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项羽本纪》
- 格式:docx
- 大小:18.67 KB
- 文档页数:3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历史故事。
它反映了汉朝初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深刻社会矛盾。
作为一个古代史书,它充满了历史情感,思想深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的过程,是一次了解历史的机会,也是一次思考生命和人类命运的良机。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不光是通过阅读史书,也可以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古建筑等文物遗迹。
但是,史书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和风格,阅读史书,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也能够更好地体验历史。
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传体史书之一,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情感。
在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多感受和思考。
首先,史书的语言是一种古文,对于现今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复杂,但是这样更能增加它的神韵和魅力。
其次,在书中,项羽被塑造成了一个英雄形象,他为了天下苍生,可以不顾个人的得失,奋不顾身地战斗,面对几乎不可能的挑战,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是一个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人物。
不过,项羽也存在着个人的缺点和弱点,这些缺点可能导致他最终的失败,如过于相信吕后,大意失荆州等。
再者,“天下大乱,治安荡然”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给我的印象深刻的关键句子。
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残酷现实,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政治困境。
社会矛盾、民生困苦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是不稳定和不和谐的源泉,也是人民群众反抗和矛盾爆发的根源。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表现了当时天下大乱,政治黑暗,可见湖盖之下,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只有走向改革,才能走向进步。
同时,史书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具有启示性和教育性。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
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2、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家伙的皇帝位置可以拿过来替他做!”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
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2、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家伙的皇帝位置可以拿过来替他做!”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项羽本记》高中读后感《项羽本记》高中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合上书本,静静的回味着那些精彩的情节,如电影中一些破碎的镜头一点一滴慢慢拼凑起来。
你听到了吗?一条大江,在这两千多年里,一直发出雄浑的呜咽声。
它并不是在不满着什么,而是想要唤醒沉睡了两千年的你——英雄项羽!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磊落、豪迈!当所谓的故人赶上来追命索魂时,你说:“吾为若德。
”好一个“吾为若德”啊!说罢,你便砍下自己的头颅,抛向吕马童,我相信在此时,这如千金重的头颅定能把吕马童砸成一摊肉泥——这些都是大江悄悄告诉世人的。
微风轻轻地抚过我的脸,感觉是如此舒适。
我想,这风或许曾在两千多年前轻轻地抚过你,可能你会受不了这么诗意的一刻。
因为你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有人认为你过于霸道,过于迷信武力。
而我却认为你坦率粗犷,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你才是最贴切的。
帐逢内,烛光散满在地上,你坐在酒席的中间,俨然是个高高在上的王。
相比之下,你的好兄弟刘邦显然逊色一些。
项庄在舞剑。
一招一式是如此的干净利落,仿佛剑剑都能击中敌人的要害。
只是主人还没有下命令。
然而机会是不等人的。
我突然想问你:多年后,你站在乌江边上身临绝境时,你有没有后悔?后悔没有在最佳时机里杀掉刘邦?或许此时多说已无益,唯有你自己心中明白。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落在土里没有声音,仿佛是带着某种温柔。
收音机里播放着某首凄凉的小曲,隐隐约约地透露某种情感。
这种婉约,与你的豪迈相比,我显然更喜欢后者。
司马迁真是一位伯乐,若是没有他写的《项羽本纪》,或许在文学长廊里就不存在空前绝后的霸王形象。
我知道,苍天既然造就了你,历史就不会磨灭你的。
只是到最后,心爱的女人已持剑自刎,宝马乌骓也随亭长无奈离去,一马一剑一女子,都在我眼前慢慢消逝,融入这混浊的空气中,让人看不见,也摸不着。
而此时,雨却越下越小了。
隐隐约约地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新土气息,明明应该是舒适的感觉,但心里却是无法抑止的淡淡的失落和叹惜。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报告
《史记·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生平事迹。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导者,他的英勇事迹和悲剧命运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在这篇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英勇无畏、讲义气、重情义的一面,他领导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西楚霸业,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失败,被迫自杀身亡。
他的故事充满了激情和悲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项羽的领导下,起义军攻克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结束了秦朝的统治,这一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项羽的刚愎自用、自私独断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导致他失去了人心的支持,最终走向了失败。
通过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历史事迹以及他的悲剧命运。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如: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权力和利益的关系等等。
总的来说,《史记·项羽本纪》是一篇非常精彩的传记,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启示和帮助的信息。
1。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史记·项羽本纪》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在中国历史中,项羽无疑是个传奇人物。
他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硬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不出三年,就灭亡了秦朝。
虽然最后天下还是落入刘邦手中,项羽的这份伟业也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根据太史公描述的项羽的事迹,他的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标。
项羽小的时候,便有雄心壮志。
他不学写字不学剑法,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这也是他东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动力。
