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于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的做法
- 格式:ppt
- 大小:18.30 MB
- 文档页数:8
日本农产品进口标准
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国家,对于农产品的进口标准也是非常
严格的。
日本的农产品进口标准主要包括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包装和标识等方面。
本文将就日本农产品进口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日本的相关规定。
首先,日本对农产品的食品安全要求非常严格。
日本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农产品
中残留农药、兽药和重金属等物质的限量标准,对于超出标准的农产品将被禁止进口。
因此,生产企业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日本的相关标准进行管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其次,日本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也有严格要求。
日本对于水果、蔬菜、畜产品
等农产品都有详细的质量标准规定,包括外观、大小、色泽、口感等方面。
生产企业在出口农产品到日本之前,需要对产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日本的质量标准要求。
另外,日本对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也有严格的规定。
包装必须符合日本的相关
法规,标识上需要包括产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产地、生产企业信息等内容。
此外,包装上的文字、图案等也需要符合日本的相关规定,不能有误导性的信息。
总的来说,日本农产品进口标准非常严格,生产和出口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相关
规定,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出口到日本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希望生产和出口企业能够加强对日本农产品进口标准的了解,做好产品的质量管理和合规生产,为开拓日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本人食品管理制度日本是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和食品管理的国家。
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非常注重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因此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食品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涵盖了食品的生产、销售、储存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以确保日本消费者能够安心食用食品,让他们对食品更有信心。
日本的食品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日本的历史上,因为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食品的生产方式等原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特别是在以前,日本人口密集,食品流通不够发达,消化环境相对封闭,食品安全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日本人对食品的管理一直都很重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一直采取了一些保守的管理制度来保障食品的安全。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日本政府和企业开始加强了对食品的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食品安全挑战。
日本的食品管理制度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是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的管理。
日本的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非常庞大,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农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业等等。
为了确保生产出的食品安全,日本政府和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和标准,对生产和加工环节进行了严格管理。
这些管理规定包括了生产工艺、原材料使用、卫生条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等方面,以确保生产出的食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第二,是对食品销售和流通的管理。
在日本,食品的销售渠道非常多样化,包括了超市、便利店、餐饮服务等等。
为了确保消费者消费到的食品是安全的,日本政府和企业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销售和流通管理制度。
这些管制包括了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对食品标签的管理、对食品广告和宣传的限制等等方面。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日本政府和企业能够确保食品销售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和质量。
第三,是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测。
在日本,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食品监督检测机构,负责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检测和监督。
重修!日本《进口食品事前确认制度纲要》大变身《制度纲要》关键内容解析1、适用范围(1)需事前确认须事前确认的食品是指从符合相关要求的国家或地区出口到日本的食品,包括《食品卫生法》第4条规定的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和包装(所有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包装容器),以及第68条规定的玩具等。
