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早春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翻译赏析《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前言】《南湖早春》此诗,令人不得不叹服白居易选景之新,造语之巧。
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传统地以湖边的星子县、瓮子口为界,将其分为南北二湖,诗题中即以南湖指代整个鄱阳湖。
写早春,而且是江南鄱阳湖的早春,诗中选景构图,处处透着“早”意,显出时令、地域特性。
【注释】1、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太平寰宇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
”湛方生《帆入南湖诗》:“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2、早春:初春。
3、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4、云断:云被风吹散。
5、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6、乱:繁多。
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7、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8、发:开花。
9、水苹:水上浮苹。
10、翅低:飞得很低。
11、白雁:湖边的白鸥。
12、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13、黄鹂:黄莺。
14、不道:不是说。
【翻译】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鉴赏】“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这两句描写“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的美丽图景。
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苏轼评论王维的山水诗,以为“诗中有画”。
诗词赏析:白居易《南湖早春》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白居易《南湖早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南湖早春唐代: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译文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注释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太平寰宇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
”湛方生《帆入南湖诗》:“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早春:初春。
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云断:云被风吹散。
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乱:繁多。
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发:开花。
水苹:水上浮苹。
翅低:飞得很低。
白雁:湖边的白鸥。
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黄鹂:黄莺。
不道:不是说。
鉴赏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白居易《南湖早春》原文、译文及赏析南湖早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译文】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注释】1、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太平寰宇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
”湛方生《帆入南湖诗》:“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2、早春:初春。
3、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4、云断:云被风吹散。
5、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6、乱:繁多。
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7、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8、发:开花。
9、水苹:水上浮苹。
10、翅低:飞得很低。
11、白雁:湖边的白鸥。
12、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13、黄鹂:黄莺。
14、不道:不是说。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因而诗中在写出美好春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
【鉴赏一】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白居易《南湖早春》古诗注释翻译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南湖早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
②返照:阳光倒影。
③不道:不是说。
赏析:《南湖早春》此诗,令人不得不叹服白居易选景之新,造语之巧。
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传统地以湖边的星子县、瓮子口为界,将其分为南北二湖,诗题中即以南湖指代整个鄱阳湖。
写早春,而且是江南鄱阳湖的早春,诗中选景构图,处处透着“早”意,显出时令、地域特性。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
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
写景诗——《南湖早春》《南湖早春》原文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南湖早春》鉴赏诗歌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苏轼评论王维的山水诗,以为"诗中有画"。
其实不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此,"诗中有画"可以说是我国优秀山水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
如果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我们就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画。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
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
《南湖早春》赏析《南湖早春》赏析1南湖早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白居易诗鉴赏这也是诗人在江州任司马时所作的诗歌之一。
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表现诗人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画。
诗人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重点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刷,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更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蘋生,欣欣向荣,红绿相间,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特征最鲜明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湖面的水蘋,一望无际,仿佛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即是描述水蘋的整齐,与“铺”字合用,又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象到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蘋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早春征候。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则以白雁黄鹂显春之活力。
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显得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它们全然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虽然舌涩也禁不住歌唱鸣叫,因为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
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指出了第三联的关键作用。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消沉的心情。
