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最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16种常见急性腹痛,怎样鉴别呢?一、急性胃肠炎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或共餐者也有类似症状病史。
腹痛以上腹部和脐周围为主,常呈持续性痛伴阵发性加剧。
常伴恶心、呕吐、腹泻,亦可有发热。
可有上腹部或脐周围压痛,多无肌紧张,更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
二、急性阑尾炎大多数病人起病时先有中上腹持续性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
少数病人起病时即感右下腹痛。
中上腹隐痛经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腹痛的特点,约占70%至80%。
可伴恶心、呕吐或腹泻。
重者可有发热、乏力、精神差。
右下腹固定压痛点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最重要体征,典型的是麦氏点(Mc Bunery点)压痛或伴有肌紧张、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术前阑尾定位。
直肠指检及妇女盆腔检查对鉴别很有必要。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B超检查:可发现阑尾肿胀或阑尾周围液性暗区。
稀钡灌肠造影:对反复发作右下腹部疼痛,疑为慢性阑尾炎者有助于诊断。
若在右下腹扪及边缘模糊的肿块,则提示已形成阑尾包块,如伴有畏寒、发热,B超提示右下腹有液性暗区,则应考虑阑尾脓肿形成。
此外,在老年病人如诊断为阑尾包块经抗生素治疗后长期不消退者,应考虑并存结肠癌可能,应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
阑尾炎早期在右下腹压痛出现前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而在阑尾炎穿孔后又易误诊为急性腹膜炎。
此外,高位阑尾炎应与胆囊炎鉴别,腹膜后阑尾炎应与腹膜后脓肿鉴别,还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及卵巢囊肿扭转、右侧胸膜炎或右下肺炎等众多疾病鉴别。
如术中发现阑尾炎症较轻微,与临床症状不符合时,应常规检查末段回肠,以排除Meckel憩室炎或Crohn病等炎症性肠病。
三、急性胆囊炎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尤其是肥胖者。
急性胆囊炎多伴有胆囊结石,常在脂肪餐后发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但一般无黄疸。
髓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髓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髓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起源于神经嵴胚层的髓母细胞。
其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组织学异质性和多样化的影像学表现。
正确地识别和鉴别诊断髓母细胞瘤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表现⒈超声影像学髓母细胞瘤在超声影像上呈现为不规则的、有界清晰的肿块,常常伴有混合性的回声。
肿块内可见囊性区域和囊实性混合区域,以及内部钙化灶的存在。
当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局部压迫及侵犯周围结构的表现。
⒉CT影像学(1)肿瘤密度:髓母细胞瘤通常为稍高于周围组织的软组织密度,但因肿瘤内含有多种细胞成分,如囊性区域、出血区、坏死区和钙化区,因此在CT上呈现出复杂的密度特征。
(2)肿瘤形态:髓母细胞瘤可呈现为球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或模糊不清,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者应高度警惕恶性髓母细胞瘤。
(3)强化特征:髓母细胞瘤在增强CT中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如均匀强化、囊实性区域强化、环状强化等。
结合肿瘤的形态特征和强化方式,可以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⒊MRI影像学(1)T1WI序列:髓母细胞瘤常呈等或稍高信号,但在囊性区域和出血区可呈低信号,而在钙化区呈高信号。
(2)T2WI序列:髓母细胞瘤的T2WI呈高信号,可显示出肿瘤的囊性区域、出血区及坏死区。
(3)增强扫描:髓母细胞瘤的增强扫描可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到囊性区域的强化。
三、鉴别诊断⒈肾母细胞瘤:与髓母细胞瘤相比,肾母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较为典型,常呈现为边缘清晰、均质性的肿块,CT增强扫描可出现特征性的大血管征象。
⒉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一般较为均匀,囊性变、出血和坏死区较少,肿块较大时可见到播散性转移。
⒊神经支持细胞瘤:神经支持细胞瘤较少见,通常位于脑干、小脑或脊髓。
神经支持细胞瘤的强化常呈斑点状、环状或囊状,在T2WI上呈高信号,与髓母细胞瘤有所不同。
四、附件⒈髓母细胞瘤CT影像⒉髓母细胞瘤MRI影像⒊髓母细胞瘤超声影像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髓母细胞瘤:一种起源于神经嵴胚层的恶性肿瘤。
内科鉴别诊断大全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
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
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
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一床孙玉珍神志改变、不言语、左侧肢体活动少1天余 1.出血性脑梗死,2.阵发性房颤。
定位诊断
意识障碍定位于广泛大脑皮层双侧;双眼向右侧凝视定位于右侧皮质侧视中枢或左侧脑桥侧视中枢;左侧鼻唇沟浅,口角右歪定位于右侧皮质核束;疼痛刺激右侧肢体能活动,左侧肢体未见活动,左巴氏征(+)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结合影像学综合定位于右侧大脑半球额顶叶
定性诊断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人,既往多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等基础病史,多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多呈持续性,本病人家属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影像学表现为在原有脑梗死病灶基础上出现高密度影,本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支持该诊断。
脑出血:患者多为老年男性,多有高血压病病史,表现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意识丧失等。
头颅CT示脑组织内高密度影,本患者与之不符,可排除。
脑栓塞:患者通常也是老年男性,既往有相关危险因素,表现为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但头颅CT为低密度灶,如果发生梗死后出血可呈现不均匀性高密度影,该患者头颅CT支持是脑梗死并出血,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不排除脑栓塞后出血的可能,继续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
二床夏景珠左上肢力弱,构音障碍3天 1.脑梗死,2.高血压Ⅱ级,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5.心衰,6.2型糖尿病。
三床郑海鸽间断双眼视物模糊5年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3月。
1. 颅内多发性病变2. 继发性癫痫3. 大脑额叶术后
定位诊断
患者计算力减退(93-7=?),高级智能减退定位于广泛大脑皮层;左侧肢体无力、双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双侧皮质脊髓束;肌张力增高,左下肢不自主抖动定位于锥体外系。
定性诊断
1、颅内恶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
