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民俗生命的交响曲
- 格式:docx
- 大小:16.17 KB
- 文档页数:4
一次震撼人心的交响流程——刘长远第三交响乐《生命》的简介为纪念抗击“非典”的胜利,广东省文化厅以广州交响乐团的名义,委托了我国著名作曲家刘长远创作一部题为《生命》、长约45分钟的交响音乐。
音乐从四个方面“憧憬”、“遭遇”、“天使”、“阳光”,描绘这一惊心动魄、壮丽恢宏的抗击SARS的场面。
这四个标题因此分别成为乐曲四个乐章的表现内容。
第一乐章,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暗示了SARS的侵袭。
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
引子是由铜管组演奏出严峻的主题音调,预示了全曲气势宏大的音响基调。
主部主题采用了广东音调,主要由木管陈述,音乐欢快祥和;充满了节日气氛。
当主题再次以弦乐陈述时,进行了加花变奏,使音乐更为活跃。
整个主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副部由两种对比性的主题构成,由木管陈述的第一主题,悠扬甜美,充满了抒情气质,表现了人们生活的甜蜜,可谓“幸福”主题。
由弦乐陈述的第二主题,采用了微型复调技术,营造出阴暗神秘音响,象征着SARS,可谓“邪恶”主题,它两次出没于“幸福”主题之间,暗示了某种不祥之兆。
音乐的展开由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由主部主题材料构成的一个长大的赋格段,表现了动荡不安,危难四起的景象。
第二部分是继续由主部主题材料发展,富有戏剧性且逐步将音乐推向高潮。
当副部第一主题再现时,它由原表现“幸福”的音乐形象转变为激昂恢宏的音乐形象,象征着人们战胜SARS的决心。
尾声采用了引子的主题材料,进一步表现达了人们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最终将该乐章在高潮中结束。
第二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音乐主要以快速的、强动力的音型为动机,在弦乐队中依次出现,此起彼伏,表现了SARS给人类带来恐慌和对生命的威胁。
中部,在充满焦急不安的背景上,由第一小提琴陈述的主题旋律,主要以下行为主,表现了人们的焦虑不安和企盼战胜“恶魔”的心境。
主部主题在木管组中再次出现时,音乐变得更加激烈,在打击乐、乐队不断的撞击下,音乐达到了情绪的最高点,表现了SARS的肆意横行,人们的焦急不安、恐慌等。
《贝多芬生命的交响曲》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醒目的身影,他用生命吟唱不朽的音符,勤耕不辍,为人类带来圣洁的音乐光芒。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个所有人都不会陌生的名字,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100多部惊世之作,不论是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还是重奏、变奏曲或是序曲,他都深有造诣。
而在此刻,我想粗浅地畅谈一番那些他用生命谱写的交响曲。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分别为: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又称“英雄的谎言”)、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又称“英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称“田园”)、A 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三、五、六、九交响曲,也就是《英雄》、《命运》、《田园》和《合唱》。
第三交响曲《英雄》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此乐曲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
这只交响曲的每一个成分都是不平凡的、新颖的,但都奇妙地为这样一个目的服务: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歌颂一个理想、歌颂英雄主义。
第五交响曲《命运》是交响音乐最杰出的代表,被看作交响乐理想的结晶,是“交响思维”最集中、最有说服力的体现。
开始的四个音符一出现就展开凌厉的攻势,夹着让人为之动容的惊悸、愤激和壮烈之情,成为每一个音符的主宰。
所有的音符都被卷入战场,参与这场战斗,“命运”的意识有目共睹。
没有人觉得自己听不懂《命运交响曲》——虽然实际上它的音乐语言异常精练而又丰富。
相比之下,第六交响曲《田园》最容易让人感到亲近,处身于这样的音乐,那真是“十万八千个毛孔都舒服”!这只朴素清新而又词韵丰美的交响曲具有大自然的气息,秀美的旋律浃着清风纷飞,处处是咂之不尽的甘甜。
《生命》交响曲的音乐语言和技法摘要:《生命》是原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敖昌群教授为汶川地震一周年而创作的交响作品。
作曲家采用民间的音乐素材与具有特殊意义的地震纪念日“5?12”作为特性音程,运用现代的音乐语言和技法,表现“生命在灾难中涅,人性的光辉在灾难的锻造下更加灿烂辉煌”这一中心思想,赞颂了人间的“大爱无疆”,揭示了“生命”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
