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免疫电泳技术PPT优选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5
免疫电泳技术将可溶性抗原(如人血清蛋白)与相应抗体(如兔抗人血清的抗体)混合,当两者比例合适并有电解质(如氯化钠、磷酸盐等)存在时,即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出现,此为沉淀反应。
如以琼脂凝胶为支持介质,则在凝胶中出现可见的沉淀线、沉淀弧或沉淀峰。
根据沉淀的出现与否及沉淀量的多寡,可定性、定量地检测出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含量,免疫学的一些测定方法即基于此特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在沉淀反应中,呈一定的分子比例。
不同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分子比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现可见的沉淀。
所以沉淀能否出现并不完全反映抗原和抗体是否存在和发生结合。
抗原结合多个抗体分子,称抗原为多价;抗体一般只能结合两个抗原分子(IgM类抗体分子通常可以结合5个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法簇,故为二价。
只有在彼此的结合价饱和时,才出现大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
当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适时,即二者结合价彼此饱和,就可形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称为等价带。
若比例不合适时,抗体或抗原过量,则虽有抗原、抗体的结合,但不能大量形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复合物,沉淀量很少,甚至不出现沉淀。
在抗原、抗体数量关系曲线中,抗体过剩区域称为抗体过剩带,抗原过剩区域称为抗原过剩带。
如图1所示,在等价带的反应液中加入过量的抗原或抗体,沉淀复合物就会有部分溶解,甚至全部溶解的现象。
这是由于新加入的抗原或抗体竞争地结合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使网状大分子结构破坏,形成小分子复合物,致使沉淀出现溶解,沉淀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在沉淀反应中,由于抗原过量而不出现沉淀的现象,称为前带现象。
此时不能误认为无沉淀就是无抗原存在,为了检测就必须稀释抗原。
抗体过量时,称为后带现象,同理需要稀释抗体进行检测。
图1的位置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依赖于两者分子结构的互补性,故其特异性高。
这种结合也是相当稳定的。
在一定条件下(过酸、过碱或浓盐存在下),二者可以分开,即结合是可逆的。
第七章免疫电泳技术本章考点1.概述2.免疫电泳技术3.应用免疫电泳技术是根据抗原及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电泳技术的高分辨力和具有微量、快速的特点,将凝胶内电泳与免疫扩散相结合的一项免疫学技术。
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原理免疫电泳技术实质上是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凝胶扩散试验。
它的原理是将凝胶扩散置于直流电场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抗原及抗体离解成为带正电或负电的电子,在电场中向异相电荷的电极移动,所带净电荷量越多、颗粒越小,泳动速度越快,反之则慢。
由于电流加速了抗原、抗体的运行速度,缩短了两者结合的时间,加快了沉淀现象的产生。
当有多种带电荷的物质电泳时,由于静电荷不同,而区分成不同区带,使抗原决定簇不同的成分得以区分。
影响因素有:①电场强度;②溶液pH;③离子强度;④电渗等。
二、电解质和蛋白质的电离特性、电泳迁移率、电渗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在水溶液中具有两性电离特性,当缓冲液pH与蛋白质等电点(PI)相当时呈电中性,无电泳迁移性;缓冲液pH大于蛋白质等电点(PI)时带正电荷,向阴极端移动;缓冲液pH小于蛋白质等电点(PI)时带负电荷,向阳极端移动。
在同一电场条件下,各种带电粒子在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称电泳迁移率。
在电场中液体对固体可出现相对移动,产生电渗现象。
电渗不影响蛋白质的分离,但影响其原点位置。
影响因素有:①电场强度;②溶液pH;③离子强度;④电渗。
三、常用载体有琼脂和琼脂糖凝胶。
其特点是提高了敏感性及反应速度,并可将带电性不同的组分区分开。
第二节常用技术免疫电泳常用技术有:1.对流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原理是将双向扩散试验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在琼脂板上打两排孔,左侧各加入待测抗原,右侧孔内加入相应抗体,抗原在阴极侧,抗体在阳极侧。
通电后,在pH8.4缓冲液中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抗原泳向阳极抗体侧,而抗体借电渗作用流向阴极侧,在两者之间或抗体侧形成沉淀线。
本法敏感度比双向扩散试验高8~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