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肠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和研究进展

胃肠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和研究进展

胃肠道功能紊乱不能吃哪几种食物

胃肠道功能紊乱不能吃哪几种食物 不规律的饮食其实会给人们的肠胃带来比较大的负担并且也会让人们的身体随之出现不好的变化,但是其实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饮食不规律以及不良情绪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那么胃肠道功能紊乱要注意什么呢?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会因为工作上的烦恼、困难,还有不良情绪的影响,导致了饮食不规律,从而引起了胃肠道的一系列疾病,比如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前提下,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那么,胃肠道功能紊乱不能吃什么食物呢? 一、胃肠道功能紊乱不可以吃的食物 1、不吃油炸类和腌制类的食物,如炸鸡、薯条、泡 菜、酸菜等。 2、不吃汽水可乐类,烧烤类食品,方便面类速食食 品,虽然这些食物很美味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

是也要克制,这些食物不仅没有营养还会伤及肠 胃。 3、不要吃精制的糖类、咖啡因,减少盐的摄取量, 少吃花生和扁豆、大豆,里面含有一种抑制类酵 素。 胃肠道功能紊乱不能吃什么食物呢? 4、豆制品、蔗糖、芹菜、韭菜这类纤维较多,会引 起腹部胀气的食物也不要吃 5、寒凉、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如苦瓜、绿豆、西 瓜、香蕉、冰淇淋、冷饮都不能吃。 二、胃肠道功能紊乱可以吃的食物 1、可以吃一些软糯的水果蔬菜,如香蕉、苹果、南 瓜。 2、可以吃一些养胃的粥,如健脾养胃粥、糯米麦粥、 羊肉粥、山药百合大枣粥