《生命》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交响音乐作品。
关键词:生命;特性音程;交响音乐中图分类号:J647.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4-0013-04为中俄建交60周年献礼,为感谢伟大的俄罗斯人民在中国人民遭受地震灾害时所给予的无私帮助,2009年12月24日在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行的交响音乐会上,奏响了《生命》交响曲。
该作品是原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敖昌群教授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受四川省委宣传部的委托创作而成的。
作品力图将作曲家的亲历感受,通过音乐语言,表述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揭示在抗震救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的伟大精神,讴歌生命在灾难面前所凝聚起的无穷力量及展现出的人性光芒。
打开总谱,走进《生命》,我们不难发现,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之间在独立结构的基础上有着自然的联系,每个乐章均设有标题。
它是通过描述“殇――地震、惨景;疾?速――生命高于一切,举国上下奋力抢险;爱――人性的大爱无疆;浴火重生――歌颂生命的生生不息”。
每一乐章构成了一幅幅画面,使作品得以相互关联和统一。
特别是具有纪念意义的“5?12地震日”所构成的特性旋律音程,即:纯五度(减五度)、一度、二度(小二度)),贯穿了整个作品,起到了发展和统一音乐及其结构的作用。
《生命》的第一乐章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再现“天地痉挛、万物具毁”的地震场景与为凄惨亡灵“萧肃静穆、哀婉悲怆”的哭泣音调,标题为《殇》。
第一部分开始6小节为“地宇的无情爆发”,圆号的减五度音程,导引出铜管乐器组长时值的减七和弦的连续半音上行;弦乐组、木管乐器组由低音乐器开始,卡农式(间隔一拍)的依次三连音震音上行,用“5?12”纪念音调再现“万能涌动”;定音鼓、小号的渐强进入了“地崩山裂、生灵涂炭”的段落。
有寓意的钢琴曲有寓意的钢琴曲钢琴曲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展现钢琴本身的魅力,同时也能够通过音乐传达出各种情感和寓意。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些有着特殊寓意的钢琴曲。
一、《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流传甚广,也被用在了许多电影中。
从音乐和歌词的角度来看,这首曲子诠释了生命中的起起伏伏。
从一开始的残酷和沉闷,到之后的渐渐明朗、安详,最终到达高贵的顶点,这个过程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人生中的诸多历程。
同时,这首曲子也象征着人类的不屈精神和宽广胸怀。
二、《古堡里的回忆》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约瑟夫·卡赞布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流畅而静谧,给人特别的感觉。
这首曲子让人们联想到一座古老而优美的古堡,窗外是一片沉寂的草地,甚至可以想象到主人公在阳台上静静地推门而望,回忆着曾经的快乐时光。
这首曲子不仅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同时也呈现了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深刻见解。
三、《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的魅力在于其速度和流畅感。
当人们听到这首曲子时,仿佛身体就会不自觉地动了起来。
这首曲子寓意着勇气和努力,同时也显示出了人类的欲望和激情。
四、《幽默曲》《幽默曲》是俄国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充满了生命的喜感和幽默感。
这首曲子寓意着对生活中不愉快事物的调侃,同时也预示着人们在快乐中越过障碍的精神。
五、《春之声》《春之声》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寓意着生命的希望和光明。
思维大开的人们会用这首曲子来表达生命的不屈精神,同时也会联想到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总之,钢琴曲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和势能的艺术形式。
这些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曲子,无论哪一首,都饱含着生命和希望的气息,这也是人们发自内心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的原因。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
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创作:1798-1799年间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