要打胜仗光靠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项羽的勇猛果敢、坚决果断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
当面对强大的秦军时,项羽做出了惊人的破釜沉舟的举动,不给自己和士兵们留后路,于是楚军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
当楚汉久久相持时,项羽对刘邦发出挑战,项羽派出的壮士都被刘邦的神射手射死,但当西楚霸王亲身上阵时,神射手被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
当四面楚歌,项羽已注定失败时,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后一仗,他的队伍杀死了近百个汉兵只损伤了两名自己人,他自己一个单枪匹马地就杀了数百个汉军。
如此的英勇与霸气,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
拥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也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虽然他曾轰轰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终也败在了刘邦手下。
这样的结果也是有迹可循的。
骄傲自大是项羽显著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致命弱点。
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的再三劝说,不肯杀死刘邦,轻视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最后吃下了自己种的苦果。
占领了咸阳后,他不听劝说,没有借助咸阳地势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建都称霸,非要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分封领地时又没有公平公正,这样也难怪王侯们会背叛他。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国将领项羽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首先,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平民,却凭借
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楚国的一代霸主。
他的生平经历充满
了荆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取得
了一系列惊人的战绩。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
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其次,项羽的失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的战争中,项羽因为骄傲和自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覆灭。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谨慎和谦虚的态度。
只有保
持谦逊和谨慎,才能够避免失败和挫折。
最后,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也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
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
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
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和热爱。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通过这部书,我不仅对历史人物项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成功和失败、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报告《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项羽,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西楚霸王的一生。
以下是我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读书报告。
一、背景介绍《史记项羽本纪》主要描绘了秦朝末年,楚汉争霸的历史时期。
项羽,字西楚,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他勇猛善战,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然而,由于他的性格、政策和战略决策的失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死亡。
二、深入分析1.英勇无畏的战士: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详细描述了项羽的勇敢和武艺。
他是一位无畏的战士,无论是面对强大的秦军还是汉军,他都表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决心。
他的战斗力和威武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士兵和民众,使他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追随者。
2.战略家与策划者:《项羽本纪》也展示了项羽作为一位战略家和策划者的才能。
他策划了许多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这些战役都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机智。
然而,在垓下之战中,他的战术过于冒险,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3.政治与治理:《项羽本纪》还描绘了他在政治和治理方面的表现。
虽然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有效的治理策略,但他深得民心,得到了江东父老的拥戴。
然而,他的残暴、任性和独裁作风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展示了项羽作为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战略家和策划者的形象。
虽然项羽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但他在政治和治理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他的任性和残暴使得他失去了人心,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四、对比与参照与刘邦相比,项羽虽然在勇猛和军事才能上占据优势,但在治理国家和收揽人心方面却远不如刘邦。
刘邦虽然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聚集了一支强大的队伍,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朝。
这显示了刘邦在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上的优势。
五、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史记项羽本纪》是一部深入描绘项羽一生的作品,展现了他在各个方面的才能和表现。
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两篇重要篇章,分别记载了汉朝建立前后的历史。
这两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也深刻领悟到了一些哲学的思考,下面就我的一些感受谈一下。
首先,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是文治武功并重的军事家,他在战场上善于运用兵法,同时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有不俗的造诣。
可惜的是,他最终失败了。
通过了解项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思想:不要以一己之力为荣,要注重整体建设。
项羽将自己捧为“西楚霸王”,最终在国家大局面前,他的个人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而刘邦则更注重国家长远发展,在打仗之余注重治国、平民,结交人才,具备了更广阔的发展视野。
其次,《高祖本纪》中,刘邦是一位具有极强政治智慧的人。
他善于从过程中总结经验,读懂局势并带领天下百姓逐步走向统一。
在战争初期,他克服过多种困难,开始崭露头角。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治理着国家。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发奋图强,始终不懈,有志者事竟成。
”刘邦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前途多么曲折,只要心中坚定有所追求并不断努力,终有一天能够成功。
