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借银子
- 格式:doc
- 大小:28.51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相传,妈祖姓林,住在我国闽[mǐn]南地区,家⾥共有兄弟姐妹五个,只有她⼀个⼥孩⼉。
按照当地的习惯,只有男⼈能出海,⼥⼈只能待在家⾥。
所以,即使林姑娘⽔性很好也只能在家⾥帮助母亲⼲活⼉。
⼀天,林家四兄弟出海捕鱼去了。
忽然,海上起了百年不遇的⼤风暴,风将海浪掀起⾜有⼏百尺⾼。
村⾥的⼈都急坏了,⼗分担⼼海上的亲⼈,却⼀点办法都没有。
起初,林姑娘和⽗母⼀起在家⾥等待风暴过去,可是,风暴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过了⼀会⼉,林姑娘忽然双眼紧闭,脸⾊苍⽩,不省⼈事。
这可把林家两位⽼⼈吓坏了!⼉⼦们没有消息,⼥⼉⼜昏迷不醒。
他们颤[chàn]抖着双⼿,⼜推⼜拽,费了好⼤的劲⼉,终于把⼥⼉弄醒了。
两位⽼⼈长舒了⼀⼝⽓。
林姑娘却满眼含泪,⼀⾔不发。
过会⼉风暴停了。
⼜过了⼏天,林家兄弟回来了,却唯独不见⽼四。
三兄弟含泪向⽗母叙述了风暴当天的经历:猛烈的海风把他们的船刮到了⼤海深处,巨⼤的海浪把他们的船掀翻了,他们都落⼊了⽔中。
正在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个姑娘踏浪⽽来,如履平地,将三兄弟⼀个个救了上来,当她还要救⽼四时,却忽然不见了。
于是,⽼四被海浪吞没了。
林家两位⽼⼈这才知道⼥⼉那天为什么晕倒,原来是去救哥哥了。
如果他们没有把⼥⼉叫醒,⽼四就不会死了。
两位⽼⼈为此⾃责不已。
⾃此,林姑娘被允许驾船出海,往返于各个岛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多年来,林姑娘凭借⾃⼰的⽔性和菩萨⼼肠,搭救了不少渔民和过往商⼈的性命,当地的⼈都称她为神⼥、龙⼥妈祖。
后来,她升天做了神仙,仍然不忘渔船和过往商船的安全。
⼈们为了感谢她,为她修建了“妈祖庙”。
即使到了现在,妈祖庙的⾹⽕还很旺呢!2.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民,是中国古代⼀位有名的伟⼤母亲,她与孟⼦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起被尊为“四⼤贤母”。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5篇】1.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聪明的托米从前,有一对农家兄弟,哥哥叫古力,老实憨厚,弟弟叫托米,聪明过人。
一天,古力听说有个财主想雇个长工,就跑去试试看。
财主是个刁滑的人,他对古力说:“我是想雇个长工,但必须说清楚:如果你辞职不干,我就割掉你的鼻子和耳朵;如果我把你辞掉,你就割掉我的鼻子和耳朵。
咱们谁都不可反悔!”古力问:“我一年工钱多少?”财主说:“我雇工从来不给工钱。
不过,我每天给你吃一团用叶子盛的饭。
”老实巴交的古力稀里糊涂地同意了。
几个星期以后,托米发觉哥哥消瘦了许多,关切地询问缘由,古力满腹冤屈地告诉弟弟,财主每天只给他吃用一片小叶子盛的饭团。
托米说:“这怎么行?你为什么不辞职呢?”“唉!”古力叹了口气说:“当初我们已经讲好了,如果我辞职不干,他就要割下我的鼻子和耳朵!”第二天,托米来到财主家,说:“我哥哥病了。
今后我来替他做事,好吗?”财主见托米身强力壮,比他哥哥更有油水可刮,就很高兴地同意了。
第二天,托米在财主家干完活,拿了一片香蕉叶子到厨房盛饭。
财主大叫起来:“哎呀!你怎么拿这么大的叶子啊!”托米说:“你只说过给我吃盛满叶子的饭,并没有说什么叶子啊!”财主自知理亏,只好忍着痛,眼巴巴地看着他捧着一大团饭大吃起来。
财主真恨不能立刻辞掉他,但因为有言在先,不敢这样做,所以,便想方设法刁难他,迫使他离开。
第二天,财主叫托米去翻土,说:“你把地从头至尾耕一遍。
”托米拿起锄头,从地的一端到另一端锄了一条线,就坐下歇息了。
几天后,财主问他:“我的地耕好了吗?”“照您的吩咐,全好了!”财主感到很满意,心想:“他倒是个干活的能手。
”接着,又对托米说:“你到树林里砍些柴回来,路上遇到什么小动物,顺便捉回来当晚饭。
”“您放心,我一定照您的吩咐去做!”托米说完,到屋外把财主的小狗杀了。