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
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
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
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
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
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
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欣赏《火把节》(片段)【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欣赏《火把节》(片段)【教材分析】《火把节》亦名《火把节之夜》,是中国著名作曲家王西麟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创作于1963年(2003年修订),为风俗交响套曲《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作品经常在音乐会上被国内外著名音乐团体单独演奏,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带着强烈中国元素,并走进了世界音乐殿堂的本土交响乐作品。
【设计意图】本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围绕参加彝族火把节这一线索展开聆听、律动、“演奏”和哼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意图通过听辨及模仿乐曲演奏,增进学生对打击乐器、短笛、双簧管、弦乐等乐器音色及其表现力的了解。
通过参与全曲演奏,巩固对乐曲主题音乐的识记,促进学生对作品结构的辨听,也加深学生对民族管弦乐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已有经验,阐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以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熟悉乐曲特点鲜明的音乐主题。
2.能听出乐曲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及音乐特点,并能用哼唱、动作和节奏拍击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对民族管弦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验乐曲的音乐特点,并以合适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
【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音乐教室。
昨天,我收到一个重要的活动邀请,我想这么好的事情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同学们愿意跟我一起去参加活动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以参加彝族活动为线索,拉开音乐实践活动的序幕。
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明确了本次活动的大致方向。
】二、分段欣赏1.欣赏主题一(1)一听——风格师:这里有一份活动的邀请函,让我们听听是来自咱们中国,还是外国的?(中国)(2)二听——旋律线①师:活动到底在中国什么地方?有人告诉我说答案就在这封邀请函里,请你一边唱谱,一边用手指来划划音乐进行的路线,看看谁能发现里面的重要线索。
鉴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其一生创作出很多音乐经典名曲。
《命运交响曲》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又被称为《第五交响曲C小调》。
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量,催人向上的积极力量,以及鼓动人心的传播力量,这些力量能转化为激励人们前行的内驱动力。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十岁便开始学习音乐创作。
因为疾病,贝多芬双耳失聪,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顽强的斗争精神直面生活的苦难。
他这样的人生态度在《命运交响曲》中也有所体现,所以在静心聆听这首乐曲时,我们能获得心灵的震撼。
基于对《命运交响曲》的热爱,笔者鉴赏了这首乐曲,分享自己的感悟。
《命运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统一性,其情绪发展脉络清晰,感情在蓄积、喷发、爆炸过程中,始终彰显出斗争的姿态,给人以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
下面,笔者对四个章节进行了详细地鉴赏:一、命运敲门,抗争力量迅速汇集第一乐章属于命运抗争前夕,这应该是战斗力量蓄积的过程。
开头乐曲一展开,随即有类似敲门的声音出现,这是命运的强势登场。