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可见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
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痛心地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南湖早春》赏析南湖早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译文】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注释】1、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太平寰宇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
湛方生《帆入南湖诗》: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2、早春:初春。
3、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4、云断:云被风吹散。
5、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6、乱:繁多。
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7、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8、发:开花。
9、水苹:水上浮苹。
10、翅低:飞得很低。
11、白雁:湖边的白鸥。
12、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
13、黄鹂:黄莺。
14、不道:不是说。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因而诗中在写出美好春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
【鉴赏一】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这也是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南湖早春的赏析《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赏析:诗之序章,六句绘春,如画卷徐徐展开,清新脱俗,美不胜收。
苏子瞻曾品评摩诘之山水诗,赞其“诗中有画”。
诚哉斯言!非仅王维之田园山水诗可称道,“诗中有画”乃我华夏山水佳作之共性。
今观此诗前六句,恰似一帧清新绝尘之画。
诗人择春雨初霁,阳光洒落,山杏含笑,水苹泛绿,白雁翱翔,黄鹂呢喃等早春意象,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雨后之湖光山色,洗尽铅华,更添几分清新雅致。
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暖意融融,色彩斑斓,红绿交织,恰似早春之笔墨,浓淡相宜,点缀其间。
山杏零星绽放,纷乱而生机勃发,水苹平铺水面,如绿色绒毯,广阔无垠。
画面由此跃然纸上,细腻而生动。
然,春意未满,略显单薄。
白雁振翅,虽羽湿身重,犹翩翩起舞;黄鹂欲鸣,舌涩声哑,却难掩春之喜悦。
此二句,恰补画面之空白,添生活之灵动,春之生命力呼之欲出。
结句则转悲,诗人漫步湖畔,本应心旷神怡,却因年迈病弱,加之遭贬谪之苦,心绪难宁。
春色愈美,哀伤愈深,反衬手法巧妙,以明媚春光映射内心之幽暗。
忧国忧民之心,衰病缠身之苦,让诗人无暇顾及春光之美。
国势衰微,朝堂昏暗,无力回天,唯有长叹。
春色愈浓,山水愈可爱,愈增国破家亡之忧,此“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之无奈感慨,道尽诗人之悲凉心境。
此诗堪比《钱塘湖春行》,皆为佳作。
其妙处有二:选景构图之精妙,炼词锻句之工巧。
诗人捕捉春雨初歇、阳光斜照之瞬间,描摹山杏、水苹、白雁、黄鹂,绘出南湖早春之神韵。
语言精炼,意象鲜明,动静结合,声色并茂,展现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
综览全诗,首联勾勒春归南湖之美景,颔联对仗工整,颈联生动描绘动物之趣,尾联抒发忧国忧民之深情。
全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匠心独运,以诗入画,以画传情,成就千古佳话。
白居易古诗《南湖早春》赏析南湖早春作者: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
②返照:阳光倒影。
③不道:不是说。
鉴赏读这首《南湖早春》,令人不能不叹服人选景之新,造语之巧。
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传统地以湖边的星子县、瓮子口为界,将其分为南北二湖,诗题中即以南湖指代整个鄱阳湖。
写早春,而且是江南鄱阳湖的早春,诗中选景构图,处处透着“早”意,显出时令、地域特征。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
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
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
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
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
白雁翅低、黄鹏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
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
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有关南湖的诗一、原文:《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二、衍生注释:- “风回云断”:风势回环,云被吹散。
“返照”指夕阳的回光。
“水蘋”:一种水生植物。
“翅低白雁”:翅膀沉重的白雁,这里形容雁飞因雨后湿重而飞不高。
“舌涩黄鹂”:黄鹂的舌头好像不灵活,因为初春乍暖还寒,鸟儿还没完全恢复活跃。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写南湖早春的景色。
情感很是复杂,既有对南湖早春景色的描绘与喜爱,又夹杂着诗人衰病的自伤情绪。
诗人通过景色描写来寄情寓兴。
表现手法上很是细腻,前面两联细致地勾勒出南湖早春的画面,如“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乱点碎红”对“平铺新绿”,一个写出山杏开花的繁茂又不失灵动,一个写水蘋新生的生机盎然的状态。
后两联则笔锋一转,从景物描写过渡到诗人自身的情感抒发。
写白雁翅低、黄鹂舌涩,既合早春特征又暗示自己的病体沉重和心情的抑郁。
最后直言“年年衰病减心情”,表达面对美好春景自己却因衰病而不能尽情赏春的悲哀。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从反映民间疾苦到描写山水美景等内容无所不包。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五、运用片段:例一:在旅游大巴上,导游在介绍南湖这个景点。
一车人听着枯燥的介绍昏昏欲睡。
这时候导游灵机一动,说道:“大家知道吗?南湖啊,特别美。
就像白居易诗里说的‘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这南湖雨后初晴的时候,云朵散开,阳光照在湖边温暖又明亮,山杏红红白白的花朵开满山间,湖水澄澈新生的水蘋铺在水面,到处都是生机啊。
”大家顿时精神起来,透过车窗看着南湖美景,仿佛看到诗人笔下的画面。
例二:在一个文学分享会上,张三正在分享他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体会。
【导语】《南湖春早》是唐代⽩居易的七律诗歌。
诗歌表现了国家内忧外患,国势⽇益衰微,⽽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计可施,对于⼀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
《南湖春早》 唐•⽩居易 风回云断⾬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杏发,平铺新绿⽔苹⽣。
翅低⽩雁飞仍重,⾆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情。
【赏析】 这⾸诗是作者谪居江州时期的作品。
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之景,后两句抒发作者消沉郁闷的⼼情,反映出作者对国家政治形势的焦虑与担忧。
⾸联总写⾬后的南湖给⼈带来的“暖复明”之感。
中间⼆联则分写南湖美景,为读者展⽰了⼀幅⽣机勃勃、有声有⾊、清新明丽的南湖早春图。
春⾬初晴,阳光返照,春意融融,湖边温馨明媚。
“乱点碎红⼭杏发,平铺新绿⽔苹⽣”两句分别写⼭⽔,着意刻画⼭之红杏、⽔之萍草:红杏盛开,零零散散地点缀着青⼭,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明媚可爱;⽔⾯上新长出的萍草⼀望⽆际,⼗分翠绿,犹如整齐地铺在⽔⾯上的绿⾊草坪。
红杏开得烂漫,零零星星,毫⽆秩序可⾔,故⽤“乱点”,显⽰出⼤⾃然的⽣机与活⼒;萍草细⼩,繁⽽多,它整齐地布满了湖⾯,看起来犹如⼀张地毯,故⽈“平铺”;“平”字⽤得极传神,⼀则描绘出萍草的整齐茂盛,这也是它主要的⼀个特点;⼆则“平”与“铺”字连⽤,有平展、阔⼤⽆边的意思,令⼈想见湖⾯之⼴阔。
这两句所写之景,⾊彩对⽐鲜明,绿中带红,给⼈以美好的视觉享受;此外,句中的景物虽呈静态,却因“乱点”、“平铺”⽽带动感,蕴含着春天难以掩饰的⽣机。
“翅低⽩雁飞仍重,⾆涩黄鹂语未成”两句则从⾃然界⽣命活⼒的动物⼊⼿,描绘的是动态之景:因为⾝上⾬⽔未⼲,翅膀变得沉重,⽩雁不得不低空飞⾏;同样由于⾬⽔的浸润,黄鹂的⾆头也有些⽣涩笨重,以⾄于“语未成”。
即使这样,仍然打消不了它们翩翩起舞、放声⾼歌的兴致。