然后,又把锄头柄砍成两段,扔进火炉,烧起小狗来。
吃晚饭时,财主吃得津律有味,还留了些骨头准备给小狗吃,可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小狗的影子。
泰山石敢当神医华陀,这日来到下邳城行医,笑煞了老百姓,气死了那些巫婆神汉。
夜里,有个老头来到华陀书房,华陀起身让坐。
那老头也毫不客气,劈头就问:“糯晓得我是啥。
”华陀说:“初次相逢,请教尊姓大名?”老头说:“告诉糯,我不是人。
”华陀笑着说:“老翁何处不舒服,我给你看治。
”老头说:“糯到阴间,跟我作对,这就使我最不舒服,今朝先来向糯打个招呼,看看我颜色。
”说罢,一头倒在桌上的砚池里,又翻身站起,活象一个恶鬼直向华陀扑来。
华陀后退两步,冲上去一脚踢倒恶鬼,活灵飞散,磕头求饶。
华陀说:“我饶人勿饶鬼。
”那恶鬼忙说:“饶命!饶命!我是人,不是鬼。
”这恶鬼是一个老神汉装扮。
原来华陀这块石头是在泰山日观峰晒草药时拣来的,上面刻写“泰山压顶,百鬼宁息”八个字。
泰山石吓退神汉的事一传两传,变成泰山石可治鬼。
后来,人们在石头上刻着“泰山石敢当”用来驱邪压宅。
木鱼和棒槌从前,有一个客商,随身带了三百两银子回家过年,来到一个山林,天色暗下,只得借宿一户山民人家。
俗话说:“钿财勿露白”主人发现客商的银子就起了谋心。
当晚乘客商熟睡,用砍柴刀把客商杀死,埋在后山里。
第二天,全家都搬到山下一座寺院旁去住。
可是没过多久,忽见有一条大蛇向他游来,他觉得苗头不对,忙逃进寺院里,那条大蛇仍旧紧跟紧赶,那人吓破了胆,慌忙躲进方丈室,跪在地上,向方丈和尚诉说了前因后果,求方丈救他一命。
决心痛改前非,皈依为僧。
方丈本着“慈悲为本、普渡众生”的佛旨叫他跳入缸中,仿照和尚圆寂,上面再盖上一只缸,认为这样可以通过,谁知那条索命的大蛇,游到缸边,在两缸合拢的沿口上,紧紧的缠绕了几圈不动了。
过了几天,缸底裂开,长出一株树来,那条大蛇却变了一根藤,缠在树上。
树高一尺,藤长十寸。
最后藤深深地嵌入树中,把树缠死了。
方丈便把树和藤砍了,用树做木鱼,用藤做棒槌,分给每个和尚一份,拜佛诵经,不断敲打木鱼,超度这对冤家对头。
田鸡和蛇田鸡和蛇是两姨丈。
奉化的某一年.有一只田鸡和一条蛇,有一年,宁波“四月半”庙会,蛇要去赶庙会,田鸡想跟蛇一块去。
中国民间故事会精选_5个民间小故事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国民间故事会精选,供大家参考。
中国民间故事1叫化鸡从前,有个古怪的叫化子,一不讨金银财宝,二不讨衣衫布裤,专门偷有钱人家的鸡吃。
说起偷鸡,他的手段倒是蛮高明的。
他把点清油灯用的灯草摘成米粒大小,含在口中,往鸡群一吐,鸡一见这些白白的灯草粒,还以为是白米呢!便“笃笃笃”地一个劲吃起来。
当鸡吃得起劲时,他便轻轻用手从鸡背后往鸡屁股后插进去,将鸡立起。
鸡吃了灯草粒,喉咙被噎住了,要叫也叫不响,他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鸡偷走了。
李庄有个财主,百姓都痛恨,叫化子便老偷李庄财主家的鸡吃。
这日他又摸到李庄,准备到财主家偷鸡。
他在财主家房前屋后转了个圈,没看见一只鸡。
他又转到后院围墙边,忽听得里面一阵鸡叫声,便轻轻爬上墙头,看见园内有几十只肥鸡。
心想,狗财主好生刁滑,原来把鸡关在后院,害我找得好苦。
他取出灯草米粒,含在口中,等灯草米粒湿时,“啪”地一声,吐向鸡群,就见那只只肥鸡一个劲地扑向灯草米粒,低着个头,翘着个尾,“笃笃笃”地吃起来。
正当鸡吃得痛快时,他拿出一根打着活络套的绳子,向一只肥胖的老母鸡颈上套去,活套不偏不歪,正套在那只老母鸡的头颈上,他把绳轻轻一拉,活套在鸡头颈上捆牢了。
他刚想收绳拉鸡,突然听得背后“呼”地一声,一根棍棒盖头打下来,他两腿一软,从围墙上跌倒在地。
原来,狗财主早有提防,财主的家丁边拉边推,把叫化子拖进大院,又是一阵乱棍,打得他皮破血流。
狗财主站在一旁,一个劲地骂:“你这个贼胚,偷吃了我十来只鸡,今天要叫你连毛带骨吐出来。
”财主骂痛快了,便叫家丁把他关进牛屋里,准备明日送官。
深夜,偷鸡的叫化子关在牛屋里好不伤心,心想明日送官不知会吃个啥苦头。
忽听“咿呀”一声,牛屋门开了,原来是财主家的长工。
长工一进牛屋,便轻声说:“我见你白天被财主的家丁打得挺厉害,刚才又听说明日要送你见官去,我便偷偷来放你,你快点逃吧。
