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保卫黄河
- 格式:ppt
- 大小:525.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人音音乐保卫黄河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抗日精神。
2. 教授学生正确的演唱技巧,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3. 通过学习《保卫黄河》,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保卫黄河》的歌词含义,感受歌曲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会歌曲的演唱技巧,能够熟练地合唱。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2. 合唱时的音准和协调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保卫黄河》的歌谱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表达了我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定信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谈谈对抗日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歌曲(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
2. 教师教授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 教师进行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演唱。
三、合唱练习(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进行合唱练习。
2.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音准和协调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合唱,检查合唱效果。
四、歌曲处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处理,使歌曲更加生动有力。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卫黄河》所表达的抗日精神。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民族音乐,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保卫黄河》这首歌曲时,对于歌曲的演唱技巧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合唱时的音准和协调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注意音准和协调性,通过更多的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同时,我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保卫黄河》音乐教案(优秀4篇)《保卫黄河》音乐教案篇一保卫黄河教学目标:1、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学生能对母亲河产生热爱之情并能充满激情的演唱。
2、欣赏合唱《长江之歌》,感受歌曲气势磅礴的旋律特点及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3、在对比聆听过程中,初步了解独唱、齐唱、合唱的含义,并能用轮唱的形式演唱《保卫黄河》。
教学重难点:(责任编辑:)1、激昂地演唱歌曲《保卫黄河》。
2、感受欣赏曲的旋律特点。
3、歌曲轮唱。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歌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听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走进教室。
二、欣赏教学(一)初听:哪位同学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是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长江之歌》。
你们能感受到歌曲是什么样的'情绪吗?(激昂、优美、深情、洋溢着赞美之情……)(设计意图:欣赏独唱《长江之歌》,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情绪,为对比演唱形式的不同作铺垫。
)(二)复听下面再请同学们欣赏《长江之歌》1、聆听这首《长江之歌》的演唱形式和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长江之歌》有什么不同?2、运用这么多形式的演唱给你什么感受?(演唱形式的变化,尤其是四个声部演唱使表现力更加丰富了,充满了立体声音的感觉。
3、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长江之歌》,好吗?(三)再次欣赏1、师:让我们再一次欣赏《长江之歌》。
2、教师提出欣赏要求:旋律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哪些地方比较柔美抒情?哪里推向高潮?3、学生欣赏后回答。
(为什么重复?怎样体现柔美抒情?)根据旋律的特点歌曲自然地形成了三个段落,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第一段旋律曲谱,并用手划出旋律线,看看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起伏很大、有大起大落之感,描绘了长江源头江水滚滚,急流涌进的磅礴气势。
)那么相比之下中部的旋律又有什么特点呢?(缓缓起伏、平稳,描绘了长江水缓缓流淌,委婉秀丽的中下游之美。
)第三部分重复了第一段,将歌曲推向高潮,再一次描绘了长江的雄伟壮丽,给人以激动人心的感觉。
三、学唱歌曲《保卫黄河》导入:同学们,比起长江,我国还有一条母亲河更加雄伟、急流汹涌,知道是什么河吗?(黄河)那你们知道黄河在哪里吗?说到黄河,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请同学们欣赏。
保卫黄河音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教授学生正确的演唱技巧和合唱配合。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珍惜。
教学重点:1. 歌曲《保卫黄河》的旋律和歌词。
2. 合唱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区的演唱。
2. 合唱的协调和统一。
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
2. 乐谱和歌词。
3. 合唱架和麦克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表达了我国人民对抗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志。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歌曲(15分钟)1. 向学生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高和节奏。
2. 分组进行演唱,让学生练习合唱的配合。
三、合唱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分为两个声部,分别练习合唱的两个部分。
2. 重点讲解合唱的协调和统一,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合唱技巧。
四、演唱实践(15分钟)1.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声部,进行完整的合唱练习。
2. 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纠正,直到达到满意的合唱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学习这首歌曲的体会,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的力量。
2. 强调学生要珍惜和平,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合唱部分存在一些问题,如音准、节奏和合唱协调等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初中音乐教案《保卫黄河》:如何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爱国情怀的力量??引言:《保卫黄河》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一部分,它激发了亿万人的爱国情怀,成为一首无论在哪个场合、哪个时期都能激情高涨、引发无数共鸣的歌曲。
本文将围绕初中音乐教案《保卫黄河》展开,探讨如何通过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最深刻、最普遍的艺术形式,而《保卫黄河》就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歌曲。
在初中音乐教案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听歌、观看歌曲MV、了解歌曲背景等方式,感受到这首歌曲中充沛的情感。
虽然学生还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生与死,但是通过听这首歌曲,他们可以在情感上感同身受,认识到保卫家园的重要性,并从中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理解音乐的信息传递除了情感表达,音乐还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在初中音乐教案《保卫黄河》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歌词和背景,了解到这首歌曲的信息内容,如歌曲背景、主题等。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激发出爱国情感。