胃肠道功能紊乱不能吃什么食物呢? 3、可以在平时的饮食中增添富含蛋白质的鱼、鸡、 瘦肉、腰,的新鲜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茄子、 红枣等。 4、也要注意酸碱平衡,胃酸过多时可以吃馒头,烤 馒头或面包、豆浆来中和胃酸。胃酸分泌减少时 也可以食用带酸味的水果,可以吃新鲜的山楂, 来刺激胃酸的分泌,帮助消化。 三、胃肠功能紊乱的日常护理 1、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生活时间要有规律。胃肠道功能紊乱不能吃什么食物呢?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睦新教授介绍,不少人在受到一些刺激后都会表现出肠胃不适的症状:有些人进入寒冷的环境,受到冷气刺激后会经常出现腹部不适,多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症状可以缓解;有些人受到情绪刺激,紧张、生气后会出现以上症状,如考试的学生一进考场就想去卫生间;还有人在进食不久就感到腹部不适有便意。其他伴随表现如头痛、非心源性胸痛、背痛、心慌、乏力、性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到。这种情况就属于功能性肠病,在医学上又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无论是腹泻型还是便秘型,患者的大便化验多无异常,其他检查如结肠镜、钡灌肠造影也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IB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一项调查表明,IBS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约占总人口的20%~30%.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数量是男性的两倍。治疗中医四大药方对症服药治疗。 魏睦新介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的结果分析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的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8T14:22:31.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彭丽芳张俊红雷雷 [导读] 饮食因素可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不良饮食习惯能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部分症状。 彭丽芳张俊红雷雷(河南省人民医院东院消化郑州 450003) 【摘要】目的:讨论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护理干预结果的分析。方法:对2013年6月— 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的80例,通过问诊,问卷调查及部分进行SCL_90的评分,并进行心理因素调查并统计分析,与住院前后患者症状作对比分析。结果: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症状改善明显。结论:通过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消化道症状减轻。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了解程度得到了提高,患者心理躯体化症状减少。 【关键词】护理干预功能性胃肠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13-02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Ds)指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临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便秘(FC)最为常见[1]。功能性胃肠病是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国内的研究也表明FGIDs患者多具有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等个性特征以及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心理状态[2]虽然精神心理因素引起FGIDs的机制未明但现在研究证实心理精神异常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和大脑边缘系统改变植物神经功能从而改变迷走神经的张力导致胃肠动力异常而表现出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3]通过对8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在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同时,加强对其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减少心理躯体化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将其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16~65岁,平均42岁;FGIDs诊断符合RomeⅡ标准[4]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肠易激综合征28例、功能性嗳气6例、功能性便秘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组患者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下对心理状态异常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入组实施干预2周后,分别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5],对2组患者康复效果进行比较。 1.3 护理 1.3.1心理护理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首先是心理治疗,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暗示疗法、放松疗法。其次是抗抑郁药物治疗。(1)采取心理疏导,接受治疗的患者多伴有失眠、抑郁、焦虑和烦躁等情绪,护士要及时加以疏导,只要调整心态症状可以缓解或解除。(2)建立有效沟通,掌握沟通技巧,多体察患者的心理,从精神上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消除患者的疑虑。 1.3.2 饮食护理饮食因素可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不良饮食习惯能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部分症状,所以正确的饮食指导也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措施。 1.3.3 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适宜的健康教育,在介绍疾病基本知识时应注意说明心理因素是导致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因素。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功能性胃肠病护理的一般常识与自我护理,以使病情稳定与好转。 1.4 评定方法2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SAS≥50分则诊断为焦虑,SDS≥53分则诊断为抑郁。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SAS、SD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 表1对照组消化道症状、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比较(-x±s) 组别例数评分项目治疗前治疗后 P值 对照组 40 消化道症状 8.41±2.26 3.51±2.63 <0.05 焦虑自评量表 51.08±13.20 36.34±13.87 <0.01 抑郁自评量表 54.15±12.93 42.62±13.08 <0.01 表2 干预组消化道症状、SAS、SDS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比较(-x±s) 组别例数评分项目治疗前治疗后 P值 干预组 40 消化道症状 8.51±2.36 2.41±1.53 <0.05 焦虑自评量表 50.07±14.21 31.32±12.92 <0.01 抑郁自评量表 53.14±11.92 36.34±12.73 <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胃肠道症状、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增加了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护理干预能否取得较好效果,护理干预具有可操作性,容易实施且见效快,采用SCL-90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是心理评估的可靠方法,人们已关注到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无论是既往受虐待经历和环境的影响,还是目前面临的应激事件,通过脑-肠轴互动,都可表现出心理社会因素对FGIDs 的时空影响。精神心理障碍与 FGIDs 的起病和结果有关,FGIDs 的“生物心理社会”发病模式充分表现出遗传、环境、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可能的联系,它们共同影响 FGIDs 有关结果[6]。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应认识

