有唤醒和阻止住一些人追求豪华的势头。
D .在戏剧学院学习时,只有我跟他学过弹钢琴。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 ,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 ,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A.争先恐后地成长着数不清的杂草 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B.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等待着迫不及待的雨点C.争先恐后地成长着数不清的杂草 等待着迫不及待的雨点D.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5. 综合性学习(7分)下面是一幅环保宣传画,蓝天为背景,大树为绿色。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池沼.(zhǎo) 称.心(chènɡ) 砌.砖(qì) 着.眼(zhuï)B.琢.磨(zuï) 丘壑.(hè) 镂.空(lîu) 蔷.薇(qiánɡ)C.轩.榭(xuān) 庸.俗(yōnɡ) 模.样(mú) 松柏.(bǎi)D.斟酌.(zhï) 阑.干(lán) 嶙.峋(lín) 摄.影(shè)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鉴赏映衬因地治宜自出新裁曼廷鲤鱼重峦叠障俯仰生姿答: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下联:(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结合课文第4段的顺序将它还原。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②便有红鱼跳绿萍③石幢一夕桃花雨④叠石疏泉不数旬原诗正确的顺序是:(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话说苏州园林》的电视片,请结合你所了解的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四字语),在其他三个角度中选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历史”:自然遗风“”:“”:二、课内阅读(2011·铜仁中考)阅读课文2~4段,完成5~8题。
5.选文第1段的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6.选文第1段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答: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选文第2段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18苏州园林(课时2)知识1.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和园林局部特点的介绍,展示了它的图画美、艺术美,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沼.()嶙峋.()着.眼()琢.磨()丘hè()轩xiè()相间.()对称.()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因地制宜:②自出心裁:③标本:④败笔:参考答案2.zhǎo xún zhuó zhuó 壑榭jiàn chèn3.①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②自出心裁:出自自己心中的构思,比喻与众不同的创新。
③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④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重点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体裁是说明文。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匠师们的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和第2段“他们讲究……讲究……”中的四个“讲究”逐一对应的。
第3段对应了第一个讲究,第4、5、6段分别对应了第二、三、四个讲究。
第7段写角落的图画美。
第8段写苏州园林的门和窗也讲究美感,第9段是从色彩的角度写的。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严谨,句句段段不离“图画美”“布局美”。
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苏州园林(节选)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问题:这一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解题思路】文段首句是段落中心句,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描写各种树木花草安排是错落有致的。
错落有致,符合自然美的原则,一扣“着眼在画意”。
两个“相间(jiàn)”,与“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相照应,二扣“着眼在画意”。
两个“没有……”句式,从反面说明“着眼在画意”。
参考答案:这一段文字主要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经典范例2】绿色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天然加工厂。
人和动物要不断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燃烧也要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到一定浓度时,人会感到头痛耳鸣,血压增高。
但你不必担心空气中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因为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
据测定,每15亩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千克二氧化碳,产生600千克氧气。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
绿色植物能调节小气候。
夏天,绿化地带的温度比非绿化地带要低1℃~3℃;冬天,绿化地带温度又比非绿化地带高0.1℃~1℃。
灰尘、工业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小,能引起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矽肺等病,绿色植物是吸附灰尘的能手。
据测定,在绿化地带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比非绿化地带要减少一半以上。
不少绿色植物还能释放出一股芬芳的气味,其中含有植物杀菌素,能够杀灭大量细菌,如香樟、桉树、柏树、杉木、夹竹桃等都能分泌杀菌素。
而且许多绿色植物吸附有害有毒气体,如松树、柑橘能吸收二氧化硫,夹竹桃、香樟能吸收汽车废气。
《苏州园林》语段阅读题(含答案)一。
读“设计者和匠师们”到“如在画图中的”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文中的“败笔"可否改成“有毛病的地方",为什么?不能,这里指苏州园林建筑上的欠缺,与“完美的图画"相呼应。
3.给选文划层次①②||③④||⑤4.文中的似乎一词可否删掉,为什么?不能删去,表明作者用推测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是设计者介绍的,所以不能用肯定的语气.5。
段中第3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说苏州园林在建筑、山水、花草、景致方面的特点,概括了后文中的分项说明。
6.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7。
为本段拟个小标题完美的苏州园林二、读“我国的建筑”到“是不讲究对称的”回答问题8。
概括本段文字说明的中心.说明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9.这段文字可分两层,怎样分?①②③||④⑤10。
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11。
本段紧扣全文总说部分的哪句进行说明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1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图案画和美术画的特点?图案画讲究对称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13.文中的“同样”不能去掉的原因不可以,因为它强调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的特点,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三。
读“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到“又是入画的一景”回答问题14.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说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15.选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16。
游览者“忘却了苏州城市,只觉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说明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17。
这段文字中写池沼共写了几个画面:四幅图画:⑴“有些园林池沼┉布置”;⑵“水面假如┄┄决不雷同”;⑶“池沼或河道的边沿┄┄一幅画的效果”;⑷“池沼里养着金鱼┄┄入画的一景"。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做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正确的一组词语是()A.布局配合层次映衬B。
配合映衬层次布局C.布局配合映衬层次D。
配合层次布局映衬2.给第二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A.a/bcd/e B。
ab/c/d/e C。
ab/c/de D。
ab/cd/e3.本段文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4.本段中“败笔”的意思是()A.指图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B。
指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语句。
C.指浏览者审美情趣上的失误。
D。
指园林设计和修建上的失误。
5.“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他们”和“愿望”分别指什么?6.苏州园林有什么共同特点?请摘引文中的一句话回答:7.用横线标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一段:第二段:8.对加点部分说明不妥当的一项是()A.“据说”反映语言的严密。
B。
“多少”点明影响的程度,语言准确。
C.“似乎”表明是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
D。
“唯”,“决不容许”与“务必”相照应。
9.横线中选择哪种说法更好,在括号内打勾,并说明理由。
①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②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变换划线的句子(每一个人都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使语气更加肯定。
11.第二段末尾一句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1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勾,错误的打叉。
①这两段是总分关系。
()②这两段是全文的总说部分。
()二.阅读第三做题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A.苏州园林B。
苏州园林的布局C。
我国的园林建筑艺术D。
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2.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A.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B。
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C.园林是美术画,不是图案画。
D。
我国古代苏州园林的建筑。
3.这段文字说明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在文段中划分层次,并简括层意。
