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建筑设计-徐卫国
- 格式:pdf
- 大小:682.04 KB
- 文档页数:5
人、环境与建筑的互动——对徐卫国教授的访谈
徐卫国;王韬;于雷
【期刊名称】《住区》
【年(卷),期】2013(000)006
【总页数】4页(P6-9)
【作者】徐卫国;王韬;于雷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区》杂志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徐丰先生访谈 [J], 《城市建筑》编辑部
2.漫谈“参数化设计”——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 [J],
3.“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核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徐新建教授访谈 [J], 徐新建;唐启翠
4."公共知识分子"与中国当代艺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徐唯辛教授访谈录[J],
5.倾情演绎中国梦九龙湖上绘华章——“世界最大建筑环境陶艺青花群”设计大师何炳钦教授访谈 [J], 陈军;何炳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2006-09-30摘要:文章试图从20世纪建筑理论系统演化的规律,说明非线性建筑探索代表了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这一新的建筑探索是复杂科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上的反映,并依靠计算机技术手段解决综合性复杂问题,建筑设计的结果表现为非线性形体,即具有动态趋向的流动性不规则体量。
文章同时强调这一设计方法的起点应回到地段并从现象出发,以避免陷入新的形式主义的误区;并指出图解是这一设计方法的核心逻辑。
Abstract: The author tries to elaborate that the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exploration represents the importantdirection of world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evolutionof architectural theory system in 20th century. The non-linear explor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Complex ScienceTheory on architecture. It depends on the computertechnology to solve complicated issues. Its results ofdesign would be non-linear volumes, which aredynamic, flowing, non-standard forms. At the sametim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the non-linear designadvocates being back to the site and starting from thephenomena in order to avoid new formalism. And alsothe author points that diagram is the core logic in thewhole design process.关键词:非线性体,复杂性,流动性,设计的起点,图解Key words: Non-linear volume, Complexity, Fluidity,Starting point for design, Diagram一、20世纪建筑思想理论系统的演化如果我们把20世纪西方建筑思潮及理论看作一个系统,每一种建筑思潮及理论即为组成系统集合的元素,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20世纪西方建筑思想理论系统的演化。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摘要:非线性设计就是将偏向于感性的建筑设计思维转变为更加理性的设计思维,将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更倾向于专注建筑形式的实现结果,转变为专注设计过程的逻辑推理,并大幅提高建筑设计的运算速度和运算量,使设计规则向更高效、科学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建筑设计;非线性设计;特点非线性建筑设计突破传统建筑设计条框,主要体现在部分新型特征层面,如动态、自相似等,建筑内部空间为人们视觉提供新的流动性,与城市环境高度统一,成为城市的核心标志。
城市化建设脚步加快,为城市中添加多数非线性建筑,逐渐变更城市整体面容,但其仍处于探索阶段,带来优势的同时与各方冲突矛盾日渐凸显。
因此,建筑设计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创新性思维加强非线性建筑设计探索,实现建筑多元化目标,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本文对设计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主要阐述的概念及其性质,介绍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概念及其特点,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建筑思维的常用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1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概念及其性质非线性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通过数据逻辑建立一种特定的关系,这套逻辑包含自变量、逻辑联系、因变量,形成一套完整的方程式。
如果其中某个自变量发生改变,将会对数据结果产生影响,进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数据模型。
即可以通过不断地改变参变量的数据,从而快速生成多种建筑方案。
这种设计模式可以将设计师从烦琐反复的设计修改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设计过程本身。
2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概念及其特点2.1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线性是数学上的概念,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直线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常量的函数,即f(x)=ax+b。
这样非线性的概念就很好区分,非线性的数学关系就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非常量的函数。
非线性科学,其实就是复杂性科学。
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呈现复杂性的特征,如山脉、波浪、植物、细胞等,它们本身就是流动的、不规则的、自由的、随机的。
069/1 概念近代科学以分析和还原为特点,试图以简单、线性的规律描述世界的运动。