三、发挥音乐的审美能力很多学生觉得,音乐只是一个听的过程,然而,通过初中音乐教案《保卫黄河》,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中发掘出音乐的美感。
音乐的美感是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要通过音乐所包含的节奏、旋律、音色等的组合,产生出一种独到的美感。
如何感受这种美感?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帮助学生发挥音乐审美能力的方法,比如:1.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和音乐知识水平,让学生听到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从而能够区分和欣赏音乐的美感。
2.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美感判断、鉴赏能力,能够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发挥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加深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通过初中音乐教案《保卫黄河》,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体验到爱国主义情感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意义,而且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对祖国的热爱和珍视。
《保卫黄河》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感受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保卫黄河》的词曲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韵律、演唱技巧。
3. 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保卫黄河》的词曲、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及节奏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历史意义。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分组练习、合唱,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歌曲《保卫黄河》的背景、作者及历史意义。
2. 学习歌曲: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韵律,教授演唱技巧。
3. 练习演唱:分组练习,教师指导,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4. 合唱展示:各组展示合唱成果,互相评价。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保卫黄河》歌曲的词曲、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知识的了解和爱国情怀的体现。
3. 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如音准、节奏、和谐度等。
七、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或相关资料,用于介绍歌曲《保卫黄河》的背景、作者及历史意义。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 乐谱,用于指导学生演唱。
4. 分组练习的场地。
八、教学环境:1. 教室内的音响设备应保证音质清晰,以便学生更好地聆听和学唱歌曲。
2. 教室内的座位安排应便于学生分组练习和合唱。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战争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歌曲和故事。
2. 引导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初中音乐《保卫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保卫黄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
3.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三、教学重点1. 歌曲《保卫黄河》的旋律和节奏。
2. 歌曲的歌词理解和演唱技巧。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音响设备和相关乐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录片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歌曲《保卫黄河》。
2. 新课导入:介绍歌曲《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
4. 歌词分析:解读歌曲的歌词,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抗战精神。
5. 演唱练习: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练习,注意纠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保卫黄河》的历史意义和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歌词内涵。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学。
3. 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教师点评指导。
4.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纪录片、图片等,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八、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演唱表现,包括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准确性。
2. 课堂参与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练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初中音乐《保卫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其激昂的旋律和深远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怀。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合唱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及歌词含义。
2. 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和合唱技巧。
3. 分析歌曲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其表达的抗日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保卫黄河》的歌词内容、旋律特点和合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中较高难度的旋律和合唱部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介绍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和旋律特点。
2. 运用示范法,为学生展示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合唱技巧。
3. 采用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在合唱中体会歌曲的韵律和情感。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保卫黄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 讲解歌曲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
3. 分析歌曲的歌词,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
4. 学习歌曲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和合唱部分。
5. 分组练习合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姿势和发音。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保卫黄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意义,以及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欣赏其他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如《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感受不期音乐的风格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尝试创作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唱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课后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情况,对发音、节奏和旋律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3. 创作评价:对学生的音乐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其创作思路、旋律和歌词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