2020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指南

2020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指南 一个小小的新型冠状病毒,因它超强的传播能力,几乎限制了我国绝大部分人出门的脚步。被迫居家隔离期间,睡懒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缺乏锻炼等情况已然成为常态,很多人出现了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为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罗马Ⅳ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分为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中枢性胃肠疼痛性疾病、胆囊和Oddi括约肌疾病、肛门直肠疾病五大类。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总是存在胃肠不适,如果这些“不舒服”的症状反应在上消化道,最常见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反应在下消化道则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居多。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以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患病率为23.5%,FD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高达23.6%。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肠易激综合征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指出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肠易激综合征(IBS)一种功能性肠病,肠道动力异常是重要的发病机制。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二、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2017年)》 FD的患者在治疗胃肠道症状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舒肝解郁胶囊)能够有效达到治疗的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药物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药物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药物治疗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治疗 1 促动力药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根据对腺苷酸环化酶(CA)作用的不同,多巴胺受体可分为D1(包括D1和D5亚型)和D2(包括D2、D3和D4亚型)家族。D1家族对CA 起兴奋作用;D2则反之。阻断D2受体的兴奋可以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突触前后膜乙酰胆碱的释放或(和)直接通过cAMP-蛋白激酶途径影响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状态等有关。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左舒必利、伊托必利等。甲氧氯普胺因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不适合长期使用而限制了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 多潘立酮为选择性D2受体拮抗药,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并能使胃肠壁张力恢复正常。一项Meta分析显示多潘立酮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明显优于安慰剂。尽管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是肯定的,但个体差异性较大。 左舒必利不仅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粘膜下和肌间神经丛的D2受体,而且具有抗抑郁、镇静及止吐作用。Tonini等对豚鼠的研究发现左舒必利还有中等的5-HT4受体激动作用。Distrutti等用口服左舒必利4周的方法,观察了16例有上腹胀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8名健康对照者,发现左舒必利能显着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及降低痛阈,且这些作用只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效,对健康志愿者并无作用。Mansi等对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胃轻瘫患者作了一项双盲交叉对比试验,发现左舒必利(25mg3次/d)与西沙比利在缩短胃排空时间上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和恶心、呕吐、餐后饱胀等自觉症状方面要优于西沙比利(P<),这可能与其降低内脏敏感性有关。 5-HT4受体激动剂 5-HT4可刺激肠壁肌间神经丛内的运动神经元引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乙酰胆碱等的释放,从而促进胃肠蠕动,降低内脏痛阈。5-HT4受体激动剂主要有西沙比利、莫沙比利、替加色罗、Prucalopride 等。很多研究(包括一项Meta分析)均支持西沙比利类药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特别是动力障碍型)有效,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Rodriguez等使用食管气囊扩张的方法作了一项交叉对比研究,显示服用替加色罗(6mg2次/d)能显着提高食管对 机械刺激的痛阈。这一作用也许可用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餐后食物机械

什么是胃肠功能紊乱_如何治疗

什么是胃肠功能紊乱?如何治疗? 资料来源:广州胃肠医院许多人对胃肠道功能紊乱这一词还不熟悉,那么什么是胃肠功能紊乱如何治疗最科学?它是指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道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当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发病率的精确统计。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道的发病数最高,多见于青壮年。 疗法: 1、心理治疗对2/3病人有效。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关键在于解除心理障碍调整脏器功能。如果患者怀疑或忧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医生进行针对性检查,解除疑虑稳定了情绪,这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2、支持疗法除非患者全身情况很差,一般不需卧床休息。生活有规律,适当体育活动,可增强体质,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神经性厌食者伴严重营养不良、鼻胃管进食又引起腹泻的患者,需静脉输入营养。高纤维素食物可缓解IBS病人的症状。 3、药物治疗短期给予三环类抗抑郁药对具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有用,在痉挛性腹痛的IBS患者,抗胆碱能药物双环维林、钙拮抗剂等。 4、中医治疗可用小半夏获苓汤加减以止吐,对轻症患者有效。可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

