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4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CT常规及增强要点病变描述:部位或分布、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密度、邻近关系、功能变化、动态情况、增强。
扫描基线:喉(颈4下缘),甲状腺(颈5下缘),胰腺(胸12下缘),肾脏(胸11上缘)。
方法:先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范围以及两次或多扫描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经静脉用电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80ml~100ml,3ml~4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与扫描开始时间同步。
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分期肝脏25s~30s 肝脏动脉期60s~70s 肝脏门静脉期120s 肝实质平衡期胰腺25s~30s 胰腺动脉期60s~70s 胰腺实质期肾脏30s~35s 肾皮质期70s 肾实质期5min~10min 肾排泄期或肾盂期肺、纵隔25-30S动脉期60-90-120延迟扫描头动脉20-30s动脉期二、影像诊断报告的艺术1、肯定诊断2、否定诊断:排除XX。
3、拟诊断:XX可能,XX首先考虑,XX不排除,XX待排除。
4、符合诊断:XX符合XX。
5、疑诊断:XX可疑,建议进一步检查。
6、活话:建议必要时复查。
三、头颅、五官X线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
(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
(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
(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
(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
(6)蝶鞍大小、形态。
骨质有无异常。
(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
(8)头颅软组织情况。
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
(2)各窦腔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异常,壁有无增厚,有否液平。
(3)鼻腔与眼眶情况。
(4)窦腔出现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述清理变化情况。
3、乳突X线诊断报告(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
(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
(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
(4)内、外耳道情况。
(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ﻫ第1节头颅ﻫ1、鼻窦(1) 鼻窦炎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
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余未见异常发现。
ﻫ(2) 鼻窦囊肿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得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ﻫ(3)良性肿瘤ﻫ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
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肥厚、(4)恶性肿瘤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
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第2节胸部1、肺(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ﻫ(2)大叶性肺炎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
肺门无异常增大。
左肺未见异常。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ﻫ(3)支气管肺炎ﻫ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得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ﻫ(4)支气管扩张ﻫ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得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
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5)肺脓肿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得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第1节头颅1、鼻窦(1)鼻窦炎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
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
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
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2、眼眶(1)肿瘤右眼眶普遍性扩大,右眼眶内骨质破坏、吸收,右上颌窦深部顶壁-眼眶底壁下陷,右眼眶外侧壁骨缘不连续,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改变。
左眼眶未见异常发现。
(2)眼异物右眼眶内偏外侧可见一圆形异物影,直径约5.0mm,边界光滑锐利,侧位可见异物位于球内,距角膜缘约15.0mm。
局部骨质未见异常。
3、耳部(1)中耳乳突炎右侧乳突气房发育尚可,但透光度减低,密度增高。
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不均。
未见骨质破坏。
左侧乳突气化良好,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均匀、清晰完整。
(2)胆脂瘤右耳乳突气化不良,透光度减低,右耳上鼓室稍扩大,边缘骨质呈硬化改变,前鼓嵴变尖,听小骨吸收;鼓窦入口受侵略开大。
4、鼻、咽、喉部(1)腺样体肥大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胀,厚约10mm,气道明显受压变窄。
(2)咽后壁脓肿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厚约5mm,气道略受压,颈椎曲度变直。
(3)鼻咽癌鼻咽顶后壁见软组织肿块样增厚,呈僵硬感,与正常咽后壁组织境界不清,表面尚规整,斜坡局部骨质破坏。
(4)茎突过长综合征双侧茎突末端超过第二颈椎横突,余骨质形态及关节未见异常改变。
(5)喉癌喉侧位像见会厌喉面增厚。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标准国家卫健委
CR、DR、CT、MRI、影像学资料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和(或)功能改变。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提供临床参考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诊断报告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其变化,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并符合由国家卫健委颁发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标准》。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书写应符合以下5项标准:
1、一般资料;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医师签名。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书写内容规范标准:
1、一般资料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CR 号、DR号、CT号、MRI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
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
检查号可以统一编号或分成几项,如X线号(CR、DR)、CT号、MRI号等。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常规检查要注明检查名称,特殊检查要注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疑似疾病的表现或征象。
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征象说明“未见”。
(2)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①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骼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②正常变异的表现;③成像伪影;④难以定性的或可疑的征象。