然而,它们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身边的复杂世界。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复杂系统和非线性科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让人们看到了世界中存在着的各种相互关联的系统,以及其中非线性的、不规则的、不可逆的、动态的现象。
科学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1997年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在AD 杂志中以“非线性建筑:新科学=新建筑?”为题的序言中指出,非线性科学所揭示出的关于宇宙的事实让人类认识到宇宙其实要比牛顿、达尔文及其他人设想的更具活力、更自由、更开放、更具自组织性。
并预言,通过计算机方法生成出来的“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个千年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1]。
十多年来,复杂系统和非线性科学的思想通过计算机工具被引入建筑设计中,引发设计方法的变革,而其本质则是建筑设计与当代新科学世界观的结合。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参数化和生成式设计方法最早被建筑师引入,而其影响必然波及到相关领域,包括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等。
风景园林如同建筑一样,是人工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其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的位置,也使得这类方法在与之的结合方面,具备了独特的合理性和意义。
参数化和生成式设计方法不仅仅是造型的手段,更能够从本质上开拓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并且,在实际建造时也并不困难。
以下分4个方面进行阐述。
(1)使用数字技术将拓展自然有机形态的创作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为了创造更为自然和宜人的环境,并与自然在形态上更好的连接,引入有机形态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法。
当代计算机建模软件和算法工具的发展,极大的拓展了自然有机形态创作的可能性。
例如,基于Nurbs 、subdiv 等数学模型建模方法,使得复杂曲线、曲面形态的设计和调整变得方便可行;而自然界中存在的更为丰富,又难于用欧几里德几何描述的形态,如山脉、云雾、波浪、树木等,则可以借助计算机内的分形、粒子系统等方法生成。
非物质与物质过程:数字技术引发的建筑形体生成及实物建造新途径徐卫国宋刚一条建筑设计及建造一体化的新途径正在越来越多参与者的开拓探索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条道路的出现主要取决于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运用,脚本、编程及参数化模型软件可以用来生成建筑设计的形体,这一非物质性过程创造了与传统迥异的建筑新形象,而数控切削、三维打印、激光切割等一系列数控制造工具为新形象的建造奠定了物质性基础。
在非物质性及物质性过程中的“数字建构”正在改变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受到质疑以来的建筑紊乱,并重建建筑设计新的伦理系统。
2008年10月24至29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数字建构”——国际青年建筑师及学生作品展。
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7个极具潜力的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及26所世界一流的建筑学院的学生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在上述非物质性及物质性过程中产生,展示了数字建构新途径的世界最新图景。
10月25日至26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并“2008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国际数字建筑设计学术研讨会”。
来自不同地区的主题发言人及40所国内、30所国外建筑院校的与会代表在会上表达了非物质及物质过程中的技术思想,以及对这一新途径的不同观点。
“数字建构”建筑展作为2008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从规模、展期、资金、内容等方面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没有可比性,但是作为名副其实的有明确主题的建筑展,从参展建筑事务所数量,对数字建筑在世界各地的覆盖程度,以及对这一领域最新思想及作品的展示等方面来说,却比威尼斯建筑展有过之而无不及。
威尼斯建筑展更像一个满载礼物的圣诞老人,给建筑界带来与前几年差不多的礼物,而以“数字建构”为代表的北京双年展却更像一个年轻的攀岩者,给人带来不畏风险、探索进取的精神以及一次又一次登高的喜悦。
“数字建构”参展的57个建筑事务所来自美国西海岸、美国东海岸、欧洲、拉丁美洲、澳洲、亚洲等这一领域的9个热点地区,每个区域有一分策展人,他们均是最具潜力的数字建筑师,分别负责选择本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或事务所参展,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参展作品的质量、覆盖面及代表性。
URBAN FLUX 105建筑教育EducationX: 徐卫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 Raymond Lau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北京主持建筑师F: 徐丰 XWG 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曾工作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H: 黄蔚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N: Nikolaus Wabnitz(德) XWG 建筑工作室建筑师,毕业于英国AA 学院S: 学生R: 我认为这次数字化设计对大家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不仅通过软件将我们的想法可视化,而且数字化设计还影响到我们的思维过程。
我想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本身。
比如,在设计中从一点推进到另一——清华建筑学院实验性教学作品及学生与职业建筑师的对话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Works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Dialogue of Students Talking with Professional Architects非线性建筑设计2009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2009点,你如何收集到需要的资料?如何运用计算机将你的概念生成出来?而且我认为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你如何做决定,如何使某些形式在计算机中“涌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设计或者是画草图得到。