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药物治疗都会对人体有副作用。水苏糖它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制品,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无毒无副作用。并且他能直接作用于肠道,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繁殖,调节微生态平衡,能有效消除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囊癌等)的首选治疗手段[1],其中胆囊结石其发病率高(美国约10%,我国0.9%~10.1%)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 [2,3]患者愈来愈多,引起普外科学界的重视。 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约10% ~30%,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生[4],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可由精神刺激、酒精、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PCS 又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C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包括胆系和胆系以外器质性病变以及无器质性原因的PCS;狭义上, PCS仅指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胆系内外有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症状又持续存在的非器质性PCS[2]。对于器质性PCS,由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治疗并不困难[5,6]。而功能性的PCS临床很难查明原因,有人认为与胆道功能失调[7]、肠粘连、胆囊床瘢痕形成或精神因素有关[8];其中腹泻的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发展成顽固性腹泻,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治疗较为棘手[9]。国内有报道观察了胆囊切除术后的138例患者发现10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约占所观察病例数的76%[10]。国外最新一篇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CS难治性腹泻的发生率是17%[11]。Fort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由于结肠段的排空加速从而缩短了消化道的转运时间,这一现象于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并可持续至少4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综合征可能是上述肠道运动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与胆汁酸的吸收不良可能关系不大[12]。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导致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胃幽门的迷走-迷走放射弧破坏所致的幽门功能失调,空腹时胆汁在十二指内瘀积,返流进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碍。Benjamin等[13]测定结果表明,正常人24 h胃液pH≤2者为71.3%,pH≥4者为6%,胆囊切除术后未出现消化道症状患者组24 h胃液pH≤2者为59.7%,pH≥4者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达40%。王科峰[14]报道胆囊切除术并不影响空腹12 h胃液的pH值,但使胃排空时间平均延长1.46倍,空腹12 h胆汁反流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升高(P<0.01),胃黏膜病变率平均达48.4%。胆囊切除术影响胃肠功能,引起胃排空时间延长、胆汁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终致胃黏膜病变。另有报道2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行动态24 h胃内pH和胆红素(Bilitec 2000)检测,并与10例胆石症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并不增加[15]。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胆囊切除术后,因为没有足够浓度的胆汁,以致脂肪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也是产生腹泻的原因之一。加之大量胆盐进入结肠后,在厌氧菌的作用下羟基化而成双羟胆酸,后者可抑制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肠蠕动,使腹泻加剧[16]。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减少,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明显增。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使肠道的屏障功能减弱,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内毒素水平与肠通透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6, 肠通透性增加与内毒素血症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17,18]。胆囊切除前的胆囊功能状态也与腹泻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胆囊排空率≥45%患者组与胆囊排空<45%患者组之

胃肠功能紊乱是什么症状

胃肠神经紊乱是一种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即支配胃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的功能性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常由各种精神因素的作用所致,如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失眠、某种思想矛盾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意外不幸等等。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许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在有胃炎的同时,伴有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只要治疗好了胃肠的功能紊乱,其它胃病的症状就会自然康复,胃病患者如果感觉腹胀,而且睡眠、精神状态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断患有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需要说明的是胃肠神经紊乱是功能性疾病,仪器检查不出,容易被很多医生和患者忽视,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医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医生不知道从这方面用药,而耽误了病人,导致久治不愈!那么由于功能紊乱的存在,胃肠道内也会存在过量的气体,属于肠胃功能紊乱症的一种症状。 胃肠功能紊乱症的典型疾病 1、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包括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不净感、便急、排便费力以及腹胀)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生与情绪波动等

心理因素明显相关。多数此病患者情绪紧张,把轻微的病症看得十分严重,怀疑或担忧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并反复寻求内科医生诊治。 2、癔球症 患者总是觉得喉部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并伴有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实际上在进食时症状消失,无咽下困难,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 3、神经性厌食 一般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主要表现,某些病例以呕吐为主要症状。患者多为青春期女性,常有家庭和男女社交方面的心理障碍,特别关注个人形体美观,多为保持体态而对进食和肥胖有根深蒂固的病态厌恶心理。由于长期异常控制饮食,体重可减轻到原来的40%~60%,甚至达到严重营养不良、身体衰竭的程度。患者常伴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饥饿感丧失等,但无器质性病变。 4、心理性呕吐 亦称神经性呕吐。患者往往在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呕吐,但并无明显恶心,呕吐量也不多,且食欲和食量并不受影响。即便刚刚呕吐完,也可以立刻开始进食,因此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心理性呕吐可伴有癔病的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等。此外,呕