【导语】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们⼝头流传的⼀种以奇异的语⾔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与⼈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泛⽽⼜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民间故事(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神农尝百草: 神农⽒本是五⽒之⼀,出⽣在烈⼭的⼀个⽯洞⾥,传说⾝体透明,头上长有两⾓,即⽜头⼈⾝。
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后被⼈们推为部落⾸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称炎族,⼤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次他见鸟⼉衔种,由此发明了五⾕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家⼜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们得病,⼜到都⼴之野登建⽊上天帝花园取瑶草⽽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之野⾛⼀路鞭⼀路回到了烈⼭。
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
因誓⾔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逝世。
⼈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称为神农架⼭区。
【篇⼆】⼩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料⼗分准确和节省。
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九块砖。
"监事管依⾔发砖,并说:"如果多出⼀块或少⼀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匠劳役三年。
"竣⼯后,只剩下⼀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监事管发觉后⼤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匠的⼯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
"监事管⼀听,不敢再追究。
从此,这块砖就⼀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
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篇三】⼩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万年灰与燕京城: ⼈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长城。
一罐银子中国民间故事内容摘要:1.故事背景及主要角色介绍2.主人公意外获得一罐银子3.主人公面临道德抉择4.主人公学会珍惜财富并帮助他人5.故事寓意及总结正文:在中国民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罐银子》。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穷苦农民意外得到一罐银子后的经历,传达了关于道德、财富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劳诚恳的农民,他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从不抱怨,努力耕耘着土地。
有一天,他在耕地时意外挖到了一个罐子,里面装满了银子。
农民看着手中的银子,内心充满了喜悦。
然而,他意识到这笔财富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幸福,还有可能引发无尽的烦恼。