癫痫和局部神经损害为常见临床症状。
在MRI的T1和T2WI 上信号都不均匀,T1WI可以为低信号。
T2WI典型的表现为中央部呈结节状的高信号,周围包绕以环状等信号结构。
边界不很清楚。
增强扫描肿瘤呈不规则异常对比增强。
次诊断不排除。
2、多发性硬化:本病是一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介导的疾病,病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呈空间及时间上的多发性,好发年龄20-40岁,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诱因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外伤、妊娠等,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损害表现,磁共振检查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病变,或与脊髓长轴平行的长T1、长T2信号,可长达数个节段,边界往往不清,有时可见对比增强,表明处活动期。
脑脊液压力正常,细胞数大多正常,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该患者为清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视物不清,视力下降,缓解复发,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院外脑核磁可见右侧半球大片异常信号,此病不能除外,需进一步完善检查。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通常发生于感染、出疹及疫苗接种后1-2周,是一种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病,以脑或(和)脊髓多灶性或弥散性脱髓鞘为其主要病理特点。
临床呈单相病程,经过极为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本患者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故目前不排除该诊断。
4、视神经脊髓炎:是脱髓鞘病变局限在视神经和脊髓的、具有复发倾向的一种多发性硬化变异型。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球后视神经炎)合并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损伤(脊髓炎)。
视神经和脊髓的损害可同时或先后发生,间隔时间不一。
急性期视神经损害表现为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晚期出现视神经萎缩。
脊髓的损害好发于胸段,颈段次之,腰段少见。
此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有视神经受累表现,反复发作,病程中曾应用激素有效,但目前未发现累及脊髓,必要时完善相关检查。
5床田俊香言语不能、四肢活动不灵48天意识障碍原因待诊,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双侧肺炎,陈旧性肺结核?
6床骆凤群双下肢无力1月余周围神经病,肝炎
定位诊断
依据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近端4-级,远端2-3级;下肢肌萎缩明显,四肢远端痛觉减退,四肢腱反射减低,考虑定位于周围神经。
定性诊断
周围神经病:患者青年男性,急性起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既往有肝炎病史,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双下肢无力,活动不稳,伴麻木,病程中又出现不能行走,双手及双臂亦出现无力,双侧对称,并出现声音嘶哑。
查体发现四肢肌力不同程度下降,腱反射明显减低,有手套、袜子样感觉异常或无明显感觉障碍,首先考虑本病。
副肿瘤综合征:此类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重叠出现,累及肌肉、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不同部位。
临床上可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和萎缩,迅速或逐渐发展,可有肢体感觉异常,症状有时发生在肿瘤前,也可表现四肢远端感觉和运动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脊液蛋白通常增高,肌电图可有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均减慢。
该患者有肝损害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血肿瘤标记物多项指标异常,应予加强鉴别。
多发性肌炎:发病年龄多为30至60岁,亚急性或慢性隐袭起病,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和躯干肌的无力,病人行走、下蹲起立等运动困难,偶有肌肉疼痛,病程呈进行性加重。
常有肌容积减少或肌肉萎缩,腱反射减退。
肌电图检查在15%的病人可为正常,典型肌电图表现为动作电位电压减低,纤颤和正相电位、多相电位等肌源性损害的特点,偶可有神经受损的肌电图改变,肌肉活检有助于确诊,激素治疗有效。
病人的肌无力为持续性。
本病人的临床特点与体征与此病不符,肌电图示神经性受损,故不考虑。
7床宋泽民右侧肢体无力3天多发性脑梗死2、肺部感染3、2型糖尿病?
定位诊断
根据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强哭强笑,下颌反射阳性,定位于双侧皮质核束,双侧肢体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双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双侧锥体束。
请根据本次发病定位定性诊断
脑梗死:本病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多于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病情逐渐进展,数日达高峰,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及体征,早期头颅CT可为阴性表现,也可见到低密度影。
本患者为老年男性,有脑梗死病史,急性静态下起病,右侧肢体力弱,头颅CT未见出血灶,多发缺血灶因此给病诊断成立。
脑栓塞: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三类,心源性最常见。
且多栓塞大脑中动脉,急骤起病,症状较重,给患者无以上特点因此不考虑。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或脑脓肿也可以急性起病,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类似于脑梗死。
但是,脑脓肿可有其它部位感染,此病人有肺部感染,但头颅CT未见其特征性改变,可以排除。
8床范迪钧双下肢乏力僵硬5年,行走困难1年,饮水呛咳1月,进食困难4天
1.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2. 轻度抑郁症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4.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
5. 椎管狭窄术后
定位诊断
患者肌张力增高定位于锥体外系;患者记忆力下降、言语稍笨拙定位于大脑皮层;根据影像学检查综合定位于大脑皮层及锥体外系。
定性诊断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平素身体健康,近5年来出现双下肢活动后乏力、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查体示肌张力增高,表情稍淡漠,言语稍笨拙,结合影像学考虑帕金森综合征;但应注意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老年男性,近年来双下肢乏力加重,查体:上视时出现复视,应考虑本病。
但本患者眼球活动基本正常,影像学示全脑室系统及沟回裂增宽、扩大,与本病不符;但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路易小体痴呆: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为发作性觉醒程度下降,持续数小时的意识混浊,出现视幻觉症状,影像学与AD相比无严重的颞叶、海马萎缩。
本患者与上不符,可除外。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
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