胃肠动力调节药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治疗中的应用

DOI:10畅3760/cma畅j畅issn畅0376-2491畅2014畅21畅020 作者单位:510120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钟英强,Email:zhongyingqiang@21cn畅com?天津田边—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胃肠动力调节药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治疗中的应用刘思雪 钟英强 功能性胃肠病(FGID)是一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 表现、而无器质性改变的功能性疾病,可涉及整个胃肠道。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罗马Ⅲ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将成人FGID分为6大类28种疾病,儿童FGID分为2大类17种疾病[1],其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最 为常见。胃肠动力调节药在FGID重叠治疗中应用广泛。 一、FGID的症状重叠现象与发生机制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FGID症状重叠的现象非常普遍,2/3的FGID病例至少有2组或2组以上的功能性疾病。FGID症状重叠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与下消化道症状的重叠。日本Kaji等[2]在2680例体检的人群中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FD和IBS的患病率及症状重叠发现,GERD、FD、IBS患者中重叠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畅9%、47畅6%及34畅4%。韩国一项针对社区居民的FD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27%的FD患者重叠有其他FGID[3];我国Wang等[4]在广州消化科门诊对3014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单一FD或IBS的患病率为15畅2%和10畅9%,FD-IBS重叠的比例为5畅0%;姚欣等[5]在北京调查492例FGID患者,发现其重叠GERD的比例高达14畅8%;焦阳[6]在天津调查2255例FGID患者,发现单一FGID患者1704例(75畅6%),2种FGID重叠者506例(22畅4%),3种FGID重叠者42例(1畅9%),4种FGID重叠者3例(0畅1%)。 FGID重叠的原因有:(1)FGID各种类型之间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内脏高敏感性不止影响一个胃肠道部位,某些IBS患者除具有结直肠高敏感性外可同时存在胃排空延迟[7],18%的FD患者除胃高敏感性外还存在直肠高敏感性。另外,急性感染后FD和功能性肠病发生率都明显升高,且常见症状重叠,可能与感染导致的黏膜炎性介质增加并扰乱内脏感觉系统相关。(2)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对胃肠道的调节不如躯体神经系统那样定位准确,且与情感中枢具有广泛的神经联系,因而精神心理障碍可同时使胃肠道多部位出现功能异常。有研究发现FGID症状重叠者合并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症状重叠者[8-9],提示精神因素可加重胃肠道症状、促进重叠症的发生。 二、胃肠动力调节药的特点与分类 胃肠运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 (ENS)共同调节的,二者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成双向联系,称为脑-肠轴。ENS是胃肠道管壁内 的自主神经系统,含有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分泌神经元 和中间神经元,能释放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并分泌肽类 激素,可独立调节胃肠运动、分泌、吸收及感觉功能,也可将 胃肠道信息传至CNS影响中枢的痛觉感受、情绪及行为。 另一方面,CNS接受视觉、嗅觉等肠外信息和肠道感知的信 息,整合后也通过自主神经或肽类激素将调控信息传递到ENS或直接作用于胃肠效应细胞,发挥中枢控制功能。这些在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又称为脑-肠肽。 同时,胃肠平滑肌的各种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对胃肠运动也 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一致认为,FGID是脑-肠轴功能调节 与各种离子通道功能紊乱所致,胃肠动力调节药的作用靶点 就是该神经-内分泌网络中的神经递质、脑-肠肽及其受体以 及各种离子通道,可将其按作用靶点不同进行分类 (表1)[10-11]。绝大多数胃肠动力药仅有单向调节作用,因 此,对于单向动力障碍的FGID重叠者,可选用该类药物进 行治疗,如FD+功能性便秘等;仅有个别药物(如曲美布 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证明抗抑郁焦虑药物, 通过脑-肠轴功能调节和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5-HT系统来 调节胃肠道的动力与感觉,也起到动力调节药物的作用[12], 特别对FGID重叠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胃肠动力双向调节药———曲美布汀在FGID及其重 叠中的治疗作用 曲美布汀不仅能协调胃肠道运动、调节多种脑-肠肽的 释放,还能降低内脏敏感性[13],在症状重叠的FGID治疗中 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普遍用于FD和IBS的治疗,其他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功能性便秘等中也有应用,对于FGID症状重叠症的患者,如同时存在高动力及低动力状态,曲美布汀更是具有独家优势。 1畅FD:FD与其他FGID有类似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 排空延缓、餐后胃顺应性下降、胃高敏感性等。但是FD症 状与胃排空延缓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两项荟萃分 析显示,包括曲美布汀在内的动力药治疗FD的有效率明显 高于安慰剂组[14]。人体药理学试验也证实,曲美布汀能缩 短胃排空延缓患者的胃排时间,并减少食物滞留。国内临床 试验显示,与其他胃肠动力药相比,西沙比利、莫沙必利、曲 美布汀治疗FD的效果无明显差异[15],但优于多潘立酮和甲 氧氯普胺[16]。因此,应用曲美布汀治疗FD与其他FGID重 叠时具有一定的临床依据。 2畅IBS: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曲美布汀已用于IBS的 治疗,国内外有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其对腹泻型、便秘型IBS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辩证施治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辩证施治 胃肠功能紊乱又名胃肠神经官能症,临床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因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紊乱引起,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见上腹疼痛,腹饱胀,心烦,嗳气,吞酸,腹泻或便秘,许多病人伴失眠、焦虑、头痛、心悸、气短、注意力涣散、健忘等精神症状。