(3)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征象应加以描述。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无论是用结构式报告模板,还是用自由式报告的方式书写报告,给送检医师和(或)受检者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都应包括以下项目:受检者人文资料,临床诊断、检查要求或目的,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诊断(包括报告书写医师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文资料人文资料即受检者的标识信息,包括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检查号码、检查日期等。
检查号码可根据检查内容分成X线号、CT号、MRI号等。
已采用PACS的单位应采用统一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
如果有可能,可逐步过渡到同一受检者的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统一为一个号码,或者直接采用门诊号或者住院号为检查号码。
统一号码的目的是方便搜寻、比较历次检查的资料。
二、临床诊断或信息临床诊断或信息主要指检查前临床初诊,或临床医师推荐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和要求。
放射科医师根据临床医师所开检查申请单上有关内容而填写,采用电子申请单的医院,应采用自动电脑载入临床病史中的诊断结果,如会诊单上的临床诊断(病名);或者与医学影像诊断有关的受检者主要症状或化验结果,如“咳嗽"、“体检发现血AFP升高"等。
“临床诊断”项下应避免“空白”、“协诊"或“无"等现象。
三、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部位根据送检医师的要求,即实际检查之部位,如胸部、腹部或颅脑等。
检查名称,应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相关规定正确书写,名称应与客观检查情况相符,各医院放射科应统一规定其名称,避免采用不规范缩写(例如胸大片、心三位片)。
四、检查方法X线检查应描述检查方法、体位、摄片张数以及机房、设备名称。
CT或MRI应写明扫描的部位、范围及受检者体位:应注明平扫或增强,以及具体扫描序列名称、主要参数(如层面、层厚、矩阵大小、FOV、扫描时间、MRI的TR/TE、NEX等)、图像数量和摄片情况。
凡增强者无论CT或MRI均应描述对比剂名称、给药方式、注射总量、注射速率和延时等:如为动态增强成像,应标明期相。
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的具体书写规范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的具体书写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如何书写影像诊断报告,医学影像dr诊断报告,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男性医院挂号,外国就医,哪个医院看病好,气胸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的具体书写规范1、一般资料: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如X线所见。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2、报告书写内容:(1)检查名称、方法或技术。
(2)影像学表现(急诊报告可以)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
临床对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如有者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大小,形态与部位等等―一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明“未见”。
此外还应对疾病定位与定性有关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到”。
“见到”者再加以必要的描述。
临床要求(即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
(a)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的具体书写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如何书写影像诊断报告,医学影像dr诊断报告,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男性医院挂号,外国就医,哪个医院看病好,气胸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
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b)种种正常变异的表现;(c)成像的伪影的表现;(d)难以解释的不能据之作出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一些表现。
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建议临床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影像报告书写规范一、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DR、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和(或)功能改变。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提供临床参考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诊断报告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其变化,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五项:(一)一般资料。
(二)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
(三)医学影像学表现。
(四)医学影像学诊断。
(五)书写报告医师签名。
一、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联系。
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如下:1.一般资料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一般为表格式,可根据各种不同设备设计各自的表格。
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DR号、CT号、MRl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
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
检查号可以统一编号或按设备类型等编号,如DR202200001、CT202200002、MR202200003等。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常规检查要注明检查名称(或部位),特殊检查要注明检查方法(或技术)。
如:DR检查:左肘关节正侧位;T管造影等。
CT检查:骨盆平扫+三维重建+CT成像等。
MR检查:颅脑平扫+增强等。
3.医学影像学表现(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疑似疾病的表现或征象。
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密度或信号、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征象说明“未见”C (2)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①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骼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②正常变异的表现;③成像伪影;④难以定性的或可疑的征象。
(3)对于MR检查,可根据科室习惯将扫描序列写入报告中;若发现病变应分别描述其每个序列的信号强度,如TlWl低信号、T2WI高信号等,而不用不规范的长口、长T2信号等方式来描述。
医学影像专业技能训练手册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部分呼吸系统一、正常胸部平片1、正常胸片: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
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肋骨像: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
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未见中断影像。
二、气管和支气管疾病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其内未见气液平。
气管居中,无增宽。
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
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
(与正常肺不同的是右肺下叶,为判断理由)2、支气管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以右肺纹理增多增粗为主要判断理由)3、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胸廓呈捅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野透亮增强,肺纹理变细,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京戏狭窄。
心脏呈垂位型,心脏无扩大。
双侧膈肌变平,肋膈变平,肋膈角锐利。
4、支气管扩张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
并隐约可见多个囊状透亮区。
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三、肺部炎症1、大叶性肺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清楚平直,上缘模糊,余肺野清晰,未见实性变及肿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