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本与收益
- 格式:ppt
- 大小:26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6章参考答案一、基本概念1、引致需求: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我们称之为引致需求。
2、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如果生产要素市场中要素买卖双方人数众多,并且买卖双方信息对称;要素没有任何区别,并且可以充分自由流动,那么这种市场被称作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
3、边际收益产品:生产者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用字母MRP 表示。
4、卖方垄断: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卖方,在要素市场上是完全竞争买方的生产者。
5、买方垄断: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卖方,在要素市场上是垄断买方的生产者。
6、利息率:资本的收益增值与资本的价格之比,用公式表示为:/Z P γ=。
7、补偿性工资差别: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即使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无差别的劳动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也会存在工资差别。
8、垄断性工资差别:由于劳动者的特殊素质或特殊阶层,使其在某些工作上处于垄断地位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9、极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
10、准租金:对供给数量暂时不变或长期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支付。
11、经济租金:支付给生产者或要素的所有者的超额报酬,等于生产者或要素的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减去其机会成本的余额。
12、洛伦兹曲线:将一国总人口根据其收入由低到高排序,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百分比的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的百分比,最后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所得到的曲线。
13、基尼系数:衡量一国或一地区贫富差距的标准,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14、产量分配净尽定理:当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如果生产函数为线性齐次函数,即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各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恰好等于全部产品。
二、分析简答1、论述完全竞争生产者、卖方垄断生产者、买方垄断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答:完全竞争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生产者购买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价格。
第六章分配理论1、简释下列概念:要素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种价格,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与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格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洛伦茨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与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2、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为什么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售产品的利润极大化MC=P能否重新表述为MFC=MRP,为什么?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作出某种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边际成本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R=MC。
第六章成本论教学目的:本章通过研究生产成本与产量间的关系,明确厂商各种成本的变动特点与关系,厂商收益变动特点,并结合两方面研究,分析利润最大化问题。
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从产量变动与成本变动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各种成本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熟悉十种成本概念,各自曲线的形状,推导及关系。
特别是MC和LMC曲线。
重点和难点: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LMC曲线的推导。
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讨论各种成本曲线的求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尽可能采取先分后合的讲授方式。
引导做部分练习。
提出:讨论如此多种成本概念意义何在?利润最大化原理在企业现实中直接运用的障碍是什么?教学课时:9时教案内容:第四章分析了生产要素最佳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仅要考虑这种物质技术关系,而且还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关系,还要分析生产者的成本掌握原则。
这个问题与第四章的问题是两回事。
因为产量最大并不等于利润最大,投入最少并不等于成本最小。
成本等于两要素投入再乘以价格再加总。
于是就引出了这一章的讨论。
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本章的分析假定:1、厂商处在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
2、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
第一节关于成本的几个概念一、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种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的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西方经济学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这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
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概念与会计成本概念的区别在于后者不是从机会成本而是从各项直接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将一吨原油用作燃料时,就不能再用这一吨原油生产化纤等其他产品。
假定原油价格为1000元,可发电1000度,可生产化纤500吨。
假定化纤收入是各种产品中最高的,则用一吨原油发电的机会成本就是一吨原油所能生产的化纤。
第六章分配理论1、简释下列概念:要素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种价格,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格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洛伦茨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2、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为什么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售产品的利润极大化MC=P能否重新表述为MFC=MRP,为什么?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作出某种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边际成本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R=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