在拥有银子后,主人公面临了一个又一个的道德抉择。
他意识到,这笔财富不应该只为自己所用,而是要用来帮助那些更需要的人。
于是,他开始用银子救济贫困、资助教育,修建桥梁和道路,让村子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学会了珍惜财富,明白了金钱的价值在于回馈社会,而非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
然而,财富也给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邻居们纷纷向他借钱,一些亲戚也上门讨债。
这让主人公深感烦恼,他意识到金钱有时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在经历了这些事后,主人公更加懂得了如何处理财富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最后,故事以主人公把银子用于公共事业,帮助他人而告终。
他学会了在财富面前保持谦卑,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并非生活的全部,重要的是学会珍惜、懂得感恩,用自己的财富去回馈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一罐银子》这个故事传达了关于财富、道德和人生的深刻道理。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财富时,要学会珍惜、懂得感恩,用善良和爱心去影响和帮助他人。
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考验,更是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反思。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一罐银子>原文阅读》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一罐银子》的故事。
从前呀,有一个穷小子叫阿强。
阿强每天都很努力地干活,可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的。
有一天,阿强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罐子。
他好奇地打开一看,哇,里面满满的都是银子!阿强高兴坏了,心想这下可发财啦。
但是阿强没有被这笔意外之财冲昏头脑。
他想,要是自己把这些银子都拿走,也许会有更需要的人因此陷入困境。
于是,阿强决定把银子留在原地。
后来,村里有个老爷爷生病了,没钱买药。
阿强就把自己辛苦攒下的一点钱给了老爷爷。
没想到,过了几天,那个装着银子的罐子出现在了阿强家里。
原来呀,是神仙看到了阿强的善良,特意奖励给他的。
小朋友们,阿强是不是很棒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一罐银子>原文阅读》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一罐银子》。
阿强发现那罐银子后,心里特别纠结。
一方面,他真的很想让家里的日子变好;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不是自己靠努力挣来的。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想到了村里那些比自己还困难的人家。
比如隔壁的阿婆,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最后,阿强咬咬牙,还是没有拿走银子。
他继续每天辛勤地劳作。
不久,村里发大水,好多人家的房子都被冲垮了。
阿强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分给大家。
就在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罐银子又出现在了阿强面前。
小朋友们,善良是不是会有好报呢?《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一罐银子>原文阅读》小朋友们,再听我讲讲《一罐银子》。