随后,音乐顿时沉重起来,给人以不容分说的感觉,表达出命运势力的强大无比,也预示着命运抗争即将开始。
音乐节奏开始出现跌宕起伏,这也是人们心理的直接表现。
命运强势介入,人们心中难免产生躁动和不安,面对命运的霸道行为正在逼近,人们自然有担心,也有反抗。
因为命运不公,人们开始表达出内心的强烈不满,产生了反抗意识。
正如毛主席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人们抗争的信心和决心正在蓄积力量,向命运宣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乐曲逐渐高扬起来。
这时,圆号徐徐响起,预示着残酷的抗争战斗即将上演。
这一乐章节奏欢快有力,但起伏仍然是主旋律,因为在与命运抗争的战斗中,人们有抗争的勇气,也有对战争的担忧。
由于命运的力量非常强大,很多人都“牺牲”在命运的淫威下。
面对命运的不公,反抗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妥协意味着牺牲,唯有奋起抗争,才有获得胜利的可能。
泼水节生命赞歌
《泼水节生命赞歌》
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新年时举行。
在这一天,傣族人民以洁净自身、祈福祈福为意义,互相泼水,以象征祛除晦气、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泼水节源自傣族的传统信仰,他们认为水是清洁、平和、神圣的象征,泼水可以洗净身心,除去不祥之气。
在传统的泼水节上,人们手持鲜花和香熏,沐浴在泼水的祝福中,庆祝着新年的到来。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泼水节上进行传统的舞蹈、歌唱等庆祝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现代社会,泼水节已经成为了傣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参与。
这一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对生命的赞美和祈福。
人们在水花飞溅的狂欢中,感受着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祈愿着来年的平安幸福。
泼水节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她让人们能够忘记疲惫,放下烦恼,用心去感受这份生命的喜悦和美好。
无论是傣族人民还是外来的游客,都能在泼水节上找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个传统节日见证了傣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祈福,也成为了对生命的礼赞和赞美。
一曲民俗生命的交响曲
从小学到大学,我虽然了解一点音乐,但是对于什么是鼓乐,却是盲人摸象。
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在前辈们的带领下,驱车100多公里,来到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走访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邴宪坤,才知道什么是鼓乐。
本溪鼓乐是辽宁鼓乐的一个分支,它广泛流传在本溪市的广大地区,主要由器乐合奏形式唢呐乐和笙管乐组成,历史上曾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民俗生命的交响曲。
近年来,经过本溪市群众艺术馆音乐调研人员调查整理,我也初步了解了本溪地区鼓乐活动的本状况。
按当地鼓乐世家的家谱推断,最迟在清代中后期本溪地区已有鼓乐活动了。
《桓仁县志·十七卷》(民国十九年石印本)中有“娶亲三日内,或有鼓乐不止者,谓之‘吹三朝’”的记载,这说明在二十世紀的上半叶,本溪地区的鼓乐活动是非常兴盛的。
因地域关系和历史上民间音乐文化的交流,本溪鼓乐与辽宁省其它地区和吉林省的鼓乐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溪鼓乐又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乐曲的分类、风格和结构上。
若将整个辽宁鼓乐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本溪鼓乐也应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本溪境内仍有数支鼓乐班子在活动,虽然其能够演奏的传统鼓乐曲在数量上已不是十分丰富,但有很多早年从艺的艺人仍对传统鼓乐保持着清晰的记忆,这就为我们的调查、整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辽宁卷》载:“辽宁鼓乐历史悠久,文献及考古发掘证明,辽宁地区早在辽代就有笙管乐流传……明代中叶,唢呐乐兴起,初多用于仪仗,后来与笙管乐相结合,用于民间婚丧礼俗当中,形成了辽宁鼓乐。
”近期在朝阳建平发现的“十王会”更加证实了这一说法。
通过对“十王会”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因管子在演
奏上不如唢呐省力和洪亮,唢呐乐传入之后,笙管乐将自己的曲目给了唢呐乐,唢呐乐逐渐兴盛起来,笙管乐的地位逐渐退为唢呐乐之次。