祖国医学可见于郁症、百合病、梅核气、呕吐、泄泻、便秘等症中。此病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 标签:胃肠功能紊乱;辩证施治;探讨 腹腔手术后患者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其轻重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一般消化功能减退,严重的可出现急性胃扩张,肠麻痹,肠粘连等。笔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进行治疗。 1 中焦气闭,腑气不通 手术后的初期,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或上腹有堵塞感,恶心、呕吐、不能排便排气,舌苔厚腻,脉滑。治宜理气消胀行气通下。自拟行气消胀汤:大黄、枳实、厚朴、莱服子、木香、苏梗、陈皮、桃仁、苍术、旋覆花、赤芍、蒲公英。 方用大黄、枳实、厚朴、莱菔子、木香、旋覆花,行气通下,降逆止呕,桃仁、赤芍、化瘀生新,苍术除湿,蒲公英清热解毒。 病例1:张某某,男,47岁,胆囊切除术后5d,腹胀,上腹有胀闷感,大便2d未解,口干苦,恶心,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脉滑、辩证属中焦气闭,腑气不通。服上方一剂解稀便2次,黄苔稍退,但仍有恶心,不思饮食,上方去大黄,加竹茹,法半夏调理四付饮食正常。 2 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部份胆囊、胃、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出现两肋胀满作痛,嗳气呃逆,食则欲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睡眠不佳,舌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方用柴胡温胆汤加减:柴胡,黄芩、黄连、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苏梗、太子参、甘草、生姜。 由于多数患者在术前就有肝脏之疏泄功能紊乱的表现,加之术后胃气不足,肝郁犯胃使胃失和降。本方用柴胡疏肝、苏梗、法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行气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热、太子参甘草扶正。 病例2:李某某,男、59岁,胆囊切除术后28d,嗳气呃逆,饮食欠佳,食则欲呕,口干苦,胃中有烧灼感,吞酸,神倦乏力,舌苔黄腻,脉弦、辩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用上方二剂后不再恶心,连进四剂,胃中烧灼感消失,上方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指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疼痛,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多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定义(FD): 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我国,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1.胃肠动力障碍 2.内脏感觉过敏 3.胃底对食物的性舒张功能下降:常见于有早饱症状者。 4.精神和社会因素 5.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多变。起病缓,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常与饮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律性,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灼热感。 餐后饱胀和早饱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6.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至) 3.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根据临床特点,罗马III标准将本病分为两个临床亚型(两型可重叠): 1.上腹痛综合征:上腹和/或上腹灼热感 2.餐后不知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或早饱. 诊断程序: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 1.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2.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要进行全面检查直至找到病因。 3.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五、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⑴抑制胃酸药: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质剂。 ⑵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分别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均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疗程2-8周。 ⑶助消化药:辅助用药,改善症状。 ⑷抗抑郁药:上述症状欠佳且伴精神症状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如阿米替林、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如帕罗西林。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症状:在服药过量后,主要表现为美利曲辛中毒症状,特别是抗胆碱能的症状较突出。氟哌噻吨所致的锥体外副作用则极少发生。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尽早洗胃,可以服用活性碳。可用安定抗惊厥治疗,锥体外系症状可用二环已丙醇治疗。采用必要措施维护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此时禁忌使用肾上腺素。3.其他:针灸、理疗 六、生活护理: 1.饮食调节少食多餐,进食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过冷、过热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姜、葱、蒜、辣椒、芥末等)。 2.心理障碍凡可能引起本病的负性心理因素,均应尽量避免,特别对有恐病症或恐癌症者,要使患者明白本病是功能性疾病,绝对不会危及生命,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饮食保健: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七、预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低风险和预后良好的疾病,特征包括: 1.处置得当不会有病情加重甚至影响生命的不良预后; 2.经过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和适当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能够得到较明显的缓解和控制;3.如果诱因不能去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 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引导患者规避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诱发因素,减少症状复发。

