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和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31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等。
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医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之气,以及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常用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患者的食欲和睡眠质量。
西医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这些方法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减少癌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然而,西医治疗的副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结合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降低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容易造成耐药性,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脾胃功能,缓解胃肠道炎症,提高自愈能力。
中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艾灸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
西医方面,药物治疗仍然是常见的方法。
然而,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的效果有所差异,因此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结合中医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肠道功能紊乱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如肠易激综合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
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包括胃肠运动失调、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
传统的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一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该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对胃肠功能紊乱的解释中医药理论认为胃肠功能紊乱是由于脾虚、肝郁、胃热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中医养生等综合手段。
这些方法在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达到治愈或缓解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包括服用中药汤剂、中药丸剂等。
中药有调和气机、健脾胃、消食导滞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善胃肠道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从而缓解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三、中医药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等特点,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的养生方法中医药的养生方法也可以帮助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寒受凉等。
这些方法在胃肠功能紊乱的康复期非常重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预防疾病的复发。
结论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是不可忽视的。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疗效,为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研究样本的局限性、疗效评估的标准化等。
因此,后续的研究仍需加强,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
总之,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领域中,中医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基于肠道菌群紊乱探讨中医药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罗月;李开楊;赵琦
【期刊名称】《基层中医药》
【年(卷),期】2024(3)1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但病理机制尚未
完全阐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黏膜完整性受损、脑肠轴功能异常等多因素均报道
与其发病相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F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目前的
研究热点。
中医药作用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经典复方以及经验效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治疗FD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FD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未来进一步研
究治疗FD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罗月;李开楊;赵琦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研究进展
2.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
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应用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研究进展
4.基于肠道
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5.帕金森病病人肠道菌群紊乱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中医外治研究探索摘要: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亦成为大家关心与探讨的热点,本文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外治法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胃肠功能,外治,综述引言近年来腹腔镜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术式,因其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瘢痕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治疗[1]。
但是由于术中脏器牵拉,手术创伤,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易造成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患者术后愈合,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便秘、腹胀、尿潴留等[2]。
因此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妇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外治法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医外治法1.穴位贴敷穴位敷贴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是指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使药物直接渗透皮肤,通过经络与药物的刺激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6]。
桂屏等[7]运用子午流注择时理论,将蜂蜜和大黄粉调成的药丸敷于患者脐部,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腑气不通且属实热证患者,可缩短其肠鸣音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减少患者恶心、呕吐及腹痛、腹胀等发生率;陈润清[10]等运用和胃通降穴位贴敷贴于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及内关穴,以治疗妇科腹腔镜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患者,总有效率为9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 (P<0.05)。
总之,穴位敷贴中医药外治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及辨证施治精神,其疗效确切、迅速,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容易控制,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2.耳穴压豆《素问·口问》有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中医认为,耳穴通过经络联系脏腑及全身各个部位,通过耳穴压豆刺激穴耳反射区,可达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慢性肾衰竭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郭弋凡①赵文景①^王梦迪①刘志强①慢性肾衰l(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胃肠功能紊乱是指有慢性肾脏疾病或累及肾脏的系统性疾病发展并进行性恶化导致尿毒症毒素排泄障碍,胃肠激素代谢障碍而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出血,产生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32o在CRF 以及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器质性消化不良更常见,在透析患者中消化道症状患病率约在43%~ 72%之间33],已对CRF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关格”是古代中医对其非常形象的描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在CRF晚期非常常见,然而,研究显示早在终末期肾脏病之前,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较高的慢性肾脏病(ch/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3],且随病情进展而日益突出,这些症状反复发作或急性加重,会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甚至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等后果,继而导致肾脏病加重3]。
因此,除传统认为的尿毒症毒素刺激外,应该有其他因素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或肾脏替代治疗为主,而疗效有时并不理想,中医药干预早中期CRF,在改善患者胃肠道不适及全身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迟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9]o本文就CRF胃肠道功能障碍可能发生的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1慢性肾衰竭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尿毒症毒素及一些代谢产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被认为是CRF出现消化道症状的重要原因,CRF患者胃肠道排泄尿素増多,细菌分解为氨和碳酸胺明显增加,引起胃肠黏膜广泛炎症、糜烂34>2]。