(2)无需事前确认根据《食品卫生法》第26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的农产品、畜牧业及渔业产品,以及其简单加工产品(经过简单加工的产品,如去皮、切丝、粉碎、轻度盐渍、干燥等,切割或去皮的产品,以及冷冻产品等)和食品等,无需实施事前确认。
2、事前确认内容依照以下标准(1)至(3)予以确认。
涉及到(3)的部分需特别单独确认。
(1) 符合纲要附录 1 所列的法律规定的食品等标准,确保出口到日本的产品满足日本食品相关的合规要求。
(2) 符合纲要附件2所列的设施、食品等卫生管理标准。
(3) 不得售卖有毒有害食品。
3、事前确认手续(1)申请程序国外生产商出口前应通过出口国政府主管部门向厚生劳动省提交事前确认申请书,并随附产品原材料成分、加工工艺、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卫生控制管理制度、国外官方出具的证书报告等文件。
(2)登记和通知厚生劳动省确认申请书的内容符合标准时,通过出口国政府通知生产商该食品已被注册并给予注册号。
厚生劳动省判定事前确认申请书的内容不符合标准时,通过出口国政府告知生产商未通过注册登记。
(3)变更手续生产商因变更原材料、生产工艺、添加剂以及器具、容器和包装或玩具中材料等相关事项时,应通过出口国政府向厚生省提交事前确认事项变更申请书,并随附变更事项的相关文件以及国外官方检验机构等出具的分析证书,表明该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厚生省判定事前确认事项变更申请书的内容符合标准时,通过出口国政府通知予以变更。
厚生省判定事前确认事项变更申请书的内容不符合标准时,通过出口国政府通知生产商不予变更。
4、注册有效期(1)注册有效时间自注册之日起3年内有效。
日本进口检疫与食品卫生制度1、日本的进口动植物和食品的检疫、防疫体系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自海外进入其境内的动植物及食品实行严格的检疫和卫生防疫制度。
相关法律有《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预防法》等。
2、动物检疫日本从外国进口动物以牛、马、猪、兔等家畜及各种家禽为主。
日本动物检疫的指导原则是《家畜传染病预防法》,以及依据国际兽疫事务局(OIE)等有关国际机构发表的世界动物疫情通报制订该法的实施细则(即禁止进口的动物及其产地名录)。
凡属该细则规定的动物及其制品,即使有出口国检疫证明也一概禁止入境。
如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因易感染口蹄疫,日本对其进口十分警惕。
日本认为,全世界仅有韩国、菲律宾、美国等32个国家、地区属于无口蹄疫的“清洁地区”,可以正常进口。
另有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肉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进行消毒处理后才可进口。
而来自其它国家的上述货物均被禁止入境。
日本进口商自海外进口动物及其产品,须提前向动物检疫所申报。
一般牛、马、猪等需提前90-120天申报,鸡、鸭、狗等提前40-70天申报。
动物进口时,由检疫人员登船检查确认,检查无问题后,检疫所发给进口商《进口检疫证明书》,作为进口申报书的附件办理进口申报手续。
3、植物防疫日本进口植物防疫的指导原则是《植物防疫法》。
与动物检疫类似,日本依据有关国际机构或学术界有关报告了解世界植物病虫害分布情况,制定《植物防疫法实施细则》(即禁止进口的植物及其产地名录)。
凡属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来自或经过其发生国家的有关植物和土壤均严禁进口。
货物经植物防疫所检查确认无病虫害后,颁发《植物检查合格证明书》。
进口商进行进口申报时将此证明作为进口申报书的附件。
禁止进口植物获得农林水产大臣特别许可也可以进口。
获准进口时,日本进口商须将进口许可书寄送给出口商,令其粘贴在该商品上。
入境时,与一般植物同样办理检疫。
对于某些仅凭进口时的检疫无法判断病虫害的植物,日本要求置于专门场所隔离栽培一定时间接受检查。
日本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分析日本作为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大约只占其农产品消费总量的40%,市场大约60%的食品、农产品必须依靠进口。
因此,日本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安全,日本的消费者也对食品安全期待很高。
日本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出台的背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防止国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进入日本,适应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食品安全需求,日本成立了由内阁府直接领导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对食品安全进行协调管理和风险评估。
一般情况下,日本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接受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但同时可以向食品安全委员会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要求,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它们提出的评估内容进行评估后,制定相关政策或提出建议,并将评估结果通知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
基于同样的目的,日本根据《食品卫生法》制定了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其目的是阻止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农产品等进入日本,而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是执行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的主要行政部门。
原则上,日本厚生劳动省负责进口食品卫生检疫,农林水产省负责动物疾病检疫及有害生物的检疫等。
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检疫所由厚生劳动省管理,农林水产省管理植物检疫所和动物检疫所。
但在实际检疫工作中两个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也是并行的,同时检疫内容也相互交叉。
例如,动物的进出口申报制度就由两个部门交叉管理。
日本进口食品检疫制度的主要形式日本检验检疫制度主要有2种形式,一为监控检查,二为命令检查。
所谓“监控检查”,“主要是针对违反《食品安全法》概率较低的食品所采取的检查制度,并根据年度计划实施检验检疫”。
通常日本通过其管理的31个检疫所进行监控检查。