虽然本溪鼓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已不甚清晰,但通过对本溪鼓乐与辽宁其他地域鼓乐和吉林鼓乐的比较研究可以得知,本溪鼓乐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是以独立发展为主的,并不是对其他地域鼓乐简单的抄袭和模仿。
本溪鼓乐所使用的乐器有:唢呐、管子、海笛、笛子、笙、小匏、埙、大号等吹奏乐器和堂鼓、钹镲、小板(小镲)、大锣、手锣、乐子等打击乐器。
在咔戏的时候还要用到板鼓、大弦、翁子、二胡、京胡、咔碗、牛角、海螺、咔沁子、大喇叭碗、口溜子。
唢呐乐中基本使用所有上述的打击乐器。
在唢呐的使用上,婚事用30厘米(一尺)以下的唢呐;丧事则用两支54厘米(一尺八寸)唢呐,或两支48厘米(一尺六寸)唢呐。
大号(亦称“孝号”)只用在丧事中。
笙管乐中以管子(有时也用海笛代替管子)和笙为旋律乐器,打击乐只用小板、乐子等声音较小的乐器。
本溪鼓乐班所演奏的乐曲可分为三类:唢呐曲、笙管曲、吹咔曲。
根据乐曲的结构和适用礼仪的不同,其中的唢呐曲又可分为汉吹曲子、大牌子曲、小牌子曲和水曲子。
尤其是唢呐曲中,虽然有很多曲目与辽宁其他地域鼓乐和吉林鼓乐相同,但它们可能分属于不同的曲子类型,或是曲目下的内容并不一致。
另外唢呐乐中汉吹曲子的引子也不同于其他地方鼓乐的引子。
导致这些现象的成因,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艺人在演奏这些乐曲的时候,在唢呐上常用“啃”、“滑”、“揉”、“抿”等演奏技巧,在管子上常用“撸”、“吐”、“啃”、“咔”等技巧,使本溪鼓乐具有清新、洒脱、大气、流畅的独特韵味。
优秀的艺人都会熟练运用用七种唢呐变调指法,使用“上托(使某一音升高)”和“下沉(使某一音降低)”的技法改变乐曲的调式调性。
本溪鼓乐也是辽宁鼓乐三十五调理论的体现者。
本溪鼓乐的吹奏形式可分“坐棚”、“走吹”、“吹咔”三种。
“坐棚”(亦
称“坐吹”)是在婚丧人家门前或院里搭的席棚中吹奏。
“走吹”(亦称“行吹”)是指离开乐棚参加各项婚丧仪式活动时,行路时吹奏。
吹咔是指用喇叭碗、咔沁子等吹管乐器模仿戏曲音乐的唱腔演奏。
传统鼓乐的体系比较健全、继承比较充分的是本溪县碱厂镇邴家班。
邴家祖籍山东省莱阳登州府,从清朝初年移居本溪,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以鼓乐为生,以后世世传袭此业。
邴宪坤是现在邴家鼓乐班的代表人物,也是碱厂地区数一数二的名艺人,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邴二”。
他十五岁在自家鼓乐班中学习鼓乐,十六岁开始随班“干活”,多年以来,精研此艺,不只喇叭技艺高超,鼓乐班中任何一件乐器他都非常精通,是邴家鼓乐班传人中的佼佼者,现继承邴家传统,在家成立乐队,以承办当地民俗用乐为生。
曾在2021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
同大多数宝贵的中国民间艺术一样,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本溪鼓乐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由于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本溪鼓乐活动区域逐渐缩小,如今只能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活动;部分老鼓乐艺人经济收入偏低、生活窘迫,已经无力带徒授艺,更谈不上发展、弘扬民族民间艺术了;许多老艺人离世,能识工尺谱的后继乏人,从事鼓乐艺术的年轻人凤毛麟角。
和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一样,现在虽有一些鼓乐班在活动,但将鼓乐精髓继承下来的艺人却寥寥无几;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起,传统鼓乐在民俗活动中的地位日趋衰微。
如不有意识地对本溪鼓乐加以扶持、保护,传统的本溪鼓乐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历史的舞台,积淀了数代人心血与智慧的宝贵无形财富,将在我们的时代沉入历史的泥沼之中。
2021年4月,《本溪鼓乐》经本溪市政府批准为本溪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3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为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使本溪鼓乐步入了有效的、科学的传承轨道。
2021年12月18-19日,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音乐、调研干部在市博物馆多功能厅对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溪鼓乐》进行抢救性保护。
此次录音、录像的《本溪鼓乐》是由代表性传承人邴宪坤带领的鼓乐班子演奏,邴宪坤的演奏不同于辽南的鼓乐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尤其是他演奏的“引子”结构独特,过渡自然流畅,是其他地方鼓乐所没有的。
此次共录音、录像十一首汉吹引子等鼓乐曲,为本溪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一批珍贵的音像资料。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本溪鼓乐》这支民俗生命的交响曲一定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