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优秀PPT课件--2清华大学——全面素质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2
基于民族使命的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一)杭州二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历程杭州二中作为一所有着百十年历史的浙江省名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优秀学生前来报考。
二中通过中考聚集的这些杭州市(甚至浙江省)优秀学生,他们智力优秀、天资聪颖、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并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
从我校每年在杭州市初中毕业生中所招的考生层次来看,入校生基本上处于参加考试学生的前端5%左右的位置,这和国际普遍认可的具备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左右的数据基本吻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考进杭州二中的学生,大多数上称得上是资优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这些资优学生若按照针对普通高中生的要求进行教学,他们大多表现出“吃不饱”的现象,这就引起了学校领导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
通过研究讨论,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按常规方法教学,统一要求,无疑会泯灭这些优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扼杀其个性的发展,这将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本世纪初,我校通过课题《学生、教师、学校自主发展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曾荣获省第五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对这些资优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结题报告中我们提出,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制推动的发展,而是内在自主主动的发展。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性格思想各异的主体的人,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发展,逐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面对如此众多杭州市一流生源的学生,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教师、学校自主发展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我们进一步创设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和探究,在内化教育动力中实现整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与探索根据党和国家人才总体战略以及清华大学的发展定位,为努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2010年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四年多来,在中组部和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认真研究总结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堂计划”为载体,创立并实践“领跑者”理念,从理念创新、氛围营造、机制改革等方面,深入推进计划实施,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 总体目标“学堂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于基础学科研究,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
借鉴“学堂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具体目标是,在已有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每年动态选拔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领跑者”理念“学堂计划”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创立“领跑者”理念,实施优势转化战略,营造清华学堂环境,注重素质教育环节。
“领跑者”理念即让优秀学生作为“领跑者”,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优势转化战略,即将学科、师资、国际交流、优质生源、优良传统等方面的办学优势积极、主动、优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以百年清华学堂作为专用教学场所,搭建国际化、开放式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素质教育优先,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理想,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1.1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1.2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契合,因此素质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2.1江苏省科技创新素质教育示范区建设江苏省教育厅近年来提出要将全省高中、初中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先后设立了“科技创新素质教育示范区”。
在南京、苏州等地,学校纷纷成立了创新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2浙江大学“追梦育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浙江大学提出了“追梦育人•创新行动”活动,对学校常态化开展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等方式进行培养创新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2.3北京大学“未来科学家项目”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北京大学发起了“未来科学家项目”,该项目以跨学科探索为特色,鼓励学生解决真实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总结3.1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地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将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3.2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未来,我们应更加注重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总结好经验,推广成功做法,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体系,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春理工大学结合学校的历史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建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
学校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制度机制三方面实现创新,构筑产、学、研平台,搭建课程建设平台及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改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性责任。
目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并以启发探究教学模式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
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春理工大学于2005年以学校创始人、名誉校长王大珩院士名字命名成立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2007年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五年多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综合优势,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为依托,集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不拘一格培养拔尖人才的理念,深入探索具有军工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明确思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机制。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示范与辐射作用。
2005年以来,长春理工大学从学校历史沿革与特色出发,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制度机制三方面实现创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一)小规模、高规格、厚基础,创新人才教育思想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以开放的、科学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广博的视野,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探索出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科学素养的行业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
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者:聂长建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第3期聂长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只占少数,却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尖端科研成果,因此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其培养方式,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是:惊异、专注、敏捷。
与之相对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是:特长发展、自由发展、卓越发展、机制发展。
恰当的培养方式,能把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变为现实的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01-02作者简介:聂长建(1969-),男,河南光山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从事拔尖创新人才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科技领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超强的创新能力、坚定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成果,成为研究领域出类拔萃、远远超过该领域一般同行研究高度的顶级人才。
在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并不缺少,缺少的是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犹如马中之千里马,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相应的培养方式。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拔尖创新人才当是鹤立鸡群,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但也有如下的共性:1. 惊异学术惊异的背后是什么?“小草划破手”这一现象能够引起常人的惊异吗?“苹果落地”能够引起常人的惊异吗?它们只引起鲁班和牛顿的惊异,并因此有了锯的发明和万有引力的发现,原因在于鲁班是天分很高的木匠,牛顿是天分很高的物理学家。
学术惊异的背后,是研究者的天分,一个人只有具有很高的科研天分,才会对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材料产生惊异,“能发别人所未发,感别人所未感,悟别人所未悟,得别人所未得,对所掌握的材料有着别具一格的领悟和组合能力,如果作者对学术材料无动于衷或虽有感触却也与别人的见解并无二致,那么原创性学术作品不可能出自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