一般情况下,监控检查允许客户先办理通关手续,在少量抽查并确认货物无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允许报检货物办理通关手续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货物进入日本市场后通过抽查发现问题,日本也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召回。
在货物上市后,从允许入境的货物中有计划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分送到7个检疫所进行检疫。
日本厨房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食品安全是关乎国民健康和国家经济的重要问题。
日本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发达国家,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厨房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分析,了解其管理特点和经验,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二、日本食品安全管理体制1. 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食品安全标准,以及进口食品的检疫检验管理。
地方政府负责国内食品卫生及进口食品在国内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2.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管局和各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政策,食品安全监管局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
三、日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特点1. 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日本建立了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的质量保证体系,从原料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各个环节,都要求记录详细的信息,以便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迅速追踪到问题环节。
2.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日本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包括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的标准。
这些标准不仅包括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还包括企业自主制定的内部标准。
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日本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对食品原料、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采取措施防范和应对。
4. 严厉的违法行为处罚制度:日本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实施严厉的处罚制度,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以保障食品安全。
四、日本厨房食品安全管理实践1. 企业自律:日本企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积极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培训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2. 行业协会作用:日本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日本食品安全管理协会(JFSM)等,它们负责对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管理认证,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日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日本是一个食品进口大国,食品进口量约占总消费量的63%,所以对食品卫生的要求比较严格。
一、日本食品卫生法规日本1947年制定了《食品卫生法》,1948年制定了《食品卫生法实施规则》,1953年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实施令》。
《食品卫生法》是食品卫生的根本大-法和基础,在本法中,明确规定禁止销售腐烂、变质或未熟的食品;含有或附着有毒、有害物质,疑为有害物质的食品;病原微生物污染或凝为污染而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食品;混入或加入异物、杂质或其它原因而危及人体健康的食品;病死畜禽肉;未附有出口国政府签发兽医证的畜禽肉、内脏及制品(火腿、腊肠、腊肉);未经证实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为目的的化学合成品及含有此成份的制剂、食品;有毒器具;新开发的尚未证实对人体无害的食品并制定了处罚措施。
为适应厚生省大臣咨询需要,日本设立了食品调查委员会,调查审议有关食品中毒事项、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和其他有关食品卫生的重大事项。
除《食品卫生法》外,与此相关的主要法规还有:《产品责任法(PL法)》、《食品卫生小六法》、《屠宰场法》、《禽类屠宰及检验法》、《关于死毙牲畜处理场法》、《自来水法》、《水质污染防止法》、《植物检疫法》、《保健所法》、《营养改善法》、《营养师法》、《厨师法》、《糕点卫生师法》、《生活消费用品安全法》、《家庭用品品质标示法》、《关于限制含有有害物质的家庭用品的法律》、《关于化学物质的审查及对其制造等进行限制的法律》、《计量法》、《关于农林产品规格化及品质标示合理化的法律》及日本农林规格(JAS)、食品卫生检查指针、卫生试验法注解、残留农药分析、食品、添加剂等的规格标准、在食品或添加剂的制造过程中防止混入有毒有害热载体的措施标准、关于奶制品成分规格的省令、标签内容的规定、行业自定标准、与进出口食品有关的还有输出入贸易法、关税法等。
二、日本食品卫生管理体制日本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共同承担,中央政府负责有关法律规章的制定,进口食品的检疫检验管理,国际性事务及合作;地方政府负责国内食品卫生及进口食品在国内加工、使用、市场销售的监管和检验。