阿强看到那满满一罐银子,眼睛都亮了。
他想,有了这些银子,能买好多好吃的,能盖新房子。
可他又想到,要是自己拿了,别人可能会因为失去这笔钱而受苦。
像村口的小孩子,可能就没钱上学了。
于是,阿强默默地盖上罐子,转身离开了。
之后,阿强帮助了很多人。
他帮着李大叔修好了房子,给王大嫂送了柴禾。
有一天晚上,阿强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那罐银子是对你的奖励。
”第二天醒来,阿强就看到了那罐银子。
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篇一】从前,有一座山,山下有个小村庄,小村庄里有个张老汉。
一天,张老汉挖地时挖出一口缸。
谁知这缸很奇特,只要往缸里放上一碗米,立刻就会变成一缸米。
不管放什么,都会立刻变成满满的一缸。
老汉喜不自禁,让宝缸为本村的老百姓出米、出布,百姓可高兴了。
大家说,明天咱借金银珠宝往缸里放,兴许会变出许多金银财宝来呢!第二天,张老汉正准备将宝缸派上大用场,给当地的穷人变粮食、布匹等,谁知来了两个衙役。
衙役身穿官服,腰挎钢刀,手拿绳索,把张老汉带到县衙里去了。
还把宝缸带走了。
百姓的希望落空了,很气愤,纷纷到县衙去评理。
谁知,这县太爷跟张老汉同村,是财主钱大人的公子。
正是钱大人听说了宝缸,才让儿子抓走张老汉的。
县太爷坐在高堂上,手拍惊堂木,喝道:“张老汉,你偷了我家的宝缸,你可知罪?”张老汉申辩说:“明明是我从地里挖来的宝缸,你想讹诈,反倒还问我罪!真是不讲理!”县太爷大吼一声:“现有我爹证人在此,还敢抵赖,没收宝缸,把张老汉重打四十大板!”百姓一听,都闹起来。
有的拉张老汉走,有的手指县太爷怒斥,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一下把老财主挤进缸里了。
县太爷一看爹被挤进缸里,赶忙拉出爹来,谁知拉出来一个爹,缸里还有一个爹,拉出一个爹,缸里还有一个爹……县太爷不知哪个是自己的真爹,傻了眼。
这十几个爹都争着说自己是真爹,打了起来,一下子把宝缸也打烂了。
宝缸烂了,不再神奇。
县太爷没捞到宝缸,反倒多了十几个爹,百姓们嘲笑说:“这下子,够县太爷管饭的了!”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篇二】万历年间,一个叫孙万胜的人,继承了父亲的家业,成了湖州城里的大财主。
孙万胜自幼好赌,父亲在世时,还多少有些节制,不过输点小钱,如今父亲一死,没了管束,便尽着性子,整天泡在赌场里,短短半年时间,几乎把偌大的家业输光了。
这天,孙万胜与人豪赌,输掉了最后一块田产,情急之下又把房屋押上,想作最后一搏,结果还是输了。
等到他把房契交到别人手上的时候,才忽然清醒过来,糟糕!没了房子,这一家老少去哪儿落脚啊?他怎么向家人交待呢?孙万胜不敢回家,他也没有家了,只好一个人失魂落魄地往湖州城外走去。
富阳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 叶春的故事:相传在富阳,有一位名叫叶春的少年。
他的父母是普通的佃户,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和一个五亩的租地。
然而,叶春的父亲在自家土地上挖出了一锭银子,却被赵员外诬告是偷了他的银子。
赵员外还把叶春的父亲告到了官府,叶春的父亲被打了一百大板,并被扔进牢中,而叶家也被判给了赵员外。
叶春决心为父报仇,他在怀里藏了一把刀,打算去赵府。
然而,在路过东街的遇仙酒楼时,他看到一个邋遢道人,道人听说叶春的故事后,建议他不要轻举妄动。
道人说他有一身飞檐走壁的本领,可以帮叶春报仇。
于是道人借给叶春银子,让叶春去请客送急信和上悬崖采草药。
最终,道人帮助叶春让赵员外“借”走了他家的肉和酒、粮食等物品。
2. 长埂十二的故事:在富阳大章村石台山边,有一个侠客名叫长埂十二。
他本姓许,因行方便改了姓名。
长埂十二有一身飞檐走壁的本领,常用此本领为穷哥们送急信、上悬崖采草药。
有一年年底,大雪封山,穷哥们不能外出干活,无钱换粮,大家都在骂老天爷不开眼。
长埂十二却笑嘻嘻地走过来说:“各位阿哥,财主家里的肉在发臭,酒在发酵,我们为何不去借点来呢?”有个名叫阿木的老实人接口说:“财主的东西,借得动吗?就是借来了,怕这辈子也还不清。
”长埂十二说:“我去借借看。
”说完转身摸黑跑向大章村。
