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证明
- 格式:ppt
- 大小:318.00 KB
- 文档页数:107
证据法学名词解释1.证据法学:是指是专门研究诉讼证明问题的法学学科2.证据法:是指规定如何收集和运用证据查明并认定案件事实和其他相关事实的法律规范。
3.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
4.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
5.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6.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亦即人们通常说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7.证据材料:凡是未经查证的各种证据形式都称为证据材料。
9.证据制度:具体包括证据的形式、证据的收集、证据的提供、质证、证据的审查判断等内容。
10.证明:是指执法和司法中的证明。
就“过程”而言,证明是指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的心证形成过程。
就“结果”而言就是指证明对象得到证实或者确信要证明事实为真实的状态,也就是指运用证据确认案件真伪。
11.证明对象,又称为证据标的、证据客体、待证事实:是指证明主体证明活动所指向的客体,此客体即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实的案件事实。
12.证明责任:是指诉讼中的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在审判中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案件事实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风险。
14.免证事实:是指不需要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即可以认定的事实。
(三种情形:显著的事实、人民法院职务上所已知的事实、当事人之间无争执的事实。
)15.证人:知晓案件的有关情况而向司法机关承办案件的有关人员陈述案件情况的人。
16.污点证人:是指犯罪活动的参与者为减轻或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与国家追诉机关合作,作为控方证人,指证其他犯罪人犯罪事实的人。
污点证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证人,与一般证人的区别在于,他是犯罪活动的参与者,有犯罪污点,不是清白的人,其行为已具有刑法上犯罪的构成要件。
18.本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
19.反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法学中的证据与证明在法学领域,证据和证明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证据是指在法律诉讼过程中,用以证明事实真实性的具体材料或信息。
证明则是指通过提供充足的证据来证实某个事实或主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学中的证据与证明的概念、种类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一、证据的概念与种类证据是在法律诉讼中,为证明某个事实真实性而提供的材料或信息。
根据其来源与形式的不同,证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书证:书证是指书面文书、文件等能够以文字形式载明某种情况的证据。
例如合同、公函、报告等,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证据来支持相关主张的书证。
2. 物证:物证是指有形的对象或物品,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事实。
比如案发现场遗留的物品、被害人留下的物品等,都可以作为物证来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明。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在法庭上,由第三方作为证人作出的口头陈述。
证人的证言可以提供关于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对于法官来说是评估案情的重要参考。
4. 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指由专业鉴定机构或专人对特定事物进行鉴定,并出具相关的结论。
鉴定意见是在一些科学技术无法直接证明的情况下,提供客观、专业的证据。
5. 印证:印证是指根据一些特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来推定其他相关事实的证据。
比如血迹、指纹等可以用于推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这些都属于印证的范畴。
二、证明的概念与方法在法学中,证明是指通过提供充足的证据来证实某个事实或主张。
证明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说服法庭或仲裁机构接受相关主张的目的。
1. 直接证明:直接证明是指通过直接的证据来支撑和证实某个主张。
例如,通过合同书面文件可以直接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
2. 间接证明:间接证明是指通过推理和推断的方式,由存在的证据推出另外一种事实或主张。
例如,通过物证和证人证言,可以间接证明被告有罪。
3. 推定证明:推定证明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普通常识,由某种可证明的事实推定出另一种无法直接证明的事实。
例如,根据被害人遗留的物证,可以推定嫌疑人曾经在案发现场。
证据的证明与认定在司法领域中,证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法庭人士用来了解案件事实,并作出最终判决的基础。
然而,要确保证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并进行正确的认定,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证据的证明与认定的方法和原则。
一、直接证据的证明与认定直接证据是指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例如眼见发生的事件、物证等。
直接证据的证明和认定相对较为简单,一般通过调查取证、调查笔录和物证鉴定等方式来完成。
在证据的证明过程中,调查取证是关键环节。
相关人员应当调查案件现场,搜索可能有关的证据。
他们需要详细记录现场情况,包括场地、物品、人员等,以便在后续认定过程中提供参考。
物证鉴定是另一个重要环节。
法庭可委派专业鉴定人对物证进行鉴定,以确定其真实性和相关性。
鉴定人将根据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出具鉴定报告,法庭依据该报告来认定证据的有效性。
二、间接证据的证明与认定间接证据是指无法直接证明案件事实,但可以通过推理和推断来得出结论的证据,例如证人陈述和相关记录等。
间接证据的证明和认定相对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调查和分析。
证人陈述是间接证据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证人可以提供对案件事实的个人观点和经历,但其证词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完全性的问题。
因此,法庭需要对证人进行严格的调查和交叉询问,以确保证词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相关记录也可作为间接证据的证明和认定依据。
这包括各种书面文件、影像资料、通信记录等。
法庭将对这些记录进行解读和评估,以确定其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和权威性。
三、证据链的建立与质证为了证明证据的可信度和确凿性,建立证据链是必要的。
证据链是把各个证据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且连贯的证据体系。
法庭通过质证的方式,将证据链传递给评判人员,使其能够全面了解案件事实。
质证是通过询问和交流的方式,将证据呈现给法庭和评判人员。
询问的对象可能是证人、专家鉴定人、被告等。
质证过程中,通过逐一呈现证据,进行答辩和辩论,帮助法庭全面理解案件事实,并作出准确的认定。