第1篇一、引言土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土豆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为了确保进口土豆的质量安全,维护国内市场秩序,我国对进口土豆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详细解读日本进口土豆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日本进口土豆的法律法规体系1. 法律(1)食品安全基本法:《食品安全基本法》是日本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规定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管理机构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其中,对进口食品的管理有明确规定。
(2)植物防疫法:《植物防疫法》是日本关于植物检疫的法律,规定了植物检疫的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
2. 行政法规(1)植物防疫规则:《植物防疫规则》是日本植物检疫的具体实施办法,对进口土豆的检疫要求、检疫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2)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法规》是日本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口食品的检验、认证、标签等进行了规定。
3. 行业标准(1)日本食品卫生法典:日本食品卫生法典是日本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核心,对进口土豆的质量、安全、标签等进行了规定。
(2)日本农业标准:日本农业标准规定了土豆的种植、收获、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三、日本进口土豆的检疫要求1. 检疫范围日本对进口土豆的检疫范围主要包括:病虫害、杂草、种子等。
2. 检疫程序(1)申报:进口商在进口土豆前,需向日本海关申报,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2)检疫:日本海关对进口土豆进行检疫,包括现场检查、实验室检测等。
(3)放行:经检疫合格的土豆,方可放行进入日本市场。
3. 检疫要求(1)病虫害:禁止携带疫病土豆进入日本,如晚疫病、黑胫病等。
(2)杂草:禁止携带杂草种子进入日本,如稗草、麦苗等。
(3)种子:禁止携带土豆种子进入日本。
四、日本进口土豆的质量要求1. 外观要求(1)土豆表面应光滑、完整,无病虫害、腐烂、损伤等。
(2)土豆大小应均匀,无明显大小差异。
2. 色泽要求土豆色泽应自然,无异常色泽。
日本进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进口蔬菜农药残留标准石敏俊筑波大学农林学系一、中国对日蔬菜出口贸易动向与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蔬菜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之一。
2001年蔬菜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7%。
其中,对日蔬菜出口在蔬菜出口中以及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1年中国对日蔬菜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占蔬菜出口额的75%,占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的25%。
中国产蔬菜进口对于日本农产品贸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6年至2000年的5年中,日本新鲜蔬菜的进口量增长了倍,其中中国产蔬菜进口增长了倍。
2000年日本进口的新鲜蔬菜总量中,中国产蔬菜占%,高踞首位。
但是,近年来,进口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现象越来越引起日方注意。
在食品卫生检疫中,被查出农药残留超标的中国产蔬菜申报进口件数1999年为11件,2001年达到127件。
因此,日本将中国产蔬菜进口的农药残留含量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加强了对中国产蔬菜进口的检查。
例如,在中国产蔬菜进口检查项目中追加了日本没有登录的但在中国等地广泛使用的有机磷农药等内容,并将2002年1月作为“中国产蔬菜进口检查强化月”,对申报进口的中国产蔬菜实施了100%的“监视检查”。
之后,又以多次检查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为由,将中国产的新鲜韭菜,冷冻韭菜等4种蔬菜改为“命令检查”对象。
2002年3月起,由于媒体报道了中国产菠菜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开始加强对中国产菠菜的检查,包括增加盐酸类农药等检查项目,增加“监视检查”,“命令检查”和“自主检查”的样本数。
2002年3月20日至10月底,日本各地的食品卫生检疫所共对1,949件申报进口的中国产蔬菜实施了检查,其中查出农药残留标准超标的有73件,超标率为3。
7%。
由于在检查中多次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日本政府在5月和6月两次向中国政府提出采取控制农药残留超标菠菜对日出口的要求。
6月,日本政府要求进口商对于未经食品检疫所的有机盐酸类农药检查的中国产菠菜,在进入国内流通销售之前实施“自主检查”;7月,又要求进口商自发停止进口多次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的中国产菠菜。
日趋严格的日本食品安全管理2003年5月16日,日本参议院通过了《食品安全基本法》。
根据该法规定,日本于同年7月,日本内阁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评定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并督促各个政府部门采取相关对策。
从而结束了日本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食品安全一元化领导的体制。
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和审议有关食品安全的重要政策,监督食品安全政策的实施,同时在各部门间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
该委员会制定政策的依据是食品安全法案的基本理念。
它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在充分认识保护国民健康重要性的基础上,确保食品安全;(二)在食品供应的各个环节采取必要措施。
如实行农产品身份证制定;(三)采取措施要考虑国际动向和国民意见,要有科学知识为依据。
食品安全委员会是由首相亲自任命的7名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人士组成,检验对象包括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家禽饲料、肥料和农药安全标准等,对于多个具体领域,还邀请各行业专家参与研究。