一个时辰以后,长埂十二背着一个小孩闯进阿木家。
阿木娘说:“你呀!真是菩萨心肠!自己没饭吃,还要收养人家的孩子。
”长埂十二笑着放下“孩子”,剥掉衣裤,却是一头十百多斤重的肉猪。
原来,这是他到大章村在一户财主家“借”来的。
这一夜财主正在做寿,不少客人在厅堂土吃寿酒看寿戏,热闹得很。
长埂十二穿过客厅,寻着猪栏,轻轻一蹿,跃上屋顶,他俯身揭去几片瓦,给猪栏开了个“天窗”,接着从衣袋里取出一个铁秤砣,用长绳吊起,从“天窗”放下去,对准猪的脑门乱撞。
猪吃痛不过,嚎叫起来,惊动了财主婆。
财主婆以为猪没吃饱,忙叫人来添食。
长埂十二赶快收起秤砣等下面人一走又把猪撞得乱叫。
经典的民间小故事民间故事通常是口耳相传、代代传承、逐步增添而成的,代表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背景、民风特色和价值观,没有后来国家成立以后,刻意妆点涂抹的虚伪形象架构。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的民间小故事,欢迎查阅。
经典的民间小故事1从前,有一个老农,住在山脚下,开垦了点荒地,一个人过日子倒也没有什么难处。
一天,他从一块石头底下挖出了一个小金缸。
他赶忙把小金缸拿回家中,把一点小米放在了里面。
一连几天,光吃米也不见缸里的米少。
他心中奇怪,便用勺子一劲地向外挖,把所有能盛东西的都挖满了,可缸内的米还是不少,他就用布袋背着分给穷苦的农民,使穷人也吃顿饱饭,就不用给地主扛活了。
这事没隔几天,被地主知道了,便带着两个狗腿子气势汹汹地来到老农家,硬说小金缸是从他家偷来的,便命狗腿子去抢。
老农手抓金缸大声说道:“你们敢抢,我马上把它摔坏。
”财主一看老农要摔小金缸,这下心可慌了,赶忙说:“不抢,别摔!”就“哼”了一声领着狗腿子走了。
财主回家后,一心想把金缸弄到手,便又准备了金银,到县衙诬告说老农的小金缸是从他家偷的。
县官听说是个宝缸,连忙命衙役去带老农,不大会儿,衙役们把老农连小金缸一块带来了。
县官哪是审官司,一见小金缸,得意地两眼笑成了一条线,命衙役把米倒出来,可越倒越多。
县官一看真是宝缸,拿了一两银子放进缸里,又拿出来,里面还有,再拿出来还有。
他再也不理地主和老农了,光一个劲地往外拿银子,公堂里乱哄哄的。
县官他爹在后堂听说这事也赶来观看,他见儿子拿得慢,自己也亲自动手,时间长了把他累的也不轻,可他还不肯离开,结果一头栽进了金缸里。
县官赶忙去拉,可拉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怎么也拉不完,最后把县官气极了,命衙役把金缸砸了。
这时,县官可分不出那是真爹哪是假爹了,便用喊的办法,谁答应谁就是真爹,可一喊个个都答应,县官连气带吓一会儿便咽气了。
经典的民间小故事2从前,有兄弟两个,很小就死了父母。
后来,老大娶了个媳妇,老二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整天让老二干重活,吃剩饭,穿破衣。
民间故事:借银子
民间故事:借银子
从前,江南泾县昌桥村里,有位财主名叫陆得贵。
每天,陆得贵都要在村里村外转上一圈,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中。
他为何每天都要转上一圈呢?原来,昌桥村里大都是穷苦人家,只有他家是远近闻名的富户,他在转悠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他人家那低矮的房屋,而他家那高大的宅院,如同鹤立鸡群一般。
每当这时,他就感到特别满足、特别高兴。
这天,陆得贵又在村里转悠,走着走着,他的脸色开始晴转阴了,然后,他急匆匆地回到了家中。
他的老婆许荷花见他不太对劲,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陆得贵望了望自家的宅院,然后忧心忡忡地说出了一番话来。
原来,刚才陆得贵在村里转悠时,听见村里人正在议论一件事情:土匪将要来昌桥村抢劫。
开始时,陆得贵对这样的议论不以为然,后来,他见村里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事情,不由得心慌起来。
大家都说土匪将要来昌桥村抢劫,看来此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村里的人家都很穷苦,只有陆得贵家是有名的富户。
土匪们来到后,肯定会抢劫陆家,这可如何是好?