此外,《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还有很多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内容。
例如,在两篇文章中,有关“仁爱”、“智慧”、“忍耐”等方面的描述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含义: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够成为卓越的领袖。
这些精神境界既是古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今人需要追求的目标。
最后,细读两篇文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信息。
阅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得启示和体会。
当我们深入阅读这些古籍,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增强对中国文明的认知和传承,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英雄何必论成败
——试论《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2007213074 牛杰
内容摘要《史记》中,司马迁专门将项羽列入“本纪”,表现了作者对项羽的独特感情。
历史学家与文学家对于项羽的是非功过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本文通过对项羽这个文学人物的形象分析,展现出一个活出“真我”的英雄,阐发出笔者对项羽这个人物的观点。
关键词史记项羽司马迁
他“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皮肤微黑,阔大、坚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
那黝黑的眼睛虽然轻轻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轻纱,但当他抬起脸来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
”他,“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在张爱玲的笔下,他英武帅气,充满柔情。
在司马迁的笔下,他阳刚十足,充满霸气。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永远被人们作为审视的焦点,人们或褒或贬,或抑或扬,他像一个文化符号,永远置身于文字的氤氲里。
他就是项羽,我最为欣赏的本色英雄。
在各家对项羽的研究评论中,对项羽的评价无非两种,一种是评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成功,另一种是其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失败。
《史记·项羽本纪》揭示了这位悲剧人物悲剧结局的两大内在成因:政治幼稚与军事被动。
项羽的失败首先是政治上的幼稚无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大秦帝国未亡之时,秦帝国就是所有反秦武装的共同敌人,此时的刘邦、项羽是并肩作战的友军毫无悬念。
但是,刘邦入关后,秦王子婴一出降,大秦帝国画上了句号,刘邦、项羽的关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友关系变成了敌我关系。
这个历史性变化谁认识得早谁就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权。
可是项羽没有认识到。
函谷关的麻痹大意,鸿门宴的错失良机,轻视齐地田氏的分封,都是他政治幼稚的表现。
至于军事上,纵使项羽武力过人,但是刘邦集团运用统一战线,攻其必救,战备包围三招致项羽于死地,重用了三个军事家:韩信、彭越、黥布。
和他们结盟,最终在军事上消灭了强大的对手项羽。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立体多视角的项
羽形象。
《史记》高度的写人艺术,在《项羽本纪》表现尤为集中和突出,具体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选择重大历史事件,突出项羽“才气过人”的特征,塑造英雄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时并不是有事必录。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紧紧围绕项羽“才气过人”的个性特征,即他力大无比,武功超群,集中一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来充分突出他的形象。
项羽一生亲历七十余战,司马迁只精选了那些事关反秦斗争的成败与项羽兴亡的重大事件,加以集中描写,把人物放在当时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展现其优点和缺陷,从而使人物形象突现出来。
二、运用间接描写从侧面渲染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采用避实就虚的表现手段写巨鹿之战的项羽就是个成功的范例。
作者写巨鹿之战,目的是想突出项羽具有一往无前的决心,奋不顾身的勇气,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捕捉战机的指挥艺术。
然而正面对此着笔的,不过是“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三十一字而已。
但读者依然仿佛见到项羽在巨鹿城下,秦军阵中摧坚破锐、纵横驰骋的英姿。
其秘诀就在渲染衬托之功夫。
会战开始前,司马迁先用诸侯救兵“十余壁,莫敢纵兵”来渲染秦军的强大,从而为以后战斗的激烈,楚军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做好铺垫。
三、运用互见法,完整地塑造人物形象。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写作中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所采用的材料处理方法,即把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而移置到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写。
这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另一方面也避免损害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一致性,同时也保持了这一历史人物性格的完整性。
例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项羽的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对他的行为在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
这样,就体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司马迁在本纪中没有过多的去批评项羽个人的缺点和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道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样既不至于损害项羽的英雄形象而又显示出韩信非凡的才能和过人的见识。
但在我看来,无论是英雄何必论成败,一代豪杰的项羽,他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在自己的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故事,这就足够了。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道:“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
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当作帝王看待,可见是对项羽有所偏爱的项羽在他
心目中也绝不是毫无谋略,优柔寡断的草莽英雄。
司马迁以人性荐历史,以真情颂英雄,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态度和勇敢大无畏精神刻画评析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
把《项羽本纪》排在《高祖本纪》前面充分显现了他对项羽的一种态度。
读过《史记·项羽本纪》后,我便坚定了一个看法:无论成败,项羽都是个英雄。
其实每一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都未尝不是英雄,那些为自己活过,为自己的信念、信仰,努力过、活过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毕竟“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司马迁的《史记》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蔡伟书屋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2006 6
[4]董华语文教学与研究项羽不杀刘邦是为人不忍吗2004 5
[5]司马迁史记(十卷本)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