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如硫酸硫酸盐和对甲苯磺酰基硫酸盐的增加能够激活TGF-內而诱导炎症反应,加速CRF进展4]。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8期17・综述・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研究进展别玉龙(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摘要: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是临床种常见的一类由胸腰段脊髓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病变引起的胃肠等消化系统功能性紊乱疾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极容易出现误诊。
整理相关疾病研究资料发现,导致该类疾病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及相关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知识的缺乏,因此及早整理该类疾病相关资料,加强对本病病理机制研究,使本病的诊疗过程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有利于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37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8.0110 引言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其发病直接原因是各种急性外力或慢性损伤造成胸椎和(或)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胸椎和(或)腰椎稳定性下降,椎间隙变窄,椎骨骨质增生,刺激周围软组织产生炎症,形成炎性水肿或压迫相对应支配的脊神经根,诱发消化道相关脏器发生神经性胃肠功能紊乱[1]。
根据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临床发病情况,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脊源性胃脘痛、脊源性腹泻、脊源性便秘、脊源性腹痛四个方面。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腰背部症状并不突出,在临床上极容易发生误诊[2]。
1 现将近年来关于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研究综述如下1.1 脊源性胃脘痛的相关临床治疗研究:黄浩等[3]采用背部整脊法治疗胃脘痛14例,均为胸椎疾患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
治疗方法为局部相应椎体手法复位,加局部行气活血放松手法,配合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位揉按。
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 ̄3个疗程,有效率为70.1%。
胡芳[4]对整脊复位疗法治疗脊源性胃脘痛67例疗效进行观察,操作在局部放松的前提下,使用侧卧扳法,继而俯卧复位手法。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胃肠道手术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常见方式,但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情况。
这种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发病机制1. 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原因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手术损伤、术后疼痛、麻醉药物、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
手术本身对于胃肠道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手术创伤会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胃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受损,从而引起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导致胃肠道细菌和毒素的转移,从而引发胃肠道炎症反应。
术后疼痛也是导致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术后疼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肠道动力学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功能,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麻醉药物也会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弱或者停止,从而引起肠梗阻、肠扩张等并发症。
术后的应激反应也会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术后的应激反应会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和代谢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胃肠道的运动功能紊乱和排空功能障碍。
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肠道黏膜屏障受损、交感神经兴奋、肠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胃肠道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胃肠道功能的紊乱,表现为肠道蠕动减弱、排空功能障碍、胃肠道炎症等症状。
二、治疗研究进展1. 传统治疗方法目前,对于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肠道灌洗:术后使用肠道灌洗可以帮助清除肠道内的残余物质,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排空功能。
(2)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改善胃肠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术后应特别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肠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简介:肠道疾病是指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和结构的一类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功能性胃肠紊乱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肠道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入,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被开发出来。
本文将介绍最近几年针对肠道疾病的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I. 肠道微生态及其与肠道健康的关系A. 肠道微生态的定义与作用这里可以介绍什么是肠道微生态以及它对人体健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 肠道微生物组与克罗恩病最新的研究表明,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可以显著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减轻其发作频率。
C. 益生菌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最新临床试验发现,某些益生菌具有减炎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
D. FMT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紊乱中的应用肠道微生物移植(FMT)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于缓解功能性胃肠紊乱带来的不适。
II. 免疫调节与肠道炎症反应A. 调节性T细胞在肠道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能够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从而对抗肠道充血、水肿等不适。
B. 抗体药物的进展这里可以介绍一些针对肠道自身免疫反应的新型抗体药物,如特定靶向TNF-α或其他重要信号通路分子设计的药物。
C. 谷胱甘肽供给对溃疡性结肠炎预防和治疗的影响最近一项实验室实验发现谷胱甘肽供给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
III. 个体化治疗策略A. 基因组学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利用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更适合患者个体差异的药物治疗方案。
B. 人工智能在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量临床数据,可以提高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度和预测效果。
C. 微生态与营养对于肠道健康的相互关系现代营养学开始重视膳食调节对于肠道微生态及其功能的影响,进而调节胃肠道健康。
结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肠道疾病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基于最新的调查结果和实验数据,通过探索肠道微生态、免疫调节和个体化治疗等领域,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加有效和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出现,为肠道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平胃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平胃散是中医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常用方剂,具有调和脾胃、消食化积、理气止痛等功效。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平胃散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胃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为中医药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胃肠道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针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手术治疗虽然能够根治疾病,但手术风险较高,且术后康复时间较长。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平胃散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目前关于平胃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药效成分分析、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尚需深入探讨。
开展平胃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平胃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机制,为其开发新药、优化处方、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安全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研究结果还可以为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介绍平胃散的历史和传统应用平胃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药方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平胃散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药。
在随后的历代医书中,平胃散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平胃散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芩、黄连、厚朴、生姜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等功效。
在临床实践中,平胃散常与其他中药方剂搭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兰索拉唑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最新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兰索拉唑属于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广泛用于治疗酸分泌有关的消化功能紊乱疾病。