我想遗憾的是时间的限制,只有8周;如果你们能够得到更多设计中的反馈,并且将最初的设计结果进行检验,这对设计的发展过程和“进化”过程是很有好处的。
同时,这也是思维过程的一个方面,是我们如何落实想法的一个方法,而不只是针对一个建筑。
S: 但是我觉得光靠思考是不够作品名称:Evolution Forest 张立恒、郑传生地段近邻五道口地铁站,是五道口地铁站庞大人流疏散向周边的枢纽。
本方案以解决好交通枢纽功能需求为首要目标,通过fluent 流体软件,研究人流的行为特征,从而得出地段内动与静的功能分区。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徐丰先生访谈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Parametric Design in China: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Xu Weiguo & Xu Feng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受访嘉宾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XWG建筑工作室(x-w-g. net)主持建筑师。
他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曾在日本留学,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工作于日本村野藤吾建筑事务所。
徐丰,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曾工作于伦敦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现为北京XWG Archi-Studio合伙人。
■ 访谈主持:《城市建筑》编辑部当前数字化设计潮流的强劲涤荡,常使建筑师兴奋地想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的蓬勃兴起。
此时,正值建筑师告别“现代”转向“后现代”以及“解构主义建筑”的历程中,而数字技术以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推进设计领域的迅速扩容,使其跃迁到新的技术时代,向世人展示出其自身的无限张力及其支撑下建筑创作的发展无限。
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屡创建筑“奇迹”,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依然铭刻有发展中国家、世界建筑实验场、无差别城市、巨构尺度和中国速度等一系列的典型特征。
同样,中国也面临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
这就是当代建筑师的存在环境和创作背景。
而在这诸多现象背后正悄然兴起一股先锋性的革新力量—数字化设计。
我们知道数字化设计将改变世界建筑的面貌、推进建筑师的创作,但我们更想知道,数字技术主导下的中国建筑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策略,这对于中国建筑发展而言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结识徐卫国教授是在2004年《城市建筑》创刊伊始,从他的文章《自由形体及其建筑化伦理—阐述存在主义的造型观念》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内容,而与徐丰先生的结识要感谢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刘育东先生。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徐丰先生访谈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Parametric Design in China: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Xu Weiguo & Xu Feng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受访嘉宾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XWG建筑工作室(x-w-g. net)主持建筑师。
他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曾在日本留学,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工作于日本村野藤吾建筑事务所。
徐丰,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曾工作于伦敦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现为北京XWG Archi-Studio合伙人。
■ 访谈主持:《城市建筑》编辑部当前数字化设计潮流的强劲涤荡,常使建筑师兴奋地想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的蓬勃兴起。
此时,正值建筑师告别“现代”转向“后现代”以及“解构主义建筑”的历程中,而数字技术以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推进设计领域的迅速扩容,使其跃迁到新的技术时代,向世人展示出其自身的无限张力及其支撑下建筑创作的发展无限。
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屡创建筑“奇迹”,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依然铭刻有发展中国家、世界建筑实验场、无差别城市、巨构尺度和中国速度等一系列的典型特征。
同样,中国也面临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
这就是当代建筑师的存在环境和创作背景。
而在这诸多现象背后正悄然兴起一股先锋性的革新力量—数字化设计。
我们知道数字化设计将改变世界建筑的面貌、推进建筑师的创作,但我们更想知道,数字技术主导下的中国建筑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策略,这对于中国建筑发展而言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结识徐卫国教授是在2004年《城市建筑》创刊伊始,从他的文章《自由形体及其建筑化伦理—阐述存在主义的造型观念》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内容,而与徐丰先生的结识要感谢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刘育东先生。