这么一想,陆得贵哪里还能开心得起来?于是,他急匆匆地回到了家中。
听完陆得贵的一番话,许荷花也不由得心慌起来,她想了想,说:”当家的,咱们不如携带钱财离开昌桥村吧!”陆得贵望了一眼自家的宅院,说:”咱们怎么能丢下这座大宅院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地?”许荷花又出了个主意:”当家的,咱们何不把家里的银子埋入地下,让土匪找不到。
”陆得贵摇了摇头:”把银子埋入地下,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土匪在咱们家搜不到银子,肯定会在咱们家挖地三尺。
而若是将银子埋到野外,我又哪里放心得下?”许荷花急了:”当家的,那咱们该怎么办?”陆得贵顿了顿,说道:”我一定会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
半夜,陆得贵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将自家的银子借给村里的其他人家。
不料,他刚把这个主意说出口,就遭到了许荷花的反对:”当家的,咱们为何要把银子借给那些穷鬼?”陆得贵道:”咱们若是把银子借给了那些穷鬼,那么,土匪来到咱们家后,便搜不出银子了,而土匪们肯定不会去那些穷鬼们的家中抢劫,这样一来,咱们家的银子便算是保住了!即使土匪们去那些穷鬼们的家中抢走了银子,但被抢走的只能算是那些穷鬼们的银子,事后,他们欠咱们家的银子还得归还,并且还要付给咱们家利息呢!”许荷花点点头,又摇摇头:”既让土匪们抢不走咱们家的银子,又能得到利息,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可是,如果那些穷鬼
借到银子后,逃到外地,或者赖账不还,那可就糟了!”陆得贵胸有成竹:”那些穷鬼祖祖辈辈都住在昌桥利,哪里舍得离开此地?另外,他们全都老实巴交,哪里会赖账不还?如果他们真敢赖账不还,我一定会把他们告到官府,让他们既要还银子,又要吃官司!”
许荷花终于放了心。
天刚亮,她便催促陆得贵将家中的银子借出去,以免夜长梦多。
陆得贵点点头,出了家门,向村里最老实的人家邓秋生家走去。
邓秋生正在自家屋前劈柴,他见陆得贵走过来,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
陆得贵摆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与邓秋生拉起了家常。
邓秋生知道平日里陆得贵总是懒得拿正眼瞧他,现在陆得贵竟然与他拉起了家常,感到很意外。
闲扯了一会儿,陆得贵将话题一转,说他想借些银子给邓秋生。
前些日子,为给老婆治病,邓秋生花光了家中的积蓄,现在陆得贵忽然愿意借银子给他,他不禁又惊又喜,立即问陆得贵愿意借多少银子给他?陆得贵说:”我愿意借三百两银子给你!”
邓秋生原以为陆得贵可能只借给他几两银子,当他听说陆得贵要借给他三百两银子时,不禁慌了神:”我借那么多的银子干什么?我只想借几两银子!”陆得贵说:”邓秋生,如果你想借银子,那就必须借三百两,而且,你还要付给我利息!”
邓秋生知道陆得贵借出的银子利息高得吓人,三百两银子的本息,他哪里还得起?于是,他无奈地对陆得贵说,银子他不借了。
陆得贵却不急不缓地劝说起来。
两人正说着话,一个人走了过来。
邓秋生抬头一看,是邻居程二柱。
程二柱说:”陆得贵,你借银子的利息太高了,秋生哪里还得起?如果你不要利息,我倒可以劝说他借你的银子!”陆得贵心想:虽然不要利息很可惜,但眼下当务之急是不能让土匪在我家抢走银子,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不要利息了。
想到这,陆得贵牙疼似的说他不要利息了。
听了这话,程二柱连忙劝说邓秋生借陆得贵的银子,以渡过家中的难关。
邓秋生同意后,陆得贵当即借了三百两银子给他。
邓秋生则写了一张借据给陆得贵,约好一年后归还。
陆得贵为何将借银子的期限定为一年呢?他是这样盘算的:土匪不知哪天会来昌桥村,因此,将期限定长一些更保险。
借出了第一笔银子后,陆得贵又向村里的另外一户人家走去……就这样,陆得贵将家中的绝大部分银子借给了村里的人家,并都无奈地放弃了利息。
这天,陆得贵在家里扳指头一算,发现村里的人家除了程二柱外,都借了他家的银子。
于是,他拿出三百两银子想去借给程二柱。
许荷花连忙拦住了他说:”当家的,程二柱虽然也很老实,但他脾气不好,得罪过你多次,你为啥还要借银。