对兰索拉唑在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兰索拉唑可引起皮疹、腹泻、头痛、发热等不良反应,可能与给药途径、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有关。
临床用药需要严格参照的用药指南,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兰索拉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研究进展兰索拉唑(LPZ)属于抗酸性药物,其作用机制与第一代酸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相似,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的最终阶段发挥作用,因而临床治疗酸分泌相关消化功能疾病的疗效确切[1]。
而且兰索拉唑在特定环境下发挥作用,不存在过度抑酸问题。
由于兰索拉唑的作用机制特殊,且成本更低,兰索拉唑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算分泌相关的消化功能紊乱疾病。
但是,随着应用增多,有关兰索拉唑不良反应报道也在不断增多[2-3]。
国内外研究报道兰索拉唑对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服用兰索拉唑后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发热、胆固醇上升等症状[4-5]。
因此,本位对兰索拉唑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为临床科学合理应用兰索拉唑提供指导。
1.兰索拉唑的临床应用1.1胃溃疡兰索拉唑可通过抑制胃蛋白酶分泌刺激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提升胃粘膜血流量,增强黏膜保护作用。
多数临床研究报道兰索拉唑治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显著,溃疡愈合明显,疼痛缓解速度快[6-7]。
兰索拉唑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H2受体拮抗剂,还能用于治疗H2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胃溃疡患者。
国内研究人员使用口服兰索拉唑治疗无并发症胃溃疡患者,胃镜检查显示4周后胃溃疡愈合率高达98%,不良反应率为4.9%,不良反应为轻度口干和头痛[8-9]。
另有研究对兰索拉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治疗胃溃疡疗效荟萃分析显示,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及出血的效果最好[10]。
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中医药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等。
许多研究发现,中医药在胃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黄连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黄连汤可有效缓解胃炎患者的症状,并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胃溃疡的中医药治疗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胃部不适等。
中医药在胃溃疡的治疗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香砂养胃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具有养胃、抗溃疡的作用。
研究发现,香砂养胃丸可以减轻胃溃疡患者的症状,并且促进溃疡的愈合。
三、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等。
中医药在肠炎的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黄连解毒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研究表明,黄连解毒片可以有效控制肠炎的症状,并且减轻炎症反应。
四、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保和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具有调和脾胃、健脾和胃的作用。
研究发现,保和丸可以显著缓解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症状,并且提高胃肠运动的调节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然而,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确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作用的机制,并发展更多有效的中药制剂。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氨磺必利临床研究进展
氨磺必利是一种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可增强胃肠道运动并促进胃排空。
该药常用于治疗慢性便秘和胃排空障碍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同时该药也被证实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等有一定疗效。
氨磺必利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药效和安全性方面。
有多项研究表明,氨磺必利相对于安慰剂可以显著地提高胃肠道运动功能,促进胃排空和肠蠕动,增加粪便排泄次数,减少便秘症状。
另有研究表明,氨磺必利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胃部不适和饱食感等。
然而,氨磺必利也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和不良反应。
在临床研究中,有些患者使用氨磺必利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此外,氨磺必利同时也有心血管安全性问题,如心律失常和QT间期延长等。
近年来,一些研究对氨磺必利的长期使用、剂量和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醒临床医生在给予该药物时应格外注意。
总体上看,氨磺必利是一种对胃肠道运动功能有良好调节作用的药物,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安全性问题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同时,患者在使用氨磺必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问题。
广"#$2020年10月第42卷第19期2575综述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刘永辉韦甜露(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二区,南宁市530023,电子邮箱:Uuyonghui626@126-com)【提要】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第1、2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国内外对脑卒中的研究日益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脑与消化系统(脑-肠轴)密切相连,胃肠功能紊乱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整体预后、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关注,在治疗与预防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为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就近来年关于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致病因素;治疗方法;脑-肠轴;综述【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氟304(2020)19-2575-05DOI:10.11675/j.Dsn.0253-4304.2020.19.24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或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
除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外,脑卒中常常伴随其他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为胃肠功能紊乱、肺炎、营养不良等;其中胃肠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排便异常、腹胀、消化道出血、呕吐、呃逆、食欲下降等+1-2打有学者将其称为神经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虽然其大部分症状不会造成致命威胁,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心理负担、诱发其他疾病甚至死亡[3],值得每一位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对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现对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致病因素、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1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目前尚无针对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流行病学研究,现有的文献多数为临床病例研究。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胃肠道手术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常见方式,然而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困扰。
术后发生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了解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对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处理这类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病机制1.手术创伤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手术创伤会触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胃肠道内皮层受损,胃肠道蠕动减弱,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
2.局部麻醉剂的影响:胃肠道手术时使用的局部麻醉剂会对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使得术后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症状。
3.肠道菌群失衡:手术前后,患者长时间禁食、饮水,以及术中使用抗生素等因素都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了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风险。
4.术后应激反应:手术是一种极大的生理应激,会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胃肠道功能障碍。
二、治疗研究进展1.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抗生素。
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甘油醚、甲氧氯普胺等,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排出胃肠道内积聚的食物和气体。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胃酸分泌,减轻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减少胃炎、食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抗生素:对于术后因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适当使用抗生素能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缓解症状。
2. 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减弱,食欲不佳,影响了营养的摄入和吸收,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包括静脉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两种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微生态治疗近年来,微生态治疗在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