食品安全委员会把风险评定和风险管理明确分开,即科学判断食品健康的影响同具体检验限制所采取的对策分开。
食品安全委员会评定食品对健康的影响,据此要求农水省、厚生省等采取相关政策,有关省厅再采取措施使用或限制进口等具体措施。
食品安全委员会还要监督有关省厅的措施是否得力。
食品安全委员会对食品安全性与危险性的评估报告提交农水省和厚生省。
两省根据委员会报告,发布省令和通知,对家禽饲养者和食品制造商进行监督。
对于类似暴发疯牛病等国内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危机场合,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作出临时紧急处理对策。
根据《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农水省和厚生省对省内有关部局同时进行调整。
农水省在2003年7月份设立由300人组成的消费安全局,负责食品安全残留农药检验监督和食品标签等工作。
消费安全局检验结果须提交食品安全委员会。
同时设立消费者信息官,综合受理企业以及消费者对于食品卫生安全的意见。
日本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管理
王孝钢;万述伟
【期刊名称】《农业环境与发展》
【年(卷),期】2003(20)3
【摘要】日本是一个岛国,其 37万 km2的国土上生活着 1亿 3千万人口,人口密度是我国的近 3倍.再加上资源贫乏,对进口物资的依赖程度相当严重.按热量计算,目前日本人食品的摄取量有 60%依赖进口.因此,日本国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非常强烈,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对进口的食品进行严格的检验,以确保进口食品的安全性.【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王孝钢;万述伟
【作者单位】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日本进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J], 石敏俊
2.韩国:修改《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法实施规则》 [J], 安然
3.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模式转型与政策取向 [J], 冷清泉
4.从日本进口食品监控计划透视其进口食品管理 [J], 陈荣溢
5.北京暂未发现日本核辐射区食品 711下架日本进口食品 [J], 邱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与制度随着食品进口量的扩大,日本政府不断加强了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类商品的安全管理涉及到原料的生产,加工和卫生检疫检验以及产品的商标标示方式等多方面,因此在管理体制上也涉及到农业,卫生和商业等多部门;多年来,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上主要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负责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近几年,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 BSE疯牛病禽流感等涉及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屡次发生,引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不信任感;为了消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的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2003年6月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随同本法的实施,同年7月在内阁府里设置了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对食品安全性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检测鉴定,并向内阁府为立法提案提供科学依据的独立机构;该委员会由科学家和专家组成;它有权对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直接管理机构对食品安全的执法治理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以及劝告,但没有直接采取奖惩措施的权力;设置食品安全委员会以后的日本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如图 1;农林水产省消费安全局业务内容是, 保护消费者健康,制定和监督执行农产品类食品商品的标示规格,采取物价对策,保障食品安全,管理农林水产品的生产阶段的安全农药,肥料,饲料,动物等,防止土壤污染,促进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安全信息交流;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的主要业务内容是,执行食品卫生法保护国民健康,根据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评估鉴定结果,制定食品添加物以及残留农药等的指数规格,执行对食品加工设施的卫生管理,监视并指导包括进口食品的食品流通过程的安全管理,听取国民对食品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及其实施的意见,并促进和有关人士消费者,生产者,专家学者交换信息和意见;由于不断改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结构,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基本上渗透到了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各个环节;借助于信息传递的迅速化与网络化,能够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也能够及时采取风险对策;1.