19.苏州园林——群文阅读词语能否删去?要从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做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其中“据说”一词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说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考点解读】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加点词语能否删掉,是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句(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2.句(段)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技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句(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①答题步骤:表态——不能删去;释义——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比较——紧扣语言特点——“准确”“严谨”。
②答题模式:不能删掉。
“XX”一词......的意思,删掉了“XX”一词,句子(或语段)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与事实不符);使用了“XX”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我们可以这样解答:不能删掉。
“大多”是“大部分、大多数”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多数池沼引用活水,也有没引用活水的”。
删掉了“大多”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所有池沼都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使用“大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大多数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句(段)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解题思路:首先明确加点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说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答题模式:“XX”一词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X X的 ......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一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何作用?我们可以这样作答:“绝大部分”从范围上做出限制,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初中说明文阅读】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训练:苏州园林(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① 设计师和工匠因地制宜,提出自己的想法。
当然,成功的花园是不同的。
然而,苏州不同的园林有一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师和工匠追求的是确保无论游客站在哪里,他们面前总是有一幅完美的画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注重亭、亭、亭的布局,假山、池塘、沼泽的配合,花草树木的衬托,以及近距离和长远的视野。
简言之,一切都必须存在,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画面,而且一定要美,一定要伤害美。
他们只希望游客能领略到“如画”之美,他们的成就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当游客来到花园时,没有一个人不想说“如图所示”。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 苏州园林中有假山和池塘。
堆垛假山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
这取决于游客们是否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山峦和山涧,他们是否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山峦和山峦,这取决于游客们是否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山峦和山涧。
至于池塘和沼泽,它们大多使用活水。
有些花园有宽敞的池塘和沼泽。
他们把池塘和沼泽作为整个花园的中心,把其他景观安排在一起。
如果水面看起来像一条河,通常会设置桥梁。
如果布置了两座以上的桥梁,它们将是相同的,而且永远不会是相同的。
池塘或河流的边缘很少铺上整齐的石质堤岸,这些堤岸总是高低起伏,任其发展。
还有一些精美的石头或花朵:这也是为了从各个角度达到一幅画的效果。
池塘里养着各种颜色的金鱼或鲤鱼。
荷花或睡莲在夏天和秋天开花。
游客可以看到“鱼儿在荷叶间嬉戏”,这是图片中的另一个场景。
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分)16.段落中带下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段① 选择什么?它在这里做什么?(4分)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6分)18.能否在段落中添加“经常”一词③ 被移除?为什么?(3分)15、4分苏州园林(2分)确保无论游客站在哪一点上,他们面前总是有一幅完美的画面,(2分)16、4分排比(2分)它展示了设计师和工匠如何设计花园,以满足他们一致的需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8《苏州园林》同步练习1. 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A.或是重峦(luán)叠嶂,或是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们胸中有丘壑(hè)。
B.各种花的香在空气里酝酿(yùn niàng),鸟儿将窠(kē)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C.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pǐ)谷,棒上系(xì)一条长绳。
D.看见满院狼藉(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sù)地流下眼泪。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B.顶着凛洌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
C.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D.据后代文人考定,《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
3.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B.幸福是苦难中相濡以沫的眼神,这让我们忘却了生活的无奈,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C.望着无边无垠的长城,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D.欣赏一篇文章不能断章取义,要把全篇文章读完了才能去评判文章的好坏。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另有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不断陆续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删去“陆续”)B.面对中考和高考这两次重要的考试,家长和学生们在细节上把握的好往往决定着最终的成败。
(将“把握”改为“控制”)C.“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
(在“战场”后面加上“的序幕”)D.通过航空公司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决定在飞机上使用何种便携式电子设备。
(删去“通过”)5. 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顺序的一项是()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苏州园林中考题复习(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名绍钧,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列数字)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举例子、打比方)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作比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
不可以。
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
”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效果不好。
第一种说法好。
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 图画] 。
8.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去。
“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
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
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
“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
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二)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 。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的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不能。
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
(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是怎样配合布置的?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③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
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回廊(láng ) 2镂空(lòu )9、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作比较,打比方。
]10.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举例子。
]11.“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12、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1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
使用这些表意肯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
](四)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D )A.着力 B.着重 C.下手 D.考虑(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A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 )A.曲折 B.缠绕 C.突兀 D.蔓延2.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3.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抒情和议论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B、D 、E )。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7.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9.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
10.“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1.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讲究自然之美] ,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