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之态。
有了这⼀联,⼀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
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
②返照:阳光倒影。
③不道:不是说。
翻译春风吹散阴云,雨后天已放晴,湖边夕阳斜照,温暖而又光明。
山间杏花绽放,处处点点碎红,水中嫩苹平铺,一片新绿初生;白雁湿翅沉重,沿着低空飞翔,黄鹂舌儿生涩,歌调尚未成型;江南明媚早春,风景怎会不好?只是年年衰病,哪有赏景心情!赏析《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
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
爱国诗歌《南湖早春》的赏析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南湖早春》鉴赏诗歌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终两句显示出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苏轼评论王维的山水诗,以为“诗中有画”。
其实不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此,“诗中有画”可以说是我国优秀山水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
假如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我们就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爽的画。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爽之感。
早春季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暖和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颜色对比鲜亮,是早春季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行缺少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气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如同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密。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
然而若尽乎此,又好像有些美中缺乏,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由于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旧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唱歌呜叫,其缘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奇妙.,太富有魅力了。
它们的`飘舞和鸣叫,更增加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
有了这一联,一幅完好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
早春古诗绝句
1、《南湖早春》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2、《早春野望》唐·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3、《南溪早春》宋·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4、《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5、《零陵早春》唐·柳宗元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6、《早春行》唐·王维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
②返照:阳光倒影。
③不道:不是说。
鉴赏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画出了春天西子湖的景致,广为人所传诵。
他早在江州(今江西九江)时所作的《南湖早春》,也活现出了早春鄱阳湖的风采,人们却知之甚少。
读这首《南湖早春》,令人不能不叹服人选景之新,造语之巧。
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传统地以湖边的星子县、瓮子口为界,将其分为南北二湖,诗题中即以南湖指代整个鄱阳湖。
写早春,而且是江南鄱阳湖的早春,诗中选景构图,处处透着“早”意,显出时令、地域特征。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
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
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
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
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
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
白雁翅低、黄鹏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
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
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分不开。
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注重诗歌的推敲锻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
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
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
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
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
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不知诗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终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
白雁“飞仍重”尚可意会,黄鹏“语未成”则简直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
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
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
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这首《南湖早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
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
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
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
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
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
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鹏,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
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写作背景
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苏轼评论王维的山水诗,以为“诗中有画”。
其实不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此,“诗中有画”可以说是我国优秀山水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
如果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我们就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画。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
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
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
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
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
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
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
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