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基础4章12年)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22
同学们好!附件是教材《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书后第四章的复习题及其解答.有几点说明如下:•在每道复习题之后标出了涉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页数,即复习题解答的出处。
•对复习题的解答只在教材范围内查找,用教材中的表述解答,不涉及教材之外的内容。
•解答力求准确、简洁、完整,但是否达到了要求,有待检验和讨论。
•复习题的解答未经授课教师审阅,亦未经讨论,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同学们指正!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P249)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P257)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反两个方面。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①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②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③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就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P251)⑴该理论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解释异常心理现象: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②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⑵按上述基本命题,佛洛伊德推演出5个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名为“力比多";②力比多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阶段);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以此对应的人格结构则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④“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该能力称为防御机制。
⑶该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①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②“自我”必须不断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③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P255)该理论首先提出“潜能”概念,认为不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潜能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正常)、反(异常)两面。
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没有截然区分的界限。
有精神障碍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对象相同——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3、两者的区别:(1)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
(2)精神病学: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异常心理现象的早期关注1、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的“疯狂”是有害液体流入大脑所致。
2、公元5世纪到17世纪,中世纪黑暗时期,精神病人被看作“魔鬼附身”。
3、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进一步发展。
人们更倾向用唯物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指理论研究)(一)精神分析理论1、创始人——弗洛伊德2、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和动作。
(2)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3、五个推断:(1)人的生物本能(力比多),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三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4、精神分析对异常心理的解释:(1)“固着”。
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中国人说精气神,“神”能立住,精就能活起来,气就能顺。
认知是一个人的中央处理器,处理器修好了,运作正常,机器才能正常。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内容总览图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第二单元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世界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呢?标准一:心理学的区分原则:教材主编郭念锋教授提出的从心理学区分的原则,我们简称为“郭念锋三原则”。
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例如,有些精神分裂的患者经常听见有人要害他,但其实这些声音是不存在的,但他自己坚信不移,那这就是不正常的,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
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欢快的向别人表达,但如某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快乐的事,或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失去协调一致性,是异常状态。
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长期生活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但如果一个本来是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特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而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出现异常。
上面的“郭念锋三原则”大家务须牢记这个是必考的知识点,在技能考试的案例题和问答题都会应用到。
标准二:除了“三原则”教材的编写委员及主审李心天教授也提出四类标准化的区分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第三节、第四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和常见精神障碍一、区分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和常见精神障碍不正常的心理都有哪些,这里先请你区分清楚教材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和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人身体如果生病了,比如说感冒了会出现流鼻涕,咳嗽等症状,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讲的就是心理方面“病”教材表示是“精神障碍”,好比身体感冒了,而第三节讲的就是当心理生“病”后表现出来的症状,教材表示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等,好比人感冒后流鼻涕,咳嗽的症状,因为教材都用“障碍”的文字来表示,所以大家学习时很容易搞混。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其区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全是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有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因此,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
由于相当多的精神障碍,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暂时将它们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他说,引起技能型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认得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个体的思维和情感到群体的社会互动。
在心理学中,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各自关注不同的方面,但都对人类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一、变态心理学1. 定义和范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的领域。
它探讨人类存在的异常状态,例如心理障碍、个性障碍和精神疾病等。
变态心理学致力于理解和解释这些异常状态的原因、病因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异常心理和行为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和病症。
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都属于变态心理学的范畴。
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
3. 原因和病因变态心理学探究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原因和病因,以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这些原因和病因可能涉及遗传、生物化学、环境、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4. 治疗和康复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患者可以减轻症状、恢复健康,并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
二、健康心理学1. 定义和范畴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资源的领域。
它关注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等方面,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 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健康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心理健康不仅包括缺乏心理疾病,还强调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自我实现和积极情感等方面。
通过提升这些心理资源,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健康心理学致力于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工作。
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活动,它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4. 干预和辅导健康心理学不仅着眼于疾病的治疗,还强调心理干预和辅导的重要性。
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培养积极心理资源等方式,它帮助个体应对压力、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实现全面的健康和幸福。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全是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有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因此,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
由于相当多的精神障碍,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暂时将它们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他说,引起技能型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认得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