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千年梦圆在今朝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店铺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知识点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
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第三部分(第10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课文重点叙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经过。
具体叙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艰巨和困难;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和成功返回及其伟大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词句知识点【词】九天揽月:揽:采摘。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句子赏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赞扬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的课文,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同学们要怎么做句子赏析呢?店铺整理了《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句子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句子赏析①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②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③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的伟大意义,是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奋斗的结果,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
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丽的飞天之梦,他们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47只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的烟雾中。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要求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思路,抓住具体事例,通过分析文中的重点句,深刻感悟本文的主题思想,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倡导自我感悟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重点难点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及重点句段,进一步感受科学家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深刻体会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全文的朗诵录音,课前让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同学们,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看着这壮观的一幕,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现在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吧!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二教学设计1.播放本课朗诵录音。
学生随录音浏览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主清除阅读障碍。
四年级语文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及赏析《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之中。
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1958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
三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太空之旅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这篇课文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文章的重难点是作者具体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
文章分段清楚,条理分明,按照时间顺序把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的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
文章中描述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史,从明代万户为尝试飞天而献身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了航天领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特别是对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过程的描述,非常详尽,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总的来说,《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课文,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飞天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是语文六年级下册书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
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丽的飞天之梦,他们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47只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的烟雾中。
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千年梦圆在今朝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名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47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
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
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
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9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词语解释《千年梦圆在今朝》是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它不仅叙述了千年飞天梦今朝得以圆的结果,而且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词语解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词语解释九天揽月:揽:采摘。
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
常形容壮志豪情。
绚烂:光彩炫目。
先驱:在前面开路引导,也指引导的人。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
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坚持不懈:懈:松懈。
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词语习题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áo yóu lǎn yuèpò lì cāng qióng( ) ( ) ( ) ( )liáo kuò xuàn lì tàn suǒ zhǎn xīn( ) ( ) ( ) ( )zhí zhúo guī lì cù rán cháng shì bú xiè nǔ lì( ) ( ) ( ) ( )二、我能清列字并别组词协( ) 索( ) 航( ) 握( ) 懈( )胁( ) 萦( ) 般( ) 幄( ) 解( )若( ) 碑( ) 功( ) 魄( ) 崭( )苦( ) 牌( ) 攻( ) 瑰( ) 暂( )三、我根据课文内容完列句并解释所填写词语意思1.甚至付全部血与命、未能等功便( )2.酒泉卫星发射随着声( )巨响我自行研制神舟五号飞船送太空3.华民族几千梦想几代执着追求及数十( )、( )奋斗终于今变美现实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词语搭配受代价穿越工程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案例片段:细读文本,寻根溯源。
19、《千年梦圆在今朝》导学案
班级: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发现生成课
学法导航
【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第二步,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
【预习风向标】
1、读:认真读课文至少3遍,用不同符号圈出生字词,把课文读通畅。
2、查:查阅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和与文章内容有关的资料。
3、画:画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简要作批注。
4、思:思考课文写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5、疑:把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课堂上交流。
【预习反馈】
一.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
苍穹猝然长逝锲而不舍不懈流转载人曲线嫦娥奔月参与铺盖着陆场
二.词语搭配。
()的代价()的曲线()的太空()的传说()的震撼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丽的飞天之梦。
(缩句)(2)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改反问句)
(3)既然有了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我们就要努力实现。
(改反问句)
四、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①---③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⑨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
五、填表格。
时间事件意义
明代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失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预习盘点】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解决展示课
课时目标:1.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2、理解课题的含义
自主学习
【问题一】课题中的“千年梦”指什么梦?千年的“梦”是怎么圆的?
【问题二】为什么千年“梦”能在今朝圆了?
【问题三】用心发现,看看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延伸还给谁
1971年的夏天,我在A国上大学。
不知是抵达此地的第几个漫漫长日了,我从一个职业招聘的地方走回住处。
那时侯我身上只剩下一点点生活费,居留是大问题,找工作没有着落,前途的茫然将步子压得很慢,穿过校园,头是低着的。
远远的草坪边躺着一个金发青年,好似十分注意地凝望着我。
他看着我,我也知道,没有抬头。
他站起来,还在看我。
他又蹲下去在草坪上拿了一样什么东西,于是这个人向我走过来。
他步子跨得那么大,轻轻地吹着他的口哨,不成腔调又愉快的曲子。
我不认识走过来的人,没有停步。
一片影子挡住了我的去路,那个吹口哨的青年,把右手举得高高的,手上捏着一根碧绿的青草,正向我微笑。
“来!给你!”他将小草当作一件珍宝似的递上来。
我接住了,讶然地望着他,然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微笑,就这个样子。
嗯!快乐些……”他轻轻地说。
说完他拍拍我的面颊,将我的头发很亲昵地弄乱,眼神送过来一丝温柔的鼓励,又对我笑了笑。
然后,他双手插在口袋里,悠悠闲闲地走了。
那是我到A国后第一次收到的礼物。
小草,被我保留了许多年,才找不到了。
那个人连名字都没有法子知道,他的脸在记忆中也模糊了,可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法子忘记他。
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____________。
我要将快乐和信心传递给另外一些人,将这份感激的心,化作一声道谢,一句轻微的赞美,一个笑容,一种鼓励的眼神……送给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在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
我喜爱生命,十分热爱它,只要生活中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去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总是美妙的。
这份能力,来自那根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地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
1、在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凝视()激励()
2、作者到A国后为什么情绪低落?
3、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3、下面哪句话适合放在文中画横线处(在括号里打“√”)?
A.一笔无法偿还的债。
()
B.一笔没有债主的债。
()
C.一笔可以归还的债。
()
(4)“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这里的“一笔债”指的是什么?
课后反思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