法学证明的概念法学证明是指在司法程序中,为了证实某一事实或者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效力,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的证实行为。
它是司法程序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帮助法官、陪审团或者其他裁判机构作出正确的裁决和判决。
在司法实践中,法学证明既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过程。
法学证明的概念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它包括证据的收集和整理。
这一过程涉及到调查、询问、勘验、鉴定等多种方法,以确保能够获得充分的证据来证实争议的事实。
其次,法学证明还包括对证据的鉴定和评价。
法官或者陪审团需要对提供的证据进行鉴定,判断它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效力,从而确定是否能够作为证明的依据。
最后,法学证明还包括证明的方式和程序。
在司法程序中,证明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式,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法学证明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和规则需要遵循。
首先,证据的合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证据必须是通过合法的方式获得的,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证据的真实性原则。
证据必须是真实、准确的,不能进行伪造、篡改或者歪曲。
再次,证据的充分性原则。
在证明事实时,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相关的事实,不能以偏概全或者缺乏充分的证据就作出裁决。
最后,证据的适用性原则。
证据必须与争议的事实有直接的关联,并且有足够的法律效力,才能成为证明的依据。
法学证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是确保司法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保障。
通过法学证明的过程,能够排除一些不实的、假冒的证据,保证裁判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其次,它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法学证明的过程中,当事人有权利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合法行为或者主张,保障其合法权益。
此外,法学证明也是法律规范和权威的体现。
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证明,能够保障法律规范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有效。
然而,法学证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证据的收集和整理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法律的证据和证明在法律领域,证据和证明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证据是指用于证明某一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一切可以用来作出证明的材料。
证据可以是书面文件,物品,证人口供等。
而证明则是指当事人通过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并使法庭或裁判机构对其主张做出认可的过程。
一、证据的种类1.书证:书证是指书面文件作为证据来证明某一事实存在或不存在。
例如,合同、协议、证书等可以作为书证。
2.物证:物证是指通过物体或物品来证明某一事实的存在。
例如,犯罪现场留下的物品,如血迹、指纹等可以作为物证。
3.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通过当事人或目击者口供来证明某一事实的存在。
法庭会对证人的证言进行合法、合规的审查,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4.视听资料:视听资料也可以作为证据,如录音、录像等。
这些资料可以捕捉到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为当事人提供证明支持。
5.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是专家或鉴定机构根据特定的科学方法对证据进行分析和判定后所得出的结论。
例如,法医学鉴定、DNA鉴定等都可以作为证据。
二、证明的要求1.合法性:提供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性要求。
例如,书证应当是合法有效的文件,证人证言应当经过合法程序等。
2.充分性:证据必须充分地证明当事人的主张。
法庭或裁判机构需要对证据进行评估,确保证据足以支持当事人的主张。
3.真实性:证据必须是真实和可信的。
提供虚假证据或伪造证据是违法的行为,并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4.效力:证据应当具有一定的效力,即证据可以起到一定的证明作用。
例如,一份经公证的书面文件通常具有更高的效力。
三、证据的重要性1.确立事实:证据的存在可以帮助法庭或裁判机构确立一系列事实。
通过证据,可以验证当事人的主张,并确定案件的真相。
2.保护权益:证据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提供充分的证据,当事人能够在诉讼过程中获得公正对待,维护自身的权益。
3.促进公正:证据的使用可以促进司法公正和公正的裁判结果。
法庭或裁判机构依赖证据来做出公正的判决,避免主观主义的偏见。
从“证据法学”走向“证明法学”——证据法学研究的基本趋势From Evidence Theory to Proof Theory——The Basic Trend of Theories of Evidence封利强【学科分类】诉讼制度【出处】《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摘要】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理论正在将关注的重点由证据可采性规则转向证明过程。
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理论关注的重点始终在于证明规则。
我国的证据理论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以证据为中心”的阶段以及“证据与证明并重”的阶段,到本世纪初又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以证明为中心”的态势。
证据法学研究的基本趋势是从“证据法学”走向“证明法学”,我国未来的证据法学研究必须顾及到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
【英文摘要】Theories of evidence in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are shifting their emphasis from Admissibility to Proof. Theories of evidence in Continental countries have been laying emphasis upon Proof. Chinese theories of evidence underwent three phas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century, i.e. beginning stage, evidence-focused stage and evidence-proof-balanced stage, and move forward to proof-focused st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From Evidence Theory to Proof Theory is a basic trend of theories of evidence, to which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 【关键词】证据法学;证明法学;证据规则证明规则【英文关键词】evidence theory; proof theory; rules of evidence; rules of proof【写作年份】2008年【正文】陈瑞华教授在《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一文,倡导从“证据学”到“证据法学”的理论转型,并主张“刑事证据法体系由两种证据规则组成:一是有关证据法律资格的规则;二是有关司法证明的规则。
