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优秀PPT课件--2清华大学——全面素质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2
基于民族使命的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一)杭州二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历程杭州二中作为一所有着百十年历史的浙江省名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优秀学生前来报考。
二中通过中考聚集的这些杭州市(甚至浙江省)优秀学生,他们智力优秀、天资聪颖、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并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
从我校每年在杭州市初中毕业生中所招的考生层次来看,入校生基本上处于参加考试学生的前端5%左右的位置,这和国际普遍认可的具备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左右的数据基本吻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考进杭州二中的学生,大多数上称得上是资优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这些资优学生若按照针对普通高中生的要求进行教学,他们大多表现出“吃不饱”的现象,这就引起了学校领导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
通过研究讨论,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按常规方法教学,统一要求,无疑会泯灭这些优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扼杀其个性的发展,这将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本世纪初,我校通过课题《学生、教师、学校自主发展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曾荣获省第五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对这些资优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结题报告中我们提出,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制推动的发展,而是内在自主主动的发展。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性格思想各异的主体的人,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发展,逐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面对如此众多杭州市一流生源的学生,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教师、学校自主发展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我们进一步创设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和探究,在内化教育动力中实现整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与探索根据党和国家人才总体战略以及清华大学的发展定位,为努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2010年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四年多来,在中组部和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认真研究总结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堂计划”为载体,创立并实践“领跑者”理念,从理念创新、氛围营造、机制改革等方面,深入推进计划实施,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 总体目标“学堂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于基础学科研究,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
借鉴“学堂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具体目标是,在已有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每年动态选拔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领跑者”理念“学堂计划”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创立“领跑者”理念,实施优势转化战略,营造清华学堂环境,注重素质教育环节。
“领跑者”理念即让优秀学生作为“领跑者”,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优势转化战略,即将学科、师资、国际交流、优质生源、优良传统等方面的办学优势积极、主动、优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以百年清华学堂作为专用教学场所,搭建国际化、开放式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素质教育优先,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理想,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