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41.64 KB
- 文档页数:12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安贫乐道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注释】①耽:非常爱好。
②营:谋求。
③斗储:一斗粮食的储存。
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⑤哂(shěn):讥笑。
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斯是陋室________ ②何陋之有________③其妻患之________ ④常丐食诵《诗》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1)这;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以……为患,为……而担忧;乞讨(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悲伤。
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B. 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C. 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D. 师恻然曰然:……的样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C(2)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有误,其:代词,他们,那些有父母的孩子。
⑵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苟:如果。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句意是: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归纳道理启发。
要点: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C⑵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末考试默写及文言文复习大全附答案一.默写(一)填空.式默写1.京中有口技者。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屏障中,。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遥闻,便有妇人,。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一时齐发,。
,以为妙绝。
未几,,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火爆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忽然抚尺一下,撤屏视之,。
2. ,入日;渴,欲得饮,;河、渭不足,。
未至,道渴而死。
,。
3.昔者,,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4. ,。
春潮带雨晚来急,。
5. ,崔九堂前几度闻。
,。
6.苍苍竹林寺,. ,青山独归远7.黄梅时节家家雨,。
,。
8. ,至今已觉不新鲜。
,。
(二)理解性默写:1. 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
2. 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6.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
7.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两句是,。
8. 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季节清新幽静的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三、文言文阅读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________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9.在语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于时间的词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0.解释下列字词意义。
中间( )虽( ) 名( )绝( )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2.划出语段中的侧面描写,说明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3.结尾的“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29.俄而 不久,一会儿 30.中间夹杂 即使 说出 消失、停止 31.(宾客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声音;3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通过对听众害怕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3.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
34.三、文言文阅读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23.解释文中加点词:昔( ) 触( )折( )维( ) 西北( )潦( ) 24.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A. B.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C. D. 温故.而知新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5. 翻译下列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复习试题 复习是考前知识与能⼒的储备。
下⾯是店铺为⼤家整编的⼈教版七年级下册语⽂⽂⾔⽂复习试题,感谢欣赏。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复习试题(⼀) 《⽊兰诗》 卿卿复卿卿,⽊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叹息。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
⼥亦⽆所思,⼥亦⽆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
朔⽓传⾦柝,寒光照铁⾐。
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
策勋⼗⼆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驰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伴,⽕伴皆惊忙: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选⾃宋代编的⼀书。
这⾸诗是时期北⽅的⼀⾸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 可汗( )( ) 燕⼭(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鸣溅溅(但: ) ⑵万⾥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转(策: ) ⑸著我旧时裳(著: ) ⑹关⼭度若飞(度: )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伴,⽕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
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⑵万⾥赴戎机,关⼭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⑷策勋⼗⼆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兰代⽗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胡骑鸣啾啾”⼀句从表现⼿法上看起了什么作⽤? 答: 9.⽊兰到家后的⼀系列动作表现了⽊兰怎样的⼼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句运⽤的修辞⽅法是,写出了。
七下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伤仲永》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5(2013年中考)10.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B.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以美于徐公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7.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8.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 一) 阅读《伤仲永》,达成19- 25 题。
(共 15 分)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长生五年, 何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大家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大家,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这样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大家;今夫不受之天,固大家,又不受之人,得为大家而已耶?19.解说下边加点的词。
( 2 分)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固大家.或.以钱币乞之20.?之?的用法主要有 6 种:①代词,一般用作第三人称②动词,到去③构造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⑤凑足音节⑥宾语前置的标记。
指出下边 ?之?分别是哪一种用法。
(只要写出序号,2 分)忽啼求之()卒之为大家()不可以称前时之闻()送孟浩然之广陵()21.翻译( 2 分):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
22.仲永小时才干横溢、才干过人表此刻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
(3 分)23. 仲永才干衰竭的原由,王子认为是??,而这又是由?,?造成的。
(2 分)24.2005 年 5 月,在中国斯诺克台球公然赛上博得冠军的台球?神童 ?丁俊晖,面对某体育报记者时说:?念书有什么用?未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亲母亲担忧。
我感觉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此刻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
? 一时间,这些话语惹起轩然大波,网民纷繁进行议论。
下边摘录的是一些网民的帖子。
网民甲:念书是为了成才,念书自然也是绝大部分人成才的一条大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5.伤仲永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解释: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 ) 称.前时之闻( ) 仲永之通悟..( ) 彼.其受之天也(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泯然..众人矣( ) 贤.于材人..(贤: 。