证据的证明与认定在司法领域中,证据的证明与认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证据的证明是指将证据提供给法庭或者仲裁机构,以使其接受和认可。
证据的认定则是指法庭或者仲裁机构对所提供的证据进行评估和判断,并以此作为审判的根据。
本文将探讨证据的证明与认定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问题。
一、证据的证明对于当事人而言,通过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证据的证明原则和基本方法。
1. 证据的充分性和合法性证据的充分性是指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充分支持当事人的主张。
当事人应该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并确保证据的来源合法可靠。
2. 证据的完整性在提供证据时,应该尽量保证证据的完整性。
即使其中一部分证据无法提供,也要确保其他证据足够完整,以充分证明自己的主张。
3. 证人证言和专家意见证人证言和专家意见在证明案件事实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证人证言应该客观准确,没有虚假和误导性的内容。
专家意见应该是专业可靠的,并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二、证据的认定证据的认定是司法机构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评估,以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以下是一些证据认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证据的独立性和相互印证证据的独立性是指不同证据之间应该相互印证,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当多个证据之间互相支持和印证,能够增加证据的力度和可信度。
2. 证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权威性和可靠性是评估证据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重要标准。
证据的权威性是指证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如政府机构、专业机构等。
可靠性是指证据内容的可信度和一致性。
3. 证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证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是通过判断证据的来源和采集方式来评估证据的有效性。
当证据的获得方式符合法律规定,并且不违反相关规定时,证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更高。
三、证据的问题与挑战在证据的证明与认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 证据的缺失或丢失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无法提供全部的证据,或者证据在提交过程中丢失。
法律上证明的名词解释在法律领域,名词解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对法律概念的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就法律上证明的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一、证明在法律上,证明是指为了推翻或确立某一宣称的真实性或存在性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或手续。
证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证据来进行,例如书面文件、证人证言、物证等。
证明的目的是为了向法庭、仲裁机构或其他实体证明一个事实或主张的正确性。
在诉讼过程中,证明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维护法律公正的关键。
二、证据证据是用来证明或反驳某个事实或主张的信息、事实或物件。
证据可以来源于各种渠道,如文书、证人、鉴定、认定结论等。
法庭会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适用性来判断其证明力。
在法律程序中,双方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并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证据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当事人的说法,还可以用来澄清事实真相,确保公正的审判。
三、预审预审是法庭在正式审理前进行的一项程序,其目的是对诉讼请求和证据的充分审查。
通过预审,法庭可以确定案件是否需要立案,以及所需证据是否符合形式和要求。
预审的程序可以确保有关方面的申诉是否符合法律要求,以及证据是否足够充分和适用。
预审过程还可以为当事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意见,以便他们更好地准备和处理诉讼。
四、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承担证明责任的义务。
一般来说,原告需要举证来证明其主张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被告则需要提供证据来反驳原告的主张。
对于没有举证责任的事实,法庭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推定。
在诉讼中,当事人应当积极履行举证责任,以便确保案件可以得到正当审理。
五、证据保全证据保全是为了保护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获取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证据保全,以确保证据不会被销毁、伪造或丧失。
证据保全可以包括查封、扣押、照相、录像、勘验等措施,以便确保证据在法庭上能够真实地展现。
证据保全的目的是维护正义和公正,防止有关方面故意篡改或销毁证据以获得不当利益。
证据系列30:证明证明一、证明的定义证明是指根据已知的命题或判断,通过逻辑推理来断定另一个命题真实性的活动。
一般来说,证明以同时包含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
其中,论题所要回答的是“证明什么”的问题,是指通过证明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命题或判断;论据所要解决的是“根据什么来证明”的问题,是指证明所依据的事实或公理:而论证方式所要解决的则是“如何证明”的问题,是指论据与论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具体来说,诉讼证明中的论题是承担证明责任一方提出的案件事实,论据是证据,论证方式是在揭示各个证据所包含的证据事实基础上,根据经验法则和逻辑法则,来说服法官确认所主张的案件事实为真。
二、证明的要素证明制度由以下要素构成:证明对象、证明主体、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方法和证明程序。
(一)证明对象证明对象也就是证明的客体,即要证事实或者待证事实,它是法律规定的司法人员为正确处理案件必须查明的案件事实。
就刑事案件来说,证明对象有定罪事实、量刑事实、程序事实和证据事实。
(二)证明主体证明主体是依法承担证明义务、享受证明权利的主体。
就刑事公诉案件来说,证明主体是人民检察院。
(三)证明责任证明责任解决的问是,从事证明活动、完成证明过程的证据,应当由何方主体提供。
证明责任的分配,由法律规定。
2018年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四)证明标准证明标准是指司法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
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一般表述为“案件事实清楚”、“排除合理怀疑”。
对司法人员来说,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没有达到证明标准而认定的,属于违法。
(五)证明方法证明方法包括逻辑推理、司法认知、推定等。
逻辑推理是最重要的证明方法。
司法认知是指司法人员对当事人不能提出衡量争议的事实直接以裁定或者临时决定的方式予以确认,从而提高证明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