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政策1.1 农药取缔法与食品卫生法日本的涉及到农产品及食品安全的代表性法律制度有农药取缔法 1948公布和食品卫生法 1947年公布;农林水产省所管的农药取缔法目的是,设置农药的登记制度的同时,通过限制出售和使用,正确制定农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及使用量,并以此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国民健康;只有登记过的农药才可以出售和使用; 一方面, 关系到消费者健康的农产品残留农药的安全标准在厚生劳动省所管的食品卫生法里制定; 食品卫生法是以防止饮食引起的危害的发生,促进食品卫生的提高为目的的法律;根据其第7条制定的食品规格之一就是农药残留标准;农药残留标准,到 1991年为止只对26种农药,53品种农产品制定了残留标准指数;而1992年以后不断地扩大农产品残留农药标准的范围,到2001年3月时已经对214种农药,约130品种农产品按每品种制定了8,000个以上的标准指数注1 ;这些标准适用于日本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国产和进口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这些标准对于日本国内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说在国家和地方以及企业的技术与价格支持下没有影响;但对于国外的,特别是技术力量不够雄厚的生产者来说是一道难关;因为食品出口国在生产管理上基本上采用WTO协定里的SPS协定关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适用的协定所定的国际标准控制出口农产品的农药使用量;而日本的农药残留标准比国际标准严格得多;日本提高农药残留标准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对国内农畜产业有恶劣影响的有害病虫或传染性疾病等的从海外侵入,而确保农产品食品的安全性是成了其间接的目的;这在食品安全性越来越被重视的社会风气下引起了争论;因此在2003年制定的食品安全基本法里将食品卫生法的目的要从确保食品卫生改为确保食品安全,同时明确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应负的责任 ;1.2 JAS法与追踪系统Traceability日本对于国内产的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管理上,有上述法规之外还有 JAS法农林物资规格化与质量表示正规化的法律,1950年制定,1970年修改,1999年全面推广实施;JAS法是以JAS规格和食品表示两部内容组成;JAS法的内容,不仅确保了农林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还为消费者能够简单明了地掌握到食品的有关质量等信息提供了方便;自2001年以来,日本在JAS法的基础上,开始试行并推广农产品与食品的追踪系统;该系统给农产品与食品戴上生产者产地、使用农药、加工厂家、原材料、经过流通环节与其所有阶段的日期等信息;也就是给农产品和食品戴上“身份证”;借助于追踪系统能够迅速查到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阶段使用原材料的来源与制造的厂家以及销售商店等记录,同时也能够追踪掌握到食品的所在阶段;这不仅在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以及表示等方面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也能够及时查出事故的原因并为追踪有问题的食品以及将其回收上起到重要作用;该系统2003年开始对牛肉已经实施;1.3 进口动植物与食品检疫检验日本的农产品自给率很低,需要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及食品;这些农产品及食品的检疫检验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了解日本的进口动植物与食品检疫检验过程,对于农畜产品与食品出口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图 2是表示了目前日本的进口动植物与食品检疫检验过程;如图所示,包括农畜产品的所有进口食品必须通过厚生劳动省所管的食品检疫所全国有32个检疫所的检查和海关手续之后才可以进入日本国内市场流通;由于食品的种类不同而其到检疫检查环节的渠道也不一样;加工食品及鱼贝类是进口之后可以直接到食品检疫所,但是新鲜蔬菜水果、谷物、大豆等或畜产品是,到食品检疫之前必须先到农林水产省所管的植物检疫所全国有89个检疫所和动物检疫所全国有23个检疫所里接受检疫检查;合格的产品才能到食品检疫所,而不合格的产品被反送、废弃、烧掉,不能作为食品流入日本国内;在厚生劳动省所管的食品检疫所里,接受食品卫生监视官的书面审查;要准备的书面材料有食品等进口申请书、有关原材料和成分以及生产过程等的说明书、卫生证明书、试验结果书;其中,卫生证明书和试验结果书是被要求提交的时候才提交的材料;提交的书面申请材料根据以往的进口业绩来被分为不用实物检查和要实物检查的区别;前者在书面材料能够证明要进口的产品是安全上有保障的,取得进口许可书,并进行海关手续;后者则再分为自行检查和行政检查;自行检查是指在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检疫检验所里进口企业带去样品进行检验;行政检查是指在厚生劳动省所管的检疫所里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合格的取得进口许可书,再办理通过海关手续之后可以进入日本国内市场流通;检验结果不合格的被反送、废弃、食用外转用;1.4 食品安全政策的调整在 BSE以及基因组合产品等围绕食品环境的多样变化当中 , 日本将国民健康保护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地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政策引导上体现和促进以消费者为中心调整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以及生产方式等意识的改革; 2003年制定并实施的食品安全基本法里大大强化了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之后的风险管理与风险对策;同时也强化了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的预测能力,也就是强化风险的评估能力;在具体实施时,风险管理机构与风险评估机构的要分门别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食品安全的保护工作;日本的食品安全政策调整的目的是改变以往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不够状况,强化对以下几点重要性的认识:①将国民的健康保护放在最优先地位,②为消费者稳定供应安全并能够安心消费的食品,③让国民参加政策的讨论和制定过程;在调整食品安全政策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制定政策上反映消费者、生产者以及企业等有关人员的意见,②建立健全贯通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综合性措施并确保其实施,③促进生产者和企业的安全安心食品的供应活动,④及时准确地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和风险管理;在今后调整方向的着重点是:①继续强化新的行政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国际机构的联系,②确保实施农产品和食品从产地到消费地过程的风险管理,③促进确保消费者的安心感和信赖的活动,④促进为确保食品安全安心而进行的有机农业等环保型经营活动,⑤充实降低风险的技术开发研究的同时,为风险分析研究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