材人: ) 环谒..于邑人(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伤仲永( )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 ”的 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 ”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 ”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 ”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 ”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 ”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1. 余闻.之也久( ) 2.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1.其.诗以养父母( )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 今义: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今义: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今义: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今义: ) 泯然众人..矣(古义: 今义: )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10.木兰诗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通“ ”,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 ) 西市买鞍鞯..(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 )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 木兰不用..尚书郎( ) 出郭相扶将..( )雄兔脚扑朔..( ) 双兔傍地走...( )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 ,“ ”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 ,“ ”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 ) 2.愿为市.鞍马( )将:1.将.军百战死( ) 2.出郭相扶将.( )帖:1.昨夜见军帖.( ) 2.对镜帖.花黄( )机:1.不闻机.杼声( ) 2.万里赴戎机.( )④古今异义卷卷有爷.名(古义: 今义: )双兔傍地走.(古义: 今义: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今义: )出郭.相扶将(古义: 今义:仅用作姓氏。
)二、句式积累1.省略句“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 。
2.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问女所思何”。
15.孙权劝学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 ”,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卿.今当涂..掌事(卿: 当涂: )但.当涉猎..(但: 涉猎: )刮.目相待(刮.: )肃遂.拜蒙母(遂.: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治: )蒙乃.始就.学(乃: 就: )及.鲁肃过.寻阳(及: 过: )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待....: 刮目: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 乎: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见:1.见.往事耳( ) 2.见.渔人,乃大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若:1.孰若.孤( )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乃:1.乃.不知有汉( ) 2.蒙乃.始就学(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古今异义但.当涉猎(古义: 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今义: )见往事..耳(古义: 今义: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 今义: )三、句式积累1.省略句“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20.口技一、通假字满坐.寂然(“ ”通“ ”,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者: ) 会.宾客大宴.(会: 宴: ) 施.八尺屏障(施.:. ) 众宾团坐..(团坐..:.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 )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寂然..:. )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 ) 其夫呓语..(呓语..: ) 妇抚儿乳.(乳.: ) 众妙毕.备(毕.: ) 宾客意.少舒(意: 少: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 虽.人有百手(虽.: )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以为..妙绝(以为: 绝: ) 变色.离席(色: 席.: ) 奋.袖出臂(奋.:. ) 两股战战...(股: 战战: ) 几.欲先走(几: 走: ) 曳屋许许声.....(曳.:.)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妇抚儿乳.(乳.:. )宾客意少.舒(少.: )不能名.其一处(名.: )③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古义: 今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今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今义: )几欲先走.(古义: 今义: )④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 ) 2.不能指.其一端( )绝:1.以为妙绝.( ) 2.群响毕绝.( )妙:1.众妙.毕备( ) 2.以为妙.绝( )作:1.有鼠作作..索索( ) 2.百千齐作.(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遂于外人间.隔( )是:1.当是.时( ) 2.问今是.何时( )坐:1.满坐.寂然( ) 2.众宾团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 ) 2.自为其名.( )⑤古今异义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 今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今义: )两股.战战(古义: 今义: ) 几欲先走(古义: 今义: )虽.人有百手(古义: 今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 今义: )宾客意少.舒(古义: 今义: )三、句式积累省略句“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
25.短文两篇一、通假字满坐.寂然( 通“ ”, )。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饮于河、渭...( )北饮大泽..( )化为邓林..( )入日..( )②词类活用“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的意思。
为:1.化为邓林( )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2. 孰为汝多知乎( )其:1. 问其故( ) 2. 及其日中如探汤( )3. 弃其杖( )④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 今义: ) 河、渭不足(古义: 今义: )三、句式积累省略句省略主语: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2.“问其故”中省略了“问”的主语“孔子”,可补充为“孔子问其故”。
省略介词:3.“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省略宾语: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死”。
省略状语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中省略了壮语“去人”,可补充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30.狼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 ”通“ ”,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 缀.行甚远( ) 屠惧.,投以骨(惧: 以: ) 两狼之并.驱如故(并.: .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窘.:. ) 顾.野有麦场(顾.: ) 场主积薪.其中(薪.: )苫蔽..成丘(苫蔽..: )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 弛: )眈眈..相向(眈眈..: )一狼径去.(去.: ) 其一犬.坐于前(犬.: ) 目似瞑.,意暇.甚(瞑: 暇: )屠暴.起(暴.: ) 又数刀毙.之(毙.: ) 一狼洞.其中(洞.: )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意.: ) 止露尻.尾(尻.: ) 屠自后断其股.(股.: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寐.: ) 狼亦黠.矣(黠.:. ) 只增笑耳.(耳.: )②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 ”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 ”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 ”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 ”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 ”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 ”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止:1. 止有剩骨() 2.一狼得骨止()敌:1.恐前后受其敌() 2.盖以诱敌()之:1.久之()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又数刀毙之()4.两狼之并驱如故()意:1.意暇甚()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前:1.其一犬坐于前() 2.狼不敢前()恐:1.恐前后受其敌() 2.不治将恐深()其:1.恐前后受其敌() 2.场主积薪其中()3.屠乃奔倚其下()4.其一犬坐于前()5.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 2.盖以诱敌()④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今义:)屠自后断其股(古义:今义:)三、句式积累省略句省略宾语: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省略介词: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