基于Grasshopper的参数化方法r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岂凡【摘要】参数化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复杂超限项目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需要与建筑师密切配合,借助参数化工具来完成结构建模分析.犀牛软件(Rhino)和Grasshopper插件作为当前主流的参数化平台,不仅为建筑设计开拓了新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结构设计扩展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和发展以及其在可编译性、可视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优势,通过算例介绍了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结构分析建模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多方案对比和应对颠覆性条件修改时的优势,并对Grasshopper在超高层、大跨度和非线性曲面等复杂结构中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为结构工程师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刊名称】《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年(卷),期】2018(010)001【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参数化;Grasshopper;复杂结构设计【作者】岂凡【作者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分院,北京 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借助现代数字化设计工具构建复杂几何的建筑结构形式。
在工程设计领域,结构经常被要求实现复杂的三维形体,或者根据不同参数对比建筑方案。
相比于传统结构设计方法,Rhino和Grasshopper所提供的参数化平台可以大大地提高设计建模和分析的效率,正在成为结构师和建筑师配合设计重要的工具。
本文通过介绍参数化结构设计方法的概念,分析参数化在超高层、大跨度和非线性曲面等复杂结构中的应用的案例,并举例基于Grasshopper的结构分析模型的建模步骤,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解决当前和未来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超常规问题。
1 参数化设计方法的概念和应用1.1 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在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过程中,通过控制变量和编程的算法,快速实现设计意图,表达复杂的几何形状和结构体系。
过程逻辑—“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探索■ 徐卫国 黄蔚欣 靳铭宇 ■ Xu Weiguo Huang Weixin Jin Mingyu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 100084)收稿日期:2010-05-01Process Logic: Technical Route of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摘 要] 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5位学生“非线性建筑设计”技术路线的解析,试图说明过程设计是设计结果产生的关键。
[关键词] 过程 生成 非线性建筑设计[Abstract] 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has changed from emphasis on result to emphasis on process, and this change is resulted from two philosophical thoughts: process and gener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cess concep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considers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an organic evolving process of life, and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an exploration of dynamics, which display the emerging and changing of things along time. This paper introduces 5 student works of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order to show that process design is the key of generation of design results.[Key words] Process, Generation,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几十年来似乎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建筑设计方法本身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由重视结果的设计转变为重视过程的设计”。
关于非线性建筑的思考倪韬【摘要】简单介绍了非线性建筑概念的产生及其特征,结合国内外具体建筑实例,针对非线性建筑的风格和理念进行了探讨,总结出非线性建筑具有不规则、动态的、随机的、流动的、非标准等特征,以期促进非线性建筑的研究发展.【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1(037)022【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非线性建筑;特征;空间;界面【作者】倪韬【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20世纪初产生的现代建筑体系统治世界近半个世纪,历史进入了一个多元共存、共发展的崭新时代,各种学科的交叉融会,为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各种各样的建筑理论与形式不断涌现。
在可持续发展、回归自然理念成为人类实践主题的当今世界,建筑师们总是渴望能为建筑学的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
符合当代人们精神与心理诉求的建筑,必定是运用最新的科学理论与建筑技术,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体现时代精神特色的。
1 非线性建筑概念的产生及其特征自20世纪中叶开始,非线性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长期以来的束缚,模糊理论、混沌学、非标准数学分析等理论的建立,使建筑物也像其他人造物一样,不可避免的受这些新科学理论的影响,逐渐开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线性的发展道路。
1997年,英国AD杂志129期序言以“非线性建筑:新科学=新建筑?”为标题,揭开了非线性建筑概念的序幕,查尔斯·詹克斯应邀作为客座主编,其在文中简述了科学界新的复杂科学(即非线性科学),已经取代了发源于牛顿经典理论的旧的现代线性科学,尽管科学家们对非线性理论仍未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但是,非线性科学所揭示出的关于宇宙的事实,让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宇宙其实要比我们设想的更具活力、更自由、更开放、更具自组织性。
文章还指出了新的非线性科学在建筑界已有相对等的新的建筑形式,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纳提阿罗诺夫中心,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扩建;并预言,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个千年的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