68 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68 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5-09-30T15:49:59.1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作者:唐敏 [导读]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我院对6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进行观察,总结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唐敏(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紊乱的常见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68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相关资料,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认知、饮食、心理、运动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结果:观察组腹胀腹痛82.4%,便秘20.6%,腹泻2.9%,恶心47.1%,呕吐32.4%;对照组腹胀腹痛97.1%,便秘35.3%,腹泻8.8%,恶心85.3%,呕吐94.1%。观察组的腹痛腹痛,便秘,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手术刺激、胃肠道功能减退是引起老年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恰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率,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关键词】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胃肠道功能紊乱;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 7165(2015)14-079-01 腹腔镜手术虽然很大程度减少了操作对胃肠道的刺激,但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刺激因素仍然持续存在,故而术后患者胃肠道不适问题亟须解决[1]。我院对6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进行观察,总结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临床资料,男37例,女31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8.7±10.3)岁。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0例,胆囊息肉19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14例,萎缩性胆囊炎5例。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行健康宣教,术后禁食、补液、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等,酌情给予胃肠功能动力药或肠功能调节剂等,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措施:(1)认知干预。术前详细讲解术后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的原因,并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护理能够避免或减轻这些问题,以免患者过分恐惧。(2)饮食干预。术前规范食谱,以易消化、富含蛋白且不易产气的食物为主。 术前8h禁水、禁食,为手术做好预备。术后6h逐渐进食,以流食为主。 待24h后给予低脂肪、低糖分、高热量、高蛋白、半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每日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3)心理干预。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其内心想法与心理状态。与患者积极沟通,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4)运动干预。术后麻醉清醒后辅助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定时变换体位。术后6~12h后鼓励患者下床,在家属或护士的帮助下逐渐活动,活动量需以患者耐受为准。 1.3 胃肠功能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胃肠功能紊乱分析观察组腹胀腹痛82.4%,便秘20.6%,腹泻5.9%,恶心47.1%,呕吐32.4%;对照组腹胀腹痛97.1%,便秘35.3%,腹泻5.9%,恶心85.3%,呕吐94.1%。观察组的腹痛腹痛,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分析例(%)分 3 讨论腹腔镜手术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在腹腔镜直视下完成,最大程度减少腹腔暴露时间,并避免手术器械与胃肠道的反复接触,减轻了对胃肠道的损伤和干扰,有利于胃肠功能的保护。本资料中,全部患者腹胀腹痛61例发生率89.7%,便秘27.9%,腹泻5.9%,恶心66.2%;呕吐63.2%。主要原因为麻醉期间患者胃肠道处于麻痹状态,而老年患者的机体状态不佳、代谢差,再加之胃肠道各项功能已经减退,因此麻醉后胃肠道功能或恢复延迟或长时间处于肠麻痹[2]。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有学者认为,手术后早期运动、进食能够对胃肠道产生一定的刺激,增加胃肠蠕动和分泌,促进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并有效促进胃肠道内容物的排出。早期适量的运动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术后的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可相互调护,缓解患者精神压力,保持欢愉的情绪,